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美國學者建言逆轉“在外國創新、在外國製造”局面


2019年8月,美國製造業前瞻聯盟(MForesight)的兩位學者發表文章《

重塑競爭力:設立國家制造業基金會的提議》。

文章認為,美國製造業外包模式致使原設想的“在美國創新、在外國製造”演變成“在外國創新、在外國製造”的局面,導致美國製造業工作崗位大量流失,並喪失了在本土製造“邊做邊學”的創新能力。

文章建議,設立美國國家制造業基金會,將分散在多個聯邦機構中的先進製造業計劃集中起來,加強創新能力和製造業競爭力,並提出了具體任務。

美國學者建言逆轉“在外國創新、在外國製造”局面

來源:美國事務雜誌(American Affairs Journal)


主要內容

一、設立國家制造業基金會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是創新與製造業密不可分,美國製造業離岸外包模式,導致製造業工作崗位流失,美國企業喪失了在本土製造的創新能力,使原設想的“在美國創新、在外國製造”變成了“在外國創新、在外國製造”,並已經摧毀了構成美國供應鏈和各地產業集群的中小製造商,損害了美國工業基礎,對國防安全構成威脅。

二是現行的產業政策重視基礎研究而忽視成果轉化,未對製造業技術轉化研究進行投資,導致美國基礎研究持續為競爭對手研發新產品提供支撐,而美國製造業貿易逆差金額節節攀高。如果不更新產業政策,採用創新的解決方案,加大製造業轉化研究投資,長此以往,這種形勢將不會改觀且無法扭轉。

為保持美國經濟的領先地位,必須從戰略上重新思考美國工業的未來,需要聯邦政府介入並進行必要的戰略投資,重建美國創新和製造能力。因此,文章建議設立國家制造業基金會,將提高美國製造業競爭力作為核心任務,幫助跨部門流程實現必要的一致性,滿足美國創新和製造業生態系統的一系列關鍵需求。

二、國家制造業基金會的五大任務

  1. 依託研究型大學構建公私合作伙伴關係,建立科技成果轉化研究中心,提高技術成熟度和製造成熟度;
  2. 加大對多用途工程和製造工藝技術的應用研究投入;
  3. 支持通過公私合作伙伴關係設立的製造業投資基金;
  4. 通過貸款、贈款、貸款擔保和稅收優惠等形式,將技術援助和財政支持相結合,幫助中小型製造業企業重建國內供應鏈;
  5. 與州和地方政府合作,提供資源,實施成功的工程教育和培訓計劃,形成國內工程人才的培養渠道。

報告編譯 | 賽迪翻譯(文章僅供參考)

歡迎轉發分享。獲取報告譯文,請關注賽迪翻譯,後臺留下您的姓名、單位、職務、郵箱及報告名稱,我們會第一時間聯繫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