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2014年,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进行了联合发掘。这是继2002——2004年对御窑遗址进行的主动性考古发掘之后,又一次大规模主动性的联合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区域位于御窑遗址龙珠阁南侧、御窑厂东门内。在发掘区内,发现了一处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了一批釉上彩瓷器半成品完整器。这一发现对研究正德时期釉上彩的制作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一、正德瓷器埋藏坑简介

本次发掘的重要成果,是发现了一处作坊遗址(图1),出土遗物表明,这很有可能是给釉上彩瓷器上彩的作坊遗迹。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1 作坊遗迹

同时,在作坊遗址南部发现了一个灰坑(图2)。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2 正德瓷器埋藏坑

在灰坑内,集中出土了正德时期釉上彩瓷器的半成品完整器。坑平面呈圆形,直壁,形状规整,明显为人工加工形成的灰坑。坑内包含物非常单纯,除夹杂少量红褐色黏土外,其他均为瓷器,且大部分为半成品,即尚未最终制作完成的瓷器。这些瓷器器形有碗、盘、渣斗、花盆、盆等。多数瓷器都以青花或刻的方式署“正德年制”款,说明它们都是明正德时期烧造的瓷器。

与以往的考古发现相比,正德瓷器埋藏坑非常特殊,有三点值得关注:

1、出土瓷器都是半成品,即并未最终完工的瓷器。作为御窑瓷器的生产场所,御窑遗址时常出土瓷器半成品。但像该坑一样集中、大量出土半成品,尚属首次。

2、这些瓷器均为完整器,无人工打碎的痕迹。明代宫廷对御窑瓷器的控制极为严格,即使是废品也不能流向民间,而是在御窑厂打碎后掩埋处理。从明初到嘉靖时期,都是以这种方式处理废品。因此,考古工作者在御窑遗址内发现的都是打碎后的瓷片,完整器几乎不见。本次集中出土完整器,同样是首次发现。

3、这些瓷器都是成摞放置在坑内(图3),较为有序,显示出刻意为之的状态。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3 正德瓷器半成品出土现场

御窑遗址过去发现的瓷器埋藏坑,是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处理落选瓷器的埋藏坑。坑内堆积表现为自然倾倒的状态,并无人为刻意排列的迹象。以上三点,是这处正德瓷器埋藏坑的特殊之处,可见其重要性。

二、对正德釉上彩瓷器的研究价值

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半成品瓷器,包括低温彩釉瓷器半成品和斗彩瓷器半成品两种,都属于釉上彩瓷器半成品。釉上彩瓷器是指在高温瓷器或瓷胎上施以低温釉或低温彩的瓷器。清代御窑厂督造官唐英在《陶冶图》配文中简要记录了釉上彩瓷器的工序:“白胎瓷器于窑内烧成,始施采画。采画后复须烧炼,以固颜色。”由此可知,釉上彩瓷器至少要烧两次。文献言简意赅,无法详细揭示釉上彩瓷器的具体工艺。而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这批半成品瓷器,对认识正德时期釉上彩瓷器的制作工艺提供了珍贵资料。

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低温彩釉半成品瓷器,内壁和外底的透明釉及青花款已经高温烧成,外壁涩胎,涩胎上均饰有纹饰。制作纹饰的方法有刻花、沥粉描花、贴塑三种。看到这些瓷器半成品,我们不禁要问,它们施彩烧成后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试图在正德瓷器成品中,寻找与这些半成品有对应关系的品种,从而揭示釉上彩瓷器制作过程中的一些细节。

埋藏坑出土的刻花瓷器半成品有刻龙纹碗(图4)、刻云龙纹盘(图5)、刻云龙纹渣斗(图6)、刻螭龙纹花盆(图7)。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4 正德涩胎龙纹碗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5 正德涩胎云龙纹盘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6 正德涩胎云龙纹渣斗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7 正德涩胎螭龙纹折沿花盆

正德瓷器中,黄地绿彩云龙纹碗、盘(图8)、渣斗(图9)、高足杯等器物均有传世,它们的外壁同样以刻花的方式表现云龙纹。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8 正德黄地绿彩云龙纹盘 故宫博物院藏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9 黄地绿彩云龙纹渣斗 大英博物馆藏

其中,盘和渣斗的纹饰与出土的半成品几乎完全一致。这说明出土的半成品碗和盘,应该是黄地绿彩云龙纹器的半成品,因此它们能够代表黄地绿彩瓷器施低温彩之前的工艺特征。刻螭龙纹花盆半成品,敞口,折沿,沿面作如意花形,沿面上刻如意纹。外壁刻螭龙纹,龙纹上下刻如意云纹。花盆口沿下刻“正德年制”四字楷款。底部有一圆孔,显示其确为花盆之用。在正德时期的传世品和考古出土品中,尚未发现与此花盆器形及纹饰相同的器物。但花盆这一器形在正德时期瓷器中独具特色。这一时期的花盆多为素三彩瓷器,即瓷器的颜色不包含或很少包含红色,且多为外壁满地着彩,彩釉之下于瓷胎上刻划纹饰。(图10)综合传世品推断,埋藏坑出土的刻螭龙纹涩胎花盆,极有可能是素三彩花盆的半成品。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10 正德素三彩花盆 大英博物馆藏

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凸云龙纹盘(图11)、凸云龙纹碗(图12),图案线条凸起,以粘稠的浆料勾画而成,与古建中使用的沥粉工艺效果相同,因此我们称其为沥粉描花工艺。这件碗和盘的底款与众不同,为“正德年制”八思巴文款。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11 八思巴文款涩胎凸云龙纹盘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11 八思巴文款涩胎凸云龙纹碗

大英博物馆收藏一件黄地绿彩凸云龙纹碗(图13),外底用青花书八思巴文款,其器形、纹饰、底款与涩胎凸云龙碗完全相同。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13 八思巴文款黄地绿彩凸云龙纹碗 大英博物馆藏

御窑遗址曾出土一件成化黄地绿彩凸云龙纹盘(图14),装饰工艺与此相同。这说明沥粉描花的方式在成化时期已经出现,同时也说明凸云龙纹碗和碗是黄地绿彩瓷器的半成品。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14 成化黄地绿彩凸云龙纹盘

第三种制作纹饰的方式,为贴塑图案。埋藏坑出土的贴塑双狮戏球图花盆(图15),颈部的双狮戏球图案为一个完整的薄片,整体贴于瓷器外壁。腹部和足部的卷枝、覆莲瓣等纹饰以沥粉描花工艺制作而成。贴塑纹饰的方式非常特殊,在正德瓷器成品中极少见到。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15 正德涩胎双狮戏球图花盆

值得关注的是,山西珐花器和景德镇仿珐花器(图16)中,普遍使用了沥粉描花和贴塑纹饰的装饰工艺,二者之间的联系值得思考。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16 明珐花鹤穿花纹罐 大英博物馆藏

鉴于正德花盆成品中,并无珐花器。且此花盆口沿下署青花款,而青花款在珐花釉下显色不突出。因此,笔者认为这件双狮戏球图花盆,更可能是素三彩器的半成品,而不是珐花器的半成品。

通过实物对比,我们认为正德瓷器埋藏坑出土的涩胎瓷器是黄地绿彩瓷器和素三彩瓷器的半成品。涩胎瓷器表现的工艺特征,可以揭示黄地绿彩和素三彩的制作工艺。埋藏坑出土的半成品瓷器,内壁和外底已施透明釉并烧成,外壁均为涩胎,显示其下一步工艺为施彩,然后入窑烘烤。这明确说明了两个问题:1、黄地绿彩和素三彩瓷器至少要烧两次;2、黄地绿彩瓷器和素三彩瓷器的低温彩釉可直接施于涩胎之上,无需先施透明釉。

此外,正德部分素三彩瓷器,外壁口沿下署“正德年制”青花款,见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素三彩缠枝莲纹长方水仙盆(图17)、大英博物馆收藏的素三彩云朵纹花盆(图18)。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17 正德素三彩长方水仙盆 故宫博物院藏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18 正德素三彩花盆 大英博物馆藏

从成品观察,青花款识罩于低温彩釉之下。但是,半成品瓷器为青花款与低温彩釉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答案。埋藏坑出土的双狮戏球图花盆,口沿下以青花书“正德年制”款,外壁通体不施釉,仅在写款的局部区域罩透明釉。这种做法提示我们思考,正德素三彩花盆口沿外的青花款识,可能也是在青花款上先罩透明釉、高温烧成后再施低温彩釉。

埋藏坑还出土了几件正德时期斗彩瓷器的半成品。在传世品和考古出土品中,正德斗彩瓷器非常罕见。本次出土的正德斗彩瓷器,虽以半成品为主,但仍然弥补了正德斗彩瓷器稀有的缺憾。此外,它们分别表现了斗彩瓷器烧制过程中的不同阶段。青花三足螭龙纹盆(图19)和青花三足牵牛花纹盆(图20),外壁均以青花绘纹饰的轮廓线,罩透明釉,已高温烧成,未涂任何彩料。这是烧制斗彩的第一阶段:绘釉下青花,高温烧成。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19 正德青花螭龙纹三足盆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20 正德青花牵牛花纹三足盆

斗彩六足朵花纹盆(图21),外壁在青花纹饰内填涂紫彩、黄彩,已烘烤而成。

景德镇御窑遗址正德瓷器埋藏坑的考古发现

图21 正德斗彩朵花纹六足盆

这是烧制斗彩的第二阶段:在釉上涂低温彩,入窑烘烤。但这件朵花纹盆仍有部分纹饰内尚未填彩(可能为红彩),说明不同的彩料施彩的先后顺序不同,釉上彩部分至少需要入窑烘烤两次。通过埋藏坑出土的斗彩瓷器半成品,我们可以明确勾勒出斗彩瓷器纹饰的制作过程,这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