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什麼是有遠見的父母呢?明白這4點,我們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

《嚮往的生活》裡有一句話,讓很多人產生共鳴:

孩提時代的我們,總是很難先知先覺,父母的逼迫可能嚴厲,卻讓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別在該抓緊的年紀,選擇放手

許多父母看孩子稍微磕著碰著,便會趕忙過去檢查孩子的情況、安撫孩子的情緒,生怕孩子受任何一丁點的傷。為人父母的心情,我們都理解。然而,比起未來人生可能會遇到的大風大浪,這些小小的傷病幾乎微不足道。父母倘若有更長遠的目標,則會在小事上放手,讓孩子去經歷和體驗酸甜苦辣,在更長遠的人生規劃上給出有分量的意見,保護孩子規避更大的風險。

什麼是有遠見的父母呢?明白這4點,我們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

這一點,伊能靜就做得非常好。

伊能靜的兒子小王子,3歲的時候就特別喜歡畫畫,也非常有繪畫天賦。

但是孩子難免心性驕縱,吃不了苦頭,很多時候孩子也會喊著畫畫太累了,不想再畫了,想要放棄。

面對著這麼可愛的孩子的苦苦哀求,伊能靜但凡有一點心軟,一定會動搖:“算了,孩子累了,就讓他休息吧,這也沒什麼大不了。”

然而伊能靜卻選擇嚴厲地告訴兒子:

這個人生是你的,你負全責。

不努力的人,即使天賦再好,也是會被一點一點收走的。

二、父母的遠見,是讓孩子體驗更豐富的人生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還小,讓孩子快樂成長就好。甚至,很多父母認為,在孩子受教育的年齡裡,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除此之外, 旅遊、看展、聽演唱會......都是學習路上的阻力。

其實不然,豐富的閱歷,不僅能夠助力孩子成長,還能幫他們形成有價值的思想,成就精彩的人生。

有遠見的父母,並不只有嚴格。相反,他們願意放手讓孩子去體驗更多樣的生活方式,在這些經真實的體驗裡讓孩子吸取自己的經驗。沒有父母可以為孩子完全打造好順風順水的一生,但有遠見的父母卻可以培養孩子獨當一面的能力。

有遠見的父母懂得不斷地學習,和孩子共同成長。這樣教育出的孩子,既有主見,遇到困難會冷靜解決;又充滿安全感,知道無論怎樣,父母都是最堅實的依靠。他們堅強但不逞強,而且熱愛思考,充滿自信。

什麼是有遠見的父母呢?明白這4點,我們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

比起喋喋不休的說教,有遠見的父母會身體力行,以言傳身教感染孩子,一點點將自己的理念滲透到生活的各個細節。那麼一切都是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最後,就像學自行車一樣,你的手已經從後座鬆開了,而他依舊能無畏迎風馳騁。

因此,有遠見的父母,明白如何讓孩子既自主獨立,又不離經叛道。不會一味對孩子放任不管,而是尊重孩子自己的每一個選擇。當他走到十字路口或開始偏離軌跡時,又會及時給予他及時有效的建議。

三、所有豐富的閱歷背後,都藏著父母對教育的遠見

北京時間5月4日晚間,在一場備受全球矚目的會議上,有位來自中國的11歲男孩,引發了很多人關注。

皆因這位男孩,在現場用流利的英文,向89歲的“股神”巴菲特提出一個深刻而又專業的問題:

“當你日趨年邁,你越來越理解人性,那麼,您能否講一下在這過程中,到底學會了什麼?你覺得人性的這些差異,怎麼能幫助你做更好的投資?”

很難想象,這是一個11歲孩子說出的話。

在大多數男孩還只會打架、抄作業的年齡裡,這位男孩居然可以參加遠在美國小城奧馬哈,舉行的第54屆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股東大會。

更難想象的是,他在與巴菲特對話的時候,毫無緊張感,滿臉寫得都是從容與自若。

這樣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以及有遠見的教育。

什麼是有遠見的父母呢?明白這4點,我們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

除去物質條件因素,真正對孩子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父母的遠見和格局。

與此相對的,是一個令人惋惜的故事。

前幾年,有一則特別轟動的新聞:

一個湖南的“神童”魏永康,從小就得到母親的悉心教導,兩歲識千字,四歲學完初中的課程,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考入中科院碩博連讀。

然而卻中途輟學在家,再也無法繼續學業,也無法出去工作謀生,“神童”的神話就此中斷。

魏永康的成功是因為母親的教導,失敗也是因為母親的溺愛。

從小到大,母親對於魏永康的學業極其苛求,對他的生活卻是一手包辦。

“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

每天從早上起床,到晚上躺上床閉上眼,魏永康生活的點點滴滴,所有細節都是母親代為完成的,小到連擠牙膏吃飯也包含其中。

這位母親真正做到了:除了學習,家裡任何事情都不讓魏永康插手。

在母親如此的溺愛和包辦下,魏永康沒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最終學業也無以為繼。

陪孩子成長,用自己的格局去影響孩子的世界。

你要相信,一顆強大的內心,永遠勝過一張只有分數的成績單。

成長是條單行道,父母需要站得更高,才能為孩子看到更遠的將來。

四、所有父母的遠見背後,都是對教育的理解。

孩子到底是誰的孩子?這個問題值得所有人去思考。養育孩子,不是讓他們成為我們的附屬品、投資品,成為為社會服務的工具。

他們生而自由,他們只可能做自己。

不帶有任何功利心去看教育,是我們作為父母需要去學習的事情。

保護孩子的人格不被扭曲,思想不被禁錮,充分給予他們自由成長的環境,這樣一來,他們便可在生活的海洋裡,學會如何掌握人生的航向,在波濤的洗禮下,真正領悟生命的價值。

父母教會孩子的一定不是如何提高成績,而是提高生活的能力。

這其中包括學習的能力、社交的能力、抗壓的能力,等等。

英國哲學家J.洛克曾提出著名的“白板說”:最初的心靈像一塊沒有任何記號和任何觀念的白板,一切觀念和記號都來自於後天的經驗。

如果說孩子是張白紙,那麼如何為孩子繪製出精彩的人生,就取決於父母如何去教育。

什麼是有遠見的父母呢?明白這4點,我們才能讓孩子走得更遠

教育的前提,一定是理解教育的本質。

真正的教育,其責任必須引導學習者以成人為務,以發展人性,培養人格,改善人生為目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

親愛的你,你對這4點怎麼理解的呢?可以留言回覆我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