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西方把《荷马史诗》当历史?

寒江孤雁万森


【一句话答案】历史本来就是神话,是被建构出来的(这句深了,不多解释,请自行体会)。

说西方没有历史的能别太搞笑嘛?《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了解一下?修昔底德公元前四百年就等着您了喂。言归正传,荷马史诗已经经过无数文献考据和考古挖掘了,地中海小亚细亚地区存在特洛伊人和伊利昂城是史实,特洛伊战争也确有其事,公元前12世纪左右,希腊半岛上的各部落联合起来,越海东征毁灭了特洛伊。战争是文学的最原始、最重大题材,因此战争结束后,街头巷尾就流传着无数关于战争的歌谣和传说,游吟诗人(或者说就像今天的流浪歌手)就把这些碎片汇总加以整理编成固定的长诗流动歌唱,这正是最早的文学民间创作与历史民间保存。(怎么就不是历史了?)

(雅典和斯巴达时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然而因为歌唱的艺术吸引性,和民间传说的特性,用了神话为整个架构和整条线索而已。到公元前六世纪,雅典的统治者庇士特拉图下令把史诗记录下来,这是史诗第一次成为文字作品;公元前3-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们又最后编订,从此成为西方的源头——不仅仅是历史的源头,荷马史诗开始了西方的文学创作,贯穿着西方精神的内核个体主义与理性精神,还记录了许多地理乃至法律,可以说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源头。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是被不断建构的来说,荷马史诗正是作为建构的起点,所以后来才成为文艺复兴的蓝本精神。这也正说明荷马史诗是西方历史的起源啊。

(文艺复兴时期波提切利的希腊题材绘画)


杨早讲史,不一样的回答

杨早讲史


西方人没有把《荷马史诗》当历史。甚至最早质疑《荷马史诗》真实性的人,就是西方的学者。

国内很多人在网络上胡说八道,误导了网友。

事实上,西方人并没有把所谓的《荷马史诗》当成真实的历史。《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长期都被视作希腊古代民间的传说,其中提到了许多有关特洛伊、迈锡尼和梯林斯的故事。

但是,由于从来没有人见过这些文明的遗迹,因此直到19世纪前期,欧洲人一直都把《荷马史诗》和特洛伊等当成是虚构的想象。

直到19世纪后期,情况才发生了变化。导致变化的原因,就在于考古发现。人们发现了《荷马史诗》所记载的文明遗迹。

这个考古发现者名叫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他是一位德国人。

1873年,施里曼找到了特洛伊的遗址,并且找到了许多出土文物,这一发现震惊了全世界,人们开始相信特洛伊不是虚构的故事。

此后,施里曼则在1878-1879年、1882-1883年、1888-1890年又持续进行考古作业,先后发现了伊萨卡、奥尔霍迈诺斯、梯林斯、塞西拉与皮洛斯等地的古希腊遗迹。

他的诸多发现使得考古学向前大幅度推进,甚至还找到了米诺斯文明。

这些考古发现使得人们重新审视《荷马史诗》的价值——固然,神话传说不足为信,但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考古的线索。

总而言之,西方人才是最早质疑《荷马史诗》的人,不要胡说八道了。


HuiNanHistory


《荷马史诗》是盲叟荷马的著作,荷马是谁?荷马是一个智者,一个说书人,一个口头文化传承者,就像前不久去世的单田芳先生一样。最初的文学作品都是口头文学,口头文学先于书面文学,中西方都是如此。



在文字没有发明的时候,人们不能把已有的民族历史记录在文本上,只能通过语言口口相传,一代代流传下来。世界上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史诗著作。史诗的作者起先主要是一个部落族群的长老领袖,他们通常阅历深,见识广,后来有了专门的吟游诗人和口头文学家,他们担负着讲述祖先故事,传承历史经验的重任。



口口相传的信息必然会在传播中发生变化,夸张失真偏离原先的真相,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人物和故事被神话。纵观各民族的史诗歌谣,都有神迹发生的记录。而且其中有一个十分相似的情节,就是民族的老祖母和神灵发生某种关系,诞生了这个民族的先民。比如史载帝喾之妻姜嫄因踩巨人脚印有感而生周人先祖后稷。女真传说三仙女在湖里洗澡,仙女佛库伦吞下神雀衔来的朱果感而成孕,生下了他们的先祖。这些都不可能是真相,但基于民族认同心理,又不好完全否定。



至于《荷马史诗》,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伊利亚特》讲的是历史上著名的特洛伊战争,以此战争历史为蓝本,加入了很多神话的成分,让很多古希腊神祗参与其中。比如男主角之一阿基里斯就被设定为海洋女神忒提斯和英雄珀琉斯之子,是半人半神的存在,刀枪不入只有脚踝一个命门。而大美女海伦则是天神宙斯和凡人利达所生,也是半人半神的身份。整个特洛伊之战,在荷马史诗中,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更是神与神之间的较量。



而下半部《奥德赛》则讲了特洛伊战争后奥德修斯艰苦卓绝的十年回家之旅。这部里同样充斥了神话和传奇,故事里有独目巨人,有会巫术的神女喀尔刻,有唱魅惑歌声的女妖塞壬,有怪物卡律布狄斯和斯库拉,还有和奥德赛好了几年的女神卡吕普索。奥德赛最终能回到妻子身边也是通过各路神仙的帮忙和成全。



《荷马史诗》中充斥的神话色彩,总体传达一种宿命论的思想,这种思想也是古希腊悲剧中最常见的,即人间的英雄无论如何努力,最后都难逃命运的安排和众神的摆布。神话和悲剧的结合,是西方文学的一大源流。

《荷马史诗》里的故事深入人心,但如果西方人把它当作真实历史的话,那显然是一种误信,把神话当做历史,就像把三国演义当成了三国志一样,是真伪不分。历史上特洛伊战争的确上演过,但木马计究竟存在与否还不好说。而且有学者认为,特洛伊战争更可能是迈锡尼王率领亚该亚人入侵小亚细亚的历史演义,是一场披着神话外衣的侵略战争。



我相信大部分人还是分得清神话和历史的,不会把《荷马史诗》里的事都当真。《荷马史诗》是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而传世的,而不是作为一部历史实录,这已经说明问题了。


十豆么


我是文子心语,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荷马,相传是古希腊的盲诗人。据说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就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古代歌谣、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加工整理的,因此,这两部史诗又称为《荷马史诗》。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均取材于公元前十二至前十一世纪间的特洛伊战争。《伊利亚特》共二十四卷,15693行。叙述的内容却只是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中几十天内发生的故事。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无理抢夺联军主要首领阿喀琉斯心爱的女战俘,阿喀琉斯一怒拒绝参战。以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为首的联军趁机反攻,大破希腊联军。阿伽门农出重礼向阿喀琉斯赔罪,以求共同对敌。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也力求劝阿喀琉斯出战,均遭阿的拒绝。

在这危急关头,帕特洛克罗斯奋不顾身,借阿的车马甲胄出战,虽解了围,却被赫克托耳杀死。阿喀琉斯悲痛欲绝,立即与统帅和解,穿上母亲恳请神制的甲冑,上阵复仇,终于杀死赫克托耳。特洛伊老王冒死求见阿喀琉斯,哀求归还爱子尸体。阿喀琉斯老王满头白发,顿生侧隐之心,交还尸首。特洛伊隆重下葬赫克托耳,史诗到此结束。

《奥德赛》共二十四卷,约12000行。内容是叙述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海上漂流十年以及他家中纠纷的故事。奥德修斯的船曾一度驶近祖国,不料同伙误开风王送的风袋,船又被吹向远方。他们先后战胜了许多妖魔鬼怪,克服了重重困难。后因同伙违反约束,杀死神牛,船被宙斯用雷电击沉,只有奥德修斯一人幸免于难。



但他又在一个海岛被女仙软禁七年,经众神劝说,女仙才放他回乡。在这期间,一百多个青年贵族向他妻子求婚,挥霍他的财产。奥德修斯装成乞丐回到祖国,设计杀死了求婚者,夫妻父子终于团聚。史诗通过奥德修斯荒诞不经的种种遭遇,反映了经过幻想加工的古代人类对自然力的斗争。


《荷马史诗》是古代人民群众思想、智慧和艺术才能的结晶,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乃至世界文学,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它至今“仍然能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

由于《荷马史诗》广泛地反映出希腊社会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希腊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因而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所以恩格斯曾经说过:“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一一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


文子心语


西方实际上没什么历史,原因除古代文明成度较低级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断代,匈奴人和蒙古人等的西进造成西方历史的断代,温疫也是断代的一个原因。

还有一个主观因素的原因是不重视历史,研究和记录历史的人要有社会责任,我国历代历家一般都是具有社会责任,为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写历史,有的并不是工作任务,为挣钱写历史,而是倾一生之精力完成某一段历史,最著名的是以孔子,司马迁……为代表。

西方历史上少见对民族和国家有此责任的人。现在西方先进了,想当世界人民的老师,历史成了西方人宣扬西方文化绝对先进的工具,历史不足是靠考古来补充,想办法拼凑历史,把荷马史诗和圣经当历史一点也不奇怪。

真正的历国是我们中国,二十四史纵贯五千年,一个民族在一块土地上生活至今,从无断绝。今天我们要继续民族传统,写好《清史》,让历史永不断绝。


红9九


《荷马史诗》是史诗,不是历史。但是确实有人想用考古实物证明它是历史,不怎么成功。特别是迈锡尼挖出来的阿伽门农面具Mask of Agamemnon,时间大概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而史诗中特洛伊城时间在公元前2500年到2000年左右。

尽管《荷马史诗》基本不能用考古去证明真实性,但它的基本精神和故事是西方文化艺术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它根本不需要通过证明自己的真实性而显示重要性。





吴铭艺选


为什么荷马史诗成为西方的历史呢?因为西方没有历史。作为舆论战的一部分,只能通过单方面注水权来拔高。

记载历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从《海经》到《尚书》、《左传》、《春秋》、《史记》、《汉书》,历朝历代正史野史,方志族谱,都记述历代祖先做过什么事情。后来波斯也学习了中国这种文化。

但是西方野蛮之地,从来没有这种文化东西,并不记载几代祖先做过什么。也就没有了准确时间书写记载的史书。唯一的就是所谓的《荷马史诗》了,为什么用“所谓的”形容?因为它毕竟不是史,而是一种戏折子。比如二人转有《密建游宫》、《包公铡侄》、《狸猫换太子》等等,这和史书的区别是什么呢?就是历代班主会根据听众喜好去修改和添加内容,而后人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时间的人修改的。因此,西方考证《荷马史诗》的争议就包括,荷马并不是一个人,是多人写的;作者跨度不小于800年。

因此,是不能把这种东西当证据的,比如我们不能用《铡美案》的故事去当历史,对吧?


银杏智库


早在远古时代,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很多介于神话和历史之间的著作。《诗经》也有涉及古代神话的部分,我国藏族同胞也有其长篇史诗《格萨尔王传》。英国古典学家康福德在形容这种作品的时候用了“mythistoricus”这样一个复合词来形容它。这个词可以解释为“混杂有虚构的神话传说的历史”。

德国人海因里希·谢利曼因为对《荷马史诗》的热衷,早在19世纪就发现了Hissarlik的废墟,并且对其进行过六次较大的发掘,之后又有许多学者进行进一步的发掘。经过发掘证实:在公元前1260年——前1240年在该处有一座城池被摧毁,并且及有可能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根据出土的陶器,将这个遗址形划分为九个主要文化层。其中第七期A层到B层的过度,伴随着大火与抢掠,大部分学者认为这就是《荷马史诗》中所提及的特洛伊战争。发掘的城池也与《伊利亚特》中所描述的城市面貌有所吻合。

除了考古发掘的证实,作为上古的文学作品,即便参杂了神话元素,依然也能反映当时人们的思想生活和社会形态意识。比如古希腊的奴隶制城邦一般以一座城市为中心,向外扩散。而其地理条件是海洋>山区>平原,耕地不足,也导致他们产生外向型经济。发展了城邦手工业和海外贸易,并且敢于冒险、也嗜好虐夺和殖民。也就造就他们向往的勇敢、英雄主义的美,和我们中国所追求的中庸和谐之美是不一样的。正如在我国也有很多古代优秀小说和风俗画也在研究范围内。故事的本身可能是虚构,但是并不影响它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属性。也是可以合理研究的。


考古系大师姐


故事是这样的,好象是一英国(注意,记忆,不一定准)有钱人,坚信荷马史诗是信史,于是去了克里特岛,捣鼓呀捣鼓,然后宣布发现遗址,他估计赚了不少,顺带"证明"了前希腊史.上述故事线索是真的,有这么个事,因多年没看相关的书了解相关的事了,记忆可能不一定准,我也不是文史糊口的人,所以是个引子,有兴趣的,可以按线索找资料弄明白.我曾经想去做遗址的年代鉴定来着.


牧水1


什么是历史?现如今很多人对我们所流传的历史产生疑问,说这个历史这个地方不同,那个地方不顺,怎么可能把他当做真正的历史,但是中国人几千年以来一直相信的就是这个历史,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他的性格代表着某种优秀的品质或者人民所憎恶的东西,这也就是为什么民间小说里面把三国作为第一小说儿,《红楼梦》才是文人所称的第一小说。

我们确实不应该去质疑历史,为什么?因为对于我们来讲,历史这个东西没有办法去考证它的正确与否,有人说可以通过挖掘古墓,挖掘文物来获取真正的历史,但是这种历史说实话,在发掘出来一件文物,所有的一切都会被推翻。

与其倔强的去验证历史的对与错,但还不如如何去让历史发挥它应该有的东西。

中华文明上下5000年,当然也有人开始论证这个是错的,先别管,今天先听我把话说完,四大文明古国,三个已经消失了,为什么只有中华文明流传到现在?我们流传的是什么宝藏?国土或者是民族都不是我们流传的,只是我们的历史,语言,文字和文化,一切都传承,可以追溯历史,可以说这东西是我们祖宗交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应该去执行,应该去传承。

哪怕这个历史经不起推敲,哪怕这个历史错误百出,我们也相信这就是历史,因为这些历史所代表的精神所代表的文化,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整个民族的特性里面去了。

岳飞忠君爱国,宋江那就是义气的象征,这一说,刘备仁爱的象征,诸葛亮智慧的象征,没有人纠结这历史上面他们究竟是什么样子,只会记住他们代表的那些优秀品质,将会引导着中华民族一步一步的走起来。

你说《荷马史诗》,他不是历史确实不是所有人都看得出来,但是西方愿意把它当做历史为什么?因为里面所传成所接触到的东西是西方一直想追求的所谓的精神文化。

一个强国并不代表他的物质强,而是说他的文化精神代表的综合国力强悍,如今美国的强国,是建立在自己文化强市的基础之上,他每年向国外输出那么多好莱坞大片,(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所谓的美国式民主,一些东西就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就是美国向全世界推销他所谓的美国民主的一部分,这种东西是什么?

电影传承的精神,对于中国来讲,中国传承的东西就在这一条又一条的历史人物身上,所以说当初质疑中国历史人物之人,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他们确实一次又一次伤害了这个文化大国的根基,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在那里填着这各种各样的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