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明朝第一滅門慘案,處死八百七十三人,入獄和充軍流放者多達數千

在歷史上最慘的罪名莫過於株連九族了,但是在公元1403年卻發生了比滅九族還慘的滅十族慘案,故事的主角便是當時聞名天下的大儒方孝孺,他為文縱橫豪放,能與東坡(蘇軾)、龍川(陳亮)相比。據說每撰一文,海內爭相傳誦。那麼這樣一個曾經輔佐帝王,被世人稱為“殺此人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的一代才士,為何卻慘遭滅十族呢?

明朝第一滅門慘案,處死八百七十三人,入獄和充軍流放者多達數千

靖難之變

這個慘案的起因要從一份詔書說起。朱棣佔領南京後,準備即位時,便想請方孝孺為他擬登基詔書,同時也希望利用方孝孺的名氣為天下士人樹立一個歸順的榜樣,所以朱棣屢次派人到獄中向方孝孺招降。方孝孺堅決不從,朱棣又派方孝孺的學生廖鏞、廖銘二人前去勸說,反遭到方孝孺的一頓痛斥。

明朝第一滅門慘案,處死八百七十三人,入獄和充軍流放者多達數千

朱棣畫像

無奈之下,朱棣只好派人強行押解方孝孺上殿,但是方孝孺穿著一身斬衰(古代喪服按生者和死者關係,分為五等,斬衰最重),一進來就大哭不已。朱棣即命錦衣衛強行撕去方孝孺的喪服,換上朝服。

朱棣強壓怒火,親自勸解方孝孺,破例為他設座,

並起身勸慰道:“先生不要難過了!朕本來是要效法周公輔佐成王的。”

方孝孺立即反問道:“成王在哪裡?”

朱棣說:“他自焚死了。”

方孝孺再問道:“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當皇帝?”

明朝第一滅門慘案,處死八百七十三人,入獄和充軍流放者多達數千

方孝孺畫像

朱棣說:“國家要依賴年長的君主來治理。”

方孝孺進一步逼問道:“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

朱棣無法回答,只好搪塞道:“這是朕的家事,先生不必過多操勞。”遂暗示左右,強行將筆塞給方孝孺,命道:“詔天下草,非先生不可。”

方孝孺接過筆,奮筆疾書“燕賊篡位”四個字,投筆於地,放聲大哭,且哭且說:“死即死,詔不可草。”

朱棣大怒,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開,從嘴角一直割到耳朵。方孝孺滿臉是血,仍然痛罵不絕。

朱棣厲聲道:“豈能讓你如此痛快地死,當滅你十族!”

明朝第一滅門慘案,處死八百七十三人,入獄和充軍流放者多達數千

滅十族

於是,朱棣一面命人繼續將方孝孺關押獄中,一面搜捕其親戚家屬等人,以及他朋友、鄰居、學生等算作十族,一併押解至京,據史料記載當時總計有八百七十三人,入獄和充軍流放者達數千。相對幸運的是當時方孝孺的妻子和兩個兒子得知此事後便上吊自殺,兩個女兒年和傭人投秦淮河自盡。朱棣將押回來的人,當著方孝孺的面,一個一個殺戮。每殺一個追問一聲,是否回心轉意。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服於朱棣的淫威。據傳當時將八百多人全部處死整整七天七夜,場面慘不忍睹,最終方孝孺也被凌遲處死。

明朝第一滅門慘案,處死八百七十三人,入獄和充軍流放者多達數千

朱棣畫像

那麼朱棣為什麼會對一代大儒下次毒手呢?其實兩人早已結怨極深。在建文帝討伐燕王的詔檄大多出自方孝孺之手。朱棣曾經兩次試圖以罷兵作為緩兵之計,都被方孝孺識破,併力勸建文帝不要被他迷惑,使得朱棣屢屢未能得逞。方孝孺還多次為建文帝出謀劃策,甚至使用反間計來離間朱棣父子。

明朝第一滅門慘案,處死八百七十三人,入獄和充軍流放者多達數千

靖難之變

方孝孺不顧“滅十族”的慘況,毅然選擇赴難,他的殉難,是對建文帝“知遇之恩”的報答,體現著“士為知己者死”的高尚氣節,更是對破滅的理想的殉節。建文“秀才朝廷”中的其他士人,如齊泰、黃觀、陳迪等,也與方孝孺一同赴難,誓死不屈,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可見,方氏與一時死難之江南士大夫,都並非“慷慨於一時”,他們在更大程度上是為了自己的仁政理想,而前赴後繼的。

明朝第一滅門慘案,處死八百七十三人,入獄和充軍流放者多達數千

方孝孺的死無疑是轟轟烈烈的,《明史》稱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然而遺憾的是,他面對的並不是一個改朝換代的歷史時期,而是皇室內部的自相殘殺,這使得他以身殉道的壯舉減少了許多悲壯的色彩,因而被人稱為過於“迂直”、“忠之過者”,因“自激之甚”而卒招殺身之禍,這種“輕重失宜”的舉措,“聖人豈為之”!對此你有怎麼看呢?歡迎留言交流。

此文參考《大明十五疑案》《大明王朝之謎》《正說明朝三百年》等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