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說說襄汾的羊雜湯——(羊)雜懶(音zǎ-Lān)

一、引言:

羊湯,一般指以羊頭、羊骨架、羊腿骨為原料熬煮出來的供飲食的乳白色湯汁,煮熟羊肉後的湯汁也算是羊湯吧。喜食羊湯者甚眾,故熬煮羊湯開店賣以求利者滿世界都有,山東、河南、山西尤多。配以羊雜碎而食用的羊湯,因地域不同又被叫作羊雜、羊雜碎、羊湯、羊雜湯、雜割、羊雜割等等,實則還是很有區別。但山西的襄汾人卻叫之為“雜懶(音zǎ-Lān或cǎ-Lān,下同)”,現在也普遍說“羊湯”,但早些年前只有“雜懶”一音。

其實,“雜懶”就是羊雜湯,本字“雜酪”,“酪”被髮音成了“懶”而已。下面予以說明。

二、先說說“雜酪”

中國人在飲食方面自古就有化腐朽為神奇的特異功能。“雜酪”便是其中的一項發明創造。

“雜酪”是元代忽必烈之母對羊雜湯的賜名,傳說如此。

當年忽必烈從山西入中原、經停曲沃縣期間,其母莊聖太后染疾,曲沃名醫許國楨為其診治至痊癒,由此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御醫。時許母韓氏將居所旁蒙古名士吃食羊肉後欲棄扔的羊下水收拾、洗淨、煮熟後用以食用;又用羊骨架等熬煮出了乳白色“羊湯”。隨後將切為絲條的羊雜碎添於羊湯中、再配以大蔥、辣椒麵後供家人食用,一致認為乃人間最美味。於是許氏便也奉與了太后品嚐,獲讚譽和被賜名“羊雜酪”。“羊雜酪”自此橫空出世。

“雜酪”之“雜”,乃指羊肉以外的心、肺、肝、腸、百葉、肚、羊頭等雜七雜八之物。

“雜酪”之“酪”,即熬煮羊骨頭(以羊骨架為主)而成的乳白狀的如“酪”之“羊湯”。

三、說“雜割”

現下全國都把“羊雜湯”喚作“羊雜割”,或省稱為“雜割”。

就物而言,“雜割”就是“雜酪”,即現今所言“羊雜湯”;就音而言,“雜割”就是“雜酪(lē)”的古音(或變音)在各地的傳承。

雜,不用多言,指(人、物、事等之)“主”以外者,也稱“非主之物”。如宰殺動物後的肉以外的附件均稱為雜碎。如北方的羊雜、重慶四川的雞雜是也。

酪,現代漢語規範音為lào,指用動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康熙字典中有“(酪:)【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音洛。【說文】乳漿也。【玉篇】漿也,乳汁作。【釋名】酪,澤也。乳作汁,所以使人肥澤也”。酪,在我國北省多地的方言中都音“le”的。

表意“羊雜湯”的“羊雜酪”在全國各地幾乎都是被寫成“羊雜割”,還有音“羊雜可(音)”的。可、割,都是“酪”(在方言中)的同音字或近音字。為何不寫成“酪”呢?這是因為雖被賜名“羊雜酪”但也只是口頭的、也沒掛個招牌什麼的,傳承中已沒幾個人知道是酪是割還是可了,倒是常常聽說“割(音)”。

四、說“雜懶(音)”

襄汾人把“羊雜湯”喚作“羊雜懶(音)”,一般說“雜懶”。

雜,(襄汾的)汾城片的方言音為zá,汾城鎮往東往南區域的音cá,新絳縣域、稷山縣域的亦多音cá; 酪,在襄汾方言中音“lě”。那麼襄汾人把“雜酪”說成是“雜懶”算怎麼回事?

羊雜湯,現今只是個尋常物。但在物料匱乏的舊時代絕對是個豪華奢侈品,根本不是普通人能隨便吃上的。先前的人們是不食動物下碎(如羊雜、雞雜、鴨雜)的。(即使現在,北方人還是棄扔雞雜鴨雜不食的。)及至元蒙古軍到了曲沃、許母和元莊聖太后聯手發明了“羊雜酪”後,人的才知道羊雜不但能吃而且還能配合羊湯做成羊雜酪這種美味。待蒙古軍南走以後,便有人在曲沃這個交通要道口支起了羊雜酪攤子,賣起了羊雜酪。但舊時百姓路邊開店比較簡單,多是隻支攤子不掛牌,口耳傳聲就是廣告。

因是變廢為寶、製做簡單、物美價廉,故效仿而開店者、慕名而去食者大增,推動了羊雜酪文化(以曲沃為中心)向南北西三個方向傳播開去。

曲沃向東則進入了山區,無有發展。

曲沃向南向北乃通暢官道,以酪的本音lē或其極近音(割gē、可kē)傳播。現統稱羊雜割。

曲沃向西一線,首家店或就開在汾河大轉灣西北岸的永固鄉,因與曲沃大河相隔、出現言語變音,把“雜酪”聽為“雜懶”音,就以“羊雜懶”為名開始了經營。也從此引領了自襄汾(時為永固)往西的整個西線區域【襄汾永固→襄汾趙康→絳州(今之新絳縣城及北部區域)→稷山縣域→河津→黃河東岸】皆以源頭之音“羊雜懶”而稱呼“羊雜湯”了,傳至今日無變。

如果當時掛個“羊雜酪”的招牌那就沒有現在的“雜割”、“雜懶(音)”什麼事了,可惜沒掛牌。

五、明確與雜懶相關的或意思相近的幾個概念

羊下碎(或下水):指宰殺羊後除肉以外的羊之血、心、肺、肝、腸、百葉、肚、羊頭、骨架等等一應之物,一般指生的。煮熟後就是羊雜、或羊雜碎。如:上午買了一副羊下碎(或下水),準備煮雜懶吃!

羊雜碎:指羊之心、肺、肝、腸、百葉、肚、羊頭肉等等,一般指熟品。特別強調:羊雜不是羊雜割。

羊雜:就是羊雜碎,是羊雜碎的省稱。

羊湯:指以羊骨架(也可加羊頭、羊腿骨)為原料熬煮出來的供飲食的乳白色湯汁。(煮熟羊肉後的湯汁充其量只能算作羊肉湯)。羊湯,常被誤認為是羊雜湯、羊雜割、雜割,不然。

羊雜湯:是羊雜碎+羊湯,是放入切成絲或細條狀羊雜碎的羊湯。

羊雜割:就是羊雜湯,是羊雜酪的一種記寫法,還有寫成“羊雜可”的。

雜割:特指羊雜割,是羊雜割的省稱。

六、雜懶”一詞的使用句例

買了一副羊下碎(或下水),自己煮雜懶。一副雜懶一家人能吃一個禮拜。

夜裡隔白日走汾城趕集,在集上吃的高一那雜懶。人家那味就是好。

老趙,我請客,咱中午走羊湯館吃雜懶去。

七、簡言襄汾“雜懶”的做法、吃法

1、做法:

準備一副羊下碎(也有說下水的,不妥),清理、清洗乾淨。

鍋里加水、上火、燒開,放入羊下碎(羊之心、肺、肝、腸、百葉、肚、羊頭)開煮,煮熟後將羊下碎出鍋,將羊頭上的頭肉剔下另存備用,羊頭骨放置備用。

倒掉煮下碎的水,鍋裡重新加水、燒開,放入羊骨架、頭骨、腿骨等大火熬煮,至湯白如乳即成。

將涼涼的羊雜(碎)和頭肉切絲(或條)備用,將羊湯倒入專用容器儲存和備用。

2、食用:

提前準備好羊油辣椒(要放食鹽)、食鹽、味精,準備好要泡吃的麻飥、或火燒、或硬饃,將大蔥切絲、芫荽切段備用,取出羊雜碎備用。

鍋上灶、加湯燒開,碗內放入羊雜、舀湯入碗,自己動手加入羊油辣椒、食鹽等調味至適口,加入蔥絲、芫荽,泡入麻飥(或火燒或或饃),開吃。

3、講究處:

羊湯採用羊骨架熬製,所熬之湯不加任何調料,食用時是自己往碗里加鹽調味,(在攤上/店裡)食用時均只加羊雜一次、加湯次數不限均免費,不放粉條、豆腐等。

八、結束語

“雜懶”的發源地在曲沃,“(羊)雜懶”的本名是忽必烈母親賜名的“羊雜酪”,但“雜懶”一音卻是出自襄汾的永固鄉。

襄汾的“雜懶”,一直以來以汾城鎮高一村的為最有名,現在又開發出了“高一羊肉鍋子”這一品牌。上世紀八十代初及後三十多年間,襄汾縣城裡最為有名的是永固鄉老郭家開在老街西頭的羊湯館,相當火爆。

稱羊雜湯為“雜(za或ca)懶”的,不止襄汾。襄汾西南的新絳縣、新絳西鄰的稷山縣、河津縣境內近稷山側的區域(如張吳鎮)亦然,前述區域的做法、食用方法與襄汾屬於一宗,均出自襄汾永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