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怡親王胤祥和張廷玉,為何能成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

雍正皇帝在統治初年,考察了數個身在內廷的人,淘汰了不勝任者,擢升其餘的人並賦予他們更多的職責。其中,效力最久並佔據最高職位的就是張廷玉(1672年-1755年)。張廷玉的仕途生涯不同尋常。這是一位贏得滿洲三代皇帝信任的漢人,身居內廷數個最高職位。然而他極不同於怡親王胤祥。沒有雍正皇帝盛讚怡親王所起中心作用那樣的證據,張廷玉沒有達到與怡親王平起平坐的地位,或是可以像怡親王那樣與他的君主面對面地坦言相告。

怡親王胤祥和張廷玉,為何能成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

怡親王胤祥

然而,在怡親王去世的數年中,直到雍正十年(1732年)將鄂爾泰從西南召回京師,張廷玉是內廷中怡親王的主要繼任者。有幾年張廷玉甚至是雍正皇帝進一步發展內廷的"主要手段"。

現存能說明張廷玉情況的材料極少。張廷玉在內廷聽候雍正皇帝吩咐,不像嶽鍾琪那樣,可以收到吐露皇帝心聲的長篇硃批。而且,儘管雍正皇帝御批裡偶爾提到甚至表揚張廷玉的效勞,他的名字也出現在許多廷寄的承旨人員名單中,但我們找不到像雍正皇帝經常提及的他與怡親王談話甚至是與怡親王爭論的材料,也缺少張廷玉自己所寫的東西,而《雍正硃批諭旨》也將所有京官的奏摺排除在外。

現存的張廷玉著述必然拘於形式,處處是恭順之詞,甚至他的自訂年譜也嚴格固守令人厭倦的正式自傳的形式,缺乏自然流露的評論和個人見解。接下來,我將使用這些零散的資料以拼湊出張廷玉在朝廷中的作用,這一問題值得研究,因為在怡親王去世後的數年間,張廷玉作為內廷領袖獨自工作,並涉身當時幾乎所有的重要問題。

怡親王胤祥和張廷玉,為何能成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

張廷玉

怡親王去世後,張廷玉對雍正皇帝的重要作用

雍正八年至十年(1730年-1732年)間,張廷玉再次得到了非正式的擢升以及皇帝對他卓越才幹的認可。這時,怡親王去世後留下了行政真空,同時雍正皇帝自己身體不適-可能因失去怡親王而病情加劇,使情況更為糟糕。張廷玉被指定充當臨時主事之人,他在自訂年譜中描述了當時的情況。

雍正皇帝極其依賴張廷玉。有次張廷玉病倒了,雍正皇帝開玩笑說,以前他稱張廷玉是"股肱",現在張廷玉生病了,也就是自已病倒了。"一位曾在圓明園短暫當值的內閣中書後來回憶,雍正八年(1730年),張廷玉"獨在南書房之西坑間",靠近皇帝生活區而不是與其他內廷高級官員在其他場所一同辦公。

怡親王胤祥和張廷玉,為何能成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

雍正帝

可以說,在雍正中期的兩三年中,張廷玉比當時其他任何內廷樞密助手都更接近雍正皇帝。他此前已與怡親王一同負責軍需有年(始於雍正四年(1726年),並且從雍正七年(1729年)開始,他也是隸屬於戶部堂官的新的軍需事務的負責人之一。怡親王生病時,雍正皇帝已指派了另一位大學士馬爾賽供職內廷,但很明顯,馬爾賽做得並不成功。

馬爾賽在內廷任職時間很短,雍正九年(1731年)秋被任命為前線指揮。因此,張廷玉掌控著雍正皇帝的內廷,馬爾賽擔負的職責應該極少。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張廷玉描述內廷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僅他一人,甚至包括馬爾賽在任的那段時間。數年間,張廷玉-這位在滿洲朝廷中樞操滿語的漢人-擔當著內廷最重要核心角色的作用。

怡親王胤祥和張廷玉,為何能成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

奏摺是雍正最長用的通信手段

張廷玉與通信管理雍正初年,怡親王可能參與了通信體系的發展,但張廷玉被認為給新的廷寄制度"奏定格式"。關於撰擬內廷諭旨,張廷玉所做大概比其他人都多。雍正朝廷寄的承旨人員名單中,張廷玉的名字出現得也比其他任何侍從的都多,張廷玉撰擬上諭的職責,可能意味著他與雍正皇帝一起商討政策內容,他先撰擬諭旨,再將它們呈遞皇帝批准。張廷玉在朝中的影響力與地位,尤其是在雍正中期,使他在最高層面參與通信體系,政策的討論也使他涉身雍正皇帝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雍正六年(1728年)初張廷玉提議,關於八旗事務的諭旨應當與內閣和部院事務奉旨事件一樣,包括在《起居注》中,即"篡入記注"。張廷玉也應參與了後來成為軍機處錄副奏摺的文件保存程序的制定。

怡親王胤祥和張廷玉,為何能成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

雍正皇帝御批

雍正皇帝也任用張廷玉接收和轉奏某些奏摺,所起作用同怡親王一樣。具奏權的範圍擴大,包括了外省布政使和按察使,但這些人的具奏權與督撫的並不完全一致,不能直達御前,要求這些地方次等官員將奏摺提交給內廷大員,再由內廷大員向皇帝轉奏。張廷玉是擔當此任的官員之一,這一事實說明了他參與發展奏摺制度。

如同在其他領域一樣,張廷玉在通信領域為雍正皇帝分擔了各種各樣的任務。張廷玉並未隸屬於有著確切任務的法定機構,因此皇帝可以要求他承擔所希望的任何職責。

怡親王胤祥和張廷玉,為何能成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

雍正帝奏摺

張廷玉的其他職位

張廷玉也奉派官方編纂和出版事宜。雍正初期,他擔任編寫實錄和《明史》機構的高層編篡職位。後來他負責其他書籍,如《皇清文穎》,這是包括皇帝和大臣著述的彙編。雍正二年(1724年)諭令編纂會典,當時張廷玉正受寵信,他位列總裁名單的第二位。

雍正十一年(1733年)會典刊行時,張廷玉名列修纂名單的第四位,在兩位滿洲王公和年長的滿人大學士尹泰之後,但這三位可能並沒有做什麼實際工作。張廷玉是著名的《雍正硃批諭旨》兩位首要編纂人之一,另一人是鄂爾泰。雍正朝並不特別關注官方出版物,儘管如此,許多官方著作的編纂人員名單中確實開列有張廷玉的名字,他也可能對編纂有著影響。

也體現出在中央政府中樞有著非正式的、切實的影響。康熙皇帝的大多數內廷侍從都身居法定的、舊有的、享有很高聲望的機構,如南書房、內務府或議政王大臣會議等。而雍正皇帝對於怡親王和張廷玉,以及隨後的鄂爾泰等人的非正式任用,突顯了內廷的非正式性以及服務於皇帝的專制目的。

參考文獻:

《雍正硃批》

《清史稿》

《張廷玉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