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戰“疫”下的青島“四新”經濟|青企“臨危”轉型,11天生產出熔噴布

戰“疫”下的青島“四新”經濟|青企“臨危”轉型,11天生產出熔噴布

青島日報2020年3月7日3版

“臨危”轉型,11天生產出熔噴布

青島頤和在戰“疫”中加快升級步伐 高端項目提前兩年加速佈局

2月底以來,連普通人都開始談論熔噴布產能短缺。

作為口罩的核心濾材,在企業擴產或轉產口罩背景下,熔噴布卻因生產設備的關鍵零部件採購、安裝週期長,產量難以在短期內激增。“熔噴布現在有錢都買不到”,有口罩生產企業說。

一些有意轉產熔噴布的企業四處聯絡上游供應商,想盡可能縮短至少1個月起的設備到貨期;一些則加班加點安裝剛到貨設備,竭力想將原本兩個月的安裝週期減半。

當這些企業還在加緊籌措時,同樣作為轉產企業的青島頤和無紡布有限公司,熔噴布日產能已攀升至7噸,約可生產750萬隻口罩。“我們還要再提產,日產900萬隻口罩用量,然後1000萬隻。”說起下一步打算,總經理王建國語氣中透露著從容。

战“疫”下的青岛“四新”经济|青企“临危”转型,11天生产出熔喷布

工作人員對即將出廠的熔噴布進行密實包裝處理。 孫 欣 攝

之所以能先人一步,不僅因為頤和無紡布籌劃早,行業17年積累的技術和工藝經驗是更重要的支撐。

從設備改造到投產,僅用11天

在頤和無紡布車間,熔噴布產線駐極處理工序不遠處,放置著一臺“多餘”的設備。“這是我們原本生產線上的設備,為了給駐極設備騰地方,移到一邊去了。”車間相關負責人解答了記者的疑問。

無紡布生產企業通過改造利用原本生產線進行轉產,是迅速擴大全國熔噴布產能的重要途徑。熔噴布專用生產線因關鍵零部件和配套設備交貨週期等問題,短時間內難以購得、投產。改造現有無紡佈設備是兼顧時效與成本的折中辦法。

頤和無紡布一直生產紙尿褲等衛生用品用無紡布,使用SSMS紡熔複合生產線。“一條產線下來,3層S和1層M壓在一起,得到成品。”王建國口中的S和M皆為不同種類無紡布,其中M層即有“口罩心臟”之稱的熔噴無紡布。

要改為只生產口罩用熔噴布,一要關停原有產線中生產S層的模頭,二要增加駐極設備。熔噴布必須經過駐極處理帶有靜電後,才能有效阻隔飛沫、顆粒物等。

疫情發生後,王建國從業內獲悉熔噴布緊缺,農曆大年初一一早就開始籌備轉產,初二付款訂購駐極設備、檢驗設備以及駐極處理所需助劑等原料。轉產籌備的重頭戲——設備改造在初三正式啟動。工業產線改造不像拼積木或“拿走舊的,換上新的”那麼簡單。以增加駐極設備為例,不僅需要將原產線中進行親水處理的設備移走,還要改造相關電路,讓駐極設備能順利接入。由於一些工序停用,為了讓新產線順暢運行,工序間連接方式的調整也是必要的。

全部工作均由王建國帶領四五名本廠工程師完成。不過,這些還不算真正的考驗。大年初六,基礎改造完成,他們開動設備檢驗產品是否能符合要求,纖維細度、模頭高度、熱風溫度……多次調試後,王建國和團隊在2月6日駐極設備到貨前,找到了最適合的方案。

從設備改造到投產,頤和無紡布僅用11天,這樣的速度離不開多年積累。“我們所有設備都是自己研發設計、集成安裝的,工程師們對產線和生產工藝十分熟悉,節省大量調試時間。”王建國說。

投產後,在保證產品質量前提下,日產能從最初2噸左右,穩步爬坡至超過7噸。隨著新訂購駐極設備3月10日到貨,企業產能還將進一步提升。

高端醫療項目籌劃,時間表提前兩年

青島頤和無紡布有限公司是青島最大的無紡布生產企業,年產無紡布1.5萬噸,主要出口給日本、歐美客戶。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企業原本的開年計劃。多個外國客戶訂單不得不推遲交貨,原定4月要前往日內瓦參加3年一屆的行業展會也難以成行。但怨天尤人從不是那些長久拼搏於市場的企業愛做的,他們更善於在危機中隨時調整航向,尋找更好機會。

在業內做了17年的王建國,早在兩三年前就開始思考新一輪轉型。目前,頤和無紡布生產的紙尿褲等衛生用品無紡布在國內屬中高端產品,他瞄準的則是更高端的具有防護效果的醫療用無紡布,如手術室用洞巾、手術用品包裹布等。過去,這些產品主要依靠進口,近年來國產化趨勢明顯。從產品附加值看,比企業現有產品高30%。

疫情到來加速了企業升級步伐。“原本計劃三至四年完成新項目,現在要提前,我們計劃2022年下半年投產。”王建國說。

顯然,頤和無紡布想搶抓高端醫療市場先機。疫情讓企業更清晰、明確了籌劃已久的升級路徑。不過,歷經疫情轉產的特殊實戰演練,企業進一步增強的技術信心也不容忽視。

按計劃,醫療新項目所用設備,企業仍要自主完成設備和產線的圖紙設計。“我們以現有SSMS產線為基礎,加2個模頭,再修改一些細節。”別看王建國說得簡單,醫用無紡布為6層複合產品,每多一層,影響產品質量的變量就會多出若干。此外,駐極處理流程不僅成為產線標配,且至關重要,更好優化也是課題。據介紹,國外進口醫用成套生產線,需3億-4億元人民幣,即便國內自主設計集成,成本也要6000多萬元。

疫情雖未結束,王建國已經在腦中盤算好了新項目時間表。“今年除設備外,還要推進土地、廠房設計。明年下半年開始設備安裝,後年下半年投產。”這比之前的規劃將提早約兩年。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孫 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