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诸葛亮死后姜维是怎样北伐的?

忘忧清乐阁主


自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遗命姜维断后回到成都,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此后直到延熙十六年(253年)这10年时间,蜀汉政权的军事都是掌握在蒋琬、费祎先后两任大将军手中,姜维虽然得到多次升迁,与魏国发生过几次战斗,但都不是自己做主。

直到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刺杀身亡,姜维才完全执掌军权。先后进行了7次北伐,实质上是6次主动进攻,最后一次仅是被动防守。


第一次北伐:这一年夏季,姜维开始率领数万人马从石营出兵,经由董亭,包围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前往洛门解围,最终姜维因粮尽而退兵。

第二次北伐: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再次出兵陇西,狄道县长李简献城投降;姜维进兵包围襄武县,与魏国将军徐质交锋,斩首破敌,魏军败退;姜维乘胜进军,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将三县的的百姓迁徙入蜀。

第三次北伐:延熙十八年(255),姜维与投奔过来的车骑将军夏侯霸共同从狄道出兵,在洮西大败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的部队死亡几万人;王经退守狄道城,姜维率军包围狄道城,魏国征西将军陈泰率领军队前来解围,姜维退兵驻扎钟题。


第四次北伐:延熙十九年(256),姜维被任命为蜀汉政权第三任大将军。于是再次整顿军马,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两路出击在上邽会师,结果胡济失约未按期而至,姜维在段谷被魏国大将邓艾击败,士卒四散,死者很多。姜维引咎自责,自请削职贬官,被降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第五次北伐:延熙二十年(257),魏国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反叛司马家族,姜维想要乘敌方空虚进袭秦川,再次率领数万人马出骆谷,直扑向沈岭。魏大将军司马望与邓艾据守长城,姜维驻军于芒水,面对姜维多次挑战拒不出战。直到第二年姜维听闻诸葛诞兵败身死后,才引兵回成都,恢复大将军的职位。

第六次北伐:景耀五年(262),姜维率军出兵汉城、侯和,被邓艾击败,退还驻守沓中。同时得罪了宦官黄皓,遭到黄皓嫉恨,姜维只得远离成都在沓中屯田练兵。


第七次北伐:景耀六年(263),姜维上表给后主刘禅,让派遣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结果遭到黄皓从中阻挠,错失战机,最后魏军五路伐蜀,姜维兵败退守剑阁。最后邓艾绕道后方,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


安定郡小书生


公元254年,姜维降李简、斩徐质,连克狄道、河关、临洮等地,但是匪夷所思的是姜维并没有乘胜扩大战果,而是迁移狄道、河关、临洮三城民众主动撤退了,那么姜维明明取得了胜利,为什么突然撤退了呢?笔者就这一年北伐的过程分析一下姜维主动撤退的根本原因。

李简为何要投降?

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是陇西郡郡治。而陇西郡因位于陇山(陇西高原与渭河平原分界限)以西而得名,要夺取魏国陇右地区,必先夺取陇西郡,要夺取陇西郡,必先夺取狄道,所以当魏国狄道长李简秘密写信给姜维表示愿意献城而降之时,姜维大喜过望,自然不会放弃这一次夺取陇西郡,进而吞并魏国陇右地区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出兵北伐。

李简果然信守承诺,在姜维兵临狄道城下之时,献城而降,那么李简为什么要背叛魏国,请求姜维出兵呢?原来李简不仅不是魏国的叛贼,反而是十分忠于魏帝的,自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以来,司马氏便掌控了魏国朝政,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党同伐异,清缴诸曹诸夏势力,他们的野心已近召然若揭,终于引起魏帝曹芳的反抗。曹芳虽然已经是傀儡皇帝,但是他手下依然有一批忠于魏室的臣子。于是曹芳图谋发动政变,铲除司马师。光禄大夫张缉、中书令李丰密谋诛杀大将军司马师,以夏侯玄替代司马师为大将军,然而事情败露,张辑、李丰、夏侯玄被夷灭三族,张辑不仅仅是魏国名臣,还是国丈之尊,李丰则善于平评人物而名闻海内,夏侯玄更是出身皇族,其父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子,曾任魏国征西大将军,手握重兵,这三个人都是当时魏国名臣,这一次竟被司马师一网打尽。

魏国政局大乱之际,心怀魏室的李简想借姜维之刀对抗司马师,于是才写信请求姜维出兵,李简不仅仅是口头上秘密投降姜维,在姜维出兵陇西之时,他还提供了粮草地图等帮助,因此,姜维顺利兵临狄道城,李简带领城内吏民出城迎接姜维,因为这次是李简的不战而降,姜维兵不血刃的得到狄道。魏国朝廷不知道李简要投降,以为姜维不会那么快就夺取狄道城,对此几乎毫无准备,姜维果断的出击打了魏国个措手不及,所以这时候大家熟悉的征西大将军郭淮、雍州刺史陈泰、南安太守邓艾都没有出现,迎接姜维的是讨蜀护军徐质,讨蜀护军顾名思义,是为了对付蜀汉专门设置的,历任讨蜀护军有曹真、夏侯霸、徐质、戴凌、秦朗等人。

杀身成仁的张嶷

徐质其实是姜维的老对手了,早在公元249年,就参与了对姜维的作战,并且与邓艾携手迫使姜维放弃救援麴山二城,迫降句安、李歆二将,其实姜维收到李简的请降信,大家都怀疑李简是诈降诱惑姜维的,只有张嶷认为李简一定是真心投降的,这才坚定了姜维北伐的决心。

其实张嶷当时已经身患重病,原本是不该随军出征的,但是张嶷主动请求随军出征,对后主说“若凉州克定,臣为籓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这句话让后主刘禅感动的留下来眼泪,也因此同意了姜维北伐,张嶷作为前锋与徐质大战,虽然最终战死沙场,但是对魏军照成两倍的杀伤,随后姜维赶来,斩杀徐质,为张嶷报仇。又乘胜长驱直入,迁移魏国数个郡县人力物力。

姜维为何主动撤退?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于街亭败退,仅仅“迁西县千于户”入蜀,而姜维这次北伐,不仅仅是破军斩将,而且迁移了比诸葛亮多得多的人口,所以姜维主动放弃三城,留下空城给魏国的目的就很明显了,姜维打的是游击战并非攻城战。

表面上看蜀汉未得寸土,实际上通过此消彼长的迁移人口,已经大大缩小了魏蜀国力差距,碍于国力所限制,孤军深入的姜维即使不撤退,也很难守住夺取的郡县,经历强一次北伐攻城战的挫折,姜维已经“当求野战,不复功城”,不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去寻求歼灭魏国有生力量。

参考文献:

《三国志》


亭殿阁


相比于诸葛亮稳扎稳打,十全必克的北伐路线,姜维的北伐就进取得多了,而且在战场上的主动性也比诸葛亮要好,史称“九伐中原”。

姜维自公元238年开始至公元263年蜀汉灭亡结束,一共有十一次北伐。

姜维北伐,胜多败少

总结来看,姜维九次北伐的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平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

以三国中最弱的蜀汉却能在最强大的曹魏之间周旋,不仅掌握了战场的主动,还能杀敌夺城,其胜利的果实要比诸葛亮大多了。


姜维战术与诸葛亮的不同

诸葛亮讲究的是步步为营,慢慢蚕食曹魏边境,夺取人口和地盘,而姜维却不同,他讲的是出奇制胜的战术,以配合东吴的行动,同时捉住曹魏内乱的时机,主动出击压制曹魏。

姜维在蒋琬,费祎时代还一直束手束脚,直到费祎被刺身亡后才能独揽军权,开始在关中地区大展拳脚。尤其是曹魏重臣夏侯霸投蜀后,姜维已尽得曹魏的朝廷动态。于是第七次北伐大胜,“进围襄武,斩首破敌,魏军败退”。第八次大胜,“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万人”,其余北伐的都有斩获。

这种“魏军大败,死者甚众”的记载在诸葛亮时期是几乎没有的。

诸葛亮以赵云,魏延,姜维,王平,马谡,杨仪众人也只能和曹魏对峙于秦岭和子午谷一带,而姜维仅有老将廖化,王平等人,加上后面投降的夏侯霸,除要对付外部的郭淮,邓艾,陈泰,徐质等名将,内部还有黄皓,谯周等添乱,可还是能把战线推前至金城至芒水一带,并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可以说姜维的军事才能极高,他敢于挑战“敛兵聚谷”的战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一贰一橙


诸葛亮死后,其实蜀国的大势已去,靠着诸葛亮留下的老本,以及魏国内部政变才让这口气没那么快咽下去。姜维秉承着继承先主、武侯的遗志,在合力北伐和独自主持北伐两种状态下前前后后进行了十一次北伐,其中有胜有负,但是胜多负少,可以看出姜维的确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才能。

下面咱们详细介绍一下姜维掌握蜀国军政大权后的蜀国的内部关系和北伐经历。

姜维作为魏国的弃将,在三国后期代表蜀国多次与魏军名将邓艾、陈泰、郭淮交手,由于蜀中很多大臣反对姜维北伐,加上诸葛亮死后,益州本土官员在往日的打压下逐渐抬头,蜀国内部主张投降偏安的人远远大于主张北伐的人,刘禅虽然礼贤下士但是不通是非分明之理,宦官黄皓干涉朝权,姜维想要除掉他,奈何黄浩深得刘禅喜爱,姜维害怕黄皓报复他,于是在沓中屯田避祸,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蜀国之中得刘禅信任的是主和派,也能从侧面看出姜维北伐时内部也是有一定阻力的,本来就国小兵弱,再加上举国将臣各怀鬼胎,无法上下一心,可以体会到姜维在政治泥潭的举步维艰。

不过虽然有各种不利因素加身,姜维对北伐的执念甚至更甚诸葛亮,费祎、姜维共理军政时就数次北伐,多次出兵西入羌中,导致雍州和凉州的羌胡均弃魏投蜀,魏国雍州刺史郭淮同魏将夏侯霸竭力阻止,奈何兵败于姜维,无力阻止叛军投奔蜀国。

后来司马懿政变,姜维认为时机良好企图控制整个陇西,想要大举兵伐,费祎屡屡限制,只肯给他一万兵马,费祎认为羌胡善变不可信,蜀国最大的威胁是魏国,而不是附庸在魏国脚下的少数民族,如此大动干戈依靠不可靠的人策应,怕给魏国可乘之机。

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无人可以节制姜维,姜维正式开始主持北伐,这已经是姜维第六次挥师北上了,当年夏天就领兵围攻南安,魏军陈泰前来救援,姜维因为军粮供给不足而退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姜维做的并没有诸葛亮好,北伐准备做的一点也不充足,粮草后勤太过于紧张,根本无法支持他长期作战,当然了也可能是因为姜维没有往日诸葛亮那样的权力,无法自由调配国内资源。

公元254年,姜维决定出军陇西,魏官李简举城而降,姜维势不可挡,围剿襄武,击溃魏将徐质,斩首示众,魏军大乱,姜维先后攻破河间、河关等地,将各个县城的人民全部迁到蜀国的治理下。这也是蜀国自北伐以来少有的辉煌的战绩。

公元255年,姜维再次北伐,大破雍州刺史王经,魏军死伤数万,后来魏将陈泰前来解围,姜维退军驻扎钟题,但是还是老毛病,后勤得不到保障,对峙不久就草草收兵,没有扩大战果。

公元256年,姜维带胡济分两路出兵再次北伐,有人可能已将看出来了近乎每过一年姜维就大举北伐一次,姜维这种连年的北伐确确实实有点穷兵黩武的感觉,军队得不到休息疲于奔命,经济重心向战争倾斜,一年接一年的战斗,军民苦不堪言,并且这次北伐由于蜀将胡济配合不当,姜维在段谷被邓艾击败,蜀军死伤无数,百姓士兵开始,埋怨姜维,但是姜维并没有就此收手。

公元257年,魏国诸葛诞起兵反抗司马氏,姜维见机会难得,率军出秦川,准备趁魏国内乱抢夺资源,司马望和邓艾坚守不出,姜维驻军芒水,连日叫阵挑衅无果,次年诸葛诞兵败身亡,姜维无奈退兵,又一次无功而返。

此时蜀国内部矛盾已经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随着反对姜维的声潮越来越大,刘禅也开始产生了对姜维的不满,更加亲近偏安派的官员,公元262年,姜维一意孤行,再次出兵北伐,这是姜维生前最后一次北伐但是被一生之敌邓艾击败,也就是这个时候朝廷上下对于姜维的不满开始爆发,姜维越来越不受刘禅待见。

公元263年,魏军意欲伐蜀,姜维上表刘禅希望派廖化、张翼带兵驻扎前线,但是刘禅并不信任他,宦官黄皓更认为姜维这是以防守的借口调用兵力北伐,希望刘禅不予理睬,结果魏军挺入蜀地,和蜀国小打小闹不一样,兵分五路,声势浩大,刘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为时已晚,大片国土被魏军铁骑践踏,蜀军放弃关口、阴平等据点,退保剑阁,双方僵持不下,邓艾却从景谷道偷渡,直接攻进刘禅家门口,逼刘禅勒令姜维投降,自此蜀国气数已尽,姜维投降钟会,煽动钟会造反,企图力挽狂澜,并没有得逞,姜维和钟会都死在魏国乱军之中。

如果姜维没有遇到一生之敌邓艾,北伐的成果应该会更大一点,或许既生艾何生维才是姜维过不去的心坎。

杨角风发作


诸葛亮临终前耿耿于怀没能让蜀汉统一中国,蜀将姜维对丞相的逝世十分伤心,发誓要继承诸葛亮的遗志,率领蜀军打败吴国和魏国。姜维是蜀国的大将军,他本来在魏国天水郡担任中郎将,后来弃官归降了蜀汉,得到诸葛亮的重用,先后担任多职,最终升迁至大将军。姜维在诸葛亮手下学到了很多带兵打仗的才能,诸葛亮生前最后一次北伐时,姜维也随军出征,提出不少作战部署建议,诸葛亮病死后,为了保护诸葛亮的遗体,姜维率兵拦截前来追赶的魏军,和司马懿交战激烈,并成功逼退司马懿。回到成都后,刘禅嘉奖姜维的勇猛,封他为右监军和辅汉将军,统领全军,并赐封为平襄侯。

公元253年,丞相费祎去世,朝中没有人再反对北伐魏国。这一年三月,吴国出兵二十万讨伐魏国,姜维见状,也带领几万人马北上出征。姜维带着大军从石营(今甘肃西和西北)经过董亭(今甘肃天水西南)来到南安,准备攻占南安城。魏国雍州刺史陈泰得知南安告急后,连忙率军前来增援,蜀军发动了几次进攻都没有获胜,城内守军和城外援军一点儿也没有疲乏的迹象。姜维很着急,眼看军队粮食越来越少,无奈之下只好撤军。公元254年,司马师成为魏国新一任掌权人,可是魏国中书令和皇后的父亲密谋夺取他的权力,秘密计划泄露后,很多人被斩首,魏国朝廷陷入一片慌乱之中,人人自危。这个时候,魏国的李简密向蜀国请求归降,当时是姜维主持蜀国政事,他见魏国内部发生动乱,认为是消灭魏国的好机会。姜维同意了李简密的投降,要求他画出洛阳的军事图,接着,姜维便带着大军浩浩荡荡朝北方前进。蜀军先是占领了狄道(今甘肃临洮),然后进攻襄武(今甘肃陇西南)。魏军将领徐质前来迎战,杀死了几名蜀将,后来败在姜维手上。魏军没了将领,一时军心大乱,姜维乘机大举进攻何关(今甘肃临夏西北)、临洮(今甘肃岷县)等地,并把何关、临洮、狄道的当地百姓全部带至蜀地安居。

公元255年,魏国大将军司马师病死,姜维联合督车骑将军夏侯霸、征西大将军张翼等人,集结了几万兵力共同攻打魏国。魏国征西将军陈泰率领雍州刺史王经前来迎战,王经驻守在陈仓(今陕西宝鸡东)的军队几乎被蜀军全部消灭,姜维一鼓作气接着进攻故关(今甘肃临洮北),再次打败王经,魏军损失惨重,死伤几万人,王经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往狄道。姜维紧追不舍,陈泰向朝廷请求增援,司马昭便派安西将军邓艾前去助阵,同时让太尉司马孚在后方随时待命。陈泰和邓艾偷偷地从高城岭(今甘肃渭源西北)绕道狄道城东南面的山上,姜维大吃一惊。陈泰又命令士兵点燃火把,使劲击鼓制造声势。狄道城内的魏军顿时士气大增,打退了姜维的几次进攻。姜维见攻城不行,于是改变主意攻打山上的魏军。但陈泰宣布要把蜀军后路截断,姜维害怕大军不能全身而退,只好放弃进攻,退回到成都。公元256年,姜维联合镇西将军胡济在上邽(今甘肃天水)出兵攻打祁山,大军走在半路上时,姜维得到消息,魏将邓艾已经在祁山布下了埋伏,于是姜维改变路线,先攻打董亭,然后进攻南安。谁知又被邓艾抢先一步占领了重要关口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蜀军和魏军在武城山交战,无奈魏军地理条件优越,姜维不得已放弃进攻,再次启用之前的计划,连夜渡过渭水,从东面进攻上邽。然而蜀军刚到达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就被魏军截住了,援军迟迟等不来,姜维大军连连战败,士兵死伤很多。这一仗,蜀军失败而归,姜维自动向蜀后主谢罪,自贬为后将军。

公元257年,魏将诸葛诞因不满司马昭的统治,暗中联合了吴国在淮南地区起兵,司马昭立刻派人前去镇压。姜维乘机发兵从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攻打魏国境内的秦川地区(今渭水流域),一直打到沈岭(今陕西周至南)。姜维之所以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魏军在沈岭附近的军营里囤积了大批粮草,但兵力却很稀少。眼看姜维就要达到沈岭,军营上下急得不知该怎么办。安西将军邓艾和征西将军司马望听到消息后,急忙带军前去增援。姜维这一次抢先占领了有利地势,依山扎营,司马望和邓艾则在水源边扎营,两军相持很长时间,但谁也不主动出兵。姜维命人去魏军军营前挑衅,魏军就是不肯出战。

公元258年,诸葛诞被杀死在战场上,姜维眼看不能乘虚而入,便带着大军回到蜀国。刘禅在他班师回朝时后,重新任命他为大将军。公元262年,姜维又一次举兵进攻魏国,占领了洮阳郡。安西将军邓艾率领魏军前来迎战。由于蜀军北伐路线过长,军队物资在补给时间上有些缓慢,这给蜀军作战带来了不便。邓艾抓住蜀军的这个弱点,故意在相隔较远的两个地方设立战场,蜀军应付不来,被魏军打得连连败退。

这个时候,因为姜维连续出征北伐,蜀国很多人都对他表示不满,认为战事劳民伤财,而且一直不见有什么收获,大臣们纷纷上奏后主,请求除去姜维的兵权。姜维没有办法,只好请命去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屯田练兵,躲避朝廷的指责。


国学人生汇


诸葛亮病逝以后,姜维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他竭尽全力主持北伐,前后大的用兵一共九次。

姜维北伐的重心:

夺取战略地位至关重要的陇右。

为什么要夺取陇右:

因为汉中东出不可能。

汉中是蜀国北伐的基地,从汉中北上,有两个方向,分别是:

1.向东直出宛、洛,或者南下攻襄阳迂回武关;

2.西出经武兴(陕西略阳),向西北迂回祁山(甘肃礼县东北)。

由于荆州、上庸丢失,蜀汉只能选择第二个,即夺取陇右。

所谓既得陇,复望蜀,在蜀汉方面,获得陇右不仅可以打破曹魏对蜀国的包围,还可以居高临下俯视关中。反之,陇右控制在曹魏手中,不仅可以屏护关中,还可以从侧翼包围汉中,并且直捣蜀汉腹地。(邓艾灭蜀,正是以陇右为基地,蒙哥攻蜀,也是从甘肃陇山出发)

所以,从诸葛亮北伐开始,双方的主要战场就是陇右。

姜维北伐的主要经过:

第一次,公元247年,姜维率军出陇西,与魏军战于洮西,凉州胡王白虎文等率众来降,维“居之于繁县”,就是安置到蜀国。

第二次,公元249年,姜维进攻雍州,围困洮城,邓艾守城不出,无功而返。

第三次,公元250年,姜维出西平,打算联系羌胡进攻,最后无功而返。

第四次,公元253年,姜维围攻南安,不克。

(这一年,长期节制姜维,每次只给他不超过1万军队的大将军费祎,被刺杀身亡。费祎死后第二年,蜀汉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又隔了一年,姜维被升为大将军。)

费祎的死对姜维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此后,姜维开始大举伐魏。

重点,还是陇右。

第五次,公元255年,姜维出陇西,曹魏狄道长李简举城投降,继而进围襄武破徐质军,乘胜“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第六次,公元255年,姜维复出陇西狄道,大败魏雍州刺史王经,歼灭魏军数万人。

第七次,公元256年,姜维与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合军,结果胡济没有遵守约定,姜维被魏将邓艾大败于段谷,死者甚众。

姜维于是上书后主刘禅,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第八次,公元257年,姜维得到魏国发生诸葛诞叛乱的消息后,乘着关中军队东调淮南平叛的时机,率大军出骆谷,魏将邓艾、司马望等人坚守不出。

不久之后,诸葛诞叛乱失败,姜维撤军。

第九次,公元263年,姜维进取秦州,为邓艾所破,撤军。

综合来看,姜维九次北伐,两次大胜,一次小胜,一次大败,一次小败,相拒不克四次。单就军事成就而言,胜败大致相当。但如果考虑魏国与蜀国综合实力对比的话,姜维面对强大的魏军,不仅能坚固防线,而且多次重创敌军,已经非常难能可贵。

评价:姜维继蒋琬、费祎之后独力支撑蜀汉,但是连年征伐吸引曹魏注意力,而且也消耗了蜀国有限的人力物力,使得蜀国兵疲民困,反而加速了蜀国的灭亡。(曹魏本来是先灭吴再取蜀,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兵灭蜀,在诏书中写道“蜀,撮尔小国,土狭民寡,而姜维虐用其众,曾无废志”)

蜀国灭亡时,只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平均七户养一吏,九人养一兵,“民皆菜色”。

此外,姜维重攻不重守,将主力置于沓中,造成汉中空虚,他又撤去汉中外围据点,使得钟会直插平川,迅速攻陷汉中。

这也成为蜀国快速灭亡的重要原因。

不过,我们不能以成败定人,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一心拱卫蜀汉,最后兵败主降,仍然想用奇计恢复,尽管计泄身死,但他的成就同样值得尊敬,南宋胡三省就感慨姜维道,“始终为汉,千载之下,炳炳如丹。”


小奔说史


荆襄名士司马徽对诸葛亮有这样的评价:“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世间自有卧龙、凤雏”。许多人评价诸葛亮善于治国,这本身没错,但不能以此否定他其它领域的成就,治国只是诸葛亮才能最突出的一面。同时诸葛亮是后世“武庙十哲”之一,文学才能卓绝、奇谋善断,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全面的谋士。李严、向宠、彭羕等人的贬黜,诸葛亮并无太多过错,这些人自身问题就不小。但诸葛亮一生完全用错两人,一个马谡害苦自己,另一个人则彻底毁掉了姜维。

胡济荆州义阳郡人,可以说是诸葛亮故交之一了,对于他诸葛亮格外器重,将他和崔州平、徐庶、董和并列。崔州平、徐庶是什么人物?诸葛亮出山前的至交,特别是徐庶更是名留青史的大谋士,单论谋略用兵,徐庶绝对是当世一流人才。董和本人名声小一点,但人家儿子是董允,和费祎并列的一代贤相。胡济何德何能呢?诸葛亮评价胡济敢于进谏,和崔州平、徐庶、董和一样,作为至交好友,可以及时指出自己的错误。

如此看胡济应该是谏官之才,可缺乏人手的诸葛亮重用了这位好友,胡济先后出任参军、中郎将。先不论官职高低,胡济一个明显的文士,走向军旅就是个问题,事后胡济也确实成为了“马谡第二”,一战“打哭”了大将军姜维。

“姜维,自一时雄儿也。然与某相值,故穷耳”。邓艾对姜维的评价不低,但却认为姜维完全不是自己的对手。这是有原因的,不同于《三国演义》中姜维、邓艾有来有回,《三国志》中的姜维遇到邓艾起,战绩是一面倒的,连连战败。倒不是说姜维军事才能不如邓艾,而是胡济害惨了姜维,使邓艾再无敌手。

《三国志》中姜维自费祎遇刺后,连年北伐,最初打得关中兵马凋零,姜维成名离不开魏将王经。17年,姜维亲自斩杀魏将徐质,魏军小败,但携带三县居民返蜀。人口对于蜀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携三县居民安然撤退,此前只有诸葛亮做到过。18年,姜维大败雍州刺史王经,斩杀魏军数万,这是大胜。甚至不是陈泰增援,王经可能会被破城活捉。

同年,姜维再次发起两次北伐,第一次王经再次大败,退守狄道城,斩杀人数没有记载,不会太多算是小胜。第二次姜维和夏侯霸、张翼等名将齐出,再次大败王经,斩首数万,又是一场振奋人心的大胜。

可以说姜维掌权后,前四次北伐硕果累累,两次大败王经,斩首数万;一次小胜王经;一次携三县居民还蜀。曹魏关中地区兵马折损,超过五万,低于十万。而且蜀汉损兵之余,有三县人口补充,绝对稳赚不亏,姜维自此名扬海内。而成就姜维威名的,是魏将王经,这个男人几乎打光了曹魏关中家底。

但19年的北伐,一切都变了,邓艾取缔了王经,统领关中兵马。但此时的关中,兵马并不多,特别是连番战败,胡、羌等部族多半支持姜维。所以说姜维在局面上是占大优势的,但胡济改变了整个战局。

胡济受诸葛亮赏识后,和董和交情也很好,董和儿子董允又和费祎共同执掌过朝政。胡济就是在那一时期,由文士之才,成为了前将军。之后,汉中都督王平病故,胡济更是持节接任了汉中都督,受封镇西大将军。很难想象,一个有谏官之才的文士,从未上过战场,却靠人脉关系成为了蜀汉实权大将。

19年北伐中,姜维虽然担任大将军之职,但也难以指挥镇西大将军、汉中都督胡济。许多时候,军中并不是以官职确定地位的,自身直辖兵力很重要,胡济就有让姜维退让的资本。姜维决定兵分两路,自己和胡济各领部众,相会上邽。但文士出身的胡济没有按期到来,姜维苦战邓艾和关中诸路兵马,最终大败而归。

上邽之战,就是蜀汉北伐转折点,其意义是深远的。其一,姜维本身威信受到严重冲击,战败之后自贬三级,担任后将军。反而罪魁祸首胡济,不仅没有获罪,还升任骠骑将军,可见蜀廷文官群体对于姜维,不惜一切代价的制约。其二,蜀汉于陇西胡、羌等部落影响力急剧下降,前四次北伐,姜维打得王经分不清东南西北,所以这些部族追随蜀汉。可邓艾的出现,胡济的失约,姜维成为了一个悲剧,神话自此破灭。

之后姜维有了难以磨灭的污点,再难达到诸葛亮统领军政大权的高度。不仅文官体系制约,就连好友张翼、廖化等蜀汉名将,对于北伐态度也很迟疑,姜维独木难支。

此后,姜维进行过两次北伐,第一次淮南诸葛诞举兵,姜维引军北进,遥相呼应。但诸葛诞很快就兵败身死了,姜维和邓艾没有实质性交锋,只是对峙了一段时间。第二次姜维北伐,已经难以获得国内太多支持了,粮草补给,用兵人数都很有限,甚至部将战心也不强。史册记载很模糊:姜维北伐,为邓艾所败,逃亡沓中避难。

姜维兵败损失兵马没有具体描述,至少没有损兵“数万”这样的描述。可姜维确实是大败而归,可以推断,此次北伐,就像费祎在世时一样,姜维统率兵马不会太多,很可能就是本部直辖兵马。而姜维逃难沓中也值得推敲,堂堂大将军,竟然无家可归。能让“军方第一人”忌惮的,不就是黄皓和文臣群体吗?而黄皓代表的,是刘禅的意志。

“天水麒麟儿”是孤独的,他的战斗是“一个名将”拼尽一切的北伐。连连大胜的他,因胡济失约兵败,英明扫地,之后受到整个蜀廷的制约。蜀汉群臣亲手扼杀了蜀汉最后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名将,而逃亡沓中后,邓艾、钟会双双入川,刘禅举城投降,蜀汉灭亡。

就是这样的待遇,姜维还尝试离间钟会,复兴蜀汉,他不负孔明门徒之名。可姜维满门灭族,刘禅子孙遇害后,世间传出了那声“此间乐,不思蜀”。为君如此,只顾自保,毫无气节血性,国家不灭,天理难容!

《三国志.姜维传》、《诸葛亮集.卷一.公文上尚书》、《三国志.蜀书三.后主传》


汉史钩沉


诸葛亮死后,对蜀汉内部集团的人事进行调整,首先让蒋琬主持国事,杨仪统帅三军,这时的姜维还没有突显出来,但是刘禅自己有亲信,在蒋琬死后,由陈祗担任丞相,黄皓统领三军,此时的姜维已不是当年的那个懵懂的年轻将领,他手下有十万人马,此时曹魏正准备进攻蜀汉,加之黄皓与姜维不合,姜维便以十万兵马对抗邓艾的十几万人马,显然处于劣势,但是姜维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邓艾一位曹魏名将,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最终由于兵力的悬殊,姜维战死沙场


忆古察史


历史的功与过咱们后人无法客观的去评论伟人的事迹。但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我们大家都知道,自从刘备伐吴失败后与吴国的关系是时冷时热,尔虞我诈的三国都是这样过来的,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个放到现在来说也是如此,诸葛亮北伐六出祁山但最终都还是失败告终,但不能否认孔明的功劳,姜维何许人,原本乃魏国降将(孔明北伐的时候收的),诸葛死后,伯约继承诸葛之志,更是八伐北魏(也有历史记载十一次),也没能成功,但这并不能说明伯约无能(跟孔明比不了,权利也不够),只能说是魏国的强大与蜀国的衰弱,心有力而不足,毕竟是以弱对强,也多次取得局部胜利,消耗自己的同时,也痛击了魏国,拉小了三国之间的差距,这点咱们还是肯定的,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必须严谨求实,魏国的底子摆在那,被统一是必然的……(太多太多的说不完,等到了认证通过以后再慢慢细讲,毕竟我是三国迷)


完颜衣骨打


延熙十六年~二十年(公元253~公元257年),姜维连续五年大规模北伐,可谓劳民伤财,穷兵黩武,在诸葛亮死后的后蜀汉时代,姜维面临的困境非同一般,国力走下坡路时大兴兵甲,导致蜀汉中原本团结的政治集团出现分裂,加速了蜀汉的衰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