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從《水滸傳》來淺談,為何宋朝百姓們如此鐘意“肥肉”?

呂孟謙


施耐庵寫《水滸傳》,非常樂意寫吃喝,梁山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百十號人一齊開吃,簡直就是胡吃海喝,山搖地動。梁山好漢如此吃喝,民間也不遑多讓,城裡酒肆遍佈,鄉下也到處可以吃喝。武松前去打蔣門神,十幾裡地竟然吃了十幾家村店,幾乎是一里路便有一個酒望。

這個時期的酒店業非常發達,農村的酒店遠遠比現在的農家樂還要多。城裡則有樊樓、琵琶亭、潯陽樓、獅子樓、潘家樓等等豪華酒店。酒店業如此發達,說明北宋時期的經濟狀況是非常不錯的。那麼,宋朝的老百姓是否鐘意“肥肉”呢?

宋朝的老百姓都吃些什麼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經常喝酒吃肉,而且,最愛吃牛肉。除了牛肉外,具體還寫過魯智深吃狗肉,鄭屠賣豬肉。晁蓋上梁山時,王倫宰了兩頭黃牛,還宰了十個羊,五個豬。甚至,開黑店的李俊、孫二孃還蒙人吃人肉。

吳用到東溪村找人入夥搶劫生辰綱,給了三阮一兩銀子,買了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對大雞。施恩送武松去充軍,以一隻熟鵝相贈。解珍解寶經常打獵,想必山上的野味也是當時餐桌上的一道佳餚,甚至,時不常的還有老虎肉吃。武松在景陽岡打死的那隻老虎,後來一定是要被吃掉的。

宋江也是一個頂級吃貨,江州的兩座大酒樓不知埋了多少單。因結識了浪裡白條張順,潯陽江中的鯉魚成了押司哥哥每餐必有的美味。

魯達逃到雁門縣,被金老帶到了趙員外的外宅。為感謝魯達相救之恩,金老忙不迭的上街,買了些鮮魚、嫩雞、釀鵝、肥鮓、時新果子之類歸來。這些食物大概也能代表當時的日常生活食譜了,跟現在也差不多,並沒有肥肉。

當然,書中類似的幾處日常菜譜描寫,窮人家是辦不起的。李逵殺了李鬼,肚中飢餓,恰好飯熟了,但卻沒有菜蔬下飯。李鬼雖然可恨,但生活確實窘迫,菜蔬都沒有,哪來的肥肉?李逵家也一樣,老孃的吃飯問題都沒解決,更談不上鐘意於肥肉或者精肉了。

何況,書中所寫,大都是來客了才這麼吃一回,並不是經常這麼吃。

所以,從《水滸傳》來淺談,宋朝老百姓也是大吃貨,雞鵝魚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圈裡養的,無所不吃。因為吃得精,吃得好,肯定是要挑肥揀瘦的,怎麼會鐘意“肥肉”呢?不過,書中倒是有一個情節,講到了與肥肉相關的事情。

這是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時候,魯達為撩撥鄭屠,要他剁十斤淨肥肉,上面不準帶一點精肉。鄭屠很不理解,問道:“卻才精的,怕府裡要裹餛飩,肥的臊子何用?”

實際上,靜精肉裹餛飩根本沒辦法吃,需要參進去三分之一的肥肉才好。但是,切十斤精肉鄭屠沒有疑問,切十斤肥肉就不對勁了。鄭屠是一個手藝高超的屠戶,非常瞭解市民吃肉的需求,從他的話中可以得知,老百姓是不太喜歡肥肉的,尤其是不帶一點精肉的肥肉。

記得小時候,豬肉憑票供應,肉行裡的肥肉與精肉的價格是不一樣的。條件差一點的,基本上會請求屠戶多砍點肥肉,能熬點油,又能很快把人吃膩了,比精肉更解饞。

《水滸傳》中的老百姓並不鐘意肥肉,或是老百姓連肉都很難吃上,也沒有能力去挑肥揀瘦了。而書中所寫到的大小宴席、喝酒吃肉,確實沒寫到有誰專吃肥肉的。至於肥牛肉、肥鵝之類的表述都不多,三阮買來的雞一定很肥,施耐庵都說成是“大雞”。

梁山好漢吃牛肉的爭議

很多讀者專家認為,施耐庵寫梁山好漢吃牛肉很不合理。因為,作為農耕時代,牛是很寶貴的,絕對沒人能輕易的把牛殺了做菜吃。尤其是鄉間酒店,動輒切幾斤熟牛肉,武松竟然一次要吃掉三四斤。按照這種吃法,田裡便沒有牛耕地了。

這個說法很正確,北宋初期的時候,就曾經立法保護耕牛。《宋刑統》規定:諸故殺官私牛者,徒一年半。殺一頭牛,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都要判一年半監禁,誰還敢如此吃牛肉?

因而,便有人分析,吃牛肉一般都是在鄉間小店,官府抓不到他們。但是,縣城裡的告示都貼到景陽岡上了,“三碗不過岡”仍然在大賣牛肉。更何況,鄉村視牛為寶,怎麼肯輕易讓不良商家買去殺了賺錢?

施耐庵寫得不合理,但為什麼要這麼寫呢?有人便又猜測了,這是因為朝廷有法令禁止殺牛,梁山好漢就是造反的,偏偏要吃牛肉。但是,武松吃牛肉、史進吃牛肉餅,難道都是他們自己殺的牛?大家都不殺牛,梁山好漢又怎麼靠吃牛肉反抗朝廷?這個說法還有一個致命硬傷,就是梁山是“農民起義”,既然是農民造反,殺牛則是在絕自己的生路,造的是哪門子反?

有一種觀點比較講得過去,說《水滸傳》的作者並非漢人,而是蒙古人。這個觀點若成立,便能解釋梁山好漢為何總是要切幾斤熟牛肉了。整個《水滸傳》只有殺牛宰羊、屠豬逮魚的描寫,卻從來就沒有殺過馬。馬,才是蒙古民族的寶貝,跟中原地區的牛差不多。

但是,把《水滸傳》的著作權從施耐庵這裡奪走,則又說不通了。以我的觀點,《水滸傳》就是施耐庵寫的,之所以大吃牛肉,是因為施耐庵在書中是反元的。元人到了中原,對農耕社會帶來了極大的破壞,對中原文化形成了很大的衝擊,老百姓沒辦法活了。

既然是吃牛肉,那麼,在這個吃法上便不存在挑肥揀瘦了,宋朝百姓鐘意肥肉的說法便不攻自破。

魯智深吃了一回狗肉

同樣,狗肉也不存在肥瘦之說,狗越肥肉便越好吃。《水滸傳》中,魯智深便吃了一回狗肉。

這一天,魯智深下山來到集鎮上。先叫待詔打一口戒刀,然後,跟待詔商議,預定了一條六十二斤重的水磨禪杖。這條禪杖為何是六十二斤呢?書中交代,放走妖魔的時候是宋仁宗嘉佑三年,六十二年後,便到了宋徽宗宣和二年。也就是說,魯智深吃狗肉這件事就發生在宣和年間。

魯智深從鐵匠鋪出來,便滿大街找酒喝。但是,店家一聽說是五臺山來的和尚,都不肯賣與魯智深酒肉。五臺山文殊院發了話,禁止向寺裡的僧人出售酒肉,這些店家都靠著五臺山的本錢做生意,怎敢違背寺裡的禁令?

魯智深沒辦法,便來到市稍的僻靜處,在一家酒店裡坐了下來。店家問他是哪裡來的僧人,花和尚這回學狡猾了,說是行腳僧人路過這裡。莊家這才敢賣酒肉與魯智深。花和尚照例要吃牛肉,但莊家告訴他,牛肉賣完了,只剩下一條狗在鍋裡烹煮。魯智深便向莊家買了半隻狗,蘸著蒜泥吃,還喝了十幾碗酒。不大一會功夫,半隻狗只吃剩下一條腿。莊家見了這麼一副吃相,感到很驚訝。

花和尚吃得過癮,把那條狗腿包了起來,揣進僧袍裡,付完賬說:“多的銀子,明日又來吃。”這就話把莊家嚇得呆住了,此時,才知道這和尚一定就是五臺山的。果然,莊家看見他早望五臺山上去了。

莊家為何被嚇得口瞪目呆呢?首先,當然是害怕五臺山來問他的罪,倘若追回本錢就開不成酒店了。令莊家更擔憂的,卻是把狗肉賣給了五臺山的和尚,這是罪上加罪的事情。宋徽宗時,曾經下過詔書,在全國範圍內禁止食用狗肉。難道宋徽宗也是一個愛狗人士?

宋朝沒有愛狗協會之類的勾當,宋徽宗之所以不準吃狗肉,是因為他生於1082年,這一年是農曆戊戌年,屬狗。因而,施耐庵借用魯智深吃狗肉故事,來反映梁山好漢與宋徽宗作對。

從這些肉類食品來看,《水滸傳》中是沒有人愛吃肥肉的。武松殺潘金蓮之前,邀請了街坊四鄰,就叫兩個土兵,買了個豬首,一隻鵝,一隻雞,一擔酒,和些果品之類,安排在家裡。這個食譜跟金老接待魯智深的差不多,同樣沒有肥肉。

北宋老百姓很講究,宴席中都含水果。水果也是幫助消化的,吃肥肉對身體不好,這點健康常識,宋朝人早就知道了。


綠野萍蹤01


話說九紋龍史進放了朱武、陳達、楊春三個人後,三人為了報答史進,先是派人送來三十根蒜條金,後又送過搶來的大珠一串。於是,史進尋思道:“也難得這三個敬重我,我也備些禮物回奉他。”次日,叫莊客尋個裁縫,自去縣裡買了三匹紅戲錦,裁成三領錦襖子;又揀肥羊煮了三個,將大盒子盛了,委兩個莊客去送。看到這大家請記住:這是《水滸傳》中第一次提到吃肥肉,且是肥羊,而不是肥豬。


為了劫取生辰綱,吳用來到了石碣村誘引阮氏三雄入夥。吳用同三人來到了酒店水亭上,四個人坐定了,叫酒保打一桶酒來。店小二把四隻大盞子擺開,鋪下四雙箸,放下四般菜蔬,打一桶酒放在桌子上。阮小七道:“有甚麼下口?”小二哥道:“新宰得一頭黃牛,花糕也相似好肥肉。”這裡所說的花糕,本掌櫃認為就是我們平時吃過的切糕。您想想,瘦肉如同切糕上面的棗、紅小豆、山楂糕條等,下面則是像厚厚的糯米糕一樣的肥肉,夠肥吧!夠肥是夠肥,但又是牛肉,仍不是豬肉。


在書中後來的描寫中,也只是提到過肥鵝、嫩雞,鮮魚、肥鮓。提到豬的地方雖有過幾次,但都沒提到“肥”字。唯有到了第七十三回,李逵鬧了東京後,同燕青回梁山路過四柳村時,聽太公說他的女兒遇見了鬼,要李逵幫助捉鬼那段,說了個“肥”字,原文如下:逵道:“太公,我是薊州羅真人的徒弟,會得騰雲駕霧,專能捉鬼。你若捨得東西,我與你今夜捉鬼。如今先要一豬一羊,祭祀神將。”太公道:“豬羊我家盡有,酒自不必得說。” 李逵道:“你揀得膘肥的宰了,爛煮將來。好酒更要幾瓶,便可安排。今夜三更,與你捉鬼。”

好啦,有關《水滸傳》中吃肥肉的內容“考證”完畢。其中並沒有足夠的證據說明宋朝人都鍾愛肥肉。


肥肉,並非宋朝人愛吃,現在的人也愛吃。幾十年前,人們普遍都窮,肚子裡沒油水,那會買肉雖然買的少,但也多會說上一句“要肥的”。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認為肥胖、血壓高、膽固醇高都是肥肉惹的禍。所以,便開始“挑肥揀瘦”了。但是,肥肉仍然會得到很多人的鐘愛,比如:紅燒肉、東坡肉、米粉肉、蒜泥白肉等等,基本上都是用的五花肉,都比較“肥”!

要我說,只要你想吃,饞,就說明你身體裡還缺它,那就要補、就要吃。假如天天吃蘿蔔青菜可以活八十歲,而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只能活七十歲,我看還是選擇七十的好……



把盞常聊


這個問題沒有一定的依據!但既然是邀請回答,作者試著回答之。

在巜水滸傳》中,梁山人總是喜歡“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樓主便引伸到北宋百姓愛吃肥肉。這裡有個問題,誰又能證明他們吃的一定是肥肉呢?也可能是牛肉,馬肉,免子肉等等。

《水滸傳》中的“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是作者為了表達梁山眾人的膽氣和豪氣,和老百姓鐘意“肥肉”沒有任何關係。

北宋時期,餐飲業已是空前的發展。酒樓文化就是這個時候興起的。南食、北食和川飯得到長足的發展。北宋的都城汴梁(今海南開封

)大街小巷,飯店林立,各種各樣的美食應有盡有!

久負盛名的開封小吃至今仍是國人急欲品嚐的美味佳餚。開封灌湯包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說北宋老百姓鐘意“肥肉”沒有歷史依據!


大河漢子


可別說宋代,1970年代都是如此。

為何?

上點硬菜:




一、過去老百姓很少吃肉

哪怕唐代明代,老百姓吃飯都很難,又哪裡有機會吃到肉?

何況宋代以前,不流行吃豬肉。貴族肉食以羊雞魚為主,富裕庶民才偶爾吃豬魚。

整體上說,也就宋代稍微好一點,因為國家政權不蔑視商人,工商娛樂行業極其發達,北宋經濟號稱佔據世界經濟總量的7成(個人認為沒有這麼多,但3成多還是有的),所以北宋老百姓也相對富裕,民間吃豬肉形成風氣。

二、肥肉更有飽腹感。

哪怕宋代,也是肥肉更被追捧。



肥肉自帶油啊,煮熟就可以直接吃了,炒回鍋肉,都能吃得津津有味。



瘦肉則需要用油炒,不划算。

所以,大多數時候,百姓吃肉都是以買肥肉為主。畢竟還可以熬油做菜油。


四川達州


從《水滸傳》中,似乎找不到宋朝百姓鐘意“肥肉"的證據。我讀書向來粗心,反正我沒注意到小說中有這樣的描寫。

中國百姓鐘意肥肉確實有過。改革開放以前,生產隊時期,那時農村人買豬肉,都挑肥肉買,三,四指膘以上才滿意,都不願意要瘦肉。

是那時的人愛吃肥肉,不愛吃瘦肉嗎?不是。其實那時的人也愛吃瘦肉。只是那時的人都缺油脂,他們買肥肉,是為了回家煉出點油來,過日子用。那時,他們平常是不敢買肉的。只有逢年過節才買一點兒,解解饞,湊點兒年節味兒。

這是窮的原因。

如果宋朝人真的鐘情肥肉,那肯定也是因為窮。因為人都知道,絕大多數人都愛吃瘦肉。瘦肉好吃。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只要是物資貧乏,必然鐘意肥肉,自己腦滿腸肥,那就不喜歡肥肉了。


抱三


從民族潛意識來解釋這個問題就易懂。中華民族人民自古以來,農耕女織,幾千年來吃不飽,固著於口欲期無法滿足,一直到今天,我們的口頭禪問候語首要的多數就是問:吃了嗎?包括談生意,託人辦事,請人吃飯成了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返回來看這個問題我相信大家就理解了,古代吃都尚且吃不飽,葷腥就更難享受,通過文學作品來滿足中國式的集體吃不飽潛意識,屬於幻想層面的滿足。

水滸傳本身具有著強烈的反封建統治思想,故事透露出來的各種反叛,反抗,包括隨意飲食當時農牧的耕牛肉,我記得當時牛是禁止宰殺食用的,通過這些細節表現出民眾的反抗精神。結合以上,就不難理解肥肉,牛肉出現在作品中的年代和意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