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傳統曲藝——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是起源於山東省地方傳統曲藝形式,具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最早流行於山東、華北、東北各地,解放後發展遍及中國。演唱者手執竹板或鴛鴦板,以快節奏擊板敘唱,故又名竹板快書。

自趙震以後,又出現高元鈞、楊立德和劉司昌等名家,他們推動了山東快書藝術的發展。2006年5月20日,該曲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東快書發源于山東省臨清、濟寧、兗州一帶,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關於山東快書的起源。歷來有三種傳說,即劉茂基說、趙大桅說和傅漢章說。

劉茂基說

劉茂基,相傳是明萬曆年間人。祖籍山東臨清,正是山東快書的發祥地。他是個不得志的武舉人,流落鄉間,採集當地流傳的武松故事,編成山東快書演唱。他的表演方式很“土”,沒有服裝和樂器,只是斜披一件大褂,手裡敲打著兩塊瓦片。但他有絕活,就是武功架子好看。劉茂基擅長的《武松傳》也成為了山東快書的基本劇目。

趙大桅說

趙大桅,相傳是清咸豐年間人。祖籍山東濟寧,是山東快書的另一發祥地。他是個落魄文人,窮極無奈,只好賣藝為生。他會編詞,起初把武松的故事編成順口溜演唱,後來吸取山東大鼓的“竄銅腔”,編成山東快書演唱。他用山東大鼓的梨花片做為伴奏樂器,後來演變成為山東快書的鴛鴦板。

傅漢章說

山東快書是發源於魯中一帶農村的傳統說唱藝術形式。據山東快書老藝人周侗賓、傅永昌談:清道光六年,有落第舉子36人(有的說十餘人),歸途雨阻臨清,為發洩胸中憤懣不平,以民間廣為流傳的梁山好漢武松故事為依據,編成《武松傳》說唱。作者之一李長清(山東茌平南崗子王左人)將該書帶回,後與其表侄傅漢章去山西,因阻邯鄲,無奈拿出《武松傳》五回,交傅漢章在關帝廟前,以竹板節念唱,得錢還鄉。李長清於是發現傅漢章很有演唱才能,便將全書傳給了他,傅得《武松傳》潛心研究,加以充實發展,乃於道光十九年曲阜林門會(孔林前春秋廟會),正式“撂地”演出,受到當地群眾熱烈歡迎。所以說傅漢章是最早演出山東快書的藝人。

其他說法

據考證,山東快書發源於臨清、濟寧一帶,藝人有種說法:山東快書是從河裡來的。這裡說的不是一般的河,而是橫貫南北的古運河。臨清、濟寧都是運河上的大碼頭,南來北往的行旅客商雲集之地,俗稱“沃土”。藝人向這裡擁集,就是所謂的“跑碼頭”。這裡商賈雲集,客人無聊,需要娛樂活動,也就養得住藝人。同時,這類碼頭又是多種藝術形式薈萃之地。以此推斷,當年臨清一帶說唱藝術頗為興盛,為山東快書的孕育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利條件。北宋末年,臨清、濟寧一帶正是梁山好漢龍騰虎躍之地,武松的英雄故事在當時廣為流傳。於是以《武松傳》起家的山東快書應運而生。


傳統曲藝——山東快書

山東快書藝人


解放前,山東快書起初流傳在農村,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漸漸進入城市,從地域角度形成山東省內和省外兩支。

山東省內的一支由魯西南地區擴及全省的許多城市、集鎮。省會濟南自不必說,早在30年代。煙臺、青島等地就留下了山東快書藝人的遺蹟,特別青島地區。當今山東快書高、楊兩派創始人高元鈞、楊立德都在此地一舉成名。山東省內不僅擁有楊立德這樣的自成藝術流派的名家。而且山東快書藝人眾多,實力雄厚,活躍在廣大農村集鎮。

另一支沿長江向東南發展,武漢、徐州、蚌埠、南京、上海等地也是30年代末就見到了山東快書。戚永立、高元鈞等山東快書名家都曾在這一帶作藝。高元鈞時間最長,遂有“紅遍江南”之譽。

解放後,山東快書為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不健康的成分日益增多。由此其聽眾大為減少,到解放前夕已岌岌可危。

50年代初期,山東快書開始向全國發展,在這過程中高元鈞起了相當大推動作用。1950年3月,他從上海北上開拓山東快書新的流傳地區。先到天津,最初獻藝於小梨園,同臺盡是曲藝名家,如小彩舞、花五寶、郭榮啟、石慧儒等。高元鈞一靠“紅遍江南”之盛譽,二靠初聞天津碼頭的新鮮勁兒,三靠技藝精湛,鄉土味濃,結果一炮打響,十分轟動。翌年又由天津到北京,最初獻藝於西單遊藝社會,同臺也盡是曲藝名家,如孫書筠、王佩臣、張陌揚、王寶霞、花蓮寶、鍾翠雲、王元堂、高鳳山等,從此在北京落住了腳。

同時,高元鈞主持連續舉辦山東快書培訓班,主要由軍隊選送人員參加學習。學員分佈之廣,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於是山東快書在全國範圍得以迅速普及。

同樣,山東快書在臺灣也得到了長足發展。早在50年代初期,楊立德的弟子張天玉就到了臺灣。張天玉擅長多種曲藝形式,曾在電臺演播山東快書,自稱“山東鐵板快書”,所演多是長篇大書。如《武松傳》、《濟公傳》等,頗受歡迎,不少人“一聞鄉音而鼓舞”。

臺灣曾出版張天玉輯的題為《山東鐵板快書》的小冊子,輯有《武松大鬧十字坡》及21個山東快書小段。從《武松大鬧十字坡》來看,與流傳的傳統腳本大致相同,不過語言和細節略有變動。

2006年5月20日,山東快書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曲藝——山東快書

鴛鴦板


山東快書以說唱為主,語言節奏性強,基本句式為“二、二、三”的七字句,為保證演唱的明快,一般句子最後為三個字。左手擊打兩塊相同的銅板(鴛鴦板)作為伴奏樂器 。

山東快書都是站唱形式,表演上講究“手、眼、身、步”及“包袱”、 “釦子”的運用。唱詞基本上為七字句,演員吟誦唱詞,間以說白。曲目有“單段”、“長書”、“書帽”等形式。

由於山東常是一個或幾個演員,用極簡單的道具進行演唱,在瞬間就能收到較好的藝術效果。又由於它不受場地的限制,無論田頭工地、車站碼頭、街頭巷尾,均可隨時演出,迅速地反映現實生活,為經濟建設服務,所以幾百年來長久不衰,有著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許多經典段子在群眾中廣為流傳,深受喜愛。

代表流派

山東快書藝術流派最初有高元鈞、楊立德兩大流派;後來崛起的劉司昌也自成一派。


傳統曲藝——山東快書

李忠俊與師父高元鈞

高派

高元鈞派山東快書,流傳廣、影響大、門生多、成就高。其表現特色為傳神、情真、口甜形美、親切、風趣。楊立德曾說:“高元鈞的表演風格剛健一些,從戲曲裡吸收多些。動作較大,也顯得多。使用包袱皮薄,作包袱多些,趨於滑稽,在上海獲滑稽快書之名。”,“(高)身材槐梧,嗓音洪亮,藝術上刻苦鑽研,表演極為風趣生動,且善於從相聲、京劇等姊妹藝術中吸取營養,豐富、發展了快書表演形式,形成流行全國的高派。”谷源流《淺談高元鈞山東快書表演藝術的特色》一文裡說:“高元鈞同志的山東快書表演藝術是現實主義的——從現實生活出發,通過說、唱,努力塑造各種人物的藝術形象,刻畫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作品的主題。”

楊派

楊立德,山東人。他的快書藝術地方味足,自有土生土長的氣派,俏皮和細膩。他注意吐詞的功力,強調輕鬆幽默,不強調使用過多動作,自成一家,稱為“楊派”。他以表演質樸、豪放,剛柔相濟,平中出奇,唱字句氣勢宏偉,口若懸河,從內容出發真實地述說故事中的情節,給人以身臨其境動人心魄的力量。“俏”即根據情節的發展,動用大段十句、八句的聯唱,一口氣抑揚頓挫明顯地聯貫唱出,既描述了場景,表達了人物,又給人以藝術享受。

劉派

以劉司昌為代表劉派精髓在於現實主義的深化,表現為廣泛地表現社會生活,塑造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此外,劉派博彩眾長,廣泛借鑑各種藝術形式,極大地豐富了山東快書的藝術手段和表現能力。劉派還將歌曲、口技、電影、話劇、歌劇、雜技乃至芭蕾舞都被引進到山東快書中來,極大地豐富了山東快書的表現能力,使之面貌一新。這也是劉派山東快書的重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