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快对照自查!母女同患这种“绿色癌症”,症状很常见!

前天是世界炎症性肠病(简称“IBD”)日

IBD是一种慢性病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发病率尤为突出

还记得因爱吃“辣条”

罹患罕见克罗恩病的四川女孩吗? ↓

快对照自查!母女同患这种“绿色癌症”,症状很常见!

克罗恩病又被称为“绿色癌症”

是IBD的一种

小小年纪就患上这种病的

远不止她一人!

真实案例

正在中山六院消化内科二区住院的小月是目前病房内最小的克罗恩病患者。与其他患者不同的是,她还有一名正在陪护她的、同患克罗恩病的妈妈。小月虽然已经10岁了,但身高仅120厘米,体重也仅仅为23公斤。与同龄孩子不同的是,小月脸上和身材都显示出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其实1年前小月就已经出现了反复腹痛、发热、消瘦的症状,但她的妈妈却“没往这方面(克罗恩病)想”。直至2月前,小月才来到六院就诊,找到消化内科高翔主任医师团队,经过全面检查后小月也确诊为克罗恩病。因为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小月妈妈十分懊恼。

快对照自查!母女同患这种“绿色癌症”,症状很常见!

▲小月的肠道狭窄,有溃疡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延误就诊,小月已经出现了肠瘘的并发症,这对本身就困难的家庭造成了更大的打击。为了挽救小月肠道,尽量节省费用,避免手术,高翔教授为她制定了肠内营养加激素治疗的方案,从最新的复查结果来看,病情稳定,小月暂时已经脱离了手术切肠的阴影。

从小月身上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克罗恩的起病隐匿,很多患者仅仅因为腹痛、腹泻被当做普通肠炎,延误了治疗,导致肠道梗阻或穿孔的严重并发症。由此可见,警惕炎症性肠性肠病的相关症状,“早诊断,早治疗”是控制疾病发展的关键。

快对照自查!母女同患这种“绿色癌症”,症状很常见!

▲小月的肠道瘘管和肠旁脓肿

其实,小月只是中山六院就诊的近4000余名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缩影,这些患者期待社会对IBD的了解和关注,希望社会为这些患者提供更多的关怀和支持。

该如何认识克罗恩病?

要说克罗恩病,就不得不先说炎症性肠病(IBD)。

快对照自查!母女同患这种“绿色癌症”,症状很常见!

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等共同导致了疾病的发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IBD发病率已达到十万分之三。值得注意的是,IBD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发病率尤为突出。

除了发病机制不明确以外,IBD目前也尚无根治的方法,在患者诊断之后若不经过持续规范的治疗,往往存在疾病的逐渐进展反复发作,最终导致消化道出血、肠道狭窄、肠道穿孔等并发症的出现。在医学上,狭义的IBD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其中,克罗恩病是可累及自口腔至肛门胃肠道全层的慢性疾病,以多节段肠道溃疡为最主要临床特征。

克罗恩病临床表现

快对照自查!母女同患这种“绿色癌症”,症状很常见!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体重减轻及肛周病变等。同时,相当一部分人还会出现累及眼部、关节、皮肤的肠外表现症。甚至有部分青少年患者,虽然没有任何肠道症状,最终却因为生长发育迟缓最终才被诊断该病。克罗恩病常发生于15至35岁的青壮年人,但老年人和儿童也可患病。

快对照自查!母女同患这种“绿色癌症”,症状很常见!

克罗恩病作为一种终身疾病,患者需反复进行内、外科治疗

,常见的治疗药物包括激素、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对于部分患者由于存在狭窄或穿孔的并发症、合并癌变、疾病影响生长发育的原因可能需要接受肠道切除手术治疗。但手术后患者依然需要长期的药物维持治疗,否则疾病仍然可能反复发作。

很多没有接受规范治疗的患者由于多次肠道并发症最终因病致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且社会功能明显下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溃疡性结肠炎又是何方神圣?

快对照自查!母女同患这种“绿色癌症”,症状很常见!

溃疡性结肠炎是累及结肠和直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重症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也可有皮肤、黏膜、眼、关节、肝胆等肠外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

◆溃疡性结肠炎只累及胃肠道的结直肠,病变通常始于直肠,但炎症也可连续性影响整个结肠。

◆溃疡性结肠炎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但主要集中在30-50岁人群。

◆多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基础药物治疗包括美沙拉秦、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对于重症患者药物疗效不好或者存在其他并发症的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并且,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经过手术切除结直肠后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IBD可控吗?

IBD并非很可怕的疾病,只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进食、休息、用药规律,定期随访监测病情,IBD是可以控制的。

快对照自查!母女同患这种“绿色癌症”,症状很常见!

经常有患者会问:得了IBD会减少寿命吗?在国内外文献中,目前并没有IBD会导致预期寿命减少的相关研究。多数研究认为在良好的疾病控制情况下,IBD患者的预期寿命与正常人群相似,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只要疾病控制良好,疾病并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学习、生活,也不会影响结婚、生育。

中山六院院消化内科首席专家、IBD内科治疗部学科带头人胡品津教授指出,像小月妈妈把自己的疾病遗传给小月,这样的概率并不是非常高。目前的研究显示,倘若父母一方患有IBD,后代患该病的概率接近9%左右。胡品津表示,担心疾病会遗传及用药会导致不良生育结局并无明确的医学根据,IBD患者不应因为这个疾病放弃生育的机会。

胡品津认为:IBD患者病情得到控制缓解后,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可以正常备孕,但应避免在疾病活动期“造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