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如果1939年莫斯科會議上英法與蘇聯結盟,德國會發動大戰嗎?

一梭煙雨江湖行


如果英法與蘇聯結盟,希特勒不敢發動二戰,德國當初就是為避免兩線作戰,在入侵波蘭前,先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只是那麼快滅掉法國後,希特勒自我膨脹,開始撕毀條約。


好兵帥客


如果1939 年莫斯科會議英法和蘇聯達成一致協議,蘇聯可以派出200個師以上支援,形成東西二線夾擊德國,蘇聯負責東線戰場,英法兩國負責西線戰場,當時就能把納粹德國忘圖稱霸的野心扼殺在搖籃之中。

因為當時德國才恢復軍備幾年,實力不強,況且波蘭可以拖住德國幾個月,等到英法國在西邊準備好進攻,或者封鎖戰略耗盡德國的庫存石油等戰爭資源。

但1939年3月—1939年8月,歷時半年的英國、法國、蘇聯三國談判最後以破裂而告終。對於談判失敗原因的反思也引起了頗多的爭議和思考。

就英法而言,兩國領導人在冷酷自私的民族利己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三國談判中,不是從維護歐洲和平的大局出發,而是站在維護自身霸權利益,寸步不讓的立場之上,未能徹底拋棄綏靖政策。

在三國談判中,蘇聯也為建立反侵略機制提出了不少合理的建議,作出了許多的努力。然而,當它看到英法對與蘇聯結盟所持的三心二意的態度,而德國此時又拋出了橄欖枝,於是便拋棄了集體安全政策,轉而與德結盟,與其簽訂了。

最終三國談判以失敗告終,因為在利益面前英法蘇首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也是當時歷史環境的必然產物,也是各種合力作用的結果,談判雙方未能從反對德國法西斯擴張,維護世界和平的全局出發來正確地制定自己的外交戰略。

開戰前,希特勒制定了征服英法蘇及波蘭作戰計劃,德國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戰教訓,避免當年普魯士總參謀長毛奇兩線作戰,首先應該先解決西面,以防止被夾擊。所以,輪到波蘭即將淪陷時候,英法才醒悟過來,沉不住氣了才與德國宣戰,而那時德國能夠迅速打敗法國已經超過了自己的預期。

由於德國和蘇聯互不侵犯條約,蘇聯沒有干涉這場二戰德國進攻波蘭的戰爭。因此,二戰德國成功地避免了兩面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即二戰德國對蘇聯的突然襲擊和入侵之前,二戰德國和蘇聯兩國一直遵守條約和協議的條款。





文旅攬勝


肯定會的,我們在回頭看歷史的時候,總是以為在關鍵的歷史時刻會有多種可能,當事人會有多種選擇,其實在很多歷史大事件發生的時刻,牽扯到很多人,很多因素,能夠左右歷史進程的人物其實可以輾轉騰挪的餘地很小。比如,希特勒的激進被民眾選上臺,希特勒的戰爭機器一旦開動很難停下來,再說英法即便與蘇俄結盟,也是同床異夢,這一點恐怕全世界都知道,希特勒之所以進攻蘇聯,第一是因為斯大林大清洗以後,蘇軍戰力直線下降,在蘇芬戰役中的糟糕表現就知道;第二,德國知道過不了很久美國就會參戰,他需要的能源要從蘇聯攫取;第三,他要展現種族和社會主義優越性,需要更多的財富和資源,除了掠奪,沒有他法


梁濤131


會的,狼子野心


汝狗吾狼


歷史沒有假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