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说到西安,总绕不开兵马俑、大雁塔,还有那见证着十三朝古都辉煌历史的碑石拓片。碑石不言,拓片不语,却涵养出一条斯文在兹、大道不废的三学街。


“三学街”之得名

唐时,这里是皇城太庙所在;北宋,此地为祭孔的文庙;明成化年间,西安府学、咸宁县学、长安县学相继落成,围绕文庙形成了“一庙三学”的官学中心,“三学街”因此得名。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学大儒

三学街因碑而兴,而提起碑石就不得不说《西铭》,说到《西铭》就必须讲一讲它的作者——张载,亦是开头四句名言的作者。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中期,强敌环伺,内乱不断。庙堂上群臣争论不休;江湖中书生空谈误国。

目睹国家战乱,民不聊生。张载毅然辞官还乡,隐居在横渠镇,每日开坛讲学,重新阐释儒家经典,研读天文历算,带领学生下田劳作。

渐渐地,经世致用、笃行践履之风很快在关中一带弘扬开来,张载也因此被人们尊称为“横渠先生”,他的学术思想被称为“关学”。

到晚年,其一生所悟被浓缩成掷地有声的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便是有名的“横渠四句”,也是中国文人最高的理想与追求。

关中书院


关学思想影响了一代代关中子弟,公元1609年,明朝御史冯从吾效仿先贤,辞官回乡后,在老街上建起关中书院。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他在张载的思想基础上,发扬出躬行实践、崇尚气节的关学宗风,在明末文人务虚空谈之风盛行时,开创出实学先河,为后世培育出一大批“明体适用”、“敦实行”的儒生,而关中书院也由此位列中国“四大书院”之一。

关中书院的修建,使得关学精神在这里深入人心,也让“横渠四句”成为老街厚重文化的灵魂和中国文人精神境界的无上追求。

“古调独弹”易俗社

秦腔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剧种之一。三学街上的某处院落中,就曾住着一位以秦腔为刀枪,敢于为天地立心的秦腔艺术家——高培支。

民国初年,高培支以开启民智为出发点,和几名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联合创办易俗伶学社。这个学社不像一般的戏台班子,这里的孩子们不仅要学习戏曲的四功五法,还要学习“三民”、国文、算数。这就是后来被鲁迅称作“古调独弹”的易俗社。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家危难之际,高培支把宣传抗日、鼓舞士气作为剧社演出的重中之重。易俗社排演的剧目在百姓中引起极大轰动,宣传抗日卓有成效,这也使之成为日军空袭的目标。

尽管面临如此危机,以高培支为代表的易俗社也未曾惧怕。“抗日不停止,排练不停止……”只要钟楼的钟声在响,易俗社的秦声不断,西安的心脏就在跳动。


港珠澳大桥建设者

随着老街而来的非凡文脉,成为如今西安教育发达的重要源头。“横渠四句”在今天依然激励着无数学子。

港珠澳大桥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其主体工程总工程师苏权科也是来自老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04年,苏权科被委任为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工程难度极大,为了制定出最好的设计方案,工程师们要冒着大风大浪,出海实地考察,有时候,能不能回得来还是未知数。

受到老街文化熏陶,苏权科觉得修路造桥是“为生命立命”要事,哪怕有风险也要坚持和尝试。经过十四年艰苦努力,苏权科和无数建设者们终于一起完成了被称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工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从一代关学大儒,到秦腔艺术家,再到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这些生活在不同时代的老街人,以三学街为土壤,怀揣浓烈的家国情怀,在各自不同的领域,用一生去践行“横渠四句”。

历史的烟云终会散去,那些鸿儒大家、壮士英雄的身影也终将远去,但他们所承载的理想与追求、使命和担当,将在晨钟暮鼓与茶香炊烟中代代相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