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宋朝为什么会被称为“弱宋”,这与史实相符吗?

而知而行的历史


宋朝之所称为“弱宋”,是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的结果。这种民族自尊心来自军事之弱,外交之弱。



宋太宗两次对辽作战失败,灭西夏失败,军力已经没法和辽国相比,没有力量夺回燕云十六州。面对来自北方的入侵,宋朝毫无屏障可言,边境时不时受到骚扰。大宋朝廷重文抑武,军事人才奇缺,根本打不过人家,三百来年,只能示弱,只能受气,严重违背了国人情感。

两个皇帝被人家掳走,这在历史上真是闻所未闻。一个泱泱大国的天子,尊贵无比,却成了别人的阶下囚,天朝上国的尊严何在?上国子民的尊严何在?



在中国古代,皇帝的诱惑是太大太大了,为当上皇帝不惜杀兄弑父,得到了皇位更是不愿撒手。偏偏宋朝特殊,宋徽宗、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四位皇帝禅位。如果不是宋朝太弱,腰板不硬,皇帝当得太累,太无奈,他们才舍不得禅让。

其实,宋朝在经济文化方面是世界第一的强国。可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不管多强,当他的国民受到欺负时,不能保护他们,那你说他是弱还是强。



如果宋朝经济文化很强,军事不强,至少能够保护自己的子民也行,也能算是强国,可宋朝连这都做不到,甚至连皇帝都保护不了,怎么能称强呢!说宋朝强,国民情感能过不去嘛!

古人和今人情感都是一样的,“弱宋”符合人们的情感实际。


有得观史


说宋朝是弱宋,是钱穆说的,他在《国史大纲》中为两宋不部分所加的标题是“贫弱的新中央”,其下细节目则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用“积贫积弱”来描述宋朝的内政和外交,此后20年,竟成学术界圭臬,说起宋朝来都是一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样子来。


宋朝的经济成就就不说了,就说说经常被诟病的宋朝的军事吧。

先说北宋与西夏的百年战争史。北宋虽然吃过败仗,但整体的战略态势上却是一直压制着西夏,甚至在王安石变法后,北宋军队已经打到了横山山脉,西夏已经无险可守。到了宋徽宗在位的中期,唐代安史之乱后丢失的核河湟地区此时也基本被北宋完全收复,如果不是辽国的突然倒台,北宋彻底灭亡西夏也就在数年之间。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西夏被打成那个样子,是不是因为西夏的战斗力实在太烂呢?其实不是的,西夏一点都不弱。西夏全民皆兵,能弄出来50万军队。西夏往西基本上是吊打西域各国,往南是吊打吐蕃各部,往北面对强大的辽国也曾经漂亮的战胜过,北宋对西夏的战绩其实可以恰恰反衬出宋军的强大。

也正是因为北宋最有战斗力的西军一直在西北与西夏死磕,当金军南下的时候,被封锁在潼关以西,不得东出,因此才给了金军偷袭的机会。到富平之战时,北宋西军对阵金军主力,也是旗鼓相当,最终还是金军出奇兵偷袭宋军内部的民夫部队,引起了宋军阵型动乱才战而胜之。此后,以西军为主体的无吴氏兄弟在和尚原等陇右地区与金军长期作战,金军最终也没有占多大便宜。

对阵北宋初年曾称雄东北亚的辽国,北宋的战绩也没有那么难看,很多人都说赵二不知兵,北宋对辽国的高梁河之败和雍熙北伐之绊败,败光了太祖攒下来的家底,但北宋同样也痛击辽国的满城大捷、燕门关大捷、唐河大捷。到了宋真宗登基的时候,北宋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强大的骑兵部队与辽国硬碰硬的威掳军进行会战。一战之下,阵斩辽国2万兵,军威远播。

在此也说说契丹辽国的作战实力,虽然辽国在最后被女真吊打,但是在宋朝初年,起于大漠的辽国不但拥有更加强大的骑兵部队,还因为占据了燕云十六州,有了强大的战争支撑能力。因此,辽国是一个凶悍的军事帝国,是匈奴和突厥的升级版。对宋军来说,对阵的这个契丹辽国,并不能因为辽国在最后十年中对阵女真人的战争失败,就被认为是一个弱国。北宋能够长期与辽国对峙并不落下风,这也可以体现出宋军的实力。

说完了北宋的两个邻居,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北宋的皇帝。北宋一朝一共有九个皇帝,其中,绝大多数都有着积极进取的壮志雄心的。从王安石变法,北宋向西打通了河湟走廊,被辽国垄断多年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又重新开启,清唐地区成了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北宋中期后,西部领土一直处于不断的扩张之中,如果不是北宋被金国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击败,北宋可以恢复到隋朝的疆域也未可知。

既然北宋有着这么强悍的军事实力,并且又有着富有进取心的皇帝,可是北宋为什么最终还是发生了靖康之耻呢?北宋的军事实力好像并没有体现在北宋王朝的开疆拓土,反而是不断的屈辱求和纳贡岁币等等,这是为什么呢?

虽然有上层的意志和底层的执行力,但是北宋的中间层失效了。

为了防止“黄袍加身”的戏码再次出现,北宋皇朝实行了“以文治武”的国策。对武将多加限制,而那些只会写文章的文人诗士大夫却屡次被任命为军事统帅,带领着宋朝的虎狼之师去履险地。不是每个文臣都像范仲淹那样文武全才,很多时候都是贻误战机,害的士兵白白送死,更有可恶者司马光,拿着大宋将士牺牲献血打下来的土地又还给西夏人了。大宋虽大,可没有一寸土地多余!

可以说,正是因为北宋王朝守内虚外的国策,才导致了北宋对外战绩的乏善可陈,但是北宋并不是积贫积弱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而知而行的历史


我就是上不知天文,下不晓地理的幺幺龙。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宋朝的军事力量。在我们的认识中,宋朝老是被那些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打得难以招架,先是大辽,后有金国,连小小的西夏都让宋朝头疼不已。不光如此,北宋竟然被金国所灭,留下遗恨千古的“靖康之耻”!在南宋,面对金国,也是连吃败仗,虽说后来联合蒙古灭金,报了当年之仇,但最后还是被蒙古所灭。

“弱宋”这一点在影视剧中也是颇为常见,比如《杨家将》中,杨门忠烈一个个为国捐躯,却也只能是防御辽国,几乎没有主动出击过,就算这样依旧损失惨重。虽然这是杜撰的,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宋朝军事力量的羸弱。

但是,问题来了。宋朝真的那么弱吗?


答案是否定的。宋朝一点都不弱。

这一点在经济上,更加突出。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前代,无论是汉朝的丝绸之路,亦或是唐朝的万国朝拜,其经济发展水平都是不及宋朝。其主要原因在于,古代封建王朝多施行“重农抑商”之策,但是在宋朝却没有这种情况,对商人的政策较为宽松,甚至于出现了较为发达的航海贸易,其商业影响力在当时的世界可以称得上是第一,至于经济实力更是稳居世界第一。


文化上,宋朝的文人丝毫不比盛唐差。宋词文人,苏轼、辛弃疾、陆游、柳永,哪一个不是中华文坛佼佼人物?

文臣武将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宋朝文坛领袖欧阳修,一代变法名相王安石,哪一个不是赫赫有名的文臣。武将如曹彬、毕再遇、岳飞、韩世忠,哪一个不是难得的将帅之才。就算是南宋灭亡之际,亦有文天祥、张世杰等人,以脊梁抵挡强敌。

但是宋朝有一个致命弱点,重文轻武。因为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得皇位的原因,他对武将有种防备的心里。因此他极力削弱武将对军队的掌控,以巩固皇位,这其实也无可厚非,站在他的角度来说,这是明智而又正确的做法。只可惜,宋朝周边强敌太多了,在灭掉南唐后,宋朝的军事战绩,就一路下滑,尤其是宋太宗的错误指挥,输掉了关键的战役,导致只能和大辽防御相持。而之后,宋朝文风盛行,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多以读书为荣,耻笑武夫。而皇帝也多文风之气,偏于羸弱,长于文学,弱于政务,不太适合做皇帝,这一点在宋徽宗身上尤为严重。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宋朝其实也是一个优秀的朝代,为我们贡献了很多值得纪念的历史。但是它也证明了,任何时候都要重视军队的发展,一味求和屈膝,换来的只能是更加猖狂的掠夺。


幺幺龙


笔者以为宋朝被称为“弱宋”主要是指军事方面,这一点是与史实相符的。

宋朝在建国之初由于吸取了五代时期武将经常叛乱的教训,所以开国皇帝赵匡胤就采取“杯酒释兵权”等方式解除和抑制武将的权力,这一政策被后代继承者沿袭下来成为整个宋朝不可更改的国策。这种政策一方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弊端,大大降低了宋朝的军事能力,使有宋一代在与周边国家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一直处于被动防御和挨打的状态,最终没有逃脱被游牧民族侵略灭亡的命运。

宋朝从建国起,即面临北方强大民族国家的威胁和侵袭,如北方的辽、金、西夏和蒙古,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宋朝的灭亡。宋太祖赵匡胤是按照周世宗柴荣拟定好的“先南后北”的顺序统一中国的,可惜在北方燕云十六州还没有收复的情况下就突然死去。而宋太宗赵光义志大才疏,雍熙北伐的失败标志着宋朝由主动进攻开始转入被动防守,并用缴纳岁币和丝绢的方式安抚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来换取宋朝的和平稳定,这一政策也几乎伴随着整个宋朝的始终。好在宋朝的经济非常发达,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麦迪森的研究,按1990年的美元为基准,赵匡胤建立宋朝时的人均GDP为450美元,至宋末达到600美元,而同时期的欧洲仅为422美元。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经济一蹶不振,1870年中国的人均GDP才530美元,解放初由于战乱频繁,人均GDP下降到439美元,还赶不上宋朝时的经济水平。

正是由于宋朝统治者只重“文治”,不重“武功”的政治策略,使整个宋王朝存在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并最终被游牧民族所灭,繁荣的经济和当时领先世界的科技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所以被后世称为“弱宋”。这种惨烈的教训也为中国后世的人们敲响了警钟。历史进一步证明:没有强大的武力作保证,再繁荣发达的经济也是脆弱的,是不堪一击的,文明之于野蛮,必须拥有足够的抑制暴力的决心和能力。


若耶溪水剑



宋朝为什么被称为“弱宋”,历史也确实如此。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整个有宋一代都被周边少数民族吊打,作为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皇朝,是何其悲哀!

宋自太祖赵匡胤开国以来,就采取“重文抑武”得政策,同时为了对付周边少数民族,又招募大量士兵,造成军队人员繁多,是为“冗兵”。由于宋朝最高统治者得“重文抑武”以及与“文人士太夫”共治天下得国策,造成有宋一代将领何其多?然而多数都是饮恨疆场而未能驰骋沙场!

自宋真宗以来,年年岁币换和平;自南宋以来,偏安一隅只为醉生梦死,甚至皇帝被赶到海上生活一段时间;北宋开封破,徽、钦二帝及皇族、大臣几千人被俘,被称“靖康之耻”!如此,怎能不算弱乎?

有宋一代,虽然文化、经济发达,但军事、外交却一塌糊涂!此弱,明指有宋一代军事、外交之弱,实指有宋一代最高当权者之弱矣!因此,“弱宋”之称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雪峰居士


和北方少数民族相比,宋王朝虽然武功不强,但经济繁荣,富甲一方,可以说是富而不强,不能单纯以“弱宋”二字盖棺定论。

因为历史缘故,宋朝的国土面积是中国大一统王朝中最小的,就连赵匡胤自己也知道,一塌之外,皆他人家也。同样汲取历史教训,宋朝重文轻武,不仅武将地位底下,而且为避免出现唐末藩镇专权的现象,宋朝将精兵强将集中在汴京,导致边境军力不强,一直处于金、蒙元的阴影之下。即便如此,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朝代,尤其是“靖康之变”后,南宋能偏安一隅一百多年,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所以宋朝准备来说,不是羸弱,而是富而不强。


五味社


“弱宋”是史学界对赵宋王朝“经济称霸全球,军事一蹋糊涂”的界定。宋朝(960至1279)史学界把它划分为北宋167年、南宋153年,历320年国祚,18位帝王。反映其弱,是体现在三大方面――第一,经济强大,国防脆弱。宋当时的GDP占全世界的半数以上(有人说四分之三)。因为失去黄河以北的“幽云十六州”,北宋基本上是沿黄河一线无险可守了。任由游牧民族铁骑横行。第二,文化繁荣,将寡兵弱。宋朝将华夏文化通过数千年数次民族大融合后,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皇帝重文轻武(始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国防无强将勇兵。统兵之首领多以文官、宦官,拥有皇帝赋予“尚方宝剑”监军生杀大权。第三,名相频出,国君能弱。北宋产贤相,南宋产奸相。所宋朝“名相”倍出,无奈自神宗以后无贤能明君,不能知才善用。大都安逸现状,满足于以金钱求得安稳,毫无奋发图强之志。至使先后出现“澶渊之盟”,“联金抗辽”,“联蒙抗金”等壮大他族,削弱自身的“愚蠢国策”。细捋一下――宋朝,在中国封建王朝大家族中,是一个鼎盛时期。其经济实力是全世界那个时候最强的,文化也是最最繁荣的,社会也是多民族之间往来最繁华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北宋京都开封的实景缩影;唐诗宋词独领风骚;文化高地中涌现出来的“唐宋八大家”宋占六大家;“名相冦准”享益盛远;皇上宋徽宗的“瘦金体”书法独步天下。由此可见,宋朝实力之强不是一般的一般。但是,自宋神宗之后,君臣上下“重文轻武,沉浸在太平盛世”中“神往”。疏不知“卧榻之旁有猛兽岂能安逸”的道理――先后有契丹族建立的“大辽”、女真族建立的“大金”、蒙古族建立的“大蒙古国”等,都是与宋实力不相上下的独立国体,且君臣团结一心,早已窥视富饶辽阔的大宋。 宋在“澶渊之盟”之后,虽有“雄兵百万”但是君臣上下仍不觉醒增强国防,领导军队的文官,更惊奇的是军队最高长官是一名宦官(童贯)。在实施了“联金破辽”、“联蒙破金”之后没有很好的制定应对之策,让其“失去制肘”又迅速做强做大。结果,先后形成了“宋金对决”(北宋),“宋蒙(元)对决”(南宋)。所以,一统的“大宋王朝”在史学界也是被“轻视”的,只能冠以“弱宋”。



唐宗宋祖、唐诗宋词……宋朝在很多领域被人和盛唐相提并论,但是也有不少人认为宋朝是“弱宋”。其实就是说宋朝经常被强敌欺负,比如辽使刘六符南下索地,宋朝君臣的软弱显露无遗。

辽重熙十一年,公元1042年初,辽兴宗耶律宗真派南院宣徽使萧特末、翰林学士刘六符南下汴梁,告诉宋仁宗,赶紧把当年周世宗强占我们的十县之地还给我们。

公元959年,神武雄略的周世宗柴荣亲征北伐契丹。这一年四月,柴荣大兴水陆两军。由于柴荣威名在外,契丹人闻风丧胆,契丹各地的守将不是投降就是逃跑。很快,周军就收复益津关、瓦桥关、鄚州、瀛州等地,共计三州十七县。从此,在辽朝的地理名词库里,多了一个名词,叫“关南”。关南,站在辽朝角度,就是以在瓦桥关以南,辽朝曾统治过但被周世宗夺走的地盘。

瓦桥关在哪呢?就是现在河北省雄县县城西南郊,不远就是白洋淀。

周朝被宋朝篡位后,辽朝就把这笔旧账算在宋朝头上。辽朝必须夺回关南,不然南京(今北京)就无险可守,谁知道宋朝哪天出了个柴荣那样的雄主,抄家伙打上门来。

自宋太宗两次北伐惨败后,宋朝彻底患上了契丹恐惧症,闻之心惊寒胆。1004年辽宋澶渊之盟后,双方罢兵,双方再无征战。宋朝君臣难得过几天舒心日子,虽然西夏天天闹,但在宋人看来,不过癣疥之疾。这次刘六符突然找上门来,把宋朝君臣吓了一跳。

刘六符等人是来向北宋君臣“问罪”的。除了指责宋朝不该“欺负”西夏外,辽朝指责宋朝为什么“擅自”在辽宋边界增加兵力和防御工事,还浚通进入契丹的相关河道,你们想干什么?

刘六符说你们也知道得罪我们是什么后果,不过我们皇帝有好生之德,不愿南朝(辽宋互称南北朝)百姓毁于兵火。给你们一个机会,只要把当年周世宗“非法”占领我们的十县之地(北宋控制十县)还给我们,以后我们还是兄弟。否则,北朝便于骑射,兵马强壮……

宋朝虽然窝囊,但有一点表现不错,祖宗之地不轻予人。辽朝这是典型的讹诈,岂能上钩。当年萧太后率大兵南下澶渊,宋朝都没怕过,现在就凭刘六符上下两片嘴皮子,平白割地?宋朝说我们地盘不那么大,但没有一微米是多余的。

其实真要打起来,辽朝未必占便宜。此时的辽朝国势明显中衰,朝中再无萧太后、耶律休哥那样的强人。北宋不善攻却善守,辽军南下,宋人坚壁清野,辽军就将陷入北宋军民的汪洋大海。

宋人早已气沮,根本没勇气再与契丹一战。 宋朝本来想和辽朝和亲,弄个皇女嫁给辽朝皇太子耶律洪基,但被富弼否掉。富弼说还嫌脸丢的不够大? 富弼考虑先和辽朝打嘴仗,能吓唬住对方最好。实在不行就花钱买平安。富弼出使辽朝后,继续和刘六符吵架。刘六符说我朝只要地,否则只有战争。富弼知道这是刘六符虚张声势,真要打早动手了。

富弼告诉辽兴宗,我们不可能割让地盘,那是五代时的事情,和我们没关系。其次,打起来,对皇帝有什么好处?不如我们出点钱,各退一步。我们是兄弟,世上岂有兄辱弟荣耶!

道理,辽人听进去了,但不要想钱,只想要宋仁宗的女儿嫁过来。富弼最反感和亲,以我们公主只有4岁,年龄太小,给拒绝了。

……还是谈钱吧。

辽朝同意宋朝出钱,但这笔钱以什么名义,辽朝还是要争一争。辽兴宗说宋朝给的钱,必须是“献”。富弼当场拒绝,说只有藩属给宗主国的钱,才叫“献”。辽宋平等,岂可用“献”字!辽兴宗特别有意思,补了一刀:你们怕我们到这份上,宁可花钱买和平,还在乎一个字吗?

富弼还是拒绝。

辽人还是要“献”字,派刘六符南下扯皮。刘六符怀揣“献”和“纳”。宋君主又议来议去,“献”字肯定不能用,那就用“纳”字吧。辽朝争到的,除了一个“纳”字,还有岁增银十万、绢十万。近人蔡东藩在《宋史演义》痛斥宋君臣,“一个字都不能争得,宋君臣可谓委靡。”

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地图帝


当然是误解,你们眼中的弱宋抗击辽,金,蒙古很多年就不提了,科技,文化,经济的发展处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各种科技,尤其是军事器械领先世界,蒙古西征容易,但是打宋就打了很多次,打了50多年,宋的军备后来被用于蒙古西征,打得欧洲各种惨,从此以后欧洲科技才开始崛起。详细可以去看宋史,看看蒙古是怎么艰难啃下宋这块骨头的


大唐53277151


“弱宋”指的是终宋一朝,都没有完成国家的统一,对外战争胜少败多,对比汉、唐这样的对外扩张的王朝,差距太大,中国人对大一统的辽阔无边疆域无比向往,汉唐时广袤无垠的“天朝上国”令无数国人激动、向往。

到了宋代,国土面积的大量缩水,宋朝军队面对辽、金、甚至西夏,大都胜少败多,多少次被对方打得狼狈不堪、一溃千里、丧师失地、割地赔款,与“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想去甚远。

历史过程如何,我觉得不重要了,但是最后,是终宋一朝基本上一直是被动挨打,与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被很多人称为弱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