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隔着肚皮建新膀胱,珠江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再创国际先例

60岁的李阿姨乐呵呵地准备出院了。此次确诊多发性膀胱癌的她,由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刘春晓教授主刀,完全隔着肚皮,为她切除了病变的膀胱,并重建了一个新膀胱。

刘春晓教授团队为李阿姨实施的,是纯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据了解,不同于以往采取大开刀的方式进行新膀胱重建,刘春晓教授团队此次在腹腔镜下利用全去带乙状结肠构建原位新膀胱的术式,目前在国际上尚无先例。

隔着肚皮建新膀胱,珠江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再创国际先例

病例

六旬老太确诊多发性膀胱癌

患者李阿姨是湖南常德人,出现血尿的症状已经两年多了,最初并没有引起重视,直到最近症状越来越重,她才前往当地医院就诊。然而,治疗效果并不如意,于是她慕名来到珠江医院泌尿外科找到刘春晓教授。经检查,李阿姨确诊为多发性膀胱癌,需要全膀胱切除,然后再进行新膀胱重建。

利用全去带乙状结肠重建原位新膀胱,这是刘春晓主任在2000年开创性地发明的术式,这一技术曾获得军队卫生成果二等奖,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2002年8月1日,刘春晓主任团队还率先完成了中国第一例腹腔镜下膀胱癌根治术。

经过十余年的打磨和锤炼,这一技术在院内已造福了500多名患者,同时在国内逾百家医院得到推广实施,被许多观摩过手术的同行专家称赞为“设计精到、步骤巧妙!”

探索

腹腔镜下建新膀胱不可能?

通常,在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医院里,泌尿外科专家已经能较成熟的利用微创腹腔镜技术为膀胱癌的患者进行根治性膀胱切除了,而膀胱重建因涉及肠道截取、吻合、新膀胱构建、与输尿管和尿道吻合等众多环节,操作复杂、对技术要求极高,被认为是腹腔镜下的impossible mission(不可能的任务)。

所以尽管全世界的泌尿外科专家都渴望在纯腹腔镜条件下完成膀胱癌根治和肠道代膀胱手术,但囿于现实,要完成重建膀胱,几乎都需要在患者下腹部开一个15cm左右的刀口,以开放手术的方式进行。

然而,刘春晓教授从未止步于此,如何将这一手术的所有步骤都在腹腔镜下完成,一直让他苦苦思索。

隔着肚皮建新膀胱,珠江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再创国际先例

开创

隔肚皮截乙状结肠再造新膀胱

难度大是否意味着完全不可实现?并非如此。长期的腹腔镜技术沉淀、精湛娴熟的膀胱重建手法,患者较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家属的支持与配合,让积累多年的刘春晓教授决定对李阿姨尝试腹腔镜下的膀胱重建。

刘春晓教授和团队里的专家们反复研究了手术的设计,设想了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并在技术层面上准备了可供解决的预案。

9月11日,由刘春晓教授主刀,陈玢屾副教授协助,患者的手术如期进行。腹部开几个小孔,借助腹腔镜,隔着肚皮,切除了病变的膀胱。同样借助腹腔镜,再截取一段20厘米的乙状结肠,在腹腔镜下精细的剔除了截取的乙状结肠上的结肠带(这一肌性结构将影响肠段容量和张力),重建出一个容量高达300ml的新膀胱,吻合输尿管和尿道……

经过7个小时的“奋战”,一台创新纪录的手术终于完成,患者顺利返回病房。参与手术的所有医护成员,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隔着肚皮建新膀胱,珠江医院泌尿外科团队再创国际先例

突破

创伤更少,并发症风险更小

据了解,此前曾报道有泌尿外科专家,在腹腔镜下成功用小肠重建新膀胱。但是,这种方式需截取40~60厘米的小肠,一方面影响患者将来的消化吸收功能,另一方面,新建的膀胱容量也较小,约为150~200ml,仅正常容量的一半左右。

同时,由于利用小肠构建膀胱,需要将小肠的管性结构破坏,裁剪为“片状”,再重新吻合,腹腔镜下往往要使用数个吻合器才能顺利完成这一步骤。

“这些吻合器往往是一次性使用的高值耗材,这样手术做下来,患者的花费也较高。而截取去带乙状结肠则可以避免上述几个弊端。”刘春晓教授解释,“去带乙状结肠为连接结肠与直肠的部分,处于消化道的末端,截取15-20厘米左右,基本不影响患者消化功能,新建的膀胱容量约为300ml,与正常人差不多。”

能在腹腔镜下完成膀胱重建的泌尿外科中心和专家屈指可数,完成纯腹腔镜去带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的更无先例。

“看到对患者的创伤减少了,感染、并发症等发生的风险减轻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了”,刘春晓教授说,“我们对新技术的钻研、所冒的风险,就都值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