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李世民杀兄杀弟可为什么历史上还说他是明君?

开心乐翔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哥哥和弟弟,逼迫父亲退位。事件如此恶劣,手段如此残忍。但是,在历史上,李世民却被评为千古明君。一般对历史不太了解的人,说到历史上的好皇帝,都不会遗漏李世民。就算是资深历史学家,在对李世民做评价时,也很少提及他做的这个恶性事件。司马光甚至认为,幸亏有“玄武门政变”,才会出一个千古明君,出一个大唐盛世。

很显然,在“玄武门政变”发生后,李世民做了足够重要的事情,有效地消除了“玄武门政变”带来的负面影响。那么,李世民做了哪些事情呢?

(李世民剧照)

一、善待众人。

李世民当时对李建成和李元吉是毫不留情的。不但杀掉他们,还杀了他们两人的所有儿子。但是仅此而已。他没有追根究底,而是立刻转变态度,尽量地善待众人。他善待了哪些人呢?

一是善待自己的功臣。他对开国功臣非常优待,没有擅杀过任何一个人。就算功臣中有人想造反,比如侯君集、张亮等人,他也是一再饶恕他们。逼不得已的时候,才杀他们。而且,他还专门修了一座凌烟阁,把二十四开国功臣的画像摆在里面。这样做,和历史上的许多开国皇帝的做法都是不一样的。这为他积攒了不少人气。

二是善待曾经的敌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李建成贴心谋士魏征的重用和表扬。其实,如果他不用魏征,谁也不会说他不对。更何况魏征直来直去的性格,谁也受不住。他要是不用,所有的人都会表示理解。但是他坚决用,让他赢得了非常好的名声。

三是善待兄弟的妻妾。有人说,李世民娶李元吉的老婆齐王妃,是男人霸权主义的表现。我认为恰恰相反。李世民这样做,就是要传达一个信息:我能包容一切,我能善待一切。

四是善待普通的百姓。历史上曾发生过李世民在过年前,为了让囚徒也能够回家和家里人过一个团圆年,把他们放回去,让他们在年后规定的时间内返回监狱的做法。这个事例,极好地表明了李世民想要做一个尧舜之君,善待天下百姓的心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做法,显然比那些普通皇帝“大赦天下”的做法,更容易让人记忆深刻。

(魏征剧照)

二、善于纳谏。

纳谏是古代皇帝的死穴。

因为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说一不二。因此,古代皇帝中,善于纳谏的,基本上称得上是凤毛麟角。

而皇帝自以为是,不善于纳谏,很容易让大臣们心生不满,史学家对这样的皇帝,评价都不会很高。

但是皇帝自己又是不容易纳谏的。就是普通人,总被别人批评,心里都可能不舒服,何况是皇帝。也因为如此,我才说纳谏是皇帝的死穴。

但李世民偏偏在“死穴”上下功夫,让人猛点。他总是认真地听取众大臣的意见。最应景的还在于,批评李世民最狠的人,竟然曾经是李世民敌对阵营里的魏征。李世民能够听从魏征的话,这就让他纳谏的形象,得到了更加鲜明的表现。

(贞观之治)

三、善于治世。

众所周知,李世民一生都非常努力。也因为他的努力,他创建了“贞观之治”,开创了大唐的盛世前景。

古代的皇帝,在一段时间里励精图治,出现一个风清气明的局面,并不难。难的是在他当皇帝一生的时间里,都能“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地坚持之前的正确做法。比如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晋武帝的“太康之治”,都只是昙花一现。李世民能够把他的开明政治一直延续到他生命结束,这使得后世不得不对他进行大加表扬。

四、善于修史。

当“玄武门政变”发生后,当世人对李世民肯定腹诽不少。不过,就算有很多腹诽,他们也不敢说出来(何况李世民对众大臣很好,大家也不愿意腹诽他)。而李世民在那个时候,又对当时的史料进行了严格的审定,留下来的,都是对他有利的那一面。那些对他不利的,都消散在了历史的烟尘中。再加上李世民一生确实可圈可点。因此,我们后人看到的,也就是李世民最为光鲜的一面,李世民也因此彻底消除了负面影响。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唐会要》)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关于玄武门的问答,苍茫大地写了不少,下面我来回答:为什么弑兄杀弟的李世民还是明君。



一、检验一个君主是不是明君的标准,不是看这个君主的人品,是看其执政时国家是否安宁、百姓是否幸福。



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弑兄、杀弟、逼父、杀十个侄儿、睡弟媳杨氏,这是无论怎么洗也洗不白的。但衡量君主是昏庸还是明智的标准不在于君主的人品。他可以像后世的朱元璋、朱棣一样不是好人,但是个好皇帝。



李世民创立了贞观盛世,百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最少时全国一年才杀十几人。这是写进历史的。

李世民还有个轶事足以载入史册。某年春节,世民让所有重刑囚犯回家约定时间自觉返监,大臣们目瞪口呆,结果罪犯们信守诺言,按时返监,再次让大臣们目瞪口呆。

平定了突厥、吐谷浑、高昌……开疆拓土,李世民成为天可汗。

世民一朝,国泰民安,他开创了一个盛世,足慰平生。

二、与秦王府的功臣们一生和睦共处。

能做到这一点,相当不易。李世民从未想到“狡兔死、走狗烹",和凌烟阁的绝大多数功臣们共富贵,你对照大明屠夫朱元璋,自己姓朱,却把开国功臣当猪杀,有比较就有鉴别啦!

开国功臣、玄武门立下首功的尉迟恭忠诚但为人粗犷、恃功而骄,一次在世民举办的宴会上,竟然为座次拳砸王爷李道宗,差点打瞎李道宗的眼睛,世民只是严厉指责、旁敲侧击,并未下杀手。即便侯君集因贪污,征高昌朝廷不赏,后竟和女婿、太子李承乾等一起谋反,被擒后,世民仍下忍杀之。

三、求贤若渴,从谏如流,从不徇私。

他对来自前太子建成阵营的文臣魏征、王珪,武将薛万彻均委以重任。

尤其是魏征,谏议从不讲情面,世民始终把他当镜子,明自己得失。一次,李世民曾得到一只极好的鹞鹰,自己就把它架在臂上,正好望见魏征来了,连忙把鹞鹰藏在怀里。谁知魏征要报告的事情特别多,持续了很久不停止,最后这只鹞鹰竟闷死在李世民怀里。

兵部郎中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正、耿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副长官,世民听说应选入官的人很多是假冒上代余萌取得做官资格的,下诏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要处死刑。后来有人被查出,世民为了体现天子的金口玉言,坚决要杀,戴胄秉公犯颜执意判罪犯充军,后来又多次犯颜维护法律,世民全部采纳,天下无冤狱。

濮州刺史庞相寿犯贪污罪被撤职,他曾在秦王府干事。李世民想让他复职,后经魏征规劝,李世民叫人拿出一些帛送给他,打发他走了。

他和文臣武将们创立了一个盛世,能是昏君吗?


苍茫大地顾炜斌


评价皇帝是不是明君,从来不是从道德方面来做评价的。

嬴政焚书坑儒,刘邦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桮羹!刘彻杀子刘据,杨坚夺外甥江山,李世民杀兄杀弟囚父,李隆基强儿媳妇,朱元璋朱棣父子大杀特杀等等,从这方面来说都是私德有亏。

不过从历史功绩来说都是一代明君。

嬴政一统六国,书同文,车同轨。

刘邦开创大汉四百年江山,至今都被称为汉。

刘彻彻底击败匈奴,封狼居胥。

杨坚从胡人手里夺回汉人江山,开创了开皇之治。

李世民开启了贞观之治。

李隆基开启了开元盛世。

朱元璋从蒙元手中夺回汉统,朱棣创造永乐盛世。

所以,对于历史来说,对历史贡献的记载要重于私德。李世民登基后,励精图治,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使百姓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覆灭突厥等国,被尊为天可汗,奠定了唐朝盛世基础。怎么能不被称为一代明君!


我是一个存在483


我觉得李世民之所以有“千古明君”的美誉,主要是因为他带着开阔的胸襟,开拓出世风清明和社会繁荣的大局面。

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下了一步先手棋。他杀了自己的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废了父亲李渊精心枸建的大唐蓝图,从而让父亲在一阵又一阵的叹息声中交出了权柄。

一个人的胸襟有多大,他的成就便会有多大。李世民用宽广的胸怀容纳了一批各有秋的拥趸者。长期的作战历练,让李世民血性与仁性并存,胆识与胸怀兼长。他深知仁义和人才的重要。他用了杜如晦,房玄龄等一批旧臣,团结了魏徴等一批从前的反对者。他虚心纳谏,包容有不同意见的人。胸襟成就了他的开明和格局。

吏治清明让世风清朗。李世民整饬吏治,减省冗员,正风肃纪,垂询民苦,倡导节俭,为政谨慎。建立了有效的官员奖惩升降,交流使用机制。好办法的使用释放了官员队伍的效能。真是吏治清明让世风逐渐清朗。

百姓安居,社稷安稳是李世民最大的贡献。他实行轻役薄赋的政策,最大限度地释放了社会生产力。贞观年间,经济发展,百姓富足,社会稳定,人口日增,人称“贞观盛世”。

当然,人们对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逼父亲下台这件事颇有微词。充满血色的玄武门之变成了李世民洗不掉的劣迹。

历史浩浩汤汤,一篇贞观大文章足以让李世民戴上“千古名君”的光环。


文踪旅迹


美国总统尼克松说过一句名言,政治家不需要道德,套用这句话。皇帝也同样不需要道德。他需要的是父传子家天下。江山永固。

历朝历代的地位传承都有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我们又何必紧紧捉住李世民不放?对比之下。杨广,赵光义,朱棣,胤禛,也一样啊。难道因为李世民做皇帝优秀才如此的。评价一位君王主要看什么,是看他的文治武功,治理天下的能力。至于如何登基,那是皇帝的家事。隔壁老王是个好大夫,不代表他不养小三,王二是个好厨子,不代表他天天打媳妇。评价一个人看他的‘’主业‘’尤其是干大事的人。后世评价宋仁宗啥都不会,就会做官家。宋徽宗啥都会,就是不会做官家。就在于此。




至于百姓来说,谁当皇帝都无所谓,他们需要的就是吃饭穿衣。对于高官来说。只要当官,给谁磕头都一样。至于宗室。只要不涉及到我那就行。李世民在位的时候。大唐繁荣富强。国家蒸蒸日上。这是他最大的荣耀和赞许。如果对华夏时代442位帝王进行点评的话。无论如何评价,李世民都会进前五。至于他如如何登基,实在是不叫事。换言之,李建成登基,李世民会平安?政治永远都是血腥的,钢铁般无情。这是必然的。


随着儒家思想的深入,后世儒家对李世民的诟病就越大,而当代‘’现实‘’原因又让我们对李世民大家赞赏。也就是说我们的道德观影响着对李世民的评价。欧洲《君主论》的作者马基亚维利同样认为,帝位的争夺没有亲情可言。中外同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唐太宗李世民。



一方面,李世民的确做过弑兄弑弟之举。做为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子,文武双全的李世民被委以重任,多次挂帅出征,在灭隋和平定天下占地为王的枭雄立下汗马功劳,是名副其实的大功臣。


被封为秦王后,他自己内心的欲望,再加上手下追随他多年的功臣劝使下,他和准太子李建成展开了九死一生的继承人争夺战,在经历九死一生的逆境后,李世民毅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以出奇不意的方式射杀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整个过程虽然血腥和残忍,但是李世民也有不得己的苦衷。

另一方面,李世民当了皇帝后的确是一位明君。他首先重用人,而且是不拘一革的用,以人才来治国,取得良好效果,魏征这样敢于直谏的人也重用就是很好的证明。其次,他打击列敌,开疆阔土,进一步增大的唐朝地理版图;再次,他励精图治,发展经济,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通过一系铁腕手段,通过臣们上下共同努力,开启了贞观之治之路。



如此雄才大略的皇帝,当然是明君雄主了。


飘雪楼主的历史课


李世民原本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和长子李建成同父异母,在古代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制度下,李世民原则上来说不会成为皇帝,那他能成为皇帝的唯一办法就是让他大哥无法继承皇位,于是有了玄武门之变。

当然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顺利登基做了皇帝,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巩固统治,本身他的继位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如果再不采取一些利国利民的措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的话,他的皇位也坐不稳。李世民还是比较聪明的,他深知这一点,所以在继位后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军事上都采取了很多发展措施,对内国泰民安,对外开拓疆土,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人都是饱暖思淫欲的动物,在这种情况下,谁还记得百姓的富裕安稳生活是一个曾经杀兄弑父的人带给他们的?

于是人们只记得他是千古一帝,是伟大的“天可汗”,是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因为人们总是会看到他的优点他的功绩而忽略他的过失。包括现在历史书也是这样的,介绍的都是李世民的功绩他的伟大,难道会在教科书里写李世民杀兄弑父??对于价值观还没有形成的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毒害啊,所以渐渐的人们就忘了他的过错了,也是教育的一种策略。




栗子2222


杀兄弑弟以及逼父退位,是李世民一生抹不去的污点。这点他自己也清楚,所以绞尽脑汁篡改历史,结果再添诟病。而真相隐现后,当初的聪明又给他贴上了虚伪的标签。

但是——

一、杀兄弑弟诚然混蛋,但相较其他更混蛋的帝王似乎也不算什么。钩沉厚黑遮掩的血腥原罪,又有几个帝王禁得住历史拷问呢;

二、杀兄弑弟是家事也是国事,但被控制在家事范围,没有演变成大的社会动荡。下探底线、挑战公义的冲击波很快被另一种光芒――即言论的相对自由和更加开明的政策,以及全民受益的治世局面所掩盖;

三、欲盖弥彰的利令智昏,也说明他底线之下良心未泯、是非犹存。也许正是这一丝尚存的良知和自责的倒逼,让他克制欲望而勤于政事,并在执政期内表现得低调和包容——比如崇尚节俭和特赦囚徒,促使他向明君靠拢。

李世民归为英主,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不容忽视,就是他死得早。50出头撒手人寰对他来说既是憾事也是好事,壮年离世犹如急流勇退,也就没有复制多数帝王晚年的丧心病狂——他最后几年已经有了类似苗头——从而维护了形象。


路卫兵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是杀了一母同胞的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但是,这属于是他们的家事,和治理国家的关系不大。

往往评判一个君主的好坏,主要是看他给老百姓带来了什么好处?为老百姓做了那些实事?

至于他的家事,他杀了谁?他爱上了谁?

这些对于百姓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事,也不是老百姓所能左右的了的事。

所以,即使李世民杀兄,杀弟,也不妨碍他能成为一代明君。

也可能正是他懂得皇位的来之不易,让他在当上皇帝后,更加懂得如何治理国家。

他任用贤才,唯才是举。文人有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正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的一段一谋的完美配合,为唐太宗治理国家,提供了更好的计策和思路。

他们这一伙人把大唐帝国,推向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并且开创了自唐建立以来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大唐在当时的世界上的影响力,是任何国家都比不的,那时候都城长安的常住居民就达到了100万,仅外国留学生就有3万多人。在唐做生意的商人,更是不计其数了。

这种盛况就好比19世纪的巴黎,和如今的纽约,是世界的文化政治中心。

可见唐朝的发达程度有多高,现在世界上各国留下来的唐人街,正是大唐显赫年代的真实写照。

可以说这些功劳的取得,都是和唐太宗这个英明的君主当年的领导事分不开的。

我们知道的关于唐太宗的事迹还有很多,比如,他有一个耿直的臣子叫魏征,两个人还在中国历史上,上演了一段君臣相处之道的佳话,被以后历代君王所效仿。

当然了这些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有容人之量造成的直接结果。

唐太宗也很体恤民情,他说的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更是千古流传。他和长孙皇后之间的爱情故事,也被人间称为美谈。

正是唐太宗的这些作为,给人民带来了安逸和美好。让人民记住了他的好,他成为历史上的明君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史学达人


透过贞观之治盛况,逐一列举李世民的经历,用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去评判,大可以将之与隋炀帝归为一类。玄武门之变他杀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接着逼迫父亲李渊让出皇位,随后又纳娶弟媳(李元吉的宠妃)杨氏,远征高句丽而不胜……但为何李世民在历史上没有留下诸多骂名,反而被列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风云人物,冠之以“明君”的美称。这当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个方面,李世民从隋末开始少年成名,在李唐的建国之路上立下了一番赫赫武功。登基称帝后,他虚心纳谏、厉行节俭、劝客农桑,重用房玄龄、魏征等一干名臣,迅速稳定国内局势,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经济回归稳定发展轨道,并延续隋朝科举制开辟人才流通渠道。国力强盛后,李世民又积极开拓边疆,构建国防战略安全纵深,先后平定东突厥、吐谷浑等,将唐王朝的势力延伸至西域和漠北草原,使唐朝声威远播,四方宾服。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功是最好的除臭剂”、“小过不掩大功”,一系列的施政善举在很大程度上稀释转移了大众的注意力,史家开始褒扬唐太宗的功绩。

另一个方面,李世民掌握了话语主导权。相比于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两人具有颇多相似之处,杀兄逼父、违背伦常纳娶、北征威慑突厥、东征高句丽、大兴土木营建宫殿……但两人最大的不同是隋炀帝身死败亡,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由此身后骂名滚滚来,人们难以用理性的态度去正确对待杨广生前的宏图大略。而李世民,全盘继承了隋文帝隋炀帝的科举制、大运河、三省六部制等政治遗产,20余年的励精图治开创了一个国泰民安的和平环境。在史书记载上,李世民多次出手干预内容编辑,史官为尊者讳也多隐藏淡化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负面形象。即使是谎言,讲了一千遍也架不住有人信,所以舆论制高点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