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张居正为何不得善终?

得大自在得大自在


\t其实张居正还是善终了,只是他死后差点被万历皇帝挖出来鞭尸而已。他的家人倒是很惨,抄家流放比比皆是。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下场呢?

\t张居正是明朝最优秀的首辅大臣,改革十年明朝出现中兴之景。

徐阶告老还乡以后,高拱上台还没有几个月,就因为话太多,被太后给弄走了。这下子按照次序张居正成为了当朝首辅大臣。而且他还是万历皇帝的老师,所以资格是相当老的了。张居正上台以后,开始了改革,一条鞭法推广全国以后,大大减少了收税的过程,使得地方官员无法从赋税中贪污,提高了国家的收入。

\t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明史》

此外在军事上又任用不少著名将领,比如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将领,使得边患得到妥善解决。他在任的十年,是大明朝晚期最辉煌的十年。这十年也给万历皇帝可劲儿造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万历三大征的钱财来源,还要追述到张居正打下的基础。

\t张居正对小皇帝管教太严格,物极必反的道理他不懂。

万历皇帝的性格从后期就可以看得出来,那跟他爷爷嘉靖皇帝简直一模一样,属于十分有个性的那种。不过他的能力没有他爷爷强,所以很多事情就会埋怨别人做的不好。这主要还要归罪于张居正的教育问题。他没有考虑因材施教,一味地对万历皇帝严加教育。一点点小的过错,就严格惩罚。

这对万历幼小的心灵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所以万历皇帝从小就没有安全感,这是肯定的。万历根本就不是好好念书的料子,但是可以适当引导他爱上学习,显然我们张居正老师没有这个耐心,只能强压他学习,这么下去万历不痛恨张居正才怪。

\t万历的母亲告诉万历,张居正有废立皇帝的权力。

其实张居正的结局,万历的母亲李太后是要负责任的。因为李太后从小教育万历皇帝所说的话那就不对。有一次万历犯了错,李太后就告诉万历,以前有一个权臣叫做霍光,他有权力废掉皇帝。其实意思很明显,当朝的霍光那就是张居正。

\t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明史》

\t只要万历不听话,那就会被张居正给废掉。万历这心里可就害怕起来了,害怕时间长了,对张居正这种权臣就生出了一种恨意。他明白权臣绝对不是好东西,因为影响到了皇权。所以张居正的下场是在告诉他手底下那些大臣,千万不要做什么权臣,绝对没有好下场。

\t张居正并没有安排好自己的后事。

张居正是怎么死的呢?是突然间累死的,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过劳死。这对一位首辅大臣来说,实在是太可怕了。张居正的敬业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过度透支身体换取工作业绩,其实也是对工作的一种不负责任。所以张居正去世的非常突然,他并没有妥善安排好自己的后世。

比如说安排一些亲信到朝中来做官,比如将自己家里人的未来都规划好,省得被人家清算。这些事情他都没有做好就一命呜呼了。所以张居正去世后仅仅四天时间,万历皇帝便对他开始清算,而他手底下原来那帮人,压根就没有一个敢保张居正的。可怜这位首辅大臣辛苦工作了这么多年,就换来了这帮白眼狼的如此对待。

\t张居正识人不明,一生被这项短处所误。

张居正确实识人不明,他从未看清楚万历皇帝到底是怎样的货色,始终认为皇帝的品性不错,是个可造之材。可是正是他调教出来的好皇帝,却成为了大明朝亡国的奠基人。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一辈子只在乎自己的小事,几乎不管国家大事,将大明王朝推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一个烂摊子。

张居正的继承人潘晟刚刚被选拔上来,还没有上任就被御史们给弹劾了回家养老了。这其实也是张居正的一项失误,如果他真的想让潘晟接班的话,就应该大力发展一帮人帮助潘晟一起做好改革的事情,可惜张居正没有。而且潘晟显然也没有这个能力搞好这件事,手下一个可用之人都没有,他被弹劾致仕,依旧没有人出来说情,可见他也是没什么能力。

\t总结:张居正为大明朝累死,却换来万历皇帝忘恩负义的报答。

  1. \t张居正是大明朝最厉害的首辅,他执政的十年,将大明朝的弊端逐一清除,换来了大明晚期改革的新风,重振了大明声威。
  2. 可惜张居正并不适合教育行业,他对小皇帝过于严格,没有因材施教,导致小万历皇帝十分痛恨自己的师傅。
  3. 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为了让万历皇帝听话,常常列举权臣可以废除皇帝的例子给万历听,让万历皇帝对张居正这样的权臣恨之入骨。
  4. 张居正是猝死的,所以并没有安排好自己的身后事,这让不少心心怀叵测的人找到了打击张居正的机会。
  5. 张居正一辈子都看不准人,自己调教的弟子万历皇帝是这样,他找来的继承人潘晟也是这样。这才是他被抄家的真正原因。


江湖小晓生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纵观张居正一生,不得善终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1581年(万历九年),张居正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这个跨时代的一条鞭法,是中国税赋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变。一条鞭法的实施,是官吏不能再随意鱼肉百姓。紧接着一条鞭法的实施还有清丈亩田,这使官吏不能再随意逃避赋税。

二、张居正改革“考成法”

“月有考,岁有稽,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考成法大致于今天的考勤。具体来说就是记账。比如说一个支付,每年年初要把完成的工作一一列明,自己留一份,张居正那留一份,到了年底,统一考核(也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年度工作计划)。适用范围无限大,从中央六部到边远地区一概照办。考成法的实施,官吏不能再随意偷懒。

三、触动皇权

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1579年(万历七年),明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以备光禄寺御膳之用,张居正据理力争,说户部收支已经入不敷用,他要求神宗朱翊钧节省“一切无益之费”。结果,不仅免除了这十万两银子的开支,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免除了。在张居正的力争下,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停输钱内库供赏,节省服御费用,减苏松应天织造等,从小时候起,在万历心中,张居正这个名字代表的不是敬爱是畏惧。



张居正在位期间,实施改革,将枪口对准了他当年的同伴,对准了曾带给他巨大利益的阶层。他破坏了规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为的只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国家,和那些与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所以,注定了张居正的身后不会太平。


chen木头先生


这个有点多,请听我细细道来。张居正在明朝算一个顶级名人了,万历爹去世的早而当时万历又还小贪玩不习惯政治,当时大学士高拱发出感慨:“九岁孩童如何治国”。

按当时规定皇帝还小所以李太后要辅助万历但李太后出身问题也不懂政治,张居正因为有老师徐阶的培养下且张居正久经官场积累下来的经验也算是个政治老手了而且处理事情能力也不差长的也帅在太监冯保的帮助下拿下来内阁大佬高拱,张居正就成了内阁大佬,内有李太后(李太后挺喜欢张居正所以支持张居正)和冯保外有张居正(帮派),当时张居正可谓是大明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既然张居正实力那么可怕那为什么还得不到善终呢?张居正对万历严格要求(可能是张兄想成为千古帝王之师吧)有次张居正因为不小心写错字而被张居正大骂,还有次万历喝醉酒喝醉酒欺负太监被张居正知道后又大骂万历觉得自己身为个帝王凭什么要道歉,这件事被李太后知道后大骂万历,万历觉得很没面子但毕竟是老妈的话最后还是去道歉了。这是小时候万历与张居正

万历长大后张居正告诉他要节俭国家穷但张居正太奢侈了,张居正出去的轿子可谓是超级豪华(需要20多人抬)连皇帝都没那么高级的轿子,就这样万历在心里逐渐埋下了对张居正的不满,在身边太监的鼓吹下万历不满逐渐增多,但毕竟是老师感情还是有的,默默忍着逐渐对张居正没以前好

张居正失去最后生机,张居正也逐渐感受到万历的态度也饱受别人的弹劾(张居正改革)在种种压力下张居正提出了辞职,万历看到后贼高兴但为了掩饰内心而没批,没过多久张居正又提交辞职被李太后知道后强行让张居正留下,就这样张居正失去了最后生机,张居正与万历的矛盾越来越大。而张居正是个工作狂,终于有一天病逝了,张居正病逝后言官跟排练好一样纷纷弹劾张居正。就这样万历下令抄了万历的家流放了家人。

总结:张居正得不到善终与他职位,权力有关这个位置太多人抢了,政治斗争本来就是这样。张居正得不到善终其实也是政治的一种需要,张居正的帮派太多万历为了得到实际控制权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另一方面或许是万历压抑太久的不满终于爆发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答的不好请多多指正




CrusH


张居正不得善终 还是有失偏颇,毕竟张居正死前 万历皇帝还是毕恭毕敬的。皇帝清算张居正是在其死后。

张居正死后,一家人备受牵连,这是张居正一生的 败笔。

张居正 最大的失误 就是没有摆正 海瑞的位置。用好海瑞,张居正也就不会有 不得善终之说。

大隐隐于市,海瑞绝对是官场的 隐者,在错综复杂的官场,步步高升 最终获得善终,绝对有其自保手段。海瑞虽然 刚正不阿,但是其知道啥事能碰 啥事不能碰。打了胡宗宪 儿子 ,还给胡宗宪 带了高帽子,海瑞既洞悉官场规则,又了解人性,是一般人所不能的。

严嵩 严世蕃为祸,他是销声敛迹的,他知道啥人不能得罪。

徐阶的政治智慧是高于张居正的,徐阶下野前 升迁了, 智慧高超的张居正。推荐了清正廉洁的 海瑞。后来 徐阶儿子 东窗事发,霸占良田24万亩,千人上访告状。 海瑞,流放了 徐阶儿子。徐阶 还是安享晚年。

但是张居正 身故,其子自杀,一家人差点饿死。很能说明问题。如果 海瑞在 ,张居正一家又是何等场景?最起码 海瑞刚正廉洁形象 可以服众,定性之后也不会有非议。

海瑞也说过 张居正是 大明朝的参天大树,自己就是一棵小草,海瑞还是敬仰张居正的。


令狐冲101


面劳瘁于国事,人亡而政息 张居正于国事日以继日地奔忙,连十九年末得见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丧守制。万历九年(1581),五十七岁的居正,终于劳累病倒。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舍弃了他十六年始终不放的权力,十年来竭诚拥裁的皇帝,撤手人寰。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他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里知道,自己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 张居正一切的改革着已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损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他自己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误,他死后,有些人就开始了肆意的报复和攻击。而神宗呢? 居正在位时,他不是一直尊其为师吗?那是出于需要与无奈。他早已耿耿于居正的震主之威。居正当国十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这是帝王的逻辑!居正既死,神宗这个已经成年的以享乐和追求财富积累为天性的年轻皇帝,开始寻找一种复仇的快慰。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 不久,言宫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 然而国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启二年(1622),明熹宗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复官复荫。然一切俱已晚矣! 亡何,居正病。帝频颁敕谕问疾,大出金帛为医药资。四阅月不愈,百官并斋醮为祈祷。南都、秦、晋、楚、豫诸大吏,亡不建醮。帝令四维等理阁中细务,大事即家令居正平章。居正始自力,后惫甚不能遍阅,然尚不使四维等参之。及病革,乞归。上复优诏慰留,称“太师张太岳先生”。居正度不起,荐前礼部尚书潘晟及尚书梁梦龙、侍郎余有丁、许国、陈经邦,已,复荐尚书徐学谟、曾省吾、张学颜、侍郎王篆等可大用。帝为黏御屏。晟,冯保所受书者也,强居正荐之。时居正已昏甚,不能自主矣。及卒,帝为辍朝,谕祭九坛,视国公兼师傅者。居正先以六载满,加特进中极殿大学士;以九载满,加赐坐蟒衣,进左柱国,廕一子尚宝丞;以大婚,加岁禄百石,录子锦衣千户为指挥佥事;以十二载满,加太傅;以辽东大捷,进太师,益岁禄二百石,子由指挥佥事进同知。至是,赠上柱国,谥文忠 大学士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万历皇帝的老师。 万历12年,1584年,首辅张居正病死,死后被万历皇帝抄家!


谱牒古县志研究


张居正作为政治家缓解明朝已经尖锐的各种矛盾功不可没,张居正的改革和革除旧弊剥夺影响了贵族官僚的利益,恨他的人还少吗?同样张居正自身也有问题,回乡探亲时竟然坐着一顶64人抬的轿子,那简直就活动的小型豪宅啊,还有名将戚继光派来的一队火枪手警卫左右,问题是这排场是不是能跟皇帝比了?张居正最饱受诟病的事儿是儿子们考取功名太容易了,特别是张懋修考中状元天下舆论沸腾,据说张居正为了让儿子的状元有份量,还拉拢收买一些有名气的人陪考,其中有汤显祖,《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拒绝了,张居正去世后汤显祖才考中进士,这事儿未必是在捕风捉影吧?张居正对年幼的万历皇帝和其他同僚要求严格,自己却私德有亏,表里不一,肯定是把柄。不过张居正是善终的,他死后遭到了万历皇帝严厉的清算,儿孙家人被连累,张懋修被流放雷州半岛,可巧了,遇到了同样被流放到此的汤显祖


立志成虫


张居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算是善终,因为他生前并没有被万历皇帝问罪或革职,而是病死以后才受到万历皇帝的清算,但这种清算实际上又并不是针对他的政治改革,更多的是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一股怨气。

同时也是为了树立皇帝的威信,毕竟张居正大权独揽十年,因为深得万历的支持,所以在政治上独断专行,无人可与之抗衡,而他死后,万历就不得不通过清算他的方式来树立自己的皇帝威信。

顾命大臣张居正

明穆宗驾崩后,张居正通过出卖和诬陷高拱的手段取得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张居正实际是一个很腹黑的人,高拱当时不过是抱怨了一句“十岁孩子,如何治国”的牢骚话,这张居正就把这句话给记在心里了。

然后伙同当时的司礼监太监冯保一起把高拱给整下台,不过政治斗争本来就没有什么仁慈可言,这些都是题外话。张居正当上内阁首辅以后,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托孤大臣,万历皇帝当时年幼,亲政的是生母李太后。

而张居正得到李太后的支持,进而开始了自己风风火火的政治改革。

独揽朝政张居正

万历皇帝继位后,张居正随即展开了“万历新政”的改革,彼时的万历皇帝年幼,因此“大柄悉以委居正”,这也是因为万历尚还年幼,不得不寻找一个可靠的大臣。

幼年的万历皇帝经受着十分严格的皇家教育,其生母李太后对其教育十分严厉,稍有倦怠,就会被李太后传去一阵斥责,而张居正对万历这位小皇帝也十分严格。

随着万历年岁增长,有一年他打算向户部支取十万金,以做膳用,但是张居正上疏说户部已经入不敷出,况且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最终让万历放弃,并借此削减了内廷的大量支出。

理性来说,张居正的做法没有错,但也因此让万历皇帝对他产生了一些不满,这种不满不是针对张居正的政治改革,而是他压抑了皇帝的要求。

而在张居正改革的十年里,由于皇家把外廷的一切军政权力都交予张居正,因此慢慢让万历皇帝感到张居正“权高震主”的一面,几乎可以说,正是由于张居正独揽朝政的这段经历,让以后的万历皇帝始终把权力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里。

若用舍予夺,不由朝廷,朕将何以治天下——《明神宗实录》卷一

惨遭清算张居正

说起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怨气,其中有这么一件事可以看的出来。张居正的父亲去世后,张居正本该丁忧三年,但是这时候张居正的改革才刚刚开始,他怎么可能放弃这个大好时机。

于是他选择了“夺情”,这所谓的“夺情”就是指国家公职人员由于公事的缘故,不能遵守丁忧之礼,所以身披素服继续办公,也就是因为国家而夺去了孝亲之情。

当时张居正还引起了很大的非议,最后还是万历皇帝出面才敲定下来,让张居正继续施政。看到万历皇帝这么支持自己,张居正不免有些飘飘然,“居正自夺情后,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爱憎。左右用事之人多通贿赂”——《明史》

这些举动无疑都降低了他在万历皇帝心中的地位,但最重要的并不是这个,他真正遭到万历皇帝清算的原因在于他挥舞着“皇权”这根鞭子自由潇洒了十年,如今万历皇帝要把这条鞭子收回来,但不仅仅只是要收回来,还要重新树立这根鞭子“皇权至上”的威信。

所以,这根鞭子就必须在张居正死后无情的抽打在他的尸体上,以便让群臣明白这根鞭子是“皇家之鞭”,它既可以让你张居正呼风唤雨,但是也可以让你张居正身败名裂。

因此万历皇帝必须通过清算张居正的方式来树立自己十年里皇权旁落的威信。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明史》

而且张居正掌权期间,生活作风奢侈无度,讲究排场,这些显然都是逾越行为,再加上万历长久以后压抑在张居正的权力之下,也就不难怪万历为什么要清算他了,然而这都不过是一种“杀鸡儆猴”的把戏而已。


围炉谈史


严格来讲,张居正是得到了善终,不仅位极人臣,权倾朝野,连年轻的的万历皇帝也对他的老师,元辅张居正尊重有加,更是在张居正临死前的九天,万历皇帝加封张居正以太师衔。这可是文臣中至高无上的荣誉。只是在张居正死后,被得以清算。

明朝的1572年到1582年,也就是万历皇帝即位的第一个十年,是为明朝中后期百事转苏、欣欣向荣的十年,北方的外族侵扰不再发生,东南的倭寇被戚继光打的闻风丧胆,各地太平,赋税稳定,国库逐渐充盈,一派中兴之象。按照当时的情况发展下去,万历皇帝也能算是自明朝开国以来的一位中兴明主,而这一切的功劳背后,不得不提的就是大明第一首辅--张居正。


而这样一位名臣,却在死后遭到清算,儿孙满门,流放的流放,斩首的斩首,就连张居正自己,也差一点被刨棺戳尸,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万历皇帝对曾经敬爱的老师如此怨恨呢?

大风始于青萍之末

张居正遭到清算,还是从一件小事开始的,在张居正死后第一年,万历皇帝下了一道旨意,大意就是对过去全国曾丈量的土地数据表示不作为税收依据,原因在于各地出现虚报面积等不法行为。要重新纠察。皇帝的本意其实是想着为老百姓创造好事,让重新上报。这一下,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朝野上下,与张居正过去有矛盾的大臣,纷纷上书,弹劾张居正,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曾组织过几次全国范围的土地丈量工作。虽说旨意中只字未提张居正,且皇帝陛下也未必就是针对张居正而来,但旨意一经颁布,反张运动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至1583年底,张居正去世仅仅半年多时间,他已经从位极人臣的角色中,被钉上了耻辱柱,罪名有欺君毒民、收受贿赂、买卖官职、任用党人等等,归根结底,就是结党营私、妄图把持朝政、居心叵测云云。

万历皇帝信任的崩塌

曾经敬爱的张先生,让小皇帝对他无条件的信任。到最后却发现,张先生言行不一,张居正平日里对皇帝满口节俭,但私生活极其奢侈,府上积聚了数不清的珠玉古玩和名人字画,还蓄养了许多绝色美人。要知道在张居正教导万历时,一直以节俭为主,以至于万历虽然身为九五之尊,但被限制开销,没钱赏赐宫女,不得不登记在账,以便日后兑现。

据传,张居正出行的排场之浩大,几乎可以与皇帝媲美,他的坐轿,由32个人所抬,分卧室和会客室,还有多名小厮随身伺候。这一切,都是在张居正死后,才被人知晓。

这种信任的崩塌,换来的就是万历皇帝的“报复”派人不光抄了张居正的老家,还将他在北京府第占为己有,抄家的队伍在张府没有找到财宝,但是什么都没有的话,无法向皇帝交代,只能抓起张居正的家人,严刑拷打,询问他们财宝的下落,到最后对张居正抄家的案子也只能不了了之。万历皇帝在没有得到钱财,对张居正进行了最后的清算,将他的子孙后代,一律发配充军,并且废除张居正改革制度。有人会问之前万历皇帝对待张居正,如同父亲一般尊敬,为何在他死后短短的时间内就要这样对待他,在野史中记载,张居正和万历的母亲李太后有私情,但张居正在世时,万历不能发作?但是随着张居正的去世,他对张居正进行迫害,以解心中怨气。,

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张居正改革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起衰振隳、力挽狂澜,奇迹般地在北疆化干戈为玉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长了明王朝的国祚


史晓生


明朝首辅张居正,生前辉煌肆意,最后为何不得善终?张居正,字叔大,小时候就很聪明,嘉靖二十六年时中进士,官路虽坎坷却无险。师从徐阶,当时严嵩当权,权倾朝野,祸国殃民,对铲除异己不遗余力,被很多清流寄予希望的徐阶徐次辅,也不敢正面和严党较量而选择了退让和隐忍,从而失去了很多棋子和阵地,一度让张居正对徐师很失望。


直到沈炼,杨继盛等斗争在一线的官员相继被严党残害,才明白师父的用心良苦,在倒严的漫长斗争中,徐阶从不让张居正涉险,为了保护他而不惜失去很多拥护自己的官员。为什么徐阶这么看重爱护张居正呢?


当然是为了培养接班人谋退路,古代当官不光有伴君与伴虎的危险,政敌的威胁,落魄时还有落井下石的小人背后捅你一刀。利益分配时肯定会得罪人,就算本人不贪,难保家里人不贪,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嘛!所以呀,当官时一定会得罪人,而且屁股还不一定干净,想功成身退,保护一家老小安享晚年很难,这时就需要有在皇帝面前说得上话的人护着。


徐阶就是看中了张居正品行高洁,是将相之才,而大力培养,保护!后来事实证明了徐阶的眼力,没有张居正,徐阶难以善后。而张居正呢,整顿史治,实行“考成法”,改革财政,推行一条鞭法,虽利国利民,却是得罪了太多人,动了太多人的奶酪,自古变革者很难有好下场,为以后获罪抄家埋下伏笔。


官场上独断专行,亲力亲为,不给属下机会。即不能培养接班人的能力,又得罪了同僚。张居正作为万历帝的老师,仗着万历的母亲李太后的信任,对万历帝严加管教,希望万历能成为一个贤君,每日要读大量书籍,学各种治国之道,言行举止都有严格要求,就连吃的都管,剥脱了一个孩子快乐的童年,导致万历对他又恨又怕。


万历成年后没有及时放权,继续独揽大权,让万历情何以堪啊?对一个成年的皇帝而言,这是耻辱的,掌权后不报复才怪了!至于张居正与李太后的关系,虽有野史外传,但也不好妄自揣测,估计也是一条导火线,悉心教导的万历帝最后变得乖张昏庸,视为接班人的张四维却是推翻他新政的主要责任人,子孙死亡殆尽也是他的杰作。

这是不是张居正识人不明呢?张四维做为晋商代表,朝野尽知,而变革对旧利益集团的打击很大,张四维在张居正权倾朝野时也表现的服服帖帖,支持变法,而张居正也认为他自己的变法是为了大明国富民强,理应得到自己看重的张四维的支持!而没有想到张四维只是慑服于他的权力地位,而不是认同他的执政方向!

张居正最后累死在工作岗位上,还没有过头七呢!就遭到了清算,恨他的人是多么的迫不及待呀!所以接班人不仅能力要强,还要有德行,有忠心。不然培养个白眼狼就惨了!在其位谋其政,勇于变革发展民生总比保成守旧,尸位素餐的官员更受后人敬仰!勇于承担责任,上报国家,下安黎明,历史大势正是由这种位高权重而又积极进取的人推动的。


傅爱灯具


张居正,明朝第一名臣!作为首辅大臣,主导明朝十几年的风云走势,一度使得衰落的大明王朝出现了中兴之景。

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却在死后遭到了万历皇帝的”报复“,抄家夺爵,儿孙家人残遭流放,连自己都差点倍挖出来鞭尸。

他为何会有如此下场?

在万历九年,这位劳累过度的改革家积劳成病,最终病死在首辅的任上,在他死后,万历皇帝,明神宗也给了这位重臣应有的体面。赠上柱国,谥文忠

不过很快,神宗皇帝就对张居正展开“大清算”行动了,或者说是反对改革的势力。

在改革之时,其政策大多为基层地主的利益考虑,着实忽略了很多大官僚大第地主的利益。这些人在他掌权的时候没有任何脾气,不过等到他人走了以后,这些权贵就开始了诋毁他的行动。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明神宗不爽他!

虽然说张居正还是皇帝的老师,不过神宗在他手里的时候可并没有太好的日子过。

张居正本着尽心负责的态度来教授知识,不过对于神宗来说未免有些严格了。古时的读书基本都是背文章认字,根据记载,神宗在学习过程中非常担心出错,每次自己读错字的时候就会受到考试非常严厉的训斥。

这样一来小小的神宗早就在心里给老师记了一笔,虽然老师是出于好意,不过这样的阴影还是让神宗有点不能接受。更重要的一点,此人担任首辅十余年,他在任期间几乎掌握了所有的权利,这也是他改革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可从另一方面来分析,重臣的得权也就意味着君主的失权,在张居正掌权的这些年里面,神宗的话语权和威信很显然是受到影响的。

在古时的集权政治下,一个君主当的没有存在感还有什么意思?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君主,就算是自己的臣下再有能力,那也不能让他出现威高盖主的局面。由于张居正当政牢牢掌握权力,神宗本人也就有了一种傀儡的感觉,这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是有点屈辱的。所以神宗本人早就想把他弄下来,只不过机会和胆量都不足够罢了。
张居正去世以后,言官很快就开始集火攻击他的亲信手下,当这些亲信都被流放开除了以后,众多的言官就开始把火力对准了他。加上神宗本人确实想为自己出出气,所以他就开始了对张居正的大清算活动。这位重臣的所有荣誉以及功劳都被抹杀,所有的家人或流放或坐牢,连他本人险遭开棺鞭尸,其下场还是非常悲惨的。

事实上,张居正的下场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历史上的改革家很少有能得到善终的,比如商鞅。

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改革必定会遇到阻力,也必将损害到某些权贵的利益。只有当时的君主全力支持,改革者能牢牢握住权利,改革才能顺利的完成。不过等到改换朝堂以后,新的君主和旧的势力往往会对改革家进行“清算”,这种现象也差不多是一个固定的规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