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历史上有哪些弄巧成拙的故事?

用户66034096


1916年末的德意志帝国外相齐默尔曼忧心忡忡,摊上威廉二世这种逗逼皇帝是个人就得发疯,帝国即使再强大也经不起双线作战的消耗。可目前帝国确实陷入了双线作战的泥潭,在西线凡尔登和索姆河成为绞肉机,在东线发狂的沙皇已经完全不管国内死活,春天就集结了数百万兵力不计代价的进攻。德意志帝国每天要消耗成千上万的战士才能维持战线稳定,但士兵毕竟不是麦子,割倒了明年还会再长,合格的士兵需要近二十年才能成长起来,帝国已经等不了二十年。因为和英国在大西洋上的无限制潜艇战,美洲的巨人也开始跃跃欲试了。

齐默尔曼觉得自己该给那个战争狂皇帝好好上一课了,很多问题不是靠刀剑来解决的,更需要智慧。他告诉皇帝我将出手拯救帝国。不需要刀枪,只需要一封电报和一个人,我就能让帝国转危为安。意气风发的齐葛亮恨不得手里拿把羽纱坐轮椅上跟皇帝论道,可惜逗逼皇帝并不给他捧场,只让他有招快想,没招快滚。

他在1917年初发给了墨西哥一封电报,告诉这帮把玉米棒子做出花来的哥们,我们尽量让那群美国佬保持中立。但如果他们没有中立,反而过来抽我。那么兄弟,他家后院可就空了,我拿钱你出力,我们抢他丫挺的,好处对半分如何?如果你觉得咱们两家抢不动,就和那群日本矮子商量,三家分也是可以的,盼复。

墨西哥回电,不怎么样,那帮美国佬太牲口,你离那么远帮不上忙,根本就是想让我送死。齐葛亮再回,哥们你相信我们的实力,用不了三个月我们就能干翻英国海军,到时候大西洋任我横晃,拉你一把还是很轻松的。

就在两边扯淡的过程中,他们的电文被英国给破译了....后世国际搅屎棍的名号岂是白叫的?约翰牛果断的把电报转给了美国佬。就这样,齐葛亮同志悲剧了,本来就愁没借口出去摘果子的老美在1917年4月6日直接对德国宣战。墨西哥则在4月14号给老齐回电,不好意思大哥,根据我们调研,确定打不过美国佬,不跟您混了哈。老齐看着电报良久,抬头45度角向天,幽幽叹息道:“你娃还敢再不要脸点吗?老美都宣战了你才回电?”

德皇威廉二世看了老齐半个小时才说话:“你就这样拯救帝国的?你家祖上不会封地是在波尔多(法国境内)吧?“

老齐一头瀑布汗,只能强行挽尊说:”起码我送走那个人还是管用的啊。“

威廉二世:“也是,尼古拉表弟家里算是彻底闹翻了。那家伙是个人才,除了名字长点,放走有点可惜了。对了,他叫啥来着?”

老齐:“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威廉二世:“俄国佬的名字起出来是浪费墨水的吧?”

老齐:“陛下,那边现在叫那位先生列宁。”

威廉二世:“这个名字倒是好记,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有点不详的预感.....”


历史吐槽机


诺曼底战役期间,关于“沙漠之狐”隆美尔发生了一系列弄巧成拙的事件。

1944年7月,盟军和德军正在法国沿海地区激战,此时的隆美尔正在指挥德军部队进行抗登陆作战。隆美尔可能不知道的是,英军也截获了隆美尔频频到前线德军部队视察的消息,于是立即组织了一支特种部队——估计英军还是对1941年11月刺杀隆美尔的失败行动耿耿于怀,而且,谁让这位元帅如此喜欢跑到前线呢?如果能用特种兵击毙或者俘虏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势必是对德军士气的沉重打击。

隆美尔在诺曼底前线视察德军装甲部队


7月17日,隆美尔元帅去视察了党卫军第1装甲军军部,之后隆美尔准备返回。军长泽普·迪特里希建议隆美尔避开主要道路,注意隐蔽,从小路回去。但是隆美尔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截获这一消息的英军特种部队准备出动。

不过,没有听从部下建议的隆美尔引起了英联邦航空兵的注意,两架“喷火”(也有说法是“台风”)发现了这辆军官指挥车,飞机呼啸着俯冲而下,对指挥车进行了攻击。隆美尔在空袭中重伤,被送到军医院去,离开了前线。

也许这两架盟军飞机是恪尽职守的表现,不过实在是弄巧成拙——没有击毙隆美尔,迫使德军把隆美尔送到后方去医治,使得英军特种兵失去了刺杀隆美尔的一次大好机会。

3天后,也就是7月20日,德军内部反对希特勒的密谋组织终于出手了,他们制造了“720事件”,安放炸弹试图扎死希特勒(结果是炸伤),调动军队逮捕效忠纳粹的军政官员。

诺曼底前线德军被空袭后的惨状(剧照)


因为希特勒没死,密谋组织的兵变没有成功。密谋分子被抓捕,在希特勒授意的审讯之中,密谋分子之一德国空军中校凯撒·冯·霍法克指认隆美尔是他们的同谋,另外一个密谋分子卡尔·格德勒供认说,隆美尔是同谋,而且是计划中的德国临时总统候选人之一。

现代史学家一般认为密谋分子确实试探过隆美尔是否原意参加反希特勒的行动,隆美尔不置可否,也没有上报。

而且,密谋分子供出隆美尔是想让希特勒投鼠忌器——隆美尔当时任B集团军群司令官,负责抗击盟军的登陆,此时正是用人之际,也许希特勒会大事化小?

然而这同样是弄巧成拙了,希特勒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

隆美尔这样善于进行坦克战的军官,正是希特勒上台后一手提拔起来的,恐怕希特勒潜意识认为他们的一切就是自己给予的。而且诺曼底登陆之后,希特勒和隆美尔进行了争论,隆美尔认为既然无法把盟军赶下海,恐怕德国的战败只是时间问题,劝希特勒不能打到底了。希特勒则斥责隆美尔不要胡乱议论军事之外的问题。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希特勒起了杀心。

所以,密谋分子欲哭无泪地发现,咬出隆美尔非但不能帮他们减轻罪罚,还让更多的人倒霉,首先是倒霉的是西线德军总司令冯·克鲁格元帅,被召回受审,途中自杀。而被逮捕的密谋分子被希特勒毫不留情地残酷处死。

英军特种部队


至于隆美尔元帅,被希特勒逼迫自杀,英军也永远失去了刺杀隆美尔的机会。

所以,恐怕弄巧成拙的开端就是英国空军第602飞行中队的两位飞行员,这两位没有“过于敏锐”地搜索地面目标,也许就不会去空袭隆美尔的座车(他们当时应该不知道车上居然是隆美尔)——二战时期作战飞机精确打击的能力极差。那么英军特种兵也许就能成功杀死或者俘虏隆美尔元帅,那么就会让英军获得击毙或者俘虏“沙漠之狐”的荣耀,而且还会让隆美尔落下莽撞和粗心的名声。

最后,一系列的弄巧成拙使得隆美尔不但在战时德国的宣传加上战后的宣传成了神出鬼没的名将,而且因为死于希特勒下达的自裁命令,成了富有骑士精神的反纳粹将领,在公众的眼中的地位非常高大。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近卫步兵师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作为交战双方的中日两国,都有一系列弄巧成拙的事情。

先说中方。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确定了开辟华东战场将日军拖入中国腹地、以空间换时间、争取国际援助、持久抗战的国家战略。

于是,京沪防御区军事长官张治中上将向最高统帅部建议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在上海发动进攻,以突然行动的方式歼灭日本在上海的驻军。最高统帅蒋介石批准了这一要求。

前面说到,中国的国家战略中有一条是要争取国际援助。在蒋介石看来,所谓的国际援助不仅仅是物资援助,还有列强在政治、经济上干涉、制裁日本。上海是西方列强在亚洲最大的利益聚集地,战火在这里燃起,必然会触及列强的利益,特别是国际联盟成员国英国、法国等国。

对此,蒋介石将当时中国军队最精锐的德械师——第87、88、36师先后调到上海参战,新成立的空军部队也大部分集中在上海附近。

按照张治中的计划,准备在8月13日陆军部队在空军掩护下对上海的日军发动突然袭击,以一次扫荡的态势迅速将其消灭。就在发动进攻的前一天晚上,蒋介石向张治中发来密电,要求张治中暂停明天的行动。原因是西方列强已经出面调停中日矛盾了,他们组成了一个“上海外交团”,建议把上海搞成一个不设防的城市。蒋介石对此有了犹豫,于是向张治中紧急叫停军事行动!

接到蒋介石命令的张治中大为光火,一个绝好的战机就因为最高统帅的稍微犹豫而断送了......但张治中没想到的是,这仅仅只是个开头。

8月13日,日军向八字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现在好了,原本是中国军队发动突袭,现在成了防御了。

8月14日,双方在空中、陆地厮杀一整天,由于日军已经有了充分准备,中国军队伤亡上千人,仍然没能达到消灭日军的目的。

当天晚上,蒋介石再次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

没有什么历史资料可以说明蒋介石下达这个命令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14日一天的激烈战斗让蒋介石更加感到了中日双方的差距,他还是寄希望于所谓的国际调停。

15日,中国军队没有再继续进攻,而日本人却没闲着。14日,日本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动员3个师团向上海增援。

16日,中国军队第36师抵达淞沪战场,军事行动继续。

当中国军队的进攻开始不久,蒋介石的停战命令又来了。因为蒋介石得到一个小道消息,那就是美、英、法三国已经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将上海作为中立区,中日军队同时撤出。

蒋介石于是想在列强面前卖个好,表达一下诚意,因此先下令停战。

实际上,已经连续作战的上海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等不到援兵甚至有了剖腹的念头。但是中国军队在这个时候突然停止进攻无疑是给了日军以宝贵的喘息之机。

19日,一个令蒋介石绝望而痛苦的消息传来了:日本政府拒绝了美英法三国将上海作为中立区的建议,日本国内派出的两个师团的援军已经在向上海开进途中。

就这样,蒋介石原本寄希望可以得到西方列强的援助制裁日本,因此一再干涉前方战事。结果没想到西方列强只是不疼不痒和稀泥似的表了表态,导致中国军队一再延误战机。原本花大力气组建起来的精锐部队——德械师,就是在淞沪会战前夕这样白白浪费掉了。

现在说说日本。

一向极端蔑视中国的日本军部在战前曾提出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日本人这一计划看似狂妄,实际上也是有很大的算计。那就是集中兵力打击中国经济重心所在地——以沪宁杭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打垮中国的经济基础。

国民政府从1928年统一全国后,国家建设的产业布局都还是延续清朝末期,国家建设成果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又以上海为重。当时全国登记注册的工厂企业有2435家,东部沿海地区有2241家,其中上海就有1168家。

所以,日本人也满以为只要拿下上海、南京,就可以实现打垮中国经济的目的,继而就可以迫使中国投降退出战争。

但是自淞沪会战开始后第九天,即1937年8月日,中国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举国大搬迁行动。数以十万计的中国军人在前线与日军血战的同时,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企业家、资本家、政府官员、技术人员、工人、农民、船工和社会各界人士拆卸机器打包向华中、西南地区转移。

最后,中国军队浴血奋战3个多月,以近30万军队伤亡为代价成功掩护了中华民族最后一点精血的转移。而日军虽然一举攻克了上海,却没有实现打垮中国经济的目的,反而一步步陷入了中国持久战的陷阱之中。

因此,综上所述,中国方面在战术上弄巧成拙,日本则是在战略上弄巧成拙。这样的模式今后漫长的战争岁月中一直存在。


大将军威武K


刘邦的原配妻子吕雉大家都知道,这个人的凶狠毒辣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让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把刘邦最爱的戚夫人砍成人彘的事情。不过阴差阳错的,这件事情却把她的亲儿子给吓死了。

刘邦与吕雉的儿子叫刘盈,也就是汉朝的第二个皇帝汉惠帝。他能继承皇位也挺不容易的,当年刘邦曾经动过心思,想废了刘盈的太子位置的。

刘邦晚年非常宠爱另一个妃子戚夫人,爱屋及乌的也很疼爱戚夫人生的儿子,还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刘如意,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刘邦对这个儿子的喜爱程度。到了后来刘邦还想废掉太子刘盈,传位给刘如意。

也正是因为这样,吕后才特别痛恨戚夫人和刘如意,刘邦死后戚夫人母子没了靠山,吕后就立刻动手,想杀了他们母子。

而刘盈虽然是吕后的亲儿子,秉性却和他母亲完全不一样,刘盈非常善良,对刘如意这个弟弟也非常宠爱,对戚夫人也非常尊敬。刘盈知道吕后一直想杀死刘如意,所以一直把刘如意带在自己身边保护。

后来有次刘盈出去打猎,刘如意睡懒觉没一起跟去,这就让吕后有了可乘之机,等刘盈回来的时候,只看到了刘如意的尸体。

吕后杀了刘如意只是开始,第二步就是戚夫人了。她让人砍掉戚夫人的四肢,挖掉她的眼睛和耳朵,还把戚夫人称为“人彘”。戚夫人被折磨成这样并没有死,被扔到了茅坑里。

吕后知道儿子的性格软弱,为人很善良,她认为儿子这样的性格无法成大事,为了教育儿子,让他变成跟自己一样强硬起来,就让刘盈去参观自己的杰作。

刘盈就这样被人通知就看人彘,他还很好奇人彘是什么,怎么没听过。一个太监就这么把他领到了茅坑边,说人彘就在里面。

刘盈往里面看了一眼直接就惊呆了,脸都吓白了。然后追问小太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当知道这就是戚夫人后坐地上大哭起来,回去就大病一场,不久后就死了。

吕后本来是想教育儿子,没想到儿子的胆子太小,最后竟然就这么被吓死了,真可谓是弄巧成拙了。


漂浮菌


弄巧成拙的事太多了,可以说说不胜数,这里我挑几个立马想起的故事来说一说。

一、晋景公及其近臣

春秋事情,晋国晋景公生病了找人占卜。占卜师说晋景公吃不上当年的新粮食了。

新粮上市,晋景公令人用新粮做了一顿饭,专门召来占卜师:“你说我吃不上新粮食,现在新粮就摆在我面前,我就当着你面吃一碗新粮食,你这占卜不准,推出去杀了。”

杀了占卜师,晋景公还没动筷子,突然肚子胀怕,去厕所,掉下去淹死了。

晋景公本想羞辱占卜师,结果弄巧成拙,自己掉茅厕了。

这还不算啥,当时晋景公在厕所的时候,他身边一个近臣正在和别人吹牛:“昨晚我梦见我背着主公登天成仙了,看来我要发达了。”结果后来发现晋景公死了,于是主事人命令这近臣将晋景公背出来,并令其殉葬了。

本来想在别人面前抬高自己,结果弄巧成拙将自己搞死了。

——《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二、燕太子丹和荆轲

荆轲刺秦,这件事前前后后就是燕太子丹和荆轲的装逼之旅,最后弄巧成拙,身死国灭。

燕太子丹找了荆轲准备刺秦,可是却沉不住气。刚刚准备几天太子丹就催促荆轲上路,以致荆轲没有等到他的助手,只能临时凑了一个少年杀人犯秦舞阳。

荆轲来到秦国,过程大家清楚,刺秦失败。荆轲临死前对秦始皇说:“我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我要生擒你,让你写下不得侵犯燕国的承诺以报太子丹之恩。”


荆轲这事就搞的可笑了,在虎狼之秦,你一击毙命尚且有成功的可能,不过也仅仅是可能而已,你还想着生擒秦始皇?即使成功了,秦始皇签下合约,能管多长时间?不如刺杀秦始皇,换一个秦国国君,这样十年之内秦国不可能再发动对外战争了。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治行。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三、刘邦爱姬戚夫人

戚夫人是刘邦当皇帝后最宠爱的妃子。刘邦在已经确立储君的情况下甚至有更换戚夫人儿子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

不过戚夫人再厉害也不是尸山血海里走出来的吕雉的对手。刘邦死后,吕雉专权。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被外放赵国为王,戚夫人自己也被打入冷宫,穿着囚衣干起了宫女的活。

按说已经这样了,委曲求全就好,最起码引不起吕后注意还能保命。可是戚夫人一边干活一边唱《舂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汝)。

吕太后听说后大怒,说:“你还想靠着你的儿子吗?”然后毒杀了赵王刘如意,接着砍断了戚夫人的手脚,剜掉眼珠,熏聋耳朵,喝下哑药,把她扔在窟室里做成了“人彘”。


这下好了,不作死就不会死。

——《史记·吕太后本纪》


别酒流年


说一个德国潜艇弄巧成拙的故事

二战期间,德国的潜艇对盟军的舰船是一个噩梦的存在,在1943年以前,盟军舰船被德国潜艇击沉总数高达1600多艘,到了1943年以后,盟军破解了德海军通信密码,同时研发出能有效克制德国远洋潜艇的雷达,才使情况得以改观。

众所周知潜艇的空间很小,当潜艇出航后那些士兵就得呆在狭小空间内,直到任务完成返航后才可以重见天日,而在这种空间里,人有三急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德国早期的潜艇厕所,只有在位于海面或海面附近的时候才可以使用,为了节省空间,并没有水箱之类可以存放排泄物的装置,所以潜艇下潜之后,潜艇里的人想要上厕所,最好是要憋到潜艇上浮到海面时,实在憋不住就只能找些瓶瓶罐罐用一下,当这些排泄物多了之后,在该死的潜艇密闭空间里散发的恶臭味,令人作呕!



于是一个当时最先进的深海高压厕所诞生了。1945年,一艘名为U–1206的潜艇安装了这种厕所,当这艘潜艇出航后,艇员为新装的这个厕所还是挺满意,因为终于不用再憋屎憋尿了,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厕所操作太麻烦了!工程师在U-1206内安装了一套高压装置,将排泄物排出艇外的操作过程类似发射鱼雷。因为设计者没有简化厕所操作程序,使得这个厕所使用起来非常复杂,在潜艇安装之后没多久,潜艇就要出发,短时间也没办法教会所有的士兵使用,包括艇长。眼看快要出发,设计师只能培训了个“厕所专家”,并在厕所里放了本使用手册!士兵们上完厕所后,就喊“厕所专家”帮忙善后。



这一天,艇长卡尔·阿道夫·施里特上完厕所,他没喊“厕所专家”,而是拿起了使用手册来看,按照上面一步步操作起来,只可惜,艇长还是按错了某个步骤,一阵水花突然飞溅出来,吓了一跳的艇长赶紧呼喊“厕所专家”前来帮忙,专家来了之后发现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将外阀门打开把水排出去就好了,然而,这位专家打开外阀门的时候居然忘记关内阀门,这下子海水倒灌了进来,等到关好阀门后,厕所里都已被海水淹没了,好死不死的是,潜艇设计师将马达推进所用的电池安排在厕所的下方,海水流进电池后,与电池里面的酸液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氯气,紧急情况下,艇长只能命令潜艇马上上浮,当潜艇浮上水面后,却发现在盟军的地盘上,对于送上门来的礼物盟军怎么可能不要,炮火连天下,U-1206潜艇艇长只能带着手下投降了,在被俘前,艇长为了不让潜艇落入盟军手里,命令手下凿沉了潜艇!



本来德国想在潜艇里安装厕所,是为了让潜艇能够更长时间的潜伏在海底,隐藏的更隐蔽,不料因为安装厕所却让U-1206潜艇以如此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使命,真可谓弄巧成拙啊!


历史红尘


安岳石窟佛像镇楼


韩信在井陉之战中,背水一战打败赵军,成为兵家史上的千古传奇。

《三国演义》中也有一位大将想要模仿韩信背水一战,结果差点把自己陷入敌营,还导致己方一员大将投靠对手,这位就是曹操的五子良将之一的徐晃。

汉水之战,徐晃与王平领军过来,徐晃就下令前军背水列阵,想要学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王平劝谏,韩信背水一战是因为“料敌无谋”今日之战,无法揣测黄忠赵云情况,可惜徐晃不但不听,还让王平领补兵拒敌,自己要带马兵破敌。

徐晃自己筹划的很好,利用兵书上的经典案例。可惜他忘了兵书上说的最重要的一点,知己知彼。徐晃这个时候是知己不知彼。

黄忠跟赵云看徐晃渡河列阵,士气正盛。两人就商量先把徐晃晾一阵,两人带兵守住兵寨不交战。

徐晃带领军队挑战,从辰时一直到申时,也就是从早上7点多到下午5点多,八九个小时过去,赵云与黄忠就是按兵不动,而徐晃军队的士气早就泄了。

待不下去的徐晃准备撤军,下令让弓弩手前压,往赵云与黄忠的营寨中射箭。黄忠一下就看出徐晃这是准备要撤退,与赵云左右出击,两边夹击曹军大败而回。

《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黄忠谓赵云曰:“徐晃令弓弩射者,其军必将退也:可乘时击之。”言未已,忽报曹兵后队果然退动。于是蜀营鼓声大震:黄忠领兵左出,赵云领兵右出。两下夹攻,徐晃大败,军士逼入汉水,死者无数。晃死战得脱,

徐晃差点战死不说,后来王平更是投降到刘备阵营。


照搬就能大胜,那不叫兵法叫网文


妖鬼杂谈录


二战前的日本虽然在东亚地区是强国,但是和老牌列强们相比,还是比较弱的。尤其是太平地区的主要假想敌美国,工业实力非常强大,硬碰硬没这么容易。

所以,至少要有一套方案,能够有一种廉价、杀伤力大、生产周期短的新式武器,作为战争中的可选项才行。于是,一个名叫石井四郎的人出现了。

石井四郎1920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帝国大学,成为了一名军医。之后他又回到学校深造,研究细菌学等内容,开始接触细菌战的理论。很快,石井四郎就成了日本细菌武器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在中国东北,石井四郎建立了细菌武器实验基地,进行惨无人道的活体实验,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鼠疫、伤寒、霍乱等致命病菌,日军都可以大规模生产并用于实战了。在1939年的诺门坎之战中,日本人的细菌武器就投入了战场。

开战之初的日本人显然低估了苏军的实力,他们认为经过大清洗之后的苏军一定非常脆弱,很容易就能击溃,可实际上,苏军装备先进,战斗力很强。第一阶段的战斗日军损失惨重,关东军损兵折将。


看到这种情况,关东军一方面往诺门坎前线增兵,另一方面让石井部队开始实施细菌战。

(诺门坎之战)

其实在战争一开始,关东军已经让石井部队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可谓处心积虑。

1939年6月初,“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和第100细菌部队接到命令,开赴诺门坎前线。早已做好准备的日军细菌部队,于7月13日组建了一支“玉碎部队”,由细菌专家和骨干人员22人组成,携带装有细菌的容器,秘密潜入苏军防守的地区。他们在苏军营地上游的几条河流中,施放了伤寒、霍乱、鼠疫等等致命细菌溶液,总量达到了22.5公斤。

自以为计划周密的日军,实际上早就被苏军情报部门盯上了。在这支“玉碎部队”还未出发的时候,苏军司令部就已经向所有部队下发了相关命令,进行了细菌战防护演习。为了保证己方部队的安全,苏军还专门从后方铺设了几条输水管道,有效的保障了部队的饮水安全。


所以,日军虽然处心积虑的用细菌武器对付苏军,但实际没有什么效果。

但是,日军自己反而倒了大霉。使用细菌武器是不道德的,会被国际社会谴责的。所以日军也非常小心,保密工作做的很好——好到日军的前线参战部队完全不知道有这么回事儿。

日本的细菌战专家坐在帐篷里天天等着苏军遭遇巨大损失的“喜报”,却完全没有消息。但是,不断的有前线部队报告,自己的部队染上了怪病,似乎受到了“细菌武器”的袭击。

完全不知情的日军士兵,经常到当地河流取水喝。还有一些受感染的动物,被关东军士兵捕捉吃掉,结果导致烈性传染病迅速蔓延。日军悔恨莫及,赶紧通知前线部队不准饮用当地的河水。因感染而死亡的士兵,战后关东军军医部的统计有1300多人——他们中的有些人是被集中起来,由日军宪兵部队“秘密处理”掉了。

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石井部队自以为完美的细菌战计划,最终让自己人成了牺牲品。


七追风


历史上弄巧成拙的事简直太多了。

多少重大历史事件都是被“偶然”改变了呀!所以历史才热闹,才好看的。

最有名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三家分晋”了。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韩、赵、魏、智、范、中行)把持,另外还包括郤、栾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范、中行)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当时,智家当家人智伯瑶(好讽刺的名字)威风凛凛,自以为很强大,在晋国他也确实最强大,强大到了可以“要挟”晋公。

然后智伯瑶他设计了一个“巧记”:

他对赵家、魏家韩家当家人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

注意了,晋出公对他言听计从,土地和户口说是献给晋出公,其实最后要属于智伯瑶管理的。

其他三家当然不高兴了,但是也就赵家当家人赵襄子敢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到手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再交出来。”

智伯瑶装作模样的回报了晋出公,“赵家不服从,我们三家都同意了的,”晋出公也就命令智家和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注意了,这个“巧记”之巧妙就在这里,韩赵魏三家同意当然好了,不同意就打你个名正言顺,理直气壮,合理合法。

还没有结束,智伯瑶的“智慧”还要继续发挥。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忽然看到了晋阳城外的晋水,不由又心生了一条“巧记”:“我大水灌城不就得了,这两年的劲费的!”

于是,挖河搞土建修水坝,等来了雨季,智伯瑶一声令下“放水!”大水就直冲进了晋阳城,灌进了家家户户。

然而,赵家平时待百姓士兵还可以,没有人愿意服输——淹死也不投降!

智伯瑶“巧记”功成,很是得意,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

在古代,任何一个城堡也要在河边修建呀!韩康子和魏恒子的城堡边也有大河,二人暗暗心惊,嘀嘀咕咕,话就传了出去。

晋阳城内赵襄子也在着急,对门客张孟谈说:“民心固然还可用,但,长此以往不是办法呀!”

张孟谈说:“依我看韩家和魏家现在追随智伯瑶,也不是心甘情愿,我去找找他们探探口风。”

当天晚上,张孟谈出了城,寻找到了韩康子和魏恒子,三家一拍即合,“智伯瑶欺人太甚了,办他!”

第二天夜里,智伯瑶正在自己的营里睡着,猛然间听见一片喊杀的声音。他连忙从床上爬起来,发现衣裳和被子全湿了,再定睛一看,兵营里全是水。他开始还以为大概是堤坝决口,大水灌到自己营里来了,赶紧叫兵士们去抢修。但是不一会,水势越来越大,把兵营全淹了。智伯瑶正在惊慌不定,一霎时,四面八方响起了战鼓。赵、韩、魏三家的士兵驾着小船、木筏一齐冲杀过来。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全军覆没,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马逮住杀了。
韩、赵、魏为了免除后患,开始率军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杀智伯家族二百余口。

葭明通半瓶历史


讲一个汉文帝男宠邓通和太子之前的故事。

汉朝皇帝自刘邦开始便有“龙阳之好”的传统,刘邦有男宠籍孺,武帝最爱男宠韩嫣。而汉文帝刘恒也继承了刘家人好男风的基因,不过和其他男宠凭美貌上位不同,刘恒男宠邓通的上位充满了神话色彩。


作为执掌天下的帝王,人世间的乐事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稀松平常,美人、美男召之即来。几千年来,皇帝这个阶层的人更热衷于做梦,梦长生,梦成仙。

历史上对汉文帝刘恒的评价极高,宋人邱𣿰曾有言“三代以下,称帝王之贤者刘恒也。”但即便贤能如他也没能逃脱古代帝王梦长生、笃信鬼神之说的通病。

汉代名士贾谊有安邦治国的大才,但刘恒却并未重用他,只在夜半之时召贾谊于席前讨论鬼神之事。唐人李商隐愤而写下“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名句,嘲讽汉文帝不识人贤以致珠玉蒙尘。


有一天,刘恒又做起了成仙梦,在仙梦中,刘恒想要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但不管如何作为都登不上天去。这时一黄头郎(宫中掌管行船的小官)在身后推了他一把。刘恒回头却只见一背影,穿一横腰单短衫,衣带系结于其后。梦醒后,刘恒久久不能忘怀,私下在宫中寻找那个助他成仙的黄头郎。

在未央宫西侧的苍池,刘恒见到一人服饰打扮与梦中那人一般无二,问其姓名,黄头郎答曰:邓通。服饰相同,名字也含“登通”之意,刘恒大喜,便将邓痛留在了身边,时常相伴左右。


刘恒对邓通极尽宠爱,曾让相士许负相面邓通一生之富贵。许负告诉刘恒,邓通将来会穷困潦倒以致饿死。刘恒虽不以为然,却还是将邓通家乡蜀地南安的铜矿赐予他,并允许他自铸钱币。

邓通一生富贵俱系于汉文帝一人,因而其对皇帝刘恒是感激涕零。

刘恒患有痈疽病,发病时皮肤红肿难受。邓通见刘恒难受,时常用嘴为刘恒吸吮以减轻他的痛苦。吸吮结束后,刘恒曾询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邓通答道:天下没有谁比太子更爱您了。

邓通的本意是想卖太子刘启一情分,以换得后半生富贵,却不曾想弄巧成拙为自己招来祸事。


父皇重病,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前来探望。刘恒见太子后也让他为自己吸痈,刘启却迟疑不肯。后听说邓通曾多次为父皇吸吮,并在父皇面前提到自己,因而心生愤恨。

等刘恒死后,太子刘启顺利登基,但登基后不久,刘启便没收了邓通全部家财,又收回了刘恒赏赐给邓通的铜矿。最后,邓通的结局也如许负旧言:穷困潦倒、饿死街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