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被雍正视为心腹的只有一人,张廷玉还算不上,有一个条件他不具备

雍正时期,能被真正称为心腹重臣的只有一人,那就是怡亲王允祥。或许很多人对此持否定态度,因为雍正朝可称心腹的并不在少数,诸如位居首席军机大臣的鄂尔泰、大学士张廷玉、直隶总督李卫以及河南巡抚田文镜等人。

被雍正视为心腹的只有一人,张廷玉还算不上,有一个条件他不具备

不过从政治影响力这个角度来衡量,鄂尔泰、李卫、田文镜大部分时间都是封疆之臣,真正在权力中枢的只有允祥和张廷玉。不过这两人在雍正的心目中又有所不同,首先来看看张廷玉。

张廷玉的家庭背景是他生涯的出发点,他前几辈人在科举中表现优异,身居高位,他父亲张英身为康熙帝近臣,是颇具声望的南书房的一员,在大学士位置上致休。张廷玉的仕途,起步时并不被看好,康熙三十九年共取进士305人,他居第215位,名列三甲,这种名次一般来说就意味着要被外放知县。

但是因为显赫的家庭背景,他获得了继续深造的机会,成为了翰林院检讨,他在康熙最后二十年间稳步升迁,任职南书房、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经筵讲官、康熙末年任刑部、吏部侍郎。

被雍正视为心腹的只有一人,张廷玉还算不上,有一个条件他不具备

雍正即位后,就开始重用长他六岁的张廷玉,早在雍正元年,张廷玉就擢升至最高层,康熙皇帝去世不到一个月,张廷玉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当年年底,他升任更为重要的户部尚书。雍正三年,雍正皇帝任命张廷玉为新创立的协办大学士;同时为了将张廷玉与其他人区别开来,雍正皇帝进一步任命他为更显赫的“署大学士”。

继这些早期升迁后,张廷玉的大学士地位不断抬升:先是雍正四年他成为大学士,拥有并不显要的文渊阁衔;接下来他被委任为文华殿大学士;最后在雍正六年,他被任命为可以授予的最高头衔——保和殿大学士。雍正七年,军机处创立后,他与怡亲王成为了领导核心。

被雍正视为心腹的只有一人,张廷玉还算不上,有一个条件他不具备

再来看看怡亲王。怡亲王允祥比张廷玉更亲近雍正,他建议的许多政策最终都付诸实施,但在历史上张廷玉更为知名。在有关档案公开前,怡亲王允祥在雍正朝中枢所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全然不为人知。官方的史家可能掩盖了有关允祥的史实,因为他制定了不受欢迎的追赔亏空的政策,事实上,允祥在当时的确很遭人恨。

此外,雍正皇帝努力减弱怡亲王在自己统治中的影响,加上后来雍正又宣称不许宗室王公发挥强有力的行政作用的制度。结果,怡亲王的贡献不为人知,而张廷玉在后来受到推崇。张廷玉是唯一一个死后配享太庙的汉人。多年以后,另外一个汉人将要这得到这一荣誉时功亏一篑,他就是大学士于敏中。

被雍正视为心腹的只有一人,张廷玉还算不上,有一个条件他不具备

如果比较怡亲王允祥和张廷玉在雍正心中的地位,我们从历史档案中就可以发现不少端倪。他们两人都是皇帝的非正式侍从,没有法定的地位或国家行政法规的认可。他们不仅是独断君主最重要的工具——依雍正皇帝命令行事,而不担心任何法律的干预。

怡亲王允祥和张廷玉之间的差异也颇具意义。雍正皇帝视怡亲王为心腹近臣加以使用,以取得一种专制的治理方式。凭借怡亲王的忠诚和全力协助,雍正希望自己能亲自指挥整个政府。

相比较而言,张廷玉不能满足雍正对心腹近臣的要求,他不能够反驳君主或是像怡亲王那样直言不讳。尽管雍正皇帝信任张廷玉并十分倚重他,但两人的关系不能像他和怡亲王那样亲近、公开、开诚布公。

被雍正视为心腹的只有一人,张廷玉还算不上,有一个条件他不具备

张廷玉做不了雍正皇帝的至交,然而身为汉人,这也给他带来好处,他对雍正的威胁要小于身在京师的宗室王公和权贵们。有了这层考虑,再加上张廷玉的行政才能和经验,使得雍正在失去怡亲王后转向张廷玉,结果张廷玉被擢升到有清一代汉人独一无二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