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中央會議多次部署“新基建”激發民間投資熱情還需降門檻

本報記者 蘇詩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3月4日召開會議提出,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可以說,區別於傳統“基建”,“新基建”主要發力於科技端。中泰證券稱,傳統的“基建”是指鐵路、公路、橋樑、水利工程等大建築,而“新基建”,主要是指發力於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七大領域: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疫情背景之下,啟動新一輪基建有助於穩增長、穩就業,釋放國內經濟增長潛力。

“新基建”成熱詞

被中央會議多次提及

值得關注的是,這並不是中央會議第一次提及“新基建”。1月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製造。

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指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國新未來科學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徐光瑞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以來,中央多次會議提及“新基建”,表明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新動力的投資將會進入提質升級階段,同時加之疫情影響將會推動遠程醫療、移動醫療終端、智能製造、冷鏈物流、智慧軌道交通、電子商務、在線教育、車聯網等領域的發展潛力加速釋放,對於穩增長、穩預期、穩就業等將起到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

就“新基建”中的5G基建來說,財政部專家庫專家、360政企安全集團投資總監唐川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整體而言,5G網絡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其不單是5G基站等硬件設備的建設,整個高速網絡體系的順利運作還需要相應管理系統的升級,網絡安全服務的強化,以及體系內智能硬件設備、機器人設備的優化。伴隨著5G網絡的鋪設,各項服務產業鏈上的管理系統、網絡安全系統、智能交互系統等軟件,和終端設備、數據中心服務器、家用智能設備等硬件的研發、生產、國產化,以及集成建設都會是未來的重點。

民間資本參與“新基建”

還需消除隱性壁壘

此外,為加大基建投資力度,多個會議提出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唐川表示,民間投資是我國基建投資的主力,其會依據政策導向和市場規則,有效填補政府投資中的不足之處。並且在一些地區,投資體量小但卻實用的基建項目往往由民企投資、運營。所以,激發民企的投資熱情,保證民企在投資過程中的合法權益也是我國市場管理的一個重點。

唐川表示,具體而言,在管理層面,還需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以政策幫助民企得到公平的競爭機會,並將簡政放權、減稅降費等行政支持措施繼續完善。在融資支持方面,聯合銀行等金融機構把針對小微、民營企業的定向降準、降息工作落實到位;以“註冊制”制度優化等形式加強資本市場的產品發行效率;並引導地方產業基金對民營企業進行切實的扶持。在項目支持方面,可以進一步縮短項目立項、審批流程及PPP項目入庫流程,以降低民營企業參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的時間成本、資金成本;也可以通過產業基金、專項債等形式更快速地為項目提供資金,以排除民營企業因自有資金不足而不敢參與業務競爭的困擾。預計在內在發展訴求和外在鼓勵措施的共同作用下,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在本年度仍能維持原來的發展態勢,其投資總量依然會在30萬億元以上。

徐光瑞表示,民間投資對於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和穩定預期等宏觀目標具有較強的支撐作用,對於基礎設施建設更是有豐富資金來源渠道、激發市場活力等作用。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特別是“新基建”,除了需要傳統的降低民間資本門檻、消除隱性壁壘、打破“玻璃門”“彈簧門”等方面的政策保障外,還需要建立明確的民間資本回報機制、穩定政策預期,從而真正激活民間投資動力。總的來看,今年全社會整體的投資規模仍將保持6%左右的增速,民間投資佔比較難有大的提升,但增速有望在5%以上的增長區間,預計民間投資全年規模約33萬億元,佔比56%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