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上边痘痘、咽痛;下边酸冷、泄泻;属于上热下寒,有4种方式调理

随着科技发展,网络互连,所有大道小道消息在网络上狼奔彘逐,只需一个终端,不论是手机还是电脑,大家便都能是足不出户的江湖百晓生。上班,坐着;下班,卧着。而这一坐一卧,气机沉静间,便成了寒热两隔,上边长痘痘,咽喉肿痛、口腔溃疡时常发作,便溏泄泻接踵而至,从而病症频频而来。

上边痘痘、咽痛;下边酸冷、泄泻;属于上热下寒,有4种方式调理

上热下寒是怎么形成的

坐卧之间,阳气不能生发,阴气就在下面堆积,便在身体下肢形成深渊寒潭,阴气愈重,寒气愈冷,脚下涌泉穴的涌泉活水因为活动量少几乎不再涌动,残余的力量不能刺透寒潭,疏导肾水、补益肾气,肾水没有涌泉的向上之势,上升力量不够,不能沟通心火,水火不通,心肾不交,下面的愈加冷,上面的愈加热,从此上热下寒,一发不可收拾。

上热下寒的辨别

上热下寒,一定要抓住重点,其中一个是上热,就是上体会有一些热证出现;另一个就是下寒,下体一定会有寒证发生;如果只有热证或者寒证那并不是上热下寒症,上热与下寒一定是并列的,同时存在。

上热症如: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痛、青春痘、难入睡、易失眠、虚不受补,一补就上火......

下寒症如:小肚子凉,痛经,饮食耐温不耐寒,下肢常感到发凉……

舌苔:舌质淡白(寒底),舌尖、舌边红(心火、肝火旺)

上热下寒的调理

上边痘痘、咽痛;下边酸冷、泄泻;属于上热下寒,有4种方式调理

1.上假热而下真寒

证候:此症上焦火盛,吐痰如涌泉,面赤喉痛,上身不欲盖衣,而下身冰冷。

宜打通中焦,引火下行。可用甘草泻心汤。

方中炙甘草,干姜,大枣健脾养胃,固中焦正气,半夏降逆和胃,黄连、黄芩清上焦之火。有升有降,有守有攻,温凉并用。

2.上热下寒腹痛欲呕

证候: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

宜清上温下,和胃降逆。可用黄连汤,平调寒热,和胃降逆。

方中黄连苦寒,上清胸中之热,干姜、桂枝辛温,下散胃中之寒,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合而用之,能使寒散热消,中焦得和,阴阳升降复常,痛呕自愈。

若上焦热邪明显,烦热口干者,可加黄芩;脾肾阳虚,恶寒肢冷者,可加炮附子。

上边痘痘、咽痛;下边酸冷、泄泻;属于上热下寒,有4种方式调理

3.上热下寒、寒格吐利

证候:口微燥,入口即吐,胸间痞闷,脉虚数。

宜温中寒,泄上热。可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方中干姜辛温散寒,解脾胃凝聚之阴寒,促脾为胃敷布津液;黄芩、黄连泄热燥湿,除胃中积热;人参扶助正气。四药合为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泄热除痞,平衡阴阳,恢复脾胃受纳腐熟、运化转输功能之良方。主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人则吐。

胃气上逆、呕吐泛酸者,重用半夏,或加吴茱萸、乌贼骨;胃脘气滞、腹痛甚者,可加乌药、香附;胁肋痛者,可加白芍、当归、川楝;脾虚失运、腹胀、纳差、便溏者,可加白术、苍术、广木香;胃络损伤、呕血便血者,可加炒大黄、地榆炭、白芨,并可配合使用云南白药、白芨粉等内服。

4.下元虚寒,阳气上越

证候: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

宜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可用白通汤,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