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从严歌苓力作《芳华》中,分析何小曼人物的悲剧缘由


从严歌苓力作《芳华》中,分析何小曼人物的悲剧缘由

来源/怀左同学

海外华裔作家严歌苓的青春时代,曾经有过当女兵的经历。基于这种特殊的经历,她把自己的青春故事整理,出版了作品《芳华》,女兵们排舞,她们嬉戏,她们洗澡,她们穿着军装,飘逸的长发湿漉漉的,显得格外清爽,让人难以忘却。

冯小刚也有相同的情怀,一直想把自己在文工团的美好记忆拍摄成电影,创造出一部属于那个时代的美好年华记录。

后来他遇到了严歌苓,于是有了《芳华》这部电影。“芳”是芬芳的气味,“华”是年轻的色彩,《芳华》正是说这是关于年轻人芳香四溢,色彩斑斓的青春记忆。

严歌苓的小说《芳华》,原名为《你触摸了我》(《You touched me》),是用局外人萧穗子(严歌苓)的视角,带读者回顾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共同青春回忆。讲述了在祖国的大西南一座破旧的红楼里,来自全国各地的少男少女,满怀理想,在集体里哭着,笑着,爱着,恨着,成长着,也反思着的故事。

看过《芳华》的读者,都会对其中严歌苓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人性的洞悉而惊叹,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小说的悲剧内核所展现的深刻人性。让我们可以从中回顾那段过往的青春岁月,也能够审视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带给我们深深的反思。

书中有两个典型的悲剧人物——刘峰和何小曼,他们的悲剧人生让每位读者唏嘘不已,但是深入走进他们的故事,我们从中有能够看到他们的悲剧不是人为,而是有着整个时代的烙印。

从严歌苓力作《芳华》中,分析何小曼人物的悲剧缘由

本文将从寻求亲情,寻求集体认同,寻得人性温暖三个角度,来浅析《芳华》人物何小曼的人性放逐与回归。

一、原生家庭的复杂,寻求亲情不得

小曼是不会哭的,有人疼的孩子才会哭。

这是原著中严歌苓的一段原话,深深刺痛了我。

在何小曼身上体现出的人性复杂程度并不亚于刘峰,她的父亲是个文人,做过画报社编辑,写点散文剧本,没什么大成就。心地善良、为人友好,却被无端打成“右派”,在外面毫无尊严可言,在家里也是众叛亲离。

不能明辨是非的妻子,不仅没有理解宽慰,反而还火上浇油,提出和他离婚。他牵着女儿去买油条,竟然最后连一根油条的钱都付不起,社会剥夺了他正常生活的能力,他的妻子也剥夺了他在家正常生活的权利 ,绝望,贫穷,尊严,压倒了这个善良的男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下了4岁的小曼。

从小目睹了父亲的绝望和母亲的冷眼相待,让小曼小小年纪就看清了社会的黑暗和命运的不公。这是时代和社会造成的悲剧,是偶然的错误,却改变了她的一生。

从严歌苓力作《芳华》中,分析何小曼人物的悲剧缘由

她6岁随母亲改嫁,成了别人口中的“拖油瓶”,她的继父没有伤害过她,也没有虐待过她,但是也不爱她。她的母亲也是,为了能够让自己和小曼过上优越的生活,一直告诉小曼自己很牺牲,让小曼吃饺子皮,让小曼穿破旧长毛的衣服,让小曼驮弟弟,让小曼迁就妹妹,本就不幸福的小曼由于同母异父的弟弟妹妹的到来,连母爱也稀缺起来。

只有一次,小曼发高烧不退,母亲请假在家,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母亲紧紧拥抱着的两三个小时,她才真正感受到自己也是有人爱的孩子。其余时候,那些打着爱的旗号,牺牲的名义做的冷漠事情,丝毫没有让这个失去爱的孩子温暖过。

渴望爱又恐惧爱,期待爱又失去爱,原生家庭的不幸与再组家庭的潜在矛盾,让小小年纪的小曼性格变得扭曲,自身散发出由内而外的自卑,这种性格的养成在她后来的人生中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让她后来的行为走向了悲剧。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的那句话: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这句话就是小曼生活的真实体现。

感觉到自己的家庭不再需要自己,自己的母亲也没有爱来分给自己,她意识到自己要出走,去找到自己的生活。

从严歌苓力作《芳华》中,分析何小曼人物的悲剧缘由

二、文工团的环境中,寻求集体认同而不得

带着失望与脆弱,小曼离开了为她辛苦操劳,左右为难的母亲,离开了原本就不需要她的重组家庭,来到了梦想开始的地方——文工团。她以为自己来到这里,会摆脱原来的不堪与欺辱,看似明媚,其实是走向了另一个深渊。

她那敏感自卑的性格,以及渴望集体温暖的矛盾,在她的生活中交织缠绕。当队友发现 “她吃饭吃一半藏起来,躲着别人再吃另一半;吃一块很小的元宵,她会舔舔又包起来,等熄灯了再接着舔舔;再比如她会往军帽里垫报纸,以增点高度来长个。” 大家都会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质疑她 ,嫌弃她。

其实她的这些小毛病在生活中再常见不过了,但是却会在集体中被无限放大,当作问题来对待。

从小寄人篱下的悲惨童年,让小曼早早就在生理和心理上都留下了阴影,程孟辉在《西方悲剧学说史》中提到:以往的行为养成人的性格,而已养成的性格又决定着人对未来的行为方式。

小曼在文工团的种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她童年生活的延续,被忽视,被欺负,被嫌弃,所以她才处处渴望温暖,而渴望与失望又形成了正比。

对美的追求可以说是每位女性的向往,但是自卑的小曼却因此而引发了事端。那个欠缺青春期发育的女性,为了提升自己的自尊,而在乳罩上填塞海绵,被人发现后,陷入围追指责的窘境。

严歌苓说过:“我为小曼的行为着迷,为她许多不可思议的行为感到难为情,但是更为形成她那些行为的社会和我们感到难为情。”

从严歌苓力作《芳华》中,分析何小曼人物的悲剧缘由

接着由于这种偏见的散布,导致小曼被舞伴嫌弃身体有异味,而不愿托举,面对众人的嘲笑和冷漠,是刘峰这个善良的男人主动站出来说,那我来吧。“他托举起来的不仅是何小曼的身体,更是她一向敝帚自珍而他人熟视无睹的人格尊严。” 给处在痛苦中的小曼带来了些许慰藉。

随后刘峰由于”触摸事件“而被下放,他的离开让小曼对集体寒了心。

因为渴望关注,小曼在下连队表演的时候装病,以发烧来对抗集体迟来的关注与欣赏,真相大白后被下放到野战医院当护士,被集体无情抛弃。

在做护士期间,她的一个无意之举,让她成为了新一轮的思想标兵,学习模范。从小不受家人待见,在集体中始终被排斥、孤立的小曼,突然成了集体中的英雄,拔苗助长后的小曼,却疯了。

从严歌苓力作《芳华》中,分析何小曼人物的悲剧缘由

可以说小曼的命运和刘峰具有同构性质,刘峰是从“神坛”跌落,沦为众矢之的。而她是从不被重视到万众瞩目,颠倒的人生顺序,她隐隐预见了未来。

阴差阳错地成为了英雄后,每天别人的关注与荣耀集中在她身上,和之前的孤立、排斥、歧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下承担不了的小曼,就这样疯了。

她发疯后,在医院里治疗了几年,只有刘峰来探望她,带给她希望。这时候在集体没有给到的温暖,由个体刘峰完全补齐。所以,在崩溃后自愈的小曼找到刘峰,照顾他走完了最后的人生。

正如电影《芳华》里那句话: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三、自我疗愈,终寻得人性温暖,回归自我

何小曼的一生过得很苦,跌宕起伏,没有真正感受过人性中的温暖,但是可贵的是她从来没有怨恨过谁,伤害过谁,可以说,遇到刘峰成了她人生中最美的意外。

她敏感脆弱,卑微不堪,没有父母的爱,没有集体的肯定,但是刘峰的出现改变了她,从放逐的边缘拉回了她,小曼的悲剧式成长让她充满对生活的感激,对别人的温暖。

严歌苓曾经说过:“我痛恨把小曼扭曲成那种畸形人格的社会和集体的偏见、成见。正是这些偏见和成见升温成了迫害。人群祸害别人是免除自己被迫害,是延缓自己被迫害的时限,从而建立一个短暂的安全期。所以从众能够去迫害任何一个可以迫害的对象,是人性中寻找安全的本能,于是我在故事中慨叹:我们这群可怜虫。”

只有一生都生活在缺乏温暖与尊重环境中的小曼,才能够感受到刘峰如金子般善良的内心,刘峰和小曼是全书中最牵扯人心的人物,两个善良的人都不曾得到应有的善待,“好人有好报” 这句话在他们身上更像是一种嘲讽,庆幸的是在刘峰人生最后一段路上,他们成了彼此的慰藉,也成为读者心中的温暖。

从严歌苓力作《芳华》中,分析何小曼人物的悲剧缘由

我一直在想,这样的个体悲剧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可不可以避免呢?

叔本华给出了答案,悲剧表现人生的痛苦、不幸、灾难等等。他把悲剧分为三种:一是恶人作恶;二是盲目的命运,即偶然和错误造成的悲剧;三是普通人之间由于地位和关系的不同,而引起的相互对立,冲突,伤害,但又没有人是完全错误的。

这些不幸从人的性格和行为中潜移默化,第三种是我们常见的悲剧,也是不可避免地发生。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可能是悲剧的制造者,也可能沦为悲剧的受害者,悲剧无处不在,人的不同应对方式即决定了人的一生。

导致何小曼悲剧的也没有大奸大恶之人,是偶然和错误所导致的,也有普通人之间的迫害与冲突,这就让这个人物更充满了悲剧的色彩。

但是生活中的她,足够坚强。刚开始被家庭放逐,被集体放逐,当作英雄模范后,又无情被抛弃,回归日常生活。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回归,回归真实,回归自我。而这才是生活的真谛。

四、结语

在小曼的成长过程中,亲生父亲的逝去,母爱的缺失,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幼小的心灵受到深深的伤害。在文工团的时光,被嫌弃,被欺负,被伤害,是刘峰的出现,让她感受到了人性中温暖的一面,改正了她以往的生理病态和心理病态。从无名小卒到道德模范的角色转变,让她迷失很长一段时间。自愈之后,她还是继续选择了善良。

人生的后半程,她和刘峰相依为伴,没有结婚,只是两个没有被善待的人相互温暖。但是这时候,他们真正从“神坛”下落,成为普通的人,也真正明白善良是一种人性,是不会依据别人的眼光而更改的事。

纵观小曼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悲剧成因是方方面面的,有个人的,有集体的,更多是时代和社会的。这样来看,《芳华》不是一部单纯意义上的怀旧青春小说,更是作者严歌苓借文工团的少男少女们来展示时代中的人性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