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漸冷的秋風中,霜降悄然而至,這是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它意味著枝頭飄落的枯葉,意味著霜寒中不捨的蝴蝶,意味著劃過長空遠去的鴻雁,意味著抓不住的秋天尾巴,和觸手可及的初冬萌芽。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好似冷空氣很容易入侵我們的思緒,天氣越冷,人們就越容易浮想翩翩:裹緊衣衫的雨夜,街角亮著的那盞街燈;水花飛濺的車站站臺,半空中飛舞的那片紅葉;脫去綠意的花壇,枯草上凝結的那抹微霜……這個季節,好像總有說不完的感觸,和道不明的傷懷。

傷春悲秋,古人亦然,告別夏天的時候,詩人們就曾有過無限感慨,告別秋天的時候,又有著怎樣的遐思呢?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 南鄉子·重九涵輝樓呈徐君猷》

宋•蘇軾

霜降水痕收。

淺碧鱗鱗露遠洲。

酒力漸消風力軟,颼颼。

破帽多情卻戀頭。

佳節若為酬。

但把清尊斷送秋。

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

明日黃花蝶也愁。

深秋霜降時節,水位下降,遠處江心的沙洲都露出來了。酒力減退了,才覺察到微風吹過,讓人覺得涼颼颼的。破帽卻多情留戀,不肯被風吹落。

重陽節如何度過,只借酒消憂,打發時光而已,世間萬事都是轉眼成空的夢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陽節後菊花色香均會大減,連迷戀菊花的蝴蝶,也會感嘆發愁了。

蘇軾看來,世間萬事,皆是夢境,轉眼成空;榮辱得失、富貴貧賤,都是過眼雲煙;世事的紛紛擾擾,不必耿耿於懷。如果命運不允許自己有為,就飲酒作樂,終老餘生;如有機會一展抱負,就努力為之。這種進取與退隱、積極與消極的矛盾雙重心理,在詞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調歌頭·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餘偶病不能射》

宋•葉夢得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

起瞰高城回望,寥落關河千里,一醉與君同。

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

歲將晚,客爭笑,問衰翁。

平生豪氣安在,沈領為誰雄。

何似當筵虎士,揮手絃聲響處,雙雁落遙空。

老矣真堪愧,回首望雲中。

九月十五日,賓客們在西園練習射箭,我卻因病不能練習,客人明顯可以取勝。嶽德將領,弓的力量比二石五斗還要多,仍能三發連中,觀看的賓客都很吃驚。因此寫下此詞展示給賓客,前一天晚上還是大風,第二天就開始寒冷了。

九月霜降,碧天澄靜,秋氣迴旋催促西風括動。半夜初聽隱隱輕寒的風聲,搖撼著瀟瀟落葉梧桐。強支病體登上高高的城牆上俯視顧望,唯見蕭瑟的關山河水無邊無際,拚上一醉與君輩豪飲樂同。陣陣戰鼓鬧醒了清曉,練兵場上駿馬飛奔馳突,矯健的騎士個個拉滿雕弓。

時光易逝,諸位緣何都笑問老翁;平生的豪氣如今在哪?縱橫馳騁,誰才是真正的英雄?我怎比席間如龍似虎的猛士,揮手處,絃聲響,箭貫雙雁墜落在遙遠的藍空。年華老大真感慚愧,但身衰心未老,回頭望,心在北方的雲中。

紹興八年(1138),葉夢得再帥建康(今江蘇南京)。九月望日,與幕下諸將操練弓箭,他因病而未能上場“習射”,為自己年老力衰無力報國十分傷懷,因此以此為主題寫下該詞。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秋晚登樓望南江入始興郡路》

唐•張九齡

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伏檻一長眺,津途多遠情。

思來江山外,望盡煙雲生。

滔滔不自辨,役役且何成。

我來颯衰鬢,孰雲飄華纓。

櫪馬苦踡跼,籠禽念遐徵。

歲陰向晼晚,日夕空屏營。

物生貴得性,身累由近名。

內顧覺今是,追嘆何時平。

路上的積水減少,沙灘露出,霜降天空之晶。

趴在欄杆遠望,道路有深情。

想來江山之外,看盡煙雲發生。

朝中事情多半無能為力,勞苦不息而不見成功。

我年老而疏白的鬢髮飄在清涼風中,誰說那是仕宦者的彩色冠纓。

拴在槽上的馬受束縛,蜷曲無法伸直,不自由的籠中鳥想念遠行。

年底臨近傍晚(年將老),日夜白白地彷徨。

事物可貴之處是合其情性,身心勞累的原因是喜好追求功名。

內心自省:掛冠辭官是正確做法,追溯往事嘆何時公平。

辭官是一種令人無奈和回味的經歷。詩人此時寫的詩,其名稱中有“秋”、“晚”等淒涼的詞語,詩的前兩句也有積水和霜降等寒涼的意象。這些為詩定下了憂傷的調子。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廿四氣詩 霜降九月中》

唐•元稹

風捲清雲盡,空天萬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

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

誰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霜降,二十四節氣之一,霜降節氣含有天氣漸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

本詩作者元稹與白居易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詩作號為“元和體”。其詩辭淺意哀,彷彿孤鳳悲吟,極為扣人心扉,動人肺腑。元稹的創作,以詩成就最大。他有一組詠二十四節氣的詩歌,這首便是關於霜降節氣的一首。

霜降時分的秋天一片蕭瑟之氣,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這是說一候時豺狼開始大量捕獵小獸,把自己吃肥以便度過不易覓食的冬天。在這裡詩人就用了豺祭獸的典故,再加上疏木、哀鴻、思鄉,這時候可以飲上一杯美酒,忘卻這他鄉與故鄉的憂傷哀愁。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霜月》

唐•李商隱

初聞徵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樓高 一作:樓南 / 樓臺)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

剛開始聽到遠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鳴叫聲,蟬鳴就已經銷聲匿跡了,我登上百尺高樓,極目遠眺,水天連成一片。

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爭豔鬥俏,比一比冰清玉潔的美好姿容。

這首詩寫的是深秋季節,在一座臨水高樓上觀賞霜月交輝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過說,月白霜清,給人們帶來了寒涼的秋意而已。這樣的景色,會使人心曠神怡。然而這詩所給予讀者美的享受,卻大大超過了人們在類似的實際環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詩的形象明朗單純,它的內涵是飽滿而豐富的。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蝶戀花·滿地霜華濃似雪》

清•王國維

滿地霜華濃似雪。

人語西風,瘦馬嘶殘月。

一曲陽關渾未徹。

車聲漸共歌聲咽。

換盡天涯芳草色。

陌上深深,依舊年時轍。

自是浮生無可說。

人間第一耽離別。

滿地凝結著寒霜,濃得像覆上一層白雪。人們立在西風中話別,瘦馬也向著殘月不斷悲鳴。送別時,《陽關》一曲猶未奏完,離人就已出發了。咿軋的車聲彷彿應和著歌聲,在痛苦地嗚咽。

天涯芳草青青的顏色已換作枯黃,可是,陌頭上深深的車轍依舊是我來時的模樣。三句為前人未道之語。靜安於是年春跟隨羅振玉入京,數月後即奔喪回裡。來去匆匆,情事已更,故深感人生之無常。這虛浮無定的人生,還有什麼可說呢?在人間最令傷心的事莫過於離別了。

光緒三十二年(1906)秋,靜安曾奔父喪南歸故里。這期間所寫的詩詞充滿著悲涼的情調。本詞寫離別時的情景,殘月出門,西風瘦馬,詞人不幸的遭遇加上他憂鬱的天性,使他更感到人生的虛幻了。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

宋•晏幾道

天邊金掌露成霜。

雲隨雁字長。

綠杯紅袖趁重陽。

人情似故鄉。

蘭佩紫,菊簪黃。

殷勤理舊狂。

欲將沉醉換悲涼。

清歌莫斷腸。

天邊的雲彩有如仙人金掌承玉露。玉露凝成了白霜,浮雲隨著大雁南翔,排成一字長。舉綠杯,舞紅袖,趁著九九重陽,人情溫厚似故鄉。

身佩紫蘭,頭簪菊黃,急切切重溫舊日的顛狂。想借一番沉醉換掉失意悲涼,清歌莫唱悲曲,一唱斷人腸。

此詞寫於汴京,是重陽佳節宴飲之作。表達淒涼的人生感懷。其中飽含備嘗坎坷滄桑之意,全詞寫情波瀾起伏,步步深化,由空靈而入厚重,音節從和婉到悠揚,適應感情的變化,整首詞的意境是悲涼淒冷的。

晏幾道生性耿直,不趨炎附勢、不同流合汙,故一生抑鬱不得志。這首詞,寫景洗練,寫情起伏跌宕,很好地表達了他失意的感慨。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御街行·霜風漸緊寒侵被》

宋•佚名

霜風漸緊寒侵被。

聽孤雁、聲嘹唳。

一聲聲送一聲悲,雲淡碧天如水。

披衣告語:雁兒略住,聽我些兒事。

塔兒南畔城兒裡,第三個、橋兒外,瀕河西岸小紅樓,門外梧桐雕砌。

請教且與,低聲飛過,那裡有、人人無寐。

刺骨的寒風侵入被間,聆聽著空然夜空中傳來的孤雁響亮而淒厲的鳴叫。一聲更比一聲淒厲,微風輕拂,藍天如水。披上外衣對著雁兒訴說:你能否停留一下,聽聽我滿腹的愁緒。

城裡南邊橋外河邊西邊,門外梧桐樹屹立的那個小樓裡。你飛過我親人的居所,請千萬不要高聲鳴叫,以免驚動也是無眠的她。

該詞具體創作年代不可考,應為南宋初年。詞人客居異鄉,在秋夜聽見孤雁的悲鳴,懷念起不在身邊的親人,因而寫下了這首詞。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傾杯·鶩落霜洲》

宋•柳永

鶩落霜洲,雁橫煙渚,分明畫出秋色。

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葦村山驛。

何人月下臨風處,起一聲羌笛。

離愁萬緒,閒岸草、切切蛩吟如織。

為憶芳容別後,水遙山遠,何計憑鱗翼。

想繡閣深沉,爭知憔悴損,天涯行客。

楚峽雲歸,高陽人散,寂寞狂蹤跡。

望京國。

空目斷、遠峰凝碧。

野鴨飛落在霜露覆蓋的小洲,大雁橫越於霧靄籠罩的小渚。清楚地勾畫出一幅秋色圖。傍晚的雨剛剛停歇。天黑了,一葉小舟靠岸停泊,寄宿在荒村驛店。何人迎風站在月光下?一陣陣的羌笛聲與河岸草叢裡切切的蟋蟀聲交織一起,引起離愁萬緒!

只為思戀。與佳人別後,山水相隔,相距遙遠,靠什麼來傳遞書信呢?想來繡閣深枕中的佳人,怎麼也不會知道浪跡天涯的遊子如今已是身心俱損、憔悴不堪!巫峽幽會已逝,高陽酒徒已散,只有身心的寂寞孤獨、行為的放蕩不羈。眺望京都,徒然望斷遠方濃綠的山峰。

此詞用曲折多變的筆法描繪了清寂的山光水影,寄寓著詞人落拓江湖的身世之感,構成一幅遊子秋日行吟的連環畫卷。詞人在旅行途中言情,擴大了人物情感活動的空間,並且充實了言情的社會內容,將詞的創作引向廣闊的天地,在詞史上乃是創舉。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酷相思·月掛霜林寒欲墜》

宋•程垓

月掛霜林寒欲墜。

正門外、催人起。

奈離別如今真個是。

欲住也、留無計。

欲去也、來無計。

馬上離魂衣上淚。

各自個、供憔悴。

問江路梅花開也未?春到也、須頻寄。

人到也、須頻寄。

經霜的樹林裡充滿寒意,月兒掛在樹梢似乎飄飄欲墜。分別的人早起身來到正門之外,多麼無可奈何,這傷心的別離。我真想留住你,但只是留你無計;你不得不離開,又擔心歸來無計。

你騎馬而去,離愁聚積在心底;我佇立凝望,襟袖沾滿了眼淚。這一別雙雙憔悴情難言呵,不知那江路旁的梅花,是否已經吐蕊?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一定折梅頻寄,當你到江南的時候,也請你折梅頻寄。

這首詞,是程垓詞的代表作之一。在宋金元詞苑中,該詞牌僅此一篇,程垓的詞雖傳誦正文,又曾選入《花草粹編》,但因其是一種“僻調”,形式奧妙,寫作難度大,不易效仿,所以後人繼承這種詞風的很少。

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

秋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終於來到,這也預示著秋天的離去與冬天的到來,“秋高氣爽”正式離我們而去,隨之而來的是“瑟瑟秋風”。

自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鹹俯。豺狼開始捕獲獵物,祭獸,以獸而祭天報本也,方鋪而祭秋金之義;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進入冬眠狀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