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1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黑山学院

1自由而短命的黑山

美国上世纪中叶有一半的前锋艺术家们都跑到黑山学院。包括鲁思阿萨、约翰·张伯伦、罗伯特·克里利、坎宁安、伊莲和威廉·德·库宁、罗伯特·邓肯、巴克明斯特·富勒、滨田庄司、娄·哈里森、雷·约翰逊、弗兰兹·克莱恩、雅各伯·劳伦斯、罗伯特·马瑟韦尔、肯尼斯·诺兰、查尔斯·奥尔森、本·沙恩,戴维·都铎和赛·托姆布雷等人的作品。黑山学院的艺术中涵盖了几乎每种艺术。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黑山艺术学院的艺术造反家们,左一是黑山的灵魂人物约翰.凯奇,创作了无声的钢琴演奏4'33

1948年,当时还是青年画家的劳森伯格来到位于北卡罗莱纳州阿什维尔的黑山学院。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不同,这所15年前才创立、规模最大时也只招生60人的小学校没有维持运作的管理者,也很少有学生真正从这里毕业。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黑山学院师生合照

黑山学院的创始人是一位反叛的古典学教授——约翰·安德鲁·赖斯(John Andrew Rice),赖斯(John Andrew Rice)曾是佛罗里达州的罗林斯学院的教授,因公开反对学院陈腐僵化的教学体制而在1933年被罗林斯学院开除,步其后尘的还有德莱尔(Theodore Dreier)等人。适逢美国经济大萧条,无处谋职又崇尚自由的一干人终于有机会实现他们长久以来的梦想——创立一所自由民主的艺术学院。黑山学院聘请了遭到纳粹镇压的包豪斯创始人之一约瑟夫·阿伯斯(Josef Albers)为艺术系主任,当被学生问及打算教什么,英语还不熟稔的阿伯斯说:打开双眼!

赖斯认为动手做某事比记住某事是完全不同的学校体验,许多的教育都是被动的接受。赖斯认为这会让人养成不良的社会习惯。民主就是人们可以做出选择,人们需要有权力做自己的选择。我们不想按别人的想法行事。我们想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从事艺术活动就是做出选择。从事艺术活动就是实践民主。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让学生懂得如何分析和理解事实,并且关注处于事实中的自己。他还坚信,从某种角度看,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黑山学院,一座乌托邦般的乐园,它虽然只存在了24年,但它对美国艺术史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赖斯没有把艺术活动看做是一种用于自我表达的治疗方法。他思考的是思维上的训练。任何尝试作诗的人知道,艺术活动是从内而外的进行。你很快就意识到是你自己的懒惰,无知和粗心,而不是其他人的不好意见妨碍你自己。没有人可以为你写一首诗。你必须自己找到方法来创作。你必须自己从无到有的创作出来。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安妮在黑山学院时期的作品

许多赖斯的点子都是来自哲学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的教学理念,赖斯也是幸运的找到一位同样读过约翰·杜威大作的艺术老师,这个人就是约瑟夫·亚伯斯。亚伯斯是不幸的,他原本是包豪斯学校的一位成员,当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以后,包豪斯学校因为不接受纳粹思想的教授而关门了。而亚伯斯的妻子安妮恰好是是来自一个著名的犹太家族,因此他们很想离开德国。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1949年,约瑟夫·阿尔伯斯和安妮·阿尔伯斯在黑山学院

赖斯从建筑家菲利普·约翰逊(Phillip Johnson)扣中听闻他们,于是他向亚伯斯发了一份电报,邀请他和他的妻子来到黑山学院。但是他们回信说:“我一个英文字都不懂”。(亚伯斯读的杜威也是译文版)。赖斯告诉他无论如何都要来。亚伯斯最终学了英语,他还有赋有纺织天才的妻子安妮在黑山学院创立了艺术教学的指导模式。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包豪斯创始人格罗皮乌斯

如果说包豪斯学校是模糊了手工或者设计和艺术之间的界限,而黑山学院是将这样的审美观念进入美国艺术界的开始。亚伯斯在黑山最著名的学生(也可能不是他最喜欢的学生)是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他是此次展览的主要角色。黑山学院的艺术作品其实许多是学校的作业,其中一件作品一只山羊的标本套在一个车轮胎里,是黑山学院艺术的精华。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姓名缩写》(Monogram) 1955-59

黑山学院保留了包豪斯的一部分血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它是后者的分舵。德国人的等级秩序观念在那里没有市场,除了每天要干点体力活之外,学院建校的根本总的来说是典型的美国式自由散漫。千万别小看“自由散漫”这四个字,单个人自由散漫很是容易,集体自由散漫就不那么简单了。1952年凯奇在黑山学院食堂组织了一次名为《戏剧作品1号》的演出,这场演出是黑山精英们典型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集体狂欢,成为后来纽约无数艺术演出的范本:演出场地悬挂着劳申伯格那著名的全白油画,先是凯奇朗诵了一篇关于“音乐与禅宗的”关系的文章,然后是两台收音机调台所发出的噪音,同时劳申伯格在一台手摇式留声机上播放一张老唱片,声音艺术家大卫·托德弹奏着一架塞满了木屑和皮带的钢琴。接着,著名的黑山派诗人奥尔森和卡洛琳在观众席里站起来念诗,而现代舞大师卡宁汉则带领着一批人在一条疯狗的追逐下满场乱蹿,此时天花板上出现投影,影像是学校食堂的大厨子。最后,在口哨和婴儿的尖叫声中,四位白衣侍者端上了咖啡。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戏剧作品1号

如果说在欧洲,包豪斯有着强烈的社会诉求;在美利坚北卡罗来纳州的开垦地,包豪斯找到了理想的土壤,使欧洲现代主义与美国的自由精神完美融合。校舍由老师和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建造,黑白文献照片中不见教室,艺术课堂有时在菜园,有时在荒郊野外,秋日里飘落的枯叶是阿伯斯色彩理论的最佳教具。”每种事物都具有内在特质,并直接反应在其外形上,因此每种形态都富有意义。它们并不独立存在,而存于一个体系中,就像大自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周遭环境也很重要。如令阿伯斯着迷的“希腊小径”图案,在基础设计课上,他让学生即兴设计黑白交错的图案,用来启示他们留白的空间与着色部分同等重要,线、形、色、材料是一体的。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约瑟夫·阿伯斯作品《特纳尤卡》(Tenayuca)

艺术创作的前提是对周遭生命的感知和尊重,艺术教学在于开启发掘世界奇迹的视角。身处穷乡僻壤,又适逢经济萧条,艺术教学和艺术生产在这种条件下如何实现?集体劳动的公社生活让艺术灵感来源于直接的生活体验,艺术生产取材于自然的生活环境。劳申伯格作品中的日常拾得物即来源于他在黑山学院的经历。他多年后曾坦言,他艺术生涯最重要的老师无疑是阿伯斯,至今仍深受其影响。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教学中的约瑟夫·阿伯斯

让黑山学院从其他学院脱颖而出的主要是它的课程以艺术为主。学生们可以学自己喜欢的任何课程,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一些与艺术相关的课程-绘画,纺织,雕塑,陶艺,诗歌,建筑,设计,舞蹈,音乐和摄影。这样规定的目标不是为了造就画家,诗人和建筑师,而是为了塑造一个真正的“自由人”。

2劳森伯格的“混合体”

在这所学校的老师阿尔伯斯夫妇,更特别提倡要学生欣赏大量的作品,以此训练他们对“美”的感知。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视觉训练,使劳森伯格这样的学生逐渐领悟到,在日常生活的世界中同样隐藏着美学的感觉。或者说,经过大量的视觉训练后,艺术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无法口传的艺术感悟。

此外,阿尔伯斯夫妇还提倡将“严格的手工技艺训练”和“对创作形式的积极探索”相结合。他们不局限学生的创作,注重材料——从颜料、画笔到纺织、制陶工具、甚至垃圾堆里扒出来的种种生活废料——对于艺术的影响。在约瑟夫·阿尔伯斯的指导下,劳森伯格对各式各样的材料都有了直接的认识。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黑山学院时期的劳森伯格和什瓦尔茨·劳特斯坦

除了提倡广泛使用材料,约瑟夫·阿尔伯斯还力图创造一种创作氛围,不但重视艺术家最终做出的艺术品成品,而且还要关注他们创作过程中的决策过程。无论是绘画、音乐、雕塑、诗歌、还是建筑设计,创作就是对材料、环境和任意时刻突发的事件作出的一种反应。

这种反应看起来随机而盲目,事实上却是一种有目的的快速选择,体现着经过大量美学训练的创作者对作品的绝对控制力。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已擦除的德·库宁作品》(Erased De Kooning Drawing), 1953

黑山学院到1957年就完全停办了。1953年,功夫练得差不多了,许多学生和老师开始陆续离开黑山转向旧金山和纽约这样的大都会,“认识到他们已经在本质上达到了目的,黑山学院永远关闭了大门。”在短暂的校史中,它培养出了一批充满奇思妙想并勇于践行的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世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劳斯伯格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罗伯特·劳森伯格在位于弗罗里达周的俘虏岛的工作室里创作《四分之一英里画作》

在材料方面,劳森伯格表现出了强大的探索精神。成名已久后,57岁的劳森伯格还前往安徽泾县,只为寻找一种坚硬到可以自己立起来的纸,以及一种薄到近乎透明的纸。他将宣纸、丝绸和碎片化的民间画报融合在纸浆里,创作出70幅拼贴作品《七个字》(Seven Characters,1982)。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丹心》(Red Heart)。《七个字》中的七组汉字分别为:个人(individual)、变(change)、号(howl)、光(light)、干(trunk)、丹心(red heart)、真(truth)。

他的材料还远不局限于各种各样的用纸。除去纸、铅笔和颜料,他更有名的材料根本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原料”,而直觉取自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海报、轮子、躺椅、包装箱、砖头、交通灯……这些最司空见惯的物品都被劳斯伯格随手拿来,制成艺术品,使它们对现实拥有惊人的解释力。

然而,这样的创作也让人们有点不知所措:如果艺术不再有一定之规,各种生活用品乃至生活垃圾都可以产生“美”,那到底美是个什么东西?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The Mile or 2 Furlong Piece 1981–98)局部

可以说,《白色绘画》、4‘33之所以令人惊讶不已甚至怒不可遏,也是因为它挑战了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乃至对美的理解。

劳森伯格的“美”,来自美国战后的经济繁荣期。迅猛的工业化带来了产品膨胀,自由放纵的消费方式急剧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劳森伯格正好赶在淘汰浪潮的前端,街头巷尾的垃圾桶成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monk

劳森伯格曾说:“我受到了电视和杂志的轰击,受到了世界的垃圾和过剩物质的轰击……我想如果我能画出或者制造出诚实的作品,它所体现出的所有这些成分就是现实。拼贴画是创作无个性信息的作品的方法。我一直在试图用与个人无关的态度来进行创作。”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四分之一英里画作》第116联至第120联

结果就是,劳森伯格的作品中充满了市井语言,皱巴巴的衣服、印着中文的纸箱,挂在半幅地图上摇椅……这些物品都是最平凡的事物。由此组成的作品是那么容易被复制和模仿,却只有劳森伯格首创了他们,并且带给人震撼。

3黑山学院的影响:从行动绘画到偶发艺术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曾执教于黑山学院的巴克明斯特巴克明斯特·富勒与学生们共同制造出其发明的网格球顶

包豪斯渗透生活各领域的实践在自由的黑山学院获得了充分的发展舞台,实现了颇具实验性的艺术跃界。“身体力行”,如果说包豪斯强调将身体在环境中的感知直接反应在建筑材料和空间中,那么黑山学院则将“身体”这一创作和感受主体放进了“总体艺术”的框架。阿伯斯的色彩理论强调将周遭环境的感受反应在视觉艺术上,黑山学院传记作家哈里斯(Mary Emma Harris)曾说:“对于阿伯斯而言,现代主义精神意味着‘一种重要的当代性’,一种既非回顾又非固定的视角,却能及时回应当下的一切可能性和需求。”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黑山学院的摄影课

这种对当下性的回应其实更早见于20世纪初恩斯特·马赫的《感觉的分析》理论,即感觉由周围环境中的声、光、色、冷暖、气氛等各个元素构成,每一刻都在变化。尚文斯基的多媒体舞台中,身体在舞台上移动的过程,如姿态、表情、音乐、灯光、服装、道具、情景,使其得以获得新的感知。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在黑山学院求学的Joseph Fiore作品《黑山伊甸湖》

档案音频中,尚文斯基在排练中一遍遍启发学生,每个音高在不同场景下都有一种颜色。约翰·凯奇则通过分离音乐中的时间性,提炼人的感知;坎宁汉的舞蹈则是将身体从音乐和叙事中解放出来,强调身体在环境中的重塑。可见,黑山学院后辈们的艺术实践已直接将身体置于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下进行探讨。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哈泽尔·拉尔森·阿彻(Hazel Larsen Archer)于1952年在黑山学院拍摄的《伊丽莎白·施密特·贾内罕与罗伯特劳申伯格》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在黑山学院的约翰·凯奇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进行着实验音乐的探索

这对其后的行动派绘画和兴起于1960年代的偶发艺术、激浪派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们均借助多种媒介将身体作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来回应当下社会。艺术的呈现自此似乎变得不那么艺术和赏心悦目,这一方面折射了阿伯斯的初衷:艺术可以反映一切生活问题,一切现代问题,不仅体现在视觉形式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事关哲学、社会、经济等。另一方面又触及到了“艺术何为”、“艺术是否应该是美的”等终极问题。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约翰·凯奇的学生,“偶发艺术”一词的提出者阿伦·卡普洛于1970年创作的《甜墙》,用果酱作为黏合剂筑起一座砖墙

再则,如果说在大众媒体尚未普及,网络时代无从谈起的1950年代,感知来自对周围环境的直接反射,那么在今天媒体再造的拟像世界,躯体感受更多是基于图像泛滥的景观世界,作为自然和文化交汇点的身体如何用艺术生产回应周遭世界?这又回到当下艺术的使命和网络时代如何使用身体的问题。

往期精彩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黑山学院:二战流亡艺术家的伊甸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