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彝文典籍《西南彝志》记载的德布德施迁徙与发展史略

彝文典籍《西南彝志》记载的德布德施迁徙与发展史略

彝文典籍《西南彝志》记载的德布德施迁徙与发展史略

普驰达岭与吉乃在谷克德

一 布、默二部落向滇东、黔西北的迁移和发展

首先,叙述布部。布的始祖穆克克,衍传七代到阿德布,“德布”的名称就是从阿德布这一代开始的,而“布”是“德布”的简称。“德布”部原居于云南中部的鲁甸(lu33 ndhe21),很早就移到滇东部的古苦阿格(今宣威)居住了。穆克克之孙仲鲁穆征服了濮人,在濮的地面上掌了权。传到阿德布之世,在黔西占领了妥濮额地方,以宜塔类耿山为界。那时黔西北耿克贾补的濮人原有很多的土地。但因为他们“只贪富贵,不修武备”,所以就被势力强大的彝人征服了。后来默部的后裔也发展到濮地,布与默的子孙都向濮人进攻,于是濮人的十五座大山皆被彝人占领了。德布部开始发展的情况就是如此。

德布部的势力,除了一部分在古苦阿格(宣威)之外,又以古苦阿格为中心,南路发展至图罗旦洛(沾益),东南路发展到录录阿格(普安),北路发展到纪俄格(威宁),在历史上形成若干著名的奴隶主土司集团,但也有一部分作了水西土司的土目和部民。

沾益图罗旦洛的巨义阿太土司在《明史》中见于记载,以其势力微弱,在此可不叙述。《西南彝志》卷七《阿德布的叙述》说阿德布一部曾经占领过播勒二城。播勒指旧日的安顺府治,即今日的普定。占领的经过《西南彝志》叙述不详。光绪年间修的《安顺府志》在《普里本末》里记载着一段故事,说三国时穆齐齐之后名济火,奉蜀主之命征服普里的韚僚。韚僚既平,后主便把普里赐给济火。后来济火又把这块土地让给哥哥的儿子克柏墨,于是克柏墨就从古苦阿格来把普里占据了。彝语称普里为播勒(be33 le33),亦称“播勒大革”。唐代曾在这里置普宁州,封普里部长为普里郡王。普里部和罗甸部是构成唐代所谓“卢鹿部”的主要部分。到元代即为普定,置普定万户,明代改设安顺府。

德布部发展到威宁一带,形成后世所说的“乌撒部”。元、明两代的史志对乌撒的源流虽有记载,但很多模糊不清。原来穆克克传十二代到德阿谋,有二子:一子谋阿额仍住古苦阿格;又一子谋默哲率领奴隶军东征西战。那时古苦阿格以北的土地被濮人占领着,谋默哲向北打下了纪古迷古和必额茹显,就搬到那里住了。贵州西北草海以东的地区有鲁望城。因为汉官在这里设置过宝州,彝语讹“宝”为“巴”,称州为“甸”。所以讹称之为“巴甸”。谋默哲之子名默哲乌撒,驱逐当地原有濮人首领,就把巴甸占据了。经过六代,他的后代姆雅琪又占据了盐仓,土地更为扩大。姆雅琪之子为琪雅勒,《元史.地理志》把此名翻译成“哲怒”,拓地自强,把附近的阿头部、易溪部、易娘部、乌蒙部、闷畔部以及西北的芒部和阿者部都征服了。为了纪念他的祖先“默哲乌撒”,所以称为乌撒部。当时已是宋代的末年,蒙古兵南下,屡招不降。直至公元1274年即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始附元,元即于其地置乌撒乌蒙宣慰司。这可以说是德布家的极盛时期了。但是上述各部的临时合并,是依靠乌撒部奴隶主的武力征服赢得的,所以后来乌撒部的武力一弛,所属各部就跟着瓦解了。

二 叙述默部的迁移和发展

默部亦称德施部,称“默”的原由,是因为此族始祖穆齐齐的十代后裔名“烈阿默”,以后便简称曰“默部”。烈阿默传默阿德,默阿德传德阿施“德施”之名显然是从“德阿施”而来的。

德施部还有一位勇将名阿仁带,他也为该部打下许多城池、山河。其中最著名的是对妥落家之战。他打下了妥落家之后,掠夺了他们上万条牛回来。德施部就靠了这种奴隶制的掠夺战争发达了起来。德施部的后裔,后来分为四个主要的支系向东川、芒部、普安、水西各处发展。

先叙述东川的一支。德阿施的孙子有名乌莫德的,开始迁往东川。此事在明代的《云南通志》有记载:“东川军民府,古东川甸。乌蛮仲牟之裔骂弹得之,改曰那札那夷”。明志中的骂弹,就是《西南彝志》卷九《勿阿纳家的叙述》仲的乌莫德。乌莫德传十世到阿于歹。从此之后也称阿于歹家。明代有阿于歹土司,姓安氏。东川,彝语称“录祖录遢”,此或则“那札那夷”名称所由来。乌莫德四代传到了乌所必于的时候,承继了祖宗传下的广大土地,还不满足,每日锻炼士卒,制造武器,立志要向各方面征伐。首先是向武部掠夺,随后又征伐德砥仆卧(昭通)的糯、恒二部。攻下许多城池还不算,又分兵三路南下,攻打武部君主武阿纳的根据地所在。当时武阿纳有十个城,九个城已经攻下来了,最后一城仍由武阿纳守着。武阿纳在城上恳求,愿意献出所有的财宝、牛、马,请乌所必于退兵。乌所必于说:“你就把太阳拿来献我,也是不要的;要的是你武部所有的土地”。当其攻打下最后一城,就把武阿纳和大臣们的手背穿通,用铁链牵着,送到了色柏耿洪。从此就没收了武家的财宝、牛、羊和土地。

又《德施氏史略》一书说这次战役,乌所必于还打到昆明,打得汉族的统治阶级大败。但汉文史无此记载。后来传到阿于歹,仍然和他的祖先一样,一生的事业就是祭祀和用兵。东川以北的濮人很多,他经常出兵去征伐,把濮人的许多土地占领了。当时归附德施部的,有彝族四十七姓。四方八面的城池、河流和森林,都归德施部所有了。

东川彝族在唐代以后,有首领名闷畔,颇为强盛,东川彝族又改号“闷畔部”。闷畔部首领阿坛绛的子孙,依靠大理国君主高泰的势力,在金沙江以北安宁河流域建立了“绛部”,占据了姜州、会理州、麻龙州(皆在今会理、米易一带)之地。《元史.地理志》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建昌路“姜州。姜者,蛮名也。乌蛮仲牟由之裔阿坛绛始居闷畔部,其孙阿罗仕大理国主高泰,是时会川有城曰龙纳,罗部蛮世居焉。阿罗挟高氏之势,攻拔之,遂以祖名曰绛部。…….(至元)十五年改为姜州”

再叙述芒部的起源。当芒部之祖勿阿纳在总脑各姆居住时,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分居于北方的举楚俄姻;次子分居于茂都色斯;少子宗雅补随父母居住。少子传了三代到俄雅妥,迁居于罢第妥太(今威宁)。俄雅妥的儿子妥芒布开始迁到赫默仲显(今镇雄),这便是芒部的始祖。妥芒布传了十二代到努阿吕之时亦率兵向南北二路打仗,东北直抵扯勒(四川南部叙永),西南到达坝底(贵州威宁境内),左右的各种部落都归他管理。从妥芒部传了三十三代后,东方的一位汉人将军率领一万以上的青头勇士,循楚吐山脉而来,把赫默仲显围攻了十三日。当时彝族的贵族和百姓都逃往高山密林里去了,幸有一位勇士名费尼阿卢,率领了不曾远行的奴仆们坚守城池,奋勇作战,前后打了七仗,才越过洛卜普溪,打到赫默卜琪一带。从此以后,东川禄氏和芒部赫默二家彼此紧密联络,才没有发生被人侵扰的事件。

最后叙述一下水西阿哲家的迁徙。水西阿哲家的历史一般是从勿阿纳说起。穆齐齐第十九世后裔叫必额勿。必额勿生了四个儿子:长子勿阿克,继承了德施部的基业,为东川阿于歹家的首领;次子勿阿类(,“类”光绪《安顺府志》译作“轮”),迁往慕卧热,是贵州郎岱陇家之祖;三子勿阿乃(“乃”光绪《安顺府志》译作“台”),迁往阿洼惹,是贵州普安陇氏之祖;四子勿阿纳是贵州水西阿哲家之祖。但勿阿纳是德施部在贵州开蒙的始祖,他曾在贵州西北部和中部到处迁徙,同时也到处作战,到处征伐,直到他的后人妥阿哲始分居在慕俄格,此后始有“阿哲”之名。勿阿纳从东川分出,最初居住在洛纳俄呷,简称“洛里”,在七星河上游,今镇雄县境内。他在那里征服了一些土著,势力壮大,就率领部众沿六冲河东进,直至六冲河河三岔河合流的南岸鸭池河一带。不久又东行到了更糯。更糯亦名黑羊箐,就是现在的贵阳。后来从更糯往西南的租义歹(今大河岩上葛家定远土府),勿阿纳曾久住于此。就在勿阿纳统治租义歹之时,他的仲兄勿阿娄分扎于慕俄热的郎山,是为郎岱的陇氏之祖;他的叔兄勿阿乃分扎于阿洼惹,在今贵州安顺,是为普安的陇氏之祖。勿阿纳又使其少子纳必松分居于扒瓦,今水城县地。考其时代,约在南北朝的齐、梁之际,正是虁氏占据云南的宁州之时,彝族勿阿纳的昆弟子孙在今贵州安顺地区以至竹子岭一带,势力浩大,形成所谓“卢鹿部”的主要部分。勿阿纳传了五代到勺雅妥。

勺雅妥把一个儿子妥芒部分住在赫默仲显,即今云南镇雄县,是为芒部之祖;又把一个儿子妥阿哲分住在慕俄格,今大方县,是为阿哲之祖。阿哲家的势力是在贵州北部乌江上游的鸭池河以西,所以阿哲家亦称为水西。从这时起,整个贵州的一半,都成为勿阿纳子孙统治的领域了,后来唐代的滇王,普露静王,罗甸王,元代的普定万户,罗氏鬼主,亦奚不薛部,八番罗甸宣慰司,明代的贵州宣慰司和水西宣慰司,都是建立在这一历史的基础上的。

彝文典籍《西南彝志》记载的德布德施迁徙与发展史略

普驰达岭

普驰达岭,汉名。1970年11月生于云龙乡火期洛尼山脚下一个名叫普张康的彝族寨子。1993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国内外著名语言学学术刊物《民族语文》杂志副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年鉴》副编审、彝族人网总编,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社会语言学学会会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会员。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藏缅语言、彝族古文字及其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彝文典籍《西南彝志》记载的德布德施迁徙与发展史略

《西南彝志》的 原名叫《哎哺啥额》。彝族先民认为,啥额即清浊气的不断运动,产生了一对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哎哺,在哎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万物。这是彝族古代哲学的最 基本观点,顾名《哎哺啥额》。该书共37万余字,400多个标题,主要反映了古代彝族对宇宙和人类万物起源的认识和彝族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因此,《西南彝志》也被称为彝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西南彝志》的作者系水西热卧土目摩史,他在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平水西之后,至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之前收集了彝族各家之系自古流下来的许多彝文文史篇章,经修定整编纂成这部历史文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