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关羽遇害,潘璋、马忠、麋芳、傅士仁是罪魁祸首,历史上下场如何?

佳宁姐姐说历史


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被徐晃击败被迫退守荆州,但这时因为他任命的荆州守将糜芳、士仁对吴军不战而降,所以战局变成关羽被魏、吴夹攻,最后只得退守麦城。后孙权命吕蒙围困麦城,关羽得不到支援被迫突围时被潘璋部下马忠擒获,最终被孙权杀害。导致关羽被害的糜芳、士仁、潘璋、马忠三国演义中都被刘备杀死祭奠了关羽,历史上他们的下场却并非如此。

潘璋年轻时家境贫寒,在孙权部下做事后因为作战勇猛得到孙权赏识。

演义中潘璋擒获关羽后,得到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但夷陵之战中却被为父亲关羽报仇的关兴所杀。

历史中的潘璋,早在合肥之战就立有大功,后来参加追擒关羽的行动。在夷陵之战中潘璋并没有像演义中那样被杀,反而他在刘备兵败退守白帝城后还主张追击刘备,只不过后来孙权接受陆逊等人建议被没有继续追击。后来潘璋还曾在江陵保卫战中抵御曹丕。潘璋为人比较鲁莽,经常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但孙权因为他的功勋卓著并没有对他深究,后来他在公元234年去世。

马忠在演义中号称虎将杀手,演义中的他在追擒关羽的过程中擒获了关羽,夷陵之中射死黄忠,可谓战绩辉煌,可惜最终被再次叛变的糜芳、傅士仁杀死将人头献给了刘备。历史中的马忠因为只是潘璋副将所以除记载他擒获关羽以外并没有过多记载,具体死因不详。

糜芳是刘备糜夫人的哥哥,从早期就一直跟随刘备,后被安排协助关羽守御荆州。

演义中关羽因为糜芳傅士仁延误军粮,所以扬言退兵后要处罚他们,从此他们对关羽心生怨恨,后吕蒙率军攻打荆州,糜芳傅士仁自知不敌,于是不战而降,后在夷陵之战中见到刘备兵强再次和傅士仁反水,但刘备记恨他们不战而降害死关羽,于是将他们斩首。

历史中的糜芳也因供应军粮不及遭到关羽责备,吕蒙攻荆州时投降,但他投降后遭到东吴大臣们鄙视排斥,后来抑郁而死。

傅士仁历史原名士仁,生平和糜芳类似,演义中的他最后和糜芳一起被刘备所杀。历史中的他在投降孙权后再无记载,死因不明。


小伤聊史


在讲他们下场之前,先多说几句,罪魁祸首一词实在欠妥。潘璋、马忠为东吴将领。两国交战,各为其主,擒关羽是为国尽忠,他们何罪之有?至于投降的糜芳、傅士仁,确实道德有亏,但换个角度来说,汉末三国.,将领投降也是家常便饭。连关羽也曾投降曹操,今人也没有必要将自己摆在蜀汉立场上思考问题。

一、潘璋,屡立战功,十五年后病故


潘璋,早年追随孙权,作战英勇,在合肥之战中,东吴众将被张辽击溃,潘璋冲上前去砍杀逃亡士兵,阻住颓势,因而颇受孙权嘉许。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吕蒙夺荆州时,潘璋为偏将军。时关羽败走麦城,孙权命潘璋与朱然截断关羽后路。潘璋行至临沮,遭遇关羽率军突围,潘璋司马(军中佐官)马忠擒获关羽、关平、赵累等。潘璋因功封固陵郡太守、振武将军。

《三国演义》小说中,因为有强烈的道德立场,为了显示关羽的“神威”,体现“恶有恶报”,描绘了夷陵之战中关兴追杀潘璋,最后关羽显圣,关兴杀潘璋的情节。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真实的夷陵之战,潘璋同样作战勇猛,其部下击杀了刘备的护军冯习。潘璋因功晋封平北将军、襄阳太守。

此后,曹丕乘东吴大胜蜀汉之时派兵大举进攻江陵,潘璋奉命解围。潘璋在江上建立水城,火烧浮桥,为击退魏军立下功劳。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潘璋获封右将军,进入高级将领重号将军行列。嘉禾三年(234年)去世。此时距杀关羽已有十五年。

二、马忠,地位太低,结局没有记录


马忠在杀关羽时为潘璋麾下司马。潘璋本人当时也仅仅是偏将军,所以马忠地位自然更低。之后也没有什么过人表现,所以在史书中的记载仅有擒关羽一条而已,没有记载他之后的情况。

《三国演义》中马忠后来在夷陵之战中射伤黄忠,导致黄忠伤重去世,这个就是没有的事了,事实上黄忠早在刘备称帝前已经去世,没有参加夷陵之战。至于后来说他被糜芳、傅士仁砍下首级再次投降刘备,更是无稽之谈了。

三、糜芳,忍辱偷生,效力东吴


糜芳本是徐州陶谦部下,糜竺的弟弟,陶谦死后随糜竺一起归顺刘备。刘备纳他们的妹妹糜夫人为妾,糜芳也一度颇受重视。刘备被吕布击败时也随刘备一起投奔曹操,曹操曾举荐糜芳为彭城相,但当时糜芳对刘备还是相当忠诚的,故而拒绝。之后一直追随刘备。刘备入蜀,关羽镇守荆州,糜芳为南郡太守镇守江陵。论理也是高官了,但是关羽一向轻慢于他,颇有不满。关羽北伐襄樊,他与将军傅士仁因为筹办军资不力被关羽威胁,傅士仁在吕蒙偷袭荆州时投降,糜芳初时坚守,最后也投降。


糜芳的投降,让哥哥糜竺羞愧不已。虽刘备宽慰,但还是因此患病,一年多以后病死。糜芳本人在东吴也不好过,投降后虽然被封将军(具体封号没有记载),但吴人对其投降也多有鄙视。东吴大臣虞翻素来耿直,虽然地位不及糜芳,但两人的船相交,虞翻痛斥糜芳不忠,拒不让路(此人还曾痛斥于禁投降关羽,不配与孙权骑马并列而行)。

糜芳投降东吴后,有将军封号,虽然记录不多,但也曾参与过军事活动。他曾在黄武二年(223年)与刘邵一同随将军贺齐攻打蕲春并获胜。所以,糜芳也不存在《三国演义》中所说的那样看刘备伐吴心里害怕与傅士仁一同杀马忠再次投降刘备结果被刘备所杀的事。

四、傅士仁,投吴后结局不明

傅士仁这个人,史料记载很少。《资治通鉴》记载为傅士仁,而《三国志》只是记载为“士仁”,具体名字都不能确定(汉代除极少数出身非常低微的人之外,其他都是单名,所以其实叫士仁,姓士名仁的可能性更大)。只知道他和糜芳一起因为筹措军资不力,被关羽威胁,在吕蒙夺荆州时率先投降。之后史料没有记载。


伊耆角木


关羽之死,虽然和潘璋、马忠、糜芳、傅士仁有关,但至于罪魁祸首,却有着严重。这里问题既然问的是历史上他们的结局,所以就不谈这罪魁祸首的问题。

潘璋,字文珪,他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将军,是追随孙权后屡立战功,被陈寿称为“江表之虎臣”。在关羽荆州之败后,潘璋的部下司马马忠擒获关羽。潘璋之后被封为振威将军、潥阳侯。后刘备带大军攻打江东,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战。在夷陵之战中,潘璋同样立有功劳。

再后来在229年,孙权称帝,以潘璋为右将军,234年潘璋去世,其子潘平后因行为不端被流放。

而在《三国演义》中关兴为父报仇杀了潘璋,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内容,是艺术小说的一种体现。

马忠,其是潘璋的部下司马,关羽兵败后就是他所擒。历史上有关他的记载不多,而演义中说的是他在熟睡之时,被人刺杀。但这是演义传记中的,真的假的就另当别论了。

糜芳,字子方,他曾是刘备阵营的,后为南郡太守,因关羽轻慢于他,后又因不能完成粮草的供应而受到关羽的责骂,故心中不安有了后来投降孙权的举动。

投降孙权后的糜芳,自然是为东吴效力,为东吴征伐的。当然他投降江东的作法,不仅蜀人看轻他,而且连有的江东之人也轻视于他。糜芳虽然羞怒,但也没有办法。傅士仁原是关羽的部下,他也是因为关羽的轻慢而中不满、不安,故而他就投降了东吴。

历史上对糜芳、傅士仁的结局并没有过多的记载。至于《三国演义》中说的他们刺杀马忠之后复投刘备,但刘备因关羽之死却不原谅他们,并且认为糜芳、傅士仁是势急投降,而并非本意,所以就下令处死他们了。当然这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


中孚鉴


关羽遇害,马忠、潘璋、糜芳、傅士仁这四个人都有责任。


马忠是首恶,他不仅擒获了关羽、关平父子,还射杀了老将黄忠,以一人之力杀死了蜀汉三员猛将,称得上是罪大恶极。

潘璋是帮凶,他是马忠的领导,是他截住关羽的后路,让关羽误中马忠埋设的绊马索。

糜芳和傅士仁是次恶,他们身为蜀国将领,不思报国,关键时刻投降了东吴,使得关羽大本营遭袭,腹背受敌。

那么,这四大恶人结果如何呢?先来看演义的。

马忠是被糜芳和傅士仁杀死的。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带着几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杀奔东吴。


这时候,糜芳和傅士仁害怕了,于是暗中发动兵变,杀死了马忠,企图将功赎罪,再次回到刘备的怀抱。

糜芳和傅士仁是被刘备杀死的。糜芳和傅士仁杀掉了马忠,提着马忠的人头,来到了刘备大帐,祈求刘备饶恕。

哪知道刘备一点不给面子,他命人脱光了糜芳和傅士仁的衣服,然后亲自操刀,活剐了二人,并将二人心肝挖出来,祭奠关羽亡魂,场面十分血腥、恐怖。

潘璋是被关兴杀死的。夷陵之战时,潘璋在猇亭吃了败仗,落荒而逃,逃到一处农夫家借宿,结果恰好遇到了关兴,关兴大叫一声“贼人休走”,潘璋正要转身而逃,忽然外来飘来了一个人,面若重枣,三缕长髯,正是关羽的鬼魂。

潘璋吓尿了,呆在了那里,这时,关兴手起刀落,潘璋人头落地。


看完了演义版本的,再来看正史版的,正史与演义天壤之别。

马忠,正史记载卒年不详,但肯定不是糜芳、傅士仁杀死的,因为糜芳、傅士仁一直呆在东吴,根本没回去找刘备。

糜芳和傅士仁,这两位并没有被刘备活剐了,他们投降了孙权之后,就一直呆在了东吴,直到死。

潘璋,活得很滋润,因功被提拔右将军,寿终正寝。


一半秋色


三国时期的历史千万不能与《三国演义》弄混淆,《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在历史的基础上进行文学加工,从而成为文学作品,与历史有关联,但绝非正史。因此我从小说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举西川之力打赢了汉中之战,夺取汉中,镇守荆州的关羽为呼应西川政权的胜利从而起兵攻打襄阳,关羽在没有处理好与东吴的关系的前提下,冒然发兵,本来以傅士仁和麋芳为先锋,但二人在出征前夜饮酒而导致失火,被关羽处罚,留在后方镇守荆州与公安。关羽出兵包围樊城,曹仁死守并向许昌求援,曹操任于禁、庞德为将,领七军援救曹仁,庞德带棺出阵与关羽打得不分胜负,并射伤关羽,后来于禁担心庞德抢功,将军队驻扎与山下,不许出战,关羽考察地形后,决河水淹七军,斩庞德,降于禁,关羽继续围困樊城,在攻城时被毒箭射中,华佗来到军营为关公治疗,关公饮酒下棋面不改色,任华佗切开皮肉,刮骨去毒,折服众人。孙权想趁关羽攻打樊城之际夺回荆州,命吕蒙出兵,吕蒙白衣渡江使关羽放松警惕,调荆州两万军队助攻樊城,之后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傅士仁投降,又劝降麋芳,荆州易手。许昌方面曹操又遣徐晃救援曹仁,徐晃击败关羽,解樊城之围。这时,荆州失守的消息传到关羽军营,关公大怒,回师荆州,吕蒙在荆州秋毫无犯,命荆州家属写信给关公营里的士兵,导致关羽士兵大量逃亡,关羽无赖败走麦城,被东吴将领马忠、潘璋俘虏,关羽关平父子被斩首,关羽军中只廖化为求援兵得以幸免。关羽死后,显灵杀死吕蒙报仇。后刘备东征孙权,傅士仁、麋芳杀死东吴将军马忠复投降刘备,刘备认为他二人为形势所逼,投降非本意,下令将二人凌迟处死。潘璋持关羽青龙偃月刀与关羽之子关兴交战,逃入山中,关兴追之,入夜关兴投宿一老人家中,见关羽神牌而哭,不久,潘璋亦来投宿,被关兴所斩,夺回关羽青龙偃月刀。

以上内容来自小说《三国演义》,并非正史。






随时间漂泊1


关羽战败,逃亡麦城的关键人物就是吕蒙。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吕蒙,吕蒙白衣渡江,取得三郡后,东吴的国土大增。关羽被俘虏杀害后,孙权重赏吕蒙,封爵还未颁布,吕蒙疾病就发作了。孙权千方百计为其治疗,最终药石无灵,吕蒙在孙权内殿中去世,死时四十二岁。《新三国》居然胡扯说是,吕蒙自作主张杀了关羽,孙权把吕蒙杀了,简直了。。

吕蒙

关羽战败,刘封和孟达是有一部分责任的,首先关羽围困襄樊时,多次向刘封、孟达求取支援,二人拒绝,后败走麦成,向二人求救,又没消息,最终导致关羽被截杀。刘封是刘备的义子,镇守上庸,和孟达不合。孟达因关羽事件投降曹魏,上郡丢失,刘封逃回成都后,刘备含泪将其杀死。孟达后来又想投靠蜀汉,发动叛乱,被司马懿杀死。

刘封

朱然和潘璋奉孙权命令截断关羽回蜀汉的退路,最终潘璋的部下擒获了关羽。朱然在吕蒙死后接替他镇守江陵,夷陵之战助陆逊打败刘备,更是在曹丕亲率大军伐吴时,坚守江陵半年之久,最终病逝。潘璋作战勇猛,除了擒获关羽,也在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为人奢侈贪财,经常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最终居然也是善终。小说演义虚构,说是潘璋在夷陵战败后,被关兴所杀。。

潘璋

至于直接抓获关羽的马忠,注意有两个马忠,蜀汉和东吴各一个。在小说演义中,马忠除了设伏擒获关羽,害关羽被杀外,还射伤黄忠,导致黄忠阵亡,后来又打退了张苞,简直是神将,名将克星。史载非常简单,就是俘虏了关羽、关平父子,再没其他的事情了。

至此,关羽之死谈论完毕,即:吕蒙次年,最先病逝,然后是刘封被刘备赐死,然后孟达被司马懿杀死,潘璋病死,朱然病死,马忠的死,没有记载,当然关羽最后是被孙权杀的。



御前带刀侍卫


糜芳是刘备的亲戚,在吴国做的大官。

傅士仁是被骗过去,当然还是做官。

总之这些人都是武将,自然在沙场上拼杀,死伤是难免的,当然不是三国演义中那样。


平仲


你说错了,真正把关羽推上死路的既不是东吴,也不是刘封縻芳之辈,而是诸葛亮/诸葛亮第一不应该把荆州托付于关羽,关羽骄傲的性格他是深知的;第二,他不应该把得罪刘封的事推给关羽,导致后来关羽守麦城时刘封见死不救/失荆州之事,诸葛亮罪责难逃/


Gjfwxws123


这个问题是个伪命题,大家都是在战场上卖命的。谈不上下场,他关羽杀了那么多人,别人都不和他要头,他和谁要头呢?


看影视学功夫


俘杀蜀汉名将的东吴二将潘璋、马忠都是因病而死,另两位背叛关羽、背叛蜀汉投降东吴的叛将糜芳是羞愧中郁闷而死,傅士仁结局不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