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商末三贤的选择与结果

比干、箕子、微子是商朝末年,纣王时期的臣子,由于其品行和才能都十分出众,被称为“商末三贤”。纣王时期,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沉迷于酒池肉林,整日与妲己寻欢作乐,朝中虽有贤臣,也难以匡正社稷,重振朝纲,最后被周朝取代,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比干、箕子和微子虽然同为商朝重臣,也都对纣王忠心耿耿,但是他们最后的结局却大不相同。

商末三贤的选择与结果

箕子

1. 箕子。

箕子是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曾官拜太师,辅佐纣王治理朝政。箕子佐政期间,看到纣王每天吃饭都必须要用象牙做的筷子,心中大为感伤:“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箕子担心纣王日渐奢靡而使国家衰微,于是多次劝谏纣王,纣王始终都不予理睬,而骄奢日甚。心灰意冷的箕子便批发佯狂以为奴,信以为真的纣王将他囚禁了起来。

武王与纣王在牧野交战期间,箕子趁乱逃了出来,隐居在了箕山。但他不愿意做周朝的臣民,于是带着一批殷商贵族和余民向东迁移到了辽东和朝鲜北部,在那里建立了箕子朝鲜政权。

商末三贤的选择与结果

比干

2. 比干。

比干和箕子一样都是商王文丁的儿子,纣王的叔叔。比干素有大才,二十岁的时候就官拜太师辅佐商王帝乙。帝乙去世后托孤于比干,要他竭力辅助纣王处理朝政。比干对于箕子装疯被贬为奴,明哲保身的做法十分愤怒,感慨道:“君有过而不以死争,则百姓何辜”!于是比干以死劝谏纣王,希望他能改正错误,重振朝纲。但此时的纣王根本无心管理国家,对大臣们的屡次劝谏也十分反感,顿时大怒,对比干说:“我听说圣人之心有七窍,真的是这样吗?”然后命人杀死了比干,将他的心挖了出来。

商末三贤的选择与结果

微子

3. 微子。

微子是纣王的庶兄。纣王杀死了比干之后,朝中大臣已经没有人敢进行劝谏了,何况纣王也根本就不会听从大臣们的意见。微子知道商朝气数已尽,于是逃走了。

武王攻灭殷商之后微子拿着祭祀的器具,肉袒面缚跪在武王的军门前谢罪,希望武王不要灭绝殷商的祭祀和保存殷商的百姓。武王知道微子的才能和德行,于是释放了他,并分封了纣王的儿子武庚。后来武庚叛乱,被周公打败,于是微子被封在宋地,延续殷商的祭祀,治理殷商的遗民。

比干虽然以死劝谏,但并不能使纣王摒弃骄奢,徒死无益,不过是留下了贤名而已。箕子与微子虽不像比干那么刚烈,但却都用自己的方式延续了殷商的祭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