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历史上有没有跳过儿子直接立孙子为太子的皇帝?

飞鸟听


关于君主继承顺序的问题,虽然春秋的说法是有嫡子立嫡子,无嫡子立长子,但这只是孔子的想法,并没有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成为定制,很多时候都带有随意性,也就是看在任的君主喜欢谁就选择以谁为继承人。

比如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就没有按照嫡长子继承的规则,以扶苏为继承人,而是选择了以他更喜欢的胡亥为继承人,也就是秦二世。如果他有意以扶苏为继承人,那么他就不会选择让复苏和蒙恬一起去监修长城,远离自己,而会带在身边。而最后赵高、李斯之所以能够拥立胡亥,最主要的原因也是胡亥离得比较近。

汉高祖刘邦则选择了以他和吕后的儿子汉惠帝刘盈为继承人。而在周勃等人铲除吕氏势力后,选择皇位接班人的时候,也没有按照嫡长子的规则,而是选择拥立了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长子,甚至都不得高祖宠爱的代王,名义上是代王是当时还在世的高祖的儿子中最年长的,而且也是最贤明的。

到东汉末年的时候,汉灵帝在选择太子的时候,虽然以嫡长子的规则来说,何皇后的少帝辩更合适,但因为董太后支持陈留王刘协,所以汉灵帝始终没有确定太子。汉灵帝死后,何皇后才在宦官和何进的支持下,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帝,也就是少帝辩。

三国时期,也同样出现了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既不选择长子,也不选择嫡子,而选择自己喜欢的儿子的情况,而且是三国时期选择继承人的主流。比如袁绍选择了小儿子袁尚,刘表选择了小儿子刘琮,刘焉的小儿子刘璋也是在下属的拥护下继任为益州牧。

曹操一开始也没有决心立曹丕为继承人,曾考虑过的继承人包括曹植、曹冲,甚至曹操死后,曹彰认为自己也有资格继承魏王王位。孙权更是纵容太子孙登和鲁王孙霸相互斗争,最后只能选择了小儿子孙亮继承帝位。反而是刘备,几乎完全没有犹豫过,就选择了以自己最年长的儿子刘禅为继承人。曹丕也曾经有过废掉曹叡,另立太子的意图。

到了唐朝,从一开始就出现了夺储的激烈斗争,唐太宗更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从而获得了太子的位置。在唐太宗时期,同样出现了太子承乾一度失宠,而魏王泰一度严重威胁太子地位的情况,从而导致承乾冒险试图效仿太宗,发动宫廷政变,比太宗禅位给他。而最后,太宗又同时废黜了太子承乾和魏王泰,而选择了小儿子晋王治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在已经选定了太子作为继承人的情况下,如果太子先死了,在元朝之前,一般的做法就是在剩下的儿子里再选,而不会直接让自己的孙子做继承人。

一直到元世祖忽必烈,才第一次在太子去世后,直接以太子的儿子为皇太孙,也就是继承人的情况。忽必烈本来选择的太子是他的儿子真金,但是真金先他而死,但忽必烈也没有考虑其他儿子,就直接立真金的儿子铁穆耳为皇太孙,也就是继承人。

明朝是第一个明确确定了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朱元璋在称吴王之后,就立长子朱标为世子,称帝后也是很快就确立朱标为太子,并没有考虑过其他人。按照朱元璋确定的继承规则和顺序,如果在朱元璋去世前,朱标就去世了,那么就应该依次选择剩下的儿子中最年长的。这也就是嘉靖帝继位时所说的“伦序当立”的意思。

但朱元璋却自己破坏了这个规则。朱元璋还在世的时候,朱标就已经去世了。如果按照朱元璋之前确定的继承规则,接下来应当依次是秦王、周王、晋王这几个和朱标一样,都是马皇后所产的嫡子,他们既是长子,也是嫡子。朱元璋本人在皇帝中算是长寿的,到他去世的时候,这几个儿子都去世了,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轮到燕王朱棣了。但朱元璋却没有让朱棣当太子,反而是跳过自己的儿子,以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孙。

所以,朱棣后来起兵造反,攻破南京,登上帝位,并不是完全非法的,而是有自己的正当理由的。因为朱元璋去世的时候,他是朱元璋还在世的儿子中最年长的。所以,从他的角度来说,本来就应该让他当皇帝,而不应该跳过他,直接传到朱允炆。

朱棣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仁宗朱高炽是朱元璋还在的时候,就选定的燕王世子,也就是说,燕王的继承人也是朱元璋指定的,而不是朱棣自己选择的。朱棣本人更喜欢性格更像他的朱高煦,一直想立高煦为太子。高煦也一直在朱棣面前说高炽的坏话,想让朱棣改立自己为太子。但朱棣很喜欢高煦的儿子瞻基,也就是后来的宣宗,所以,他最后还是没有改立高煦,但却在高炽还在的情况下,就指定瞻基为皇太孙。

选择并指定接班人是君主的一项当然权力,即便是有祖制之类的继承规则,任何君主都会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更喜欢、更满意的人为接班人。成祖在太子还健在的情况下,就隔代为太子指定接班人,这既是他作为君主对太子将来的君主权力的限制和干预,也是公开表明自己对太子的不满意。

所以说,指定隔代的继承人直接继承自己的权力,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比较高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剥夺了那些本来按照规则,更有资格继承的人的机会,他们当然是心存不满的。而在出现这种情况后,臣下当然也很容易因为各自的利益或者是想法不同,在隔代的继承人和按规则应当继承的人之间选边站队,从而导致政治斗争。


萧武


按照宗法制度,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太子先于皇帝而去世后,宣布太子的儿子为继承人,也不能叫太子,而是“太孙”。元朝和明朝都有过“孙子直接继承爷爷江山”的事例。

元世祖忽必烈一共生有12个儿子,正宫察必皇后所生者四:长朵儿只,早卒;太子真金;安西王忙哥剌;北安王,后封北平王的那不罕。

中统初元,汉人臣僚有鉴于蒙古国时期的汗位继承法易启衅端,纷纷上言,请依汉制早立嫡长,以正国本。忽必烈接受了这个意见。中统三年(1262),封真金为燕王,守中书令;翌年,兼判枢密院事。至元十年(1273年)正式册立为皇太子,仍兼中书令,判枢密院事。

电影《马可波罗》中的太子真金

真金太子地位的确立,是以汉制为依据取得的,因此他对学习汉文化一直抱积极的态度,乐于亲信汉人儒士。忽必烈晚年,有大臣曾建议禅位于太子,然而由于斗争的激烈,加以真金和忽必烈的政见也不统一,最终

真金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二月病死,谥号明孝太子。真金死后,忽必烈虽未册封真金的儿子铁穆耳为皇太孙,但一直有意将这个孙子作为接班人培养,且将太子旧玺赐予铁穆耳。忽必烈驾崩后,铁穆耳继位,是为元成宗。元成宗册封其父真金为皇帝,庙号“裕宗”。忽必烈之后的元朝皇帝,都是真金的后代。

上图电视剧《游侠张三丰》中的朱标,张国荣饰演

明太祖洪武帝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生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在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朱标就被立为世子。

洪武元年(1368),大明肇建,朱标就被立为皇太子。朱标从小接触儒家经典,性格仁慈宽厚,对弟弟们十分友爱,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周王朱橚曾多次有过错,朱标从中调和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在诸王中威信最高。上图明东陵遗址现状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病薨。太子去世后太祖痛哭不已,祔葬孝陵东,即明东陵,谥“懿文太子”。朱标的嫡长子朱允炆被封为皇太孙,建文元年(1399)朱允炆即位后追尊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明成祖靖难以后复称懿文太子。

明朝还出现过太子、太孙并存的情况,如:永乐年间,在太子朱高炽健在时,册封太子之子朱瞻基为皇太孙;万历年间,在太子朱常洛健在时,册封太子之子朱由校为皇太孙。


邓海春


在我国历史上,嫡长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在许多人的印象里,皇位都是应该传给自己的儿子的,但是,其实也有直接把皇位传给自己孙子的皇帝。纠正题主的一个错误,皇帝跳过儿子立孙子为储君,而不能称为“皇太子”,可称“皇太孙”。



元朝的忽必烈,早年立的太子不幸去世了,于是他就立太子之子为皇太孙。忽必烈的太子真金,比忽必烈死的都早,忽必烈白发人送黑发人。深思熟虑后,忽必烈直接立真金的儿子铁穆耳为皇太孙,一方面是此人比忽必烈的大部分儿子能力都强,另一方面是为了缅怀太子。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朱元璋,明朝时期,明确规定嫡长子继承皇位制,但是朱元璋却没有履行。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直接跳过自己的所有儿子,选了朱标长子朱允炆为储君。且不说他还有很多比朱允炆有能力的儿子在吃醋,规定的是立“嫡长子”,您可不能只顾“嫡”不顾“子”啊。于是,“子”不开心了,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

如果跳过儿子,直接立孙子为帝,那么首先要考虑孙子的能力是否大过孙子,孙子是否有驾驭皇权的能力,自己能否保护他一辈子,如果这些做不到,那么很难成功,朱元璋便是一个例子。


历史密探


实际上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不能算跳过儿子,应为他儿子朱彪已经被立为太子,只不过他儿子没有等待继位就去世了,这种情况历史上很多,都不符合楼主所问。

查阅史料,尚未发现没有立儿子,直接立孙子为太子的皇帝。但在春秋时期,有儿子活着孙子直接继位的事例。

卫灵公有个老婆叫南子,然而南子生性淫乱,跟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卫灵公装作没看见,可他儿子蒯聩看不下去了。灵公三十九年(前496年),蒯聩计划去朝见南子时杀了她。结果蒯聩派出的刺客戏阳看到南子后后悔了,蒯聩屡次向戏阳示意,南子发现了蒯聩的阴谋,告知灵公。灵公大怒,蒯聩被迫逃往宋国,灵公又把蒯聩的门客全部驱除出境。

灵公四十二年(前493年)春,灵公欲立少子郢为太子,公子郢推辞不受。这年夏天,灵公死了,南子就让公子郢承灵公之意即位,公子郢却让蒯聩的儿子姬辄即位。于是姬辄即位,是为卫出公。


馋史喵


有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没有立其他的儿子为太子,而是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着手削藩,结果四叔朱棣来了个清君侧,成了第一个藩王造反成功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