03.04 期貨交易中的“證實偏差”

行為金融學能幫助我們瞭解在交易過程中存在的思維誤區。我始終認為交易中改錯靠努力,知錯靠機緣,能夠清醒認識到錯誤的根源本身要比改正錯誤更有價值。“證實偏差”相信在絕大部分交易者的身上都發生過,但認識到這一思維誤區存在的人未必是絕大部分。在華爾街操盤手日記中對於證實偏差的說明很完整,以下為節選書中原文供大家瞭解。


人們在形成觀點之前,往往還能比較客觀地看待正反兩面的信息。但是,人們一旦形成了一個觀點之後,就會過分關注那些對自己的觀點有利的信息,而故意忽略那些對自己的觀點不利的信息。也就是說,人們傾向於“證實”,而不是“證偽”。從本性上來說,我們更希望自己被證明是正確的,而不希望自己被證明是錯誤的;但是,這種希望常常會削弱我們的客觀性,使得我們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而對自己不想看到的東西視而不見。這就是“證實偏差”。到底因為“證實偏差”使得我們不願認錯,還是因為我們不願認錯使得我們容易走進“證實偏差”的誤區,這近似於一個“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不管怎麼樣,很多市場參與者都表現出很明顯的“證實偏差”,同時也表現出很明顯的不願認錯的傾向。比如,在大牛市中某位大師預測股市即將大跌,結果股市繼續大漲1000點。大師不承認自己預測錯誤,而是舉出一堆理由說明上漲是不理性的,是錯誤的,現在更要大跌了,結果股市又大漲1000點。大師堅持唱空,股市堅持上漲。終於,兩年之後,股市由牛市轉為熊市,大師很得意地說,“看,我多麼英明,我兩年前就預測到大跌了!”

很多市場參與者雖然沒有大師這麼誇張,但是,也有類似的表現。比如,有人看好一隻股票,在20元買進,買進之後股價就一路下跌到12元,由於他堅信自己是對的,於是,一直持有。幸運的是,股價又慢慢地從12元一直漲上來,回到20元,並且,繼續上漲到25元。他在25元賣出之後,就很解氣地說,“看,我是對的,我就知道我是對的!”很多人在市場上都有一種強烈的願望,那就是,自己被證明是正確的,是對的。問題是,市場總是在不停地變化,或許你剛才那個決策是正確的,但是,現在情況變化了,那個決策變得不合適了,需要被修正了,如果你死抱著那個決策不放,那就不對了。另外,在市場上,對與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賺與賠。關於這一點,索羅斯說得很好:“對與錯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的時候你賺了多少錢,錯的時候你又賠了多少錢。”善於發現自己的錯誤,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立即糾正,這是索羅斯的成功秘訣之一。他說:“人們認為我不會出錯,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我坦率地說,對任何事情,我和其他人犯同樣多的錯誤。不過,我的超人之處在於我能認識自己的錯誤。這便是成功的秘密。我的洞察力關鍵是在於,認識到了人類思想內在的錯誤。”

期貨交易中的“證實偏差”

基於卡爾·波普的“證偽主義”,索羅斯提出一個理論:“所有的倉位,在被市場證明是對的之前,都是錯的”。他的倉位一般都很大,如果等到市場明顯地證明某個倉位錯誤,那時平倉就會很困難,損失就很大了。因此,他在建倉之後都會認真地收集對該倉位不利的信息,並努力試圖證明那個倉位是錯的。經過這樣的一個步驟,有些倉位就被早早地平掉了,那些經得起檢驗的倉位則被保留下來,一旦市場向著對他有利的方向運動,他就敢於持有,甚至加倉。

擺脫“證實偏差”的束縛之後,顯得多麼客觀、多麼理性、多麼灑脫、多麼自由,他們進退自如,來去如風,全然不受已有倉位的牽絆,真所謂“拿得起,放得下”。相比之下,大多數人在“證實偏差”的影響下就顯得很主觀、很偏執、很笨拙、很沒有自由。一個交易者在建倉之前,可能猶豫不決,不知道是應該做多還是做空。可是,即便他只是隨意挑選了一個方向,一旦建倉之後,他就突然忘記了自己剛才是多麼猶豫,市場是多麼的不確定,他會近乎本能地捍衛自己的倉位,他會變得十分固執,他會被自己的倉位所困住,不能客觀地看待正反兩面的信息。他會緊緊抓住對自己有利的信息,而不願意接受對自己不利的信息。他本能地希望市場證明自己的決定是正確的,而不會積極主動地去收集信息來證明自己的決定是錯誤的。當不利的信息已經很明顯時,他可能還在否認,還在狡辯,還在死守著自己的倉位,錯過了認錯平倉的最佳時機,陷入更深的痛苦和煎熬之中。股市如此,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為了捍衛某個不那麼明智的決定,以及虛妄的自尊,我們拒絕接受反面的信息,死守硬抗,找藉口,不認錯,到最後還是自己吃虧。“證實偏差”,不僅會影響交易過程,而且也會影響交易策略的設計開發。有的人通過觀察市場,或者通過閱讀一些交易書籍,會對股價的運行形成某種觀點,也就是說,他會誤以為自己發現了股價運行的某種“規律”。一旦形成這種觀點之後,他就在“證實偏差”的影響下,忽略那些時自己的觀點不利的證據,而過分強調那些對自己的觀點有利的證據。比如,他可能會認為當某個技術指標出現金叉時,股價就會上漲,他會找到好幾個完美的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但是,有很多時候,那個技術指標出現了金叉,股價卻沒有漲上去,對於這些不利的證據,他就忽略不計了。當他按照自己所形成的觀點去交易的時候,他很意外地發現,股價竟然常常不按照他所發現的“規律”去運動,交易虧損發生的概率大得驚人,雖然有時候股價是按“規律”運行了,但是,最終他的交易策略還是不賺錢。問題往往在於,他所謂的“規律”並不存在,那隻不過是某些交易書籍的誤導,或者是他自己的幻覺而已;而“證實偏差”則使那些誤導和幻覺得到強化。

認識到“證實偏差”對交易的害處,主動地在交易決策體系中加入“證偽”的步驟,交易者就可以變得更客觀、更理性、更靈活、更自由,不被已有倉位所束縛,不否認對倉位不利的信息,不把頭埋在沙子裡做“鴕鳥”,在建倉前後都能全面地客觀地評估正反兩方面的信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最合理的決策——其實,這才算是在做交易,這樣堅持做下去才能提高交易水平,才能練出交易的真功夫。可惜,大多數人在建倉之前或許還能全面客觀地評估市場態勢,還能算是在做交易,但是,一旦建倉,他們就立刻失去客觀性,就立刻把反面信息屏蔽起來,把自己的觀察力、判斷力和行動力束縛起來,不去全面地觀察、分析、權衡、判斷,不採取果斷行動,交出倉位的管理權,只是一廂情願地希望和祈求市場向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運動,如願就喜不自勝,不如願就詛咒抱怨。這就不能算是在做交易,最多隻能算是“半交易半賭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