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脾肾阳虚:阳气亏虚,阴寒内盛,解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什么是脾肾阳虚?

中医认为脾肾阳虚证多是因因脾肾两脏阳气亏虚,运化失职,水谷不运;阴寒内盛,功能减退;气化失司,水气内停所致的证候。

脾肾阳虚:阳气亏虚,阴寒内盛,解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为什么会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证病因

中医认为导致阳气不足或阳气损伤的病因与心肾阳虚证相同。若劳倦太过,损伤脾气,渐及脾阳,则易导致脾阳虚衰;房室不节,劳伤真元,命门火衰,肾阳虚微;脾阳虚证与肾阳虚证,亦可相互影响,导致脾肾阳虚证。

脾肾阳虚:阳气亏虚,阴寒内盛,解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脾肾阳虚证病机

脾肾阳虚证 脾属土,肾属水,脾能制水。脾肾阳气充足则健运,气化功能正常,使水液运行输布有度有节有序,不致泛滥成患。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阳有赖于命门之火的温煦生养,肾精也需后天脾胃气血的不断充盈培育。故二者在生理上互相依存,病理上互相影响。因脾阳根于肾阳,若肾阳虚,不能温煦脾土,则脾阳虚衰,运化失职,即“火不生土”,出现泄泻。

脾肾阳虚:阳气亏虚,阴寒内盛,解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正如张景岳所说:“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也。”

若脾阳虚,水湿不运,制水无权,水液泛滥,则“土不制水”,渐损肾阳,形成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水肿进一步加重。

“夫人之所以得全其性命者,水与谷而已,水则肾主之,谷则脾主之,惟肾虚不能行水,惟脾虚不能制水,胃与脾合气,胃为水谷之海,又因虚而不能传化焉,故肾水泛滥,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矣”(《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肿胀门一·朱震亨心法》)。


脾肾阳虚:阳气亏虚,阴寒内盛,解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因此,脾肾阳虚证,常以水肿和泄泻为常见。若脾肾阳虚日久,封藏失司,关门不利,元精脱陷,则可见肠虚滑泄,时时滑精;膀胱不藏,约束无权,则尿失禁;火衰阳微,气化不及州都,则导致水腑枯竭而癃闭等病理转归。

脾肾阳虚症状分析及调理方向

脾肾阳虚证以脾肾阳虚、阴寒内盛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有:

1.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腰膝酸软,腹中冷痛。

2.久泻久痢,五更泄泻,下利清谷。

3.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甚则腹胀如鼓;或见小便频数,余沥不尽,或夜尿频多。

4.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

5.脉沉细无力。

脾肾阳虚:阳气亏虚,阴寒内盛,解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辩证要点:脾肾阳虚证 形寒肢冷,腰膝腹部冷痛,面色白,或全身浮肿,腰以下肿甚,小便短少,或久泻久痢,黎明腹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下利清谷,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细迟。以阴寒内盛的肢冷和水气内停的浮肿及运化失职的“五更泄”为临床特征。

调理方向:若以水肿为主,治疗应温肾健脾,化气行水;若以五更泄泻为主,治疗应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脾肾阳虚:阳气亏虚,阴寒内盛,解之: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重要提醒:

①文中未涉及到症状的具体用药,且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具体症状还应辨证为主。

②图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③有任何不明白之处,请在私信及评论区留言,我将竭尽所能为您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