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讲一讲真实的杨家将的故事吧?

史学达人


答:杨家将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

这杨家将的成员都有谁呢?

主要是三个人:杨令公、杨六郎、杨文广。

这三个人是爷孙三代人,英雄事迹各有千秋。

下面分别说一下。

先说杨令公。

杨令公的名字有怎么复杂。

他本名叫杨重贵,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父亲杨弘信曾为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后周代汉的时候,据麟州自立,后归附后周。

由于在后汉时代,杨弘信为结交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曾派年少的杨重贵到太原为刘崇效力。

后汉灭,刘崇继位,史称北汉。

杨重贵得到了刘崇的重用,先担任保卫指挥使,后以占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

刘崇收杨重贵为养孙,给他改名为刘继业。

刘崇死,先是其子刘钧继位;刘钧无子。刘钧死后,由其外甥同时也是其养子的刘继恩继位。

刘继恩死,刘钧的另一个养子刘继元继位。

注意,刘继恩和刘继元都是皇帝,都有“继”字。所以,刘继业(即杨重贵)为避讳,就拿掉了中间的“继”字,名为刘业。

北宋灭北汉,刘业跟随刘继元降宋,恢复了本姓“杨”,名为“杨业”。

当然,也有很多评书演义仍称呼他为“杨继业”,甚至无视其曾经改名易姓的经过,把他从出生开始的名字就称为“杨继业”。

补一句,因为杨业归宋了,他父亲的名字“杨弘信”为避赵匡胤之父赵弘殷之讳,在史书中被改成了“杨信”。

杨业归宋后,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镇守代州,曾击溃从雁门大举进攻的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因功升云州观察使。

杨业威名大振,此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不战而走,称之为“杨无敌”。

“杨无敌”死难于雍熙北伐。

北伐之初,宋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

杨业表现神勇,一路过关斩将,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

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

宋太宗只好下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

辽国十余万大军展开反击,攻破了寰州。

潘美留杨业拒敌,承诺自己在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

杨业信以为真,力战尽日,但转战到陈家谷时,才发现自己被潘美放了鸽子,悲愤莫名,死力再战,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力尽被擒,宁死不屈,绝食三日而终。

杨业有多个儿子,但到底是六个还是七个,各种版本的史书记载不一,名字不同,次序也很乱。

这里取《宋史》中的记载,共是六个儿子,长子杨延玉,次子杨延朗、三子杨延浦、四子杨延训、五子杨延瓌、六子杨延贵和七子杨延彬。

长子杨延玉在陈家谷口战斗中牺牲,其余六子俱因此而升迁。

其中次子杨延朗为崇仪副使;三子杨延浦和四子杨延训并为供奉官;五子杨延瓌、六子杨延贵和七子杨延彬并为殿直。

杨延朗就是杨六郎,明明排行老二,为什么被冠以“六郎”之名呢?

原来,杨延朗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害怕到了极点。

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他们认为杨延朗是那第六颗星转世,敬称杨延朗为“杨六郎”。

杨六郎英雄一世,但死后也得不到“安宁”。

因为,宋真宗封财神爷赵玄朗即赵公明为其圣祖。所以,杨六郎的名字“杨延朗”为避讳被改成了“杨延昭”。

按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记载:杨延昭有三子,长子杨传永,次子杨德政,三子杨文广。此三子中,只有杨文广大器晚成,名垂青史。

特别要说明的是,在评书和演义中,杨文广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但杨宗保与穆桂英都是虚构人物,并不存在。

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

后来又随狄青南征讨侬智高,调任为广西钤辖,后又升任为宣州知州、邕州知州及左藏库使。

在对西夏的防御作战中,杨文广先后担任过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死后被追赠为同州观察使。

欧阳修曾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覃仕勇说史


就一边关守将吧。

杨继业

杨继业本名叫杨崇贵(?—986年),原名崇贵,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官至云州观察使、判代州,赠太尉、大同军节度使。杨业的父亲杨信,曾任后汉的麟州刺史(今陕西神木),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崇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杨信死,以其子杨重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杨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杨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然而杨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杨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杨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杨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投降以后,杨继业还在坚持战斗,直到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杨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而实际上书诽谤杨业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对杨业早就心存嫉妒,这样的心理,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就会表现出来。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更深知边境地势,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非常正确。但是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与辽国正面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而作为主将的潘美,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应该知道在敌众我寡下应采取什么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务不是与敌交锋,只是迁移民众。但是在这时,由于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却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他和潘美做了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杨业出击以后,王冼等人很久没有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延昭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杨延昭。杨延昭本名杨延朗,为了避讳,而改名杨延昭。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必然带杨延昭同行。杨延昭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熏陶,成年以后,也成为一个职业军人。

杨延昭英勇善战,所得赏赐,全部分给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风简朴,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共苦,继承了杨业的作风。杨延昭每战都身先士卒,获得功劳,与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乐于为他效命。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杨延昭正好处在北宋对辽国进行防御的时期,他为保卫宋朝的边防而奋战,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延续了杨家将的威名。

历代杨家将传说中,以为杨延昭是杨业第六子,故称杨六郎。但是据史所载,杨延昭应为次子。史书上记载,杨业的儿子除延朗外,还有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

杨文广

杨文广在杨家府演义中,是杨宗保与穆桂英之子,历史上的杨文广却是六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谈话中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狄青南征广西,杨文广随军从征,但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治平中,选拔宿卫将领,宋英宗以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提拔杨文广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在筚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杨文广先扬言要到喷珠筑城,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篥,黄昏时赶到目的地,连夜抢修城寨,构筑好了防御工事,作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大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作好了准备,只能无奈的撤退,杨文广乘机遣将出击,斩获敌人很多。皇帝下诏嘉奖,赏赐丰厚,并任命他知泾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军都虞侯。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北宋已经与辽国议和,而对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战间摇摆,只是防御。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还在为这个奋斗了三代的目标努力。但是此时的宋朝积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讳言用兵,杨文广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

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中写:“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这里的父子就是指杨业和杨延昭,这位供备库副使杨君,叫杨琪,其祖父是杨崇勋,杨业是其伯祖。宋朝积弱,最后亡于外敌,所以遗民们更加追思那些血战保国的将领。于是杨家将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在流传过程中,民间加入了许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遗民所著的《烬余录》中,将杨嗣的功绩安到杨延嗣身上,将杨文广的事迹,创造出了一个杨宗保。还杜撰了杨家将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节。而在元朝的杂剧中,有关杨家将的剧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

潘仁美

历史上并没有奸臣潘洪或潘仁美这一人物,其原型是潘美。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侁,而非潘美。王侁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可能是由于王侁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按照宋史说法,潘美当时与杨业的立场相近,只是没有力争,王侁军离开防地时还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责任不大。从战后的处分来看也是如此,潘美仅受降职处分,而两个监军皆被撤职发配。但是作为北伐西路军的统帅,潘美对于王侁提出的作战方案不置可否(其实就是默认),最后导致杨业战死沙场。杨家浴血奋战,潘美应该负一定责任。

其他人物

其实历史上杨家将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但是的确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掘(沙陀族),和杨家同为山西豪强,共同抗击契丹,保一方安宁,后归汉,其弟名叫折御卿(958~995)时任府州刺史。后汉乾祐二年(949年)与杨继业成婚。



夜郎春秋


历史上的杨家将是真实存在的 。杨继业 ,又叫做杨业,(约932-986年),原名重贵,又名杨继业,(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将。

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宗赵光义都很器重的名将 。杨家将的故事 ,大都是后来的说书演绎的 。但是真实的杨家将确实存在过 。

杨业的儿子杨延昭 、孙子杨文广 ,都是北宋著名的将领 。

2004 年 6 月份的长春市的 《新文化报》 ,用两个整版篇幅报道了杨业的第 35 代孙 “杨凤鸣” 将军英勇抗击沙俄侵略的故事 ,还有 杨凤鸣 将军的 朝服照片 、墓地照片 。在黑龙江爱辉市博物馆 ,看到了杨凤鸣将军的 铜像 ,还有一个展室专门介绍杨凤鸣将军的事迹。

杨家在抗击沙俄侵略的战争中 ,阵亡 14 人 。杨凤鸣将军牺牲后 ,朝廷追封为 光禄大夫一品建威将军 。

杨家将在清朝还有人做到 汉军厢红旗步军都统 、吉林将军手下是 协统 、游击将军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杨业的第 37 代孙 “杨耀立”,做过彭德怀司令员的电台报务员 1955 年授上尉军衔 ,回国后在福建担任教官 。转业后任吉林市制药厂工会主席 。现在的吉林市还有杨家将的后人近百人 ,高级工程师 、主任医师 、研究员 、大校军官 。我认识一位真正的杨家将第 37 代孙 杨耀文 ,家中的谱书历历在目 。


MOSS


杨业确有其人,身死另有隐情杨业是杨家将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牺性最为壮烈。

根据传说,北宋初期,辽兵来犯,朝廷求帅。太师潘仁美之子潘豹想挂帅,于是摆台還图,打死多人,后被杨七郎劈死,杨家夺得帅印。不久老令公挂帅出征,潘仁美公报私仇,没有按原定计划接应,害死杨七郎,老令公杨继业被困两狼山,最后碰碑而死。其他杨家兄弟个个血染沙场,大郎、二郎、三郎英捐躯,四郎、五郎或出家或流落异邦,只有六郎回到家中。杨继业的夫人余太君上书皇帝,斥责潘仁美按兵不动;加上八贤王等人的帮助,潘仁美最终被贬官。民间传说中,杨继业有七子和八姐九妹,杨业死后,宋帝勉慰其家,赠太君龙头拐杖,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以上传说有部分事实,但不尽然。


历史上真正的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陕西神木北)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后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河东节度使刘崇,他派少年杨重贵前去太原。后杨信投靠后周,杨重贵则留在了太原。杨信死后,杨业的弟弟杨崇助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虽然杨家这样反复地归顺,但是在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刘崇很看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他认杨重贵为养孙、改其名为刘继业。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因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称其“无敌”。刘继业在北汉时期的主要对手是辽国,有《辽史》为证。《辽史》中记载,刘继业归顺北宋后,与辽军对阵,辽将耶律斜轸责问已改名为杨业的刘继业说:汝与我国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

请输入图片描述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北汉一直臣事辽国,杨业怎么会与辽国交战呢?原因是,当时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必然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根据耶律斜轸的话可以看出,刘继业与辽军对阵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虽然规模不大(只是“角逐”),但足以担当“无敌”的称号。这样的经历也让刘继业积累了丰富的边防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成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续资治通鉴》中记载,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后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解甲归降。

刘业归宋以后,恢复本姓“杨”,单名业。因为对防御辽国有丰高经验,被朝延委任管代州(山西代县)和三交(太原北)一带的驻防事宜。任职第一业、播美率西路军攻克云(山西大同)、期(今朔县)、(朔县东北)、应(应县),东路军曹彬克源州。萧太后南下应援,不久,宋朝的东路军在河北战败,

杨业奉命护送四州百姓撤退,途中与辽国大军相遇。主帅潘美与监军王侁迫令杨业出战,杨业自知不敌,无奈之下仍旧孤军力战,终被陷于陈家谷口(山西朔县南),重伤被俘,绝食而亡,年约六十。杨业的事迹当时即被人传述,后逐渐演为“杨家将”故事。

根据演义、小说所述,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是潘仁美。据民间传说,在雍熙三年宋军北伐时,潘仁美是西路军主帅,杨业是他的副手。由于潘美对杨业的才能非常嫉妒,所以在杨业乘胜追击时,故意兵不动,又不给予粮草供应,最终导致杨业兵败身亡。在《宋史・杨业》中也有如此一段记载:“主将成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大意是说当时成边的主将非常忌妒杨业,悄悄上书诽谤杨业,宋帝看了之后什么也没问,而是把奏书封好送给杨业。当时杨业尚未伐辽,还在驻守雁门关,任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


而在杨业之上的“主将”是谁呢?民间一致认为就是指潘仁美。然而在杨业之死事件中,潘仁美并非是罪魁祸首,而是监军王侁。也有人提出,害死杨业的最终祸首并非王侁,而是另有其人。当时与王侁同为监军的还有刘文裕。刘文裕官职在王侁之上(团练使高于刺史),有一定的沙场经验,他在军中权力不应低于王侁。王侁监军权力再大,也不可能只手遮天。这样推论下来,杨业之死或许更应该由刘文裕负责。当然,无论如何,王侁决策失误的罪责是逃不掉的。


杨六郎应为杨大郎

传统戏曲中,杨老令公与妻子余老太君一共生有七个儿子。还有戏曲中说杨继业有八个儿子,号称“七狼八虎”。《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共有七子,而南宋李焘所著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则说杨业仅五子。至于南宋王朝的《东都事略》中,则只提到杨延昭一个儿子。从诸种史料看来,到底杨业有几个孩子至今还是个迷团。

《宋史》记载的七个儿子分别是:杨延朗、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环、杨延贵、杨延彬、杨延玉。其中杨延玉随乃父征战,于陈家谷口一战殉国,其余六子,后皆善终,延朗为崇仪副使,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环、延贵、延并为殿直官名。可见,他们并无流落番邦、身死奸臣之手一说。杨业的四子是颇受后人争议的人物。杨四郎在正史中名为杨延环,而在民间戏曲中叫做杨延辉。元曲中曾说杨四郎在两狼山战役后就不知所终,明代《杨家府演义》则称杨四郎在战斗中并未失踪,而是被辽兵捉住。萧太后喜爱四郎的一身好武功,又见四郎生得一表人材,于是将琼娥公主许配给他,这样杨四部就做了契丹人的驸马。在后人的眼中他是一个屈膝乞降,叛君忘父的徒。(宋史・杨业传)中却记载,杨业战殁后,杨四郎被朝廷封做了殿直官,并未有变节行为。所以,四郎到底结局如何,不得而知。此外,杨八郎也是个颇为神秘的人物,忽有忽无。

请输入图片描述

在“杨家将”传说的男性主角中,除了老令公杨继业,最著名的就是杨六郎和杨宗保这父子二人了。然而,这两个人物也非历史之本貌。根据正史记载,杨六郎是杨业的儿子杨延郎(后改名为杨延昭),这没错,但他却并非杨业的第六个儿子,而是长子,只是被称为六郎。传说中杨六郎还是地位显赫的郡马爷,但从正史中杨六郎的生活轨迹看,他长年镇守边关,在京域没有什么根基,更没在京城生活过或任过职,不太可能是柴家的郡马。根据史料记载,幼年的杨延昭沉默寡言,但是总是喜欢玩行军作战的游戏,杨业看了以后说:“此儿类我。”以后出征都会带他同行。杨业延维续在同北的边防前线任职。北宋成平二年(99年),辽国南下进犯。当时在遂城,由于遂城小,又没有作好防守的准备,遭到了辽军的猛烈围城中人心性。杨延昭召集城中壮丁,授予武器,配合宋军,全力固守,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他因功被任命于莫州刺史。

杨延昭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称他为杨六郎。那么,辽人为什么称他为杨六郎呢?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因为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優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后人或许就是根据“杨六郎”这个称呼,将杨延昭演义为杨业的第六子。

请输入图片描述

杨宗保子虚乌有

按照小说的谱系,杨六郎之子为杨宗保,其孙为杨文广,然而根据《宋史》记载,杨延昭的第三个儿子叫杨文广,杨宗保这个人物不存在。

杨文广起初因为讨伐逆贼张海有功,被授予殿直。后来与安抚陕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发现杨文广很有才能,就把他带在身边。名将狄青南征广西时,杨文广随军从征,此时的杨文广还是个无名之辈。后来,宋英宗认为杨文广是名将之后,而且还有功劳,于是提拔他为成州(甘肃成县一带)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秦风路副总管。他由此参加了对西夏的防御作战。

请输入图片描述

当时,名将韩琦派杨文广率领部队前往离秦州(甘肃天水市)西北修筑算第城。由于先前宋军修建城堡,西夏人都会出兵破毁。于是杨文广采取声东击西之计,扬言要到某地修建喷珠城,引西夏军队前去破坏。然后率军迅速赶往筚葉,连夜构筑好了防御工事,做好了战斗准备。第二天天明,西夏骑兵至,看到宋军已经占据有利地势,做好了准备,只能无奈地撤退。临走前遗书说将奏请以数万騎兵再来破坏。杨文广立即派兵遣将出击追杀,斩获甚众。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追击敌人,杨文广说:“这是先声夺人,可灭了敌人的气焰。再说,此处是必争之地,若让西夏人知道了并夺了去,就很难再夺回来了。”经此一击,当年九月,甘谷、算葉等三个城堡修成。皇帝下诏嘉奖,赏厚,并任命他为知泾州(甘经州)镇戎军、定州路副总管,迁步不都侯。后来,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延献上阵图以及攻取策略,还没等到朝延上的回音,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延追赠他同州观察使。


世界史图鉴


俗话说在唐有薛家,在宋有杨家,说的就是薛仁贵和杨业一家子。历史上是有杨家将,不过用我们历史人的话来说的,杨家将是构建出来的杨家将。

首先肯定的是无风不起浪,杨家将是真的存在,这也是杨家将故事的创作来源。杨业一家精忠报国,为什么宋朝皇帝总是怀疑杨门一家呢,因为杨家是降将。杨业随父亲早年侍汉,当时杨业还是一个小小的年轻将领,就在对辽的战争中屡建奇功,特别得到汉刘崇的赏识,外号杨无敌。后来北宋灭掉北汉,杨业随北汉主刘继元归宋,当时得到杨业的宋太宗开心炸了。但是杨家是降将这个老底就像灰烬,容易一点就燃。

确实有个臣子叫潘美。宋太宗把杨业派给了潘美做手下,一起守护边疆。在一次对抗契丹的战役中,杨业以少胜多大获全胜,自从杨业来了以后,潘美风光不再。杨业之死大家都知道就不说了。关键是杨业死后,确确实实没有收到应有的为国捐躯的待遇。而且潘美的仕途也没有受到影响,虽然被小惩了一下,但是很快又重新启用了,还一路高升,这也构成了之后百姓为杨家叫委屈的原因。

但是吧,杨门女将是真真的虚构的。比如什么佘太君、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这些真的历史没有,都是后来百姓杜撰出来的。有人可能问了,咋杜撰的。杨门女将故事是在明朝的时候完全成熟起来的,因为那个时候明朝边患甚多,比如土木堡之变,和蒙古关系也不行,沿海地区又有倭寇。而且《水浒传》的故事在当时特别的流行,比如什么扈三娘、孙二娘、顾大嫂之类的,在加上前朝元代戏曲又多,一融合就成了活灵活现的杨门女将了,实际都是假的!


文史工作坊


杨家世代,满门忠烈!

小雪是一个西北姑娘,从小耳濡目染地方戏曲,杨家将的秦腔戏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倒背如流。杨家将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但是你想过没有,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吗?关于这个问题,小雪也是查阅了相关的典籍记载,证实,历史上确实有杨家将。

杨家一门,世代忠烈。历史上虽然有杨家将的故事,但是,有很多的人物却是小说、杂曲中虚构的

杨家将,主要讲述了杨家一门,以杨继业、杨延昭为主的杨家一门,世代保护大宋朝的安危,数次冲锋陷阵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杨家将中,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佘老太君等都是历史中实实在在的人物,是真实发生的故事,而杨宗保、穆桂英、杨门女将等等,都是戏曲中编撰出来的人物。

杨继业在归降北宋以后,深受宋太宗的赏识,官至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他和他的麾下将士,开始了长达十年和辽国的战争。

这里有一个小细节,杨继业在和辽国雁门作战中,和潘美前后夹击,生擒辽军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和马步军都指挥李重诲,由此声名大噪,所向无敌。但是,这次战役,杨继业受到了宋太宗的嘉奖和赏识,潘美却没有,由此心生妒忌,为后来杨家祸端埋下了伏笔。

后来,在和辽军的一次战役中,中了护军王冼和潘美和奸计,被辽军生擒,最后绝食而死。

但是,杨家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杨继业的死宣告结束,杨延昭、杨文广继承了祖上衣钵,世代为宋朝尽忠。

杨门女将,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也是杨家将精神的延续,满门忠烈,名垂青史

说起这段历史,最著名的就是辽国的萧太后和佘老太君,佘老太君虽然年逾古稀,但依然扛起了杨家保卫大宋的大旗。

但说句心里话,北宋的皇帝算是昏君,杨家满门忠烈最后还是输在了奸臣贼子的手里,白白浪费了一代忠臣的报国之心。幸好朝中还有寇准等忠臣,可以尽些忠言。

文/小小雪说历史,本文原创,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小雪历史微鉴


杨家将是肯定存在的,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只是演义中的杨家将和真实历史上的杨家将有很大的不同。

在演义当中,杨家上上下下一大帮子人,七郎八虎齐上阵,忠君爱国为江山,多少年来在国人当中传诵不断。但是真实的历史上杨家将其实主要就只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金刀令公杨继业,杨继业的儿子杨延昭和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

不可思议吧,杨家从盛到衰,从来就只有三代人,没有四代。至于那些寡妇征西的故事,更是子虚乌有。是后人感念杨家的忠义,添枝加叶,演变而成的。

杨家将第一代金刀令公杨继业,这是真实存在的,不过杨家最早保的不是北宋,而是北汉政权。公元979年,北宋发起灭北汉之战,北汉不敌,不幸亡国。在这场大战中,杨继业(当时名为刘继业)的威名震动北宋,后来刘继业被赵光义收降,从此恢复本来的杨姓。

由于杨继业在北汉时就时常和北边的辽国作战,经验相对丰富,因此赵光义在收降杨继业以后,让其继续镇守北境,但同时又受到时任知幽州行府事潘美的节制。由于潘美嫉妒杨继业的才华,故意不接意深入敌腹地的杨继业,导致最后杨继业被俘,后绝食而亡。

小说中将这段故事进行了细化处理,把杨继业和潘美之间的个人矛盾上升到杨家和潘家两家之间的矛盾,这样处理戏剧张力十足,读起来让人颇有味道。

杨延昭是杨家的第二代,顺便说一句,杨继业的儿子不止杨延昭一个,还有延训、延环、延贵等。但这些儿子基本上在历史上都没有很大的名气,完全不像是演义中写的七郎八虎那么凶悍。

父亲去世后,杨延昭扛起了杨家的大旗,他作战勇猛,轻伤不下火线,深得朝廷和宋真宗的赏识。

杨家将第三代可不是杨宗保,穆桂英更是一个虚构出来的人物,杨家将第三代是杨文广,他是杨延昭的三子。他的出名是和另外两个人绑在一起的,一个是范仲淹,一个是狄青,范仲淹发现了杨文广的才能,而狄青给了他施展的舞台。

杨文广在对西夏的作战中屡出奇招,为保卫北宋的边境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于杨家其他人,基本上是籍籍无名。但是有一点是必须肯定的,杨家三代忠君爱国,前赴后继,英勇杀敌,血染疆场。

正是因为杨家将代表了当时国家的形象,所以后人便把杨家将的故事无限扩大,增加了大量不存在人物。虽然杨家将的故事后来已经完全脱离了史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对后来的人们起到了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

直到今天,为什么杨家将的故事还在代代流传,人们宁愿相信演义里面所讲的事情都是真实的,就是因为我们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力量的鼓舞。大家在茶余饭后说起杨家将,无不感叹其忠勇,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杨家将已经成为了正义的典范,爱国的表率和忠义的代表。


小小嬴政


我认为历史上的确有杨家将,但是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并不像故事中那样七郎八虎、八姐九妹,但是杨家自杨业这一代一直到北宋灭亡一直忠于大宋。

杨家将最初起源于麟州杨氏,杨业最初效力于北汉,并得到了皇室的赐姓,所以其又称为刘继业,后宋太宗赵光义灭北汉,杨业归降大宋,恢复杨姓。杨业虽然为降将,但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杨业妻子为府州折氏,也就是我们说的佘太君。共有杨延昭、杨延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和杨延彬这七个儿子。 杨家将最为人熟知的自然是杨太公含冤而死、血战金沙滩和杨门女将,不过这些大多属于虚构或根据历史事件改编而成。

杨业之死

公元968年,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西路军主帅为大将潘美,杨业为副将;东路军主帅为大将曹彬,崔彦进为副将;中路军以田重为主将。


东路军和中路军进展甚速,先后攻占诸多军事要地。 在战斗持续顺利的情况下导致北宋将领轻敌冒进,三路大军逐渐失去了互为犄角相互支援牵制的作用。在辽国萧太后及大将耶律休哥的部署下,东路军和中路军先后受挫大败。

此时,西路军监军王冼、刘文裕依然坚持进攻,杨业反对,反被诬陷心怀不轨。无奈之下,杨业领兵出征,辽兵佯败,王冼等人见辽兵败退,为了抢功,立即挥军追击,潘美阻止不及,后果然中计,无奈之下只得撤退。

此时三路大军均遇阻,赵光义于是下令大军掩护已占领的云州、应州、寰州、朔州百姓内迁。杨业率少量人马断后,却被辽军十万大军围困,辽军围而不攻,待潘美来救,潘美识破辽军诡计,果断掩护百姓后撤。辽军等待多时不见北宋援军来救,于是下令进攻,杨业大军全军覆没,杨业力尽被擒,后绝食而亡,二子杨延玉战死。



杨业死后,杨家将仍然后继有人

杨家将第二代较为出名的是杨业长子杨延昭,但不幸战死。

杨家将第三代较为出名的是杨延昭之子杨文广,他是子承父业。

杨家将第四代最为出名的是杨文广之子杨怀玉。


汤姆猫谈历史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一起来读杨家将那些事儿。(约400字,阅读需2分)

历史上真的有杨家将,不过并不是戏剧上演的那样。

北宋历史上的杨家将,有史可查的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三代三人。

杨业本为北汉之大将,宋一统天下后,杨业归降宋廷,常年守护边疆,累因军功升至云州观察使,辽军一看到杨字旌旗,就心惊胆战,不战而走。

在大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下决心讨辽,兵分三路主动出击,结果中路和东路都战败,导致杨业率领的西路军直面辽军主力。杨业根据多年的作战经验,主张暂避辽军锋芒,但是监军王冼不怀好意,不仅冷嘲热讽,还污蔑杨业有贰心,杨业一怒之下率军出击,而后中伏被围,从将潘美也没有驰援,最终杨家军大败,老将杨业被俘,后绝食而死。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一战中为国捐躯。

以上是杨家将第一代的故事。第二代的杨家将,以杨业儿子杨延昭为代表,杨延昭多次随父出征,作战勇猛,父亲阵亡后,他在河北边防任职,多次立下战功。后死于任上。

杨家将的第三代传人,是杨延昭的三儿子杨文广,将门之后的杨文广,也是多立战功,在讨伐贼寇张海,南征广西,抵御西夏等诸多战场上,都有杨文广这个名将之后的身影。

这是正史中的杨家将的简单事迹,至于戏剧中的杨宗保、穆桂英等人,在历史上并没有这些人物,只是为了增加杨家将故事的生动性,作家虚拟的人物角色。


两分钟走近历史现场,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杨家将的故事演义成分较多,但其中也着部分史实的存在。

有关杨家将,史籍上的相关记载,涉及到了三代人,三位代表性人物,其他的就虚妄居多。

这三位代表性人物,就是杨业、杨延昭、杨文广。

杨业(?-986)

杨业,字重贵,戏名杨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县)人 ,出生于并州太原,是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的儿子。

杨业年轻的时候就有着任侠意气,精通骑射,为人忠烈武勇,还颇有智谋。对于打猎他,尤为热衷,自认为,如果带兵打仗,就像是打猎那般轻松自如。

北汉建立以后,杨业追随刘崇四处作战,被任职为保卫指挥使。他在战场上以骁勇善战闻名天下,因屡立战功,后升迁为建雄军节度使。因为实在是太猛,当时人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做“无敌”。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征讨北汉,眼看着北汉保不住了,杨无敌没了辙,就劝说当时的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北汉被宋吞并后,宋太宗特意召见了杨业,还封了他为右领军卫大将军,不久后,又升了杨业为郑州刺史。

有鉴于杨业在边境上的表现,宋太宗后改任了他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部署,杨业发威的时候到来。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景宗率领大军攻打雁门,杨业率领数千骑兵与另外一位将领潘美(潘仁美的原型,其实口碑不错)联合,将辽军打得都找不到北,从此扬名契丹,威震华夏。

之后,杨业被提升为云州观察使,继续兼任郑州、代州的职务。当时契丹人对他尤为害怕,见到杨业旗号,就溜得无影无踪。宋太宗对他也颇为信任,即使有人诽谤弹劾,都一概置之不理。

雍熙三年(986年),宋军北伐辽国,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任职西路军主将,而杨业被安排为副主将,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为护军。

王侁与刘文裕实在是利令智昏的代表,两人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而不听从杨业的劝告,以致使宋军最后为辽军所败,潘美又不能很好地制止部署,最后杨业成了孤军奋战。

激战过程中,杨业身边的兵士几乎都拼光了,二子杨延玉战死,他也被辽军擒获。为报效宋太宗的知遇之恩,杨业被俘虏后绝食三天而死, 辽人敬佩他的忠烈,在密云古北口修建杨无敌庙来祭奠他。

之后,宋朝廷追赠了杨业为太尉、中书令、大同军节度使,授封杨业的长子杨延朗为崇仪副使,其他儿子杨延浦、杨延训同为供奉官,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同时担任殿直。

杨延昭(958年-1014年)

杨延昭,本名杨延朗,因避讳,后改为杨延昭,杨业长子。

杨延昭,从小的时候不喜欢说话,比较孤僻,最爱的是做排兵布阵的游戏。杨业认为,这个儿子是最像自己的,每次出战,总是要把杨延昭带在身边,因而杨延昭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历练。

太平兴国时期,杨延昭被补选为供奉官,在杨业率领军队攻打应、朔二州时,出任为先锋。朔州之战,杨延昭手臂被乱箭射穿,依然奋战,直至攻下朔州。

杨业死后,杨延昭以崇仪副使职外任景州知州,后又被任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州缘边都巡检使等职。

杨延昭大多在边境抵御辽军,战功赫赫,多次将辽军击退,被宋真宗夸赞大有杨业之风,他曾经驻守的遂城,更有“铁遂城”之称。

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杨延昭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杨延昭共有三子:杨传永、杨德政、杨文广。

杨文广(999-1074)

杨文广,字仲容,杨延昭的三子,并非演义中所说杨宗保与穆桂英的儿子。

杨文广以父荫为官,宋仁宗赵祯庆历三年(1043年),因随军镇压陕西南部张海饥民起义,被升任殿直。第二年,范仲淹任陕西、河东路宣抚使,杨文广被范仲淹招置麾下。

然而,不久之后,宋朝与西夏议和,杨文广就麽没有了表现机会。

宋仁宗赵祯皇祐四年(1052年),枢密副使狄青征讨侬智高,杨文广被调任为广西钤辖,后又升任为宣州知州、邕州知州及左藏库使。

宋英宗赵曙在位期间,杨文广曾被提升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兴州防御使、秦凤路副都总管等职。宋神宗时期,杨文广在驻守筚篥城时,曾经打败西夏军,后被任命为泾州知州、镇戎军知军、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等职。

熙宁七年(1074年),宋辽边境产生争议,杨文广献阵图及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还没有得到宋朝廷的回复,就因病去世,享年为七十五岁。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同州观察使。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菊花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