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章丘老字号》—“万盛炉”铁匠铺

“风吹一炉火,锤打四方财”,这是过去人们描述章丘铁匠生活的一副对联。的确,想要打出好刀,就得在炉火、锤打和淬火上下功夫。刀刃爱卷,是钢太软;爱崩,是钢太硬。清末民初,章丘的“万盛炉”铁匠铺在这三个方面精工细制,产品素称“刀具之最”,甚至超过了闻名全省的青州刘家的“大三剪刀”。

《章丘老字号》—“万盛炉”铁匠铺

创建

章丘旧军,镇容繁华,商贾云集,民殷物阜,世族名流,远近闻名。鸦片战争以后,孟氏家族以经商发迹,“祥”字号以旧军为中心,辐射全国,蔚为大观。由于孟氏的崛起,旧军街面更趋繁华,清末民初已是店铺林立,栈、庄、店号鳞次栉比,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好不热闹。在众多的店铺当中,有一个铁匠铺,地处旧西西门里路南,门面不大,只有两间窄屋,一盘红炉,师徒4人,终日炉火闪闪,锤声叮当。师徒们干活时头也不抬,似乎从不注意门前聚集了那么多的老太太、庄稼汉。也许他们已是司空见惯了,但外乡人路过这里,就不由得按捺不住好奇心,挤进人群往里张望几眼,看到热闹处就问身边人:“这师傅真是好铁锤,砸得漂亮。他姓啥?铺子叫啥名?下回我也来打把镰。”旁边人笑了,许是笑他见识短眼界低吧,“连这都不知道?这是丘师傅的‘万盛炉’。”

丘师傅,是南乡人,到底家住章丘哪个镇谁也没问过,叫啥名也无人知。人们只知道旧军有个“万盛炉”,“万盛炉”有个丘师傅。

丘师傅一家4口是推着一辆推车悄然来到旧军的。早晨,人们还没醒就听见外面响起了叮叮当当的锤打声。开门一看,见一个汉子与才十几岁的儿子一人一把锤,锤得正起劲,女人一手抱着一个更小的儿子,一手呼呼地拉着风箱。俗话说:“富人经商做买卖,穷人打铁翻土块”,“富人经商吃香喝辣,穷汉打铁讨吃要喝”。见来了个穷汉打铁,人们都同情他们一家风餐露宿讨吃和不容易,纷纷拿出家中的锄、镰、锨、镢让铁匠拾掇。铁匠不声不响接过去,说:“你中午来拿。”吃了饭再来看,铁匠师傅干活麻利,加工一新的家伙谁看谁喜欢。撕块布条往镰刀上一试,果然锋利无比。开炉第一天,“丘师傅打铁——钢火好”的话便传扬开来,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但屈指一算,挣的钱除去一家人三顿饭还略有盈余,于是老婆、孩子都欢欢喜喜。老丘告诉人们:“从14岁我就跟着伯父四处打铁,风里来雨里去,吃够了苦头。这回来到了这里就不走了。”

丘师傅开始只是打制农具,不外乎锄、镰、锨、镢、犁、耙、耠,担杖钩子、水桶提系、烧火铲子炉钩子也乐得接。反正东西没大小,扛把铡刀他给“钢”,老太太拿把剪刀他也笑脸相迎,“钢”好火给送货上门。打铁这个行业,虽说是叫化子买卖,苦力营生,但产品都是人们日常所需,谁也离不了,因此不愁生意做;再加上丘师傅人缘好,人们都乐意把活儿交给他。这样,天长日久,丘师傅就挣下了一点钱。有人就劝他,老摆地摊也不是个办法,不如找个房子固定下,也学学人家孟四爷,开字号挣大钱。丘师傅一阵苦笑,咱铁匠还能挣什么大钱,不过挂个牌子也好,要不外乡人还不知道怎么找我呢。再说,孩子大了,一家人也该有一个“窝”了。于是,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丘师傅在西门里路南赁了两间屋,在门前搭了棚子,盘了一个炉,在棚子柱子上挂了个铜牌,请邻居教书的孟先生用漆写了店名:“万盛炉”。其意是:万事兴旺,财源茂盛,图个吉利。

经营

丘师傅个子不高,但气力过人。他打起锤来简直叫漂亮,与其说是卖苦力,不如说是猛士舞蹈。他抡起大锤总是快慢有节,轻重有致,叮叮当当,煞是好听。

丘师傅的“钢火”远近闻名。妻子拉风箱,他掌握火候,配合甚是默契。“钢火”时,拉风箱讲究“两头紧,当中慢,又熟铁又省炭”。铁刚放在炉里时,要慢拉,到“上浆”时逐渐加快,冒铁花快熟时,再加快。这时,师傅不停地翻铁,口里念着:“扇,扇,快拉!”拉火的立刻挺直手腕用力猛拉,一直到铁熟为止。铁器的锋利与否,全在“钢火”的掌握,关键时刻,一口气也不能松,否则很容易功亏一篑。比如打制镰刀,毛坯制好后,印上槽,将钢条放入夹好,然后放熟火。俗话说:“七火锄头八火镰,九火十火也不全。”火候掌握不好,镰刀就会出现“断刀”或“夹皮”。放熟火后是“出白”(也叫刮光),就是在刃部用刮铁器刮去铁层,露出钢刃。还以镰刀为例。镰刀出炉后,用手锤不断均匀地锤打,直到镰刀各部分端正、协调一致为止,然后刮光露白。最后一道工序是淬火磨砺,这一关掌握火候尤其重要。火候掌握不好,镰刃非硬即软。硬则遇物崩豁,软则触物卷刃。只有不硬不软恰到好处,才能使镰刃锋利无比。淬好火后,在砧子上稍加调理,即用夹刀板夹好,蘸着水在磨刀石上磨光砥利。镰刀如此,举凡剪刀、菜刀、镢等均大同小异。

丘师傅心眼实在,干活从不偷工减料。不管活少活多,活少不怠慢,活多不偷懒,该咋干就咋干,该用多少料就用多少料,该打多少“火”就打多少“火”,火候不到,决不停锤。那时不知啥叫“狠抓质量关”,但丘师傅就像他锤下的那块铁砧是个“实心人”,就讲究个良心,讲究个货真价实。这样,他的铁匠活不仅名扬乡里,连深宅大院里向不与下里巴人打交道的孟家人也给惊动了。

旧军老人孟金石说了这样几段故事。有一次,进修堂的马夫与伙计们一块儿铡草,他说人人都称赞丘铁匠的钢火好,咱试试到底怎样。他找来几根粗铁丝,絮在干草里,整个干草铡完了,里面的铁丝也给切成一块块。看看铡刀刃儿,既没豁也没卷刃,马夫不禁挑指称赞:“有人说,古时候有宝刀能吹毛利刃,现在看看,果然不虚!”

这事儿很快又在孟府十大堂号中传开。一次,世泽堂的一个老妈,为给少爷、小姐剪手指甲和脚趾甲,慕名到万盛炉找丘师傅给拾掇拾掇剪刀。见到丘师傅时老妈兴致勃勃地夸耀说我这把剪刀是从青州府买来的,好着哪。丘师傅给她钢好后,回身进屋把自己用的剪子磨了磨,对老妈子说,这一把送给你,使使咋样。老妈子找来一团碎布,叠在一起,连绞几下,一叠声地说,“好快刀,好快刀!青州府的也比不上。”从此后,不仅各房的丫头、老妈喜欢用万盛炉的剪刀,连各房各院的厨房大师傅用的切肉刀、剔骨刀,也都找丘师傅或打制或加钢,果真是过油透骨,好使耐用。

还有个居业堂的小丫头,经常给老爷割脚垫,为太太们修脚鸡眼,很需要一把精巧玲珑而又锋利的修脚刀。她托一个伙计跟铁匠一说,丘铁匠满口答应,第二天就让人捎了去。小丫头一试,果然好用。老太太第一次感到这么舒服,就问丫头从哪儿讨来的。小丫头如实说了,老太太很高兴,让人重赏丘铁匠,并且告诉各房,以后大门小户一切铁匠活儿全交给万盛炉承做。从此,孟家各府用的大到保家护院的钢刀、长矛,小到门环门鼻儿大小铁钉,一律都找万盛炉,丘师傅觉得人手不够应添人了,于是就招了2个伙计。所谓伙计,就是学徒。一般学徒,是充满血和泪的。不仅没有工资,而且还经常挨饿受冻,遇见脾气暴的师傅还动辄连打带骂。丘师傅也是脾气暴,但都是表现在对徒弟严格要求上,多数情况下也只是骂几句,从不打人。对徒弟他非常爱护,吃饭管饱,天冷了他还有为徒弟赁棉被的时候。后来他的两个徒弟都学成了手艺。

衰落

1928年是不平静的一年。5月3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又称“五·三惨案”。“济南惨案”后,山东呈现日军、直鲁军残余和国民党军对立的局面,在一个时期内为山东境内土匪的猖獗提供了条件。山东各地土匪乘机而起,鲁东匪势尤为严重,人民群众惨遭涂炭。1928年秋,土匪张鸣九抢占章丘,盘踞达半年之久,为祸之烈令人发指。1929年正月18日,被章丘保安团团长孟德明请来剿匪的军阀孙殿英率部打开了章丘城,匪首张鸣九、赵著明等就范。为给孙殿英庆功,孟德明等为孙在城北耿家庄搭台唱戏,全县十个区都送来万民旗和万民伞。事后,孙殿英匪性复发,向孟德明讨取酬金。孟答应去天津找孟洛川商量。孙殿英碰了个软钉子,恼羞成怒,暗中派一高姓团长率一个营乘夜洗劫了旧军镇。烧杀抢掠之烈不亚于张鸣九。旧军所有字号全部化为灰烬。

经历了土匪的洗劫,旧军百姓心有余悸,为了守庄护院,孟氏家族开始组织人轮流站圩墙上岗放哨。民团所需的刀、矛、土枪之类武器的制造,就交给了万盛炉。开始制造的只是大刀、长矛。孟氏从外地购进了精钢优铁,再加上丘师傅是“钢火”高手,因此,打出的大刀片儿轻便易用,锋利无比,舞动起来,寒光闪闪,冷气逼人。锻造的红樱枪头,也是轻重适宜,用以触石,火花四溅。后来又打造出了土枪和子母炮,为保境安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至于万盛炉是在什么时候悄悄退出旧军,丘师傅一家又流落到了何方,那时兵荒马乱的,谁也不清楚。万盛炉熄火了,丘师傅不在了,但“万盛炉丘师傅打铁——钢火好”的话还挂在人们的嘴边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