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皇帝也无权干涉,古代历史上豪门与寒门的差距真的如此之大吗?

ycoolone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当然了,封建社会本来就是如此。

我们一个个朝代来看。

春秋战国时期就不说了,那根本就是世袭贵族,普通老百姓根本不可能进入社会高层。

所以商鞅搞了一个论功行赏的制度,秦国立即成为第一强国,因为他们的军人都愿意拼命以提升自己和后代的地位。

其实,普通人即便在秦国再拼命,终身也不可能获得很高的军衔,不可能进入高层。

秦汉时代,汉代有所改良,比如搞了举孝廉的制度。

名义上,举孝廉制度是推举民间忠孝贤良的人做官。但实际上,最终都流于形式,推荐的仍然是有权有势家族后代。

比如曹操如果不是仗着老子的势力(父亲曹嵩是曹腾养子,汉灵帝时官至太尉。),他怎么可能被举孝廉上位。

同时,汉代的门阀制度是很牛逼的,地方的权力都操纵在门阀手中。

以刘表为例,都是荆州的统治者了,仍然需要同当地大家族蔡家联姻才行。而荆州的兵权长期掌控在张家蔡家手中,而不是刘表。

唐代开始逐步有科举考试,到清代也是如此。

但是,大家如果仔细看,科举考试有两个问题:

第一,科举考试的胜利者很少。

全国无数读书人,然而每年考取进士能够以此为官的,屈指可数。

也就是说,即便有了科举制度,也只能让极少数的平民有机会翻身。

第二,科举考试胜利者多是有钱有势的人。

其实同今天的高考一样,教育资源不平等还是有巨大作用的。

当年科举考试需要过五关斩六将,往往一考就是很多年。

加上儿童少年时期的学习是自费,整个科举考试不是普通平民能够坚持下来的。

那么你是神童,很快就能考上,要么考试的胜利者基本都是家境较好人家,能够持续考试,也能够掌握较高的教育资源。


萨沙


整个封建时代,豪门(士族)与寒门的差距都非常大,如天壤之别。皇帝干涉不了,正常情况下也不想干涉,因为很多时候皇室本就是士族的代表,比如东汉和唐朝。

所以又怎么会打压士族?皇帝与士族之间是有矛盾的,但这可以算做内部矛盾,皇帝不会轻易动摇士族的根基,最多拉一家打一家,若是对上寒门,那就一致对外。

士族、寒门之分,是皇帝的统治基础。若无寒门,大家身份都差不多,那统治谁去?

(悠闲的士族)

但各时代还是有一些区别,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科举制度成熟之前

士族最初形成于宗族,宗族若是人多势众,很容易成为一方势力,要是再出几个出色的人物就更了不得了,要么自家做皇帝,要么成为皇帝的拉拢对象,东汉末年的司马家就是这种情况,曹操想拉拢司马家,结果司马家趁势而起,成为三国最大的赢家。

魏晋时出现“九品中正制”,这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最终的结果是光明正大的把各家门第做了划分,“上品五寒门,下品无士族”,能在朝中居于高位的上品人才全都出自士族,寒门职低位卑。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时的“寒门”不是指贫寒人家,而是指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也叫庶族,其实就是没落了或者还没有崛起的士族。后来才延伸为穷人。

(奢华的士族)

这个“九品中正制”没穷苦人家什么事儿,饭都吃不上了,哪还能读书?就算有机会学习,无人引荐也出不了头。

所以说科举制度成熟之前,选拔人才靠的是名望或家世,这是士族与寒门差距最大的时候。朝政掌握在士族手里,控制着国家的走向。

二、科举制度成熟之后

科举制度兴起于隋唐,但真正成熟是在明清两朝。

此时门第之别稍微减轻,除了家世之外,普通老百姓有了另一条走上人生巅峰的渠道:科举。

但是,知识依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通常三年考一科,朝廷录取名额不等,但中举者还是士族居多,真正的寒门中举比例少得可怜。

不是所有人都会读书,也不是所有人都能读书。读书人要么是祖上出过读书人或者当过官,要么是亲友圈中有知识分子。要是世世代代在大山里种地,想读书有门路吗?

(忙于温饱的寒门)

就算有门路,没点家底敢读书吗?这是一项长期投资,还不一定会有回报。哪家要是有个读书人,读出头还好,否则只会越读越穷,只怕连赶考的路费都没有。

所以,科举虽然比之前的抡才制度要先进,但考虑到古代知识的垄断性,就会发现士族与寒门的差距仍然存在。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当然如此。

豪门其实就是士族、势族。

又分为世家与豪强。

简单说,世家是跨州据郡的庞大家族,豪强则是世家发达前的形态,属县乡级小豪门。

自战国时期开始,奴隶制崩溃,地方乡镇中的强势家族开始膨胀,但由于周秦时期属于贵族世袭体系,这些家族无法晋升。

秦灭六国,及秦末暴动与楚汉战争摧毁了传统贵族阶层,新兴汉朝就面临选仕问题。所以就有了所谓官学选才制、推荐制、恩荫制及后期的察举制。

强宗大族就此崛起。结合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与地方宗族当然迅速合流,利用察举制控制仕途。世家基本成型。

到了东汉,由于刘秀本人就是南阳豪强,所以世家依靠对书籍文字的垄断,进而形成集了地主、学阀、官僚、商人为一体的豪门。

而唐代以五姓七家为首的超级豪门,甚至拒绝娶公主,公然藐视皇权。

经济上,世家占据土地,控制依附于土地的佃户农奴,经营工商高利贷,利用一切机会兼并土地山川,掌握地方经济命脉。

教育上,世家控制书籍,进而垄断文字,掌握教育体系,钳制清议舆论,影响国家大政。

仕途上,世家利用察举征辟制和九品中正制互相推荐,进而垄断仕途,封闭寒门晋升。

军事上,世家掌握强大武装,邬堡面对十万流民也不畏惧,退可为祸乡里,进可攻城掠地,威胁各级政权。

所以,到唐朝末期为止,豪门强势如斯,是改朝换代的重要推动者与各种战争的幕后黑手。

相对来说,寒门就是土地人口少,祖先曾做过官,但近几代只能当小吏的地主家庭。

为啥?

首先,书籍是非常难得的。

绢帛羊皮卷非常昂贵,就是竹简木牍也一样不便宜。一根竹子,每节八片,每根十节,也写不了五六百字。

一片山头的十根竹子砍回来,分片、煮透、晾干、磨平、穿孔、书写、装订才是一本5000字的书,还得抄写、修改,这已经是天价。

没有书,当然就是文盲。

文盲当然做不了官。

这还没有计算寒门与豪门在教育与家族资源支持上的差异。

所以,寒门就只能是寒门。

到了唐末,黄巢暴动摧毁了山东贵族赖以骄傲的谱碟,杀伤人员,重创世家门阀。此后,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混战再次摧残了豪门世家的生存空间。北宋推行文治,鼓励耕读,扩大科举,废除世家存在的经济基础—部曲制,豪门因此而彻底消失。


四川達州


两周、秦汉时期

两周时期豪门就是诸侯,由于两周采取的世卿世禄制度,所以他们的地位是无可撼动的,只要国家不亡他们就永远昌盛。而寒门几乎毫无出路,就算你再努力也只能当一个非常小的官,想要踏足高层或者统治中枢就只能靠投胎来解决。虽然周宣王时期也任命了一些寒门,但是这是在国人暴动之后为平息民愤的手段,寒门几乎还是没戏。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他们采取的制度和周朝一样,以至于百姓哀叹:“有功无赏,有田无耕”。不过商鞅变法之后就改变了这一制度,采取了军功爵制。这样寒门是有盼头了,但是希望还是渺茫,因为当时将军几乎都是贵族出身。

汉朝时期采用的是察举制,也就是根据人的才能、口碑来选举的。但是有用吗?没有用。汉朝终究被外戚、宦官、世家左右摆布,寒门想要踏入高层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宫当太监,想要通过察举制改变命运,未免有点可笑。为什么?因为贵族垄断了教育资源,寒门很难出人头地。而且有些职务是不能让寒门担任的,比如说大将军。大将军这一职务基本上都是由外戚家族垄断的,除非皇帝非常厉害,不然没戏。在当时皇帝如果非常强势,那么就是豪门妥协,百姓服从。反之就是豪门强势,皇帝妥协,百姓服从。秦末农民起义、汉朝时期的农民起义有哪一个成功了?百姓不服,那也没办法,最终还是豪门带领百姓然后迫使皇帝妥协或者另立一个代言人。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由于魏国改变了以往的制度,采取了九品中正制度,导致世家彻底绑架皇朝。九品中正制就是考察人的才能、出身、口碑,这就导致豪门出身的人有了优势。那么汉朝时期甚至周朝时期就流传下来的世家就有了先天优势,从而得到飞速发展,最终绑架朝廷。

晋朝我们就不说了,先是妥协诸王,然后妥协世家,也没见皇帝有什么大权利。百姓就更不用说了,保命就已经很不错了。南北朝时期也是世家的天下,北魏有山东集团把持朝政,南朝有江左四大侨望把持朝政。

杨坚是如何统一的?先是得到关陇集团的认可,然后得到渤海高氏的认可,最后又得到了江左四大侨望的认可,最终建立了隋朝。到底是因为统一天下之后才得到世家的认可,还是因为得到世家的认可才统一天下,这两者后者的可能性明显更大。隋朝一对世家动手,世家就亡了,而百姓又陷入水深火热中。

唐朝时期也是向世家妥协,排列家族排名的时候皇帝的家族都不是第一,有唐一朝除了李世民和武则天两人稍微强硬一些,其他时期都是对世家妥协,百姓同理。尽管此时已经出了科举制,但有什么用?没有什么用,进士几乎都是被世家垄断的。宋朝以前,除非有强君不然皇室也没有多大权利,更大的权利几乎都归结到豪门手里,百姓几乎毫无出头之日,虽然有几个寒门扬名立万,但是比例太小了。

宋、明、清时期

宋朝时期因为雕版印刷的普及,教育成本降低,而且宋朝大力扶持寒门教育,并且遏制世家当官,所以皇帝的权利才慢慢变大,豪门的权利越来越小,寒门的希望越来越大。但是因为有外敌,所以宋朝并没有彻底改变这一情况,直到元朝摧毁了世家生存的根基,就此世家的权利才变小。

明朝时期皇帝的权利又变小了,虽然朱元璋和朱棣的权利很大,但是之后被文官集团所绑架,明朝皇帝的权利又变小了,不过寒门的希望越来越大。清朝时期皇帝的权利才是历代皇帝权利最大的,而且世家的影响也是历代几乎最小的。而且因为清朝扶持活字印刷,所以读书的成本大大降低,寒门的希望也越来越大。

可以看到,真正能让寒门崛起的是教育成本的降低,所谓的明君盛世真的非常清明吗?不一定,反而是宋朝时期教育的成本才开始大大降低。尽管可能有点难以接受,但是自古寒门就很难逆袭。


江郎说史


是的,尤其唐宋以前,门阀世族真的可以不鸟皇帝的,寒门?寒门在他们眼睛里那不是人。

是不是不符合想象,不应该呀,皇帝不是想杀谁就杀吗?

还真不是的,皇帝那么牛X要等待朱元璋这个牛人做皇帝才可以。

那么,为什么豪门那么牛呢?因为他们手中有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

你皇帝怎么了,还不是我们年年的送你粮食吃养着你。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一目标的实现也是经过了多少代的皇帝慢慢努力而成的,刚一开始,只是一个政治理念,要等到朱元璋才把他实现。

按说,土地在哪里,跑不掉,拿不走的,皇帝怎么就抓不住呢?这就要说到社会管理水平了。

皇权专政管理社会的最好工具是什么?是官僚嘛!

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明白朱元璋为什么对官僚们那么狠了吧,锤炼官僚队伍呀,以做到以身使臂,以臂使指,控制天下财富于手掌之中。

对,朱元璋之前的皇帝充其量也就是最大的门阀世家豪门,并不是全国唯一的地主,他们能直接有效管理可以收获财富的土地也就是他们家的那些土地而已。

掌握不了人家的钱袋子,说什么呢?杀了人家吗?杀了人家可是一点收入也没有了,留着人家,保持着和气,和气生财嘛!人家豪门还可以年年上供(送)点东西给你的。

不然,人家哥们建个群,再立个皇帝,你皇帝怎么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