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练拳中的十个困惑

本文说说习练太极中几个常常容易让习者困惑的小问题。

练拳中的十个困惑

太极拳

一、松与撑

学习太极,老师们首先到要讲到让你放松,松肩,松肘,松腰,松膝,松脚踝,松开各个关节,甚至会告诉你要松开手指脚趾的各小关节,目的是让你的肢体灵活不僵硬,不呆板,不较劲。但是很多人把“松”做成了“懈”,一点撑劲没有,拉一下就跑,碰一下就倒,不是顶就是瘪。真正的太极拳绝不能懈,不能瘪,要求出手要含有拥劲,拥、捋、挤、按、处处都要含有拥劲,拥劲是八劲之首,从起式到收式,无处不在,要贯穿始终。我非常赞同意拳的六方力原理,前后左右上下,哪个地方缺少了挣力,哪个地方就瘪,就容易丢。我相信万树桃花一树根,天下诸多的内家拳是一家。建议习练者可以多站站桩,或先学学意拳,那样打出的拳会更好一些。什么叫拥,如何做才是处处有蚓?要靠真正的拳师手把手地给你做示范,给你纠正,给你试劲,即松活灵动又不僵不顶。身体的认知,仅靠看光碟是永远也无法体会到的。

二、懈与沉

我们在“松”的同时还要有一点撑劲,这个撑劲并非是硬撑。习拳之时,师父常常会给你讲,左右手好像在拉着一根皮筋、一根蚕丝的线,或者是在拉着黏稠的糖稀,在运动过程中,不能忽快忽慢,否则就会断劲。这其实是在告诉你,要学会掌握阴阳平衡。你可以一手高一手低,一手前一手后,一手在左一手在右,一手阴一手阳,但是绝不可以有阳无阴或有阴无阳,通俗地说就是两个手的劲意要均衡,不要把丝线松掉或拉断,要挂着劲连着走,这就是不懈而又沉。如何做到挂着走呢?就是向前时你要像在轻轻地推着对手走,向后、向左、向右都要连着或粘着对手走,即使是在转换折叠处也不要断了与他的接触。特别强调:这个“挂着”,绝不是用力,绝不是较劲,是蜃牛此全是意,而且要意达指稍。

三、腰与胯

一般习练者都知道,太极拳一定要注意腰,以腰带臂,以臂带手,腰不转手不动。更明白一点的拳友会注意力从足下起,行于腿,主宰于腰;脚不蹬腰不转,手就不动,但是几乎很少有人讲胯,而其实胯的作用非常重要。腰与胯紧密相联,但是腰和胯绝非是一个部位,腰依胯而挺立,胯可以左右腰的运动。胯不动单单转腰,那是硬扭,只有胯转动了,上下肢体的方向才能够一致。因此无论是前进后退,还是左右转换,一定要先松胯,我常说,胯不松你去转动,相当于木器连接处定了一个销钉,锁死了,强扭只是加大了磨损,与健身和灵动相违;只有先把销钉松开,上下前后左右的转换才能够灵活。比如左右分蹬脚,如果胯不松,你的独立步肯定站不稳,只要胯一松,脚的劲意向下,百会上领,腿就会很轻松地上提,逢沉必随也,你才能够稳稳地站立如松。所以我们在重视腰的同时,胯的作用绝不容忽视。

四、开与合

打太极拳的过程就要有开合,有人认为,这个动作是开,下一个动作就是合,还有人认为动作的前期是开,后期是合。但是大部分把开合都停留在手臂的收与开展或者是并步与分腿上面了,其实太极拳讲的开合并不是简单的手脚外形的开合,更主要的是劲的张弛和意的收放。举个例子:杨氏太极拳的野马分鬃,从收手脚开始,肢体是合的,手脚一动作,胯开肩开,前脚一落地,腿出臂展心渐开,注意随着后脚渐蹬,此时前胯一定要逐渐放松,前脚掌逐渐吃劲撑地,意达梢节,此时可发力,瞬间是紧的合的。此时的合,是内外相合,即心意与外形都要合。达定式时后胯也要放松,如同坐着,命门后撑,前手不要伸得过远,此时身体才能中正安舒。

五、到位与中正

人们在初学太极拳时,往往容易手伸得很长,腿迈得很远,膝盖弓得很靠前,认为这样就是到位了。结果是过了,关节锁死了,膝盖伤了,遇敌时自己也不能灵活变动了。到位首先是要讲求基本功扎实,求肢体的开展,要在意的导引下进行,而且意一定要达到梢节,且是节节贯穿。如果意不到,劲肯定也没有,就不能做到气血通畅,实现不了养生的目的,更谈不到技击制胜,完全失去了武术的意义。心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内外相合,内外一致,神意气劲都要到这才叫到位。绝非是你架子低,胳膊伸得远,腿抬得高就是到位。再说说中正的问题,有的人从起式到收式,浑身上下紧梆梆像根棍似的挺着;也有的人东倒西歪,脚下无意无根,懈得像一滩泥,这样都长不了功夫。要真正做到中正,除了虚灵顶劲,脚下松沉以外,平时一定还要注意鼻子尖和尾闾尖一定要在一条线上,这样就能避免前俯后仰的弊病。松沉和中正,相当于人体的定海神针,定海神针牢固了,再加上圆活灵动,还会怕被别人牵走推倒吗?

六、形与气

真正的习练太极拳,不能不从疏通经脉着手。经脉通畅了,气血才通畅,然后气才能到达,接着是气到意到,意到神领,最终才是劲到。而且是每一个动作都是周天的循环。经络、气血、劲是人体的小周天,加上神与意,天地人的三才,就是一个大周天的循环,而且这个循环的结束就是下个循环的开始。一动接一动,一势接一势,连绵不断。如果经络不通畅,只是靠意念的想象,气和劲是不可能到的,那只是空想。气与力的合成,才是劲,才是能量。只用手打人是没有力度的,用身体的能量去打人,才是有力度的,才是整的,才合乎武术的真谛。

七、松紧与发放

记得一个练意拳的拳友说过,无论是形意拳还是意拳的桩功,都不是简单的在那里傻站着,桩功练习的不仅仅是桩,还有功。站桩不仅是修心态,还要长功夫。通过长时间的正确修炼,把自己练成脚下根如磐石,弹性如气球的饱满身体,气通了,血通了,筋骨壮了。如何练呢?就是要有松紧,开始外形的松紧可以大一点,慢慢就变成是意的动,是身体内部的一松一紧,一收一放。这位拳友的话对我非常有启发,其实盘拳行架的过程也是一松一紧,一收一放的过程。如果平时这个松紧收放练好了,当你在推手或散手时就会化解就会发放自如。

八、心与神

练拳的初期和中期阶段,只是学习的过程,是个长知识长功力的漫长过程。有的人甚至是要学了一辈子也无没有达到高层次的境界,这可能与自身资悟性、遇到的老师或者是用功程度等有关,没有下足功夫,没有悟性,但更主要的可能是因为“放不下”。这个放不下包含很多,放不下虚名,放不下利益,放不下俗世间的闲杂事。总之,心态不静,也不净。我非常敬佩八极拳的刘绵文老师,他的功夫让所有接触过他的人折服,他的徒弟徒孙中很多人亦在武林大会上都取得过骄人的战绩,但刘老师从不张扬,从不高傲,行为语言始终谦逊,诚实。站在刘老师的身边打拳,他的神韵和气场会带动你,让你觉得周围的环境和空气都是干净透彻的。我觉得刘老师就是能够做到神与意相合的武林高人(编者:据互联网资料,刘锦文老师系强瑞清八极拳式传人,他的师承顺序是:强瑞清――黄歧山――石永顺――金宝良――刘绵文。刘绵文现带领一批弟子在北师大和北京邮电大学练拳)。说到神意,不仅仅是要做到面前有人似无人,你的神意还要穿透他的身体,达到很远,甚至与山相接,与天地相接。

九、定式与过程

传统太极拳习练注重过程,开与合、虚与实、阴和阳的转换存在于过程的始终。“学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即使你学会再多的套路,也无法运作经络、气和血、意和劲,只是空洞的划划道或是一个适合表演的操而已,长不了功力。骑自行车,快了好骑,慢骑可是不容易。打拳也一样,腿上没有功力,不懂经络,不懂虚实的接替,不懂阴阳转换,不懂劲意走向的人,想慢下来也是做不到的。即使慢,也是等,也是断劲,太极拳应该是滔滔江河,连绵不断。

要真正做到,劲从脚下起,行于腿,主宰于腰,达于四梢。定式不等于断势,这个式子的结束就是下个式子的开始,而且是式断劲不断,劲断意相连,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十、阴阳平衡

学拳到一定的阶段还是要知道阴阳的转换和互动,要学学推手。学拳不推手,就很难做到真正的松透和阴阳平衡,更不会粘黏连随,没有粘黏连随,何谈听劲懂劲化劲及神明?说到阴阳,一般人都是一手硬一手软,向前向上的手或脚是有劲有意的,另一支手或脚就无意无劲了,这就叫作“有阳无阴”或是“有阴无阳”。这种状态,只要对方一搭手,你就会失重里倒歪斜。要知道有阴就有阳,有上就要有下。头向上领劲,脚就要向下松沉,一手向前或向左,另一只手就要有向后或向右的劲意。比如典型的金鸡独立式,百会穴向上虚领劲,膝胯和涌泉穴就要向下松沉,一手指向上领劲,另一只手不要没事干,而是要向下走按劲,但是不要用力,此全是意,有阴有阳平衡才叫太极拳。

(作者简介:黄淑芹,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李鸿老师入室弟子,武术六段,杨式太极拳段位考评员、指导员、国家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