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何解说王阳明的“心即理”,用俗语或形象比喻介绍?

明洋澈心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道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

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

然亦未尝离确事物。《大学》所谓:尽乎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我们来具体悟一悟。

这是王阳明与弟子徐爱的交谈,具体在(传习录)里面有。徐爱引用了朱熹的道理向王阳明提出疑问。

王提倡的心即理,与朱的事物都存在道理相悖。

王说如果在具体的事物中寻求心境的圆满,那么就把仁义看成是外在的了,心境的圆满是心的本体。只要彰显德行,做到一心一意就是心境的圆满了,当然心境的圆满,并未与具体事物相脱离,大学里面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这个意思。

徐爱说,心境的圆满只在心中追求,那就不能穷尽天底下的道理!

王说,心才是理的主宰!!!舍了这颗心外就没有理之存在!《意思是无论如何格物致知,都应该把重心放在心上!!!而不在事事物物上》

就像我们孝顺父母,不是表面孝顺,买很多东西,就叫做孝,只有用心了,才能够叫做孝顺。

王提倡的是,教人处事待物,必先明其理,顺其道,善其德,正其心,心正则事公也!

拓展: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亊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希望对你有用,您如果您还有疑问,可以具体的研究研究 传习录。里面说的挺详细的。


逆流的风雨


王阳明一生注定与众不同,从离奇出世到震惊全国。他,王守仁,注定了不同。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从对程朱理学的拜读,到“阳明格竹”以验证“格物致知”后反对“理在物中”。

王阳明认为,心即是理,心就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吾心便是天理,便是世界的本体,它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又是事物变化的归宿。因此,天地间诸事万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等等,无一不是根于吾心而森然毕具。

心即是理,通俗的讲,就是心之所想便是理,便可以“知行合一”,改变万物。重点强调心生理,理由心。

任何理论产物,都是时代产物。个人认为,王阳明的“心即理”学说,把人类的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画上等号,这就否定了物质世界可以离开心而独立存在。“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过度看重“心”就是万物,就是一切,只要以吾心之主观精神并可吞并了客观存在之物理。

个人愚见,结合程朱理学,阳明学,当今社会,我们既不可过于强调理存在于物,也不过于强调“心即理”,我们应该认识到“心是理,理也是理”。

个人愚见,不可尽信!





岸上须


“理”是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总法则,万事万物包含了心;所以说,心在万事万物的理中。

“心”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万事万物在里面真实的成像,可以说心揽括了万事万物;所以万事万物在心里

从外往内看叫心,从内往外看叫理

这样说,够通俗了吧!



毛哥辟话


是心学儒学集大成者,在他的心学理论中有三个主要命题,一、心即理,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二、知行合一;三、致良知。这三个命题是王阳明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石,也是这个学说的的格物致知精一唯一的基本功夫。那么这三个命题到底是什么意思,该是如何去理解和实践,是当前研究阳明心学的首要问题。先谈谈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是什么意思?该如何去理解?

“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就是平常说的阳明心学中的“心即理”的表述。要理解这个命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心、什么是理,什么是物。


道123纬


我自己粗浅的认识

比如说桌子上有一茶杯,我们看到它了,茶杯是一个已经放在桌面上的物体。

而我为什么会知道有这样一个茶杯存在,首先是因为我的心存在,要不然,我的心没了,即使茶杯存在,我也无法感知或想象它的存在。


夜听老梁


宋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主张从外去寻找万事规律,王阳明格竹后发现物皆有理,但是理在内心。外有一花,即使再美,你不去关注,他也不会存在。万物皆一样,宇宙皆为一体,对自我的探索就是在探索万物之真理。我既万物。


逆风飞呀


你不能改变世界,但是你可以改变对世界的看法


烁宇说人生


我觉得心非理。理乃智,心趋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