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為什麼我很努力了,孩子依然不讓我省心

為人父母,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困惑


  • 我的孩子好像總是靜不下來?
  • 我的孩子脾氣很急躁,也常常生氣。
  • 我的孩子要不就入睡很困難,要不就睡的不踏實。
  • 我的孩子會啃指甲,眨眼睛,舔嘴唇......
  • 我的孩子長得很小,比同齡人發育要遲緩很多。

可是我們去問問父母的教養方式時,每一個父母都會很憋屈,因為我們真的已經很努力了。


的確這屆父母很努力,鋪墊蓋地的育兒知識給了我們太多指導,我們努力的吸收,想要給孩子最好的陪伴,最好的童年。

可是我們自以為的最好,卻不是孩子們最需要的。


為什麼我很努力了,孩子依然不讓我省心

你還記得自己的童年嗎,那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年代,沒有各種玩具和電子產品,電視也只有傍晚半個小時的大風車。我們有固定的和玩伴遊戲的時間,我們會自己做作業;我們甚至一年也出不了幾次門,卻能細微的觀察到這個城市的時光變遷。


社會節奏太快,帶給我們很多新鮮感,卻也打破的生活原有的品質。而七歲之前的孩子無論是意志力的發展還是身體的健康成長都需要規律的生活節奏。這種規律就如同呼吸,它會讓孩子感知到平衡,獲得內心的安穩。


孩子需要簡單重複的生活。就如同吃飯一般,一日三餐健康長大,一旦攝入過多的飲食,孩子會消化不良。頭腦也一樣,信息和刺激過多,他們也會消化不了,變得煩躁和無措。當我們覺察到孩子有這樣的現象時,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反思。


1、你是否給孩子看很多書


美好的繪本故事,不僅能給孩子滋養,往往也能打動大人,閱讀的親子時光也是無比珍貴的。陪伴孩子讀書的家長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無論家裡有多少新書,無論你怎樣用不同的書吸引孩子,有一段時間,Ta會無比執著的去閱讀一本,哪怕都已經對內容耳熟能詳,還是要求你反覆的讀書,因為重複能夠給到Ta安全熟悉的感覺,重複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而我們大部分的孩子都面臨著一樣的情境,就是書太多,每天的閱讀量太大,導致沒有吸收熟悉,第二天又開始吸入新的內容。


2、你是否給孩子講很多的道理


青春期時候的我們最害怕父母的嘮叨,而做了父母的我們卻在重複同樣的教養模式。因為是成人,要給到孩子正確的引導,幫助他養成好的性格,一旦遇到不合適的事情時,我們都會開始講道理,我們心裡會有個期待,在我的諄諄教導下,我會有個好孩子。


而事實上,你傳達出來的道理背後是你自己的價值觀,你的應對模式,還有一部分你的焦慮和你的無措。我很喜歡一句話:“兒童不是由父母培養大的,不是父母教給他們如何成長,而是兒童自己從父母那裡捕捉了成長所需的東西。”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精神胚胎,他們有自己的成長動力,給到孩子積極的影響,不是我們說了什麼,而是我們做了什麼。當你忍不住嘮叨,指責,說教時,請提醒自己:“我此次此刻需要一張閉嘴貼。”


3、是否接觸大量的電子產品


我常常在外出坐動車的時候,會看到帶著孩子的家長,入座後習慣性的拿出IPAD讓孩子玩,孩子也心安理得的接受,他們有大量可以選擇的遊戲和動畫片。電子產品往往成了一種替代性角色,它們陪伴孩子的成長,我們也稱之為電子保姆。在這樣的時代裡,完全不接觸那是理想狀態,但大量脫離現實鏈接的電子遊戲、動漫、抖音,會讓孩子分不清現實和虛擬。通常家長是圖省事,塞給孩子手機或IPAD ,而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和父母遊戲,溝通,互動。


4、是否讓孩子做很多的決定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成長在一個尊重有愛的家庭,所以也免不了進入一個誤區,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得到太多所謂的“尊重”,凡事都要“請示”一下孩子,”這種有事沒事都要問一問的家長,反而會造成孩子有兩種感受,一是“我太重要,世界都要以我為中心”;二是“我能知道什麼啊,幹嘛啥都問我”;長此以往,他們可能會內在混亂、模糊、自我中心且沒有同理心。我們尊重孩子是希望他們有主見,成熟,但如果僅僅提供選擇而不用負責,我們帶給孩子的又是這樣的品質呢?

為什麼我很努力了,孩子依然不讓我省心




除了避免過多的刺激和信息輸入以外,我們在給到孩子需要的生活時,也要注意培養孩子能力,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1、讓孩子有動手的機會


埃裡克森人格發展理論中提到,幼兒期的孩子需要發展主動性,當兒童的好奇心以和主動性探索活動得到大人的鼓勵,而且大人還提供更多機會讓他得以自由地參加各種活動、家務,兒童提出的大量幼稚的問題也及時得到了大人耐心地解答,孩子就會有一種愉悅的感覺。我們在教養孩子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種誤區,尤其是一些繁瑣的家務,會覺得他們做了,不如自己動手,為了避免麻煩,也常常扼殺了孩子主動做家務的熱情。而事實上,

如果能夠給到孩子動手機會,他們會更願意對環境積極探索,按自己認為有效的方式做事,行為的主動性也得到發展。


2、給孩子需要的生活,而不是隨大流的生活


我們習慣說大環境是怎麼樣的,我的孩子不得不怎麼樣,而我們又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有與生俱來的氣質、基因和生命密碼,他們會成長成自己的樣子。每個父母眼中都會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也免不了暗暗比較和盲目跟隨。如果要比較,我們儘可能的只在自家孩子身上做縱向的比較。在孩子成長的頭幾年,好的家庭教育和陪伴會佔住他們這幾年裡60%-90%的時光。即便我們在傳統教育上選擇了隨大流,我們依然可以在家庭陪伴中尋找合適自己孩子的,順應孩子成長節奏的養育方式。


3、夫妻觀點不一致的時候,請先關照夫妻關係


鋪天蓋地的父母學習內容的確可以促進我們的成長,但也會帶來家庭關係的弊病。往往“努力進步完善的”會施加很多壓力給“停滯不前的”,也因為關係的不平衡,在養育孩子的方式上,兩人也衝突連連。在這樣的衝突中,所謂的好教育並沒有什麼用,孩子能真切感受到的是父母並不相愛。而當父母彼此尊重、信賴、平等、欣賞,不用刻意地教育和引導,孩子是在好的關係示範中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