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1 司馬遷講述春秋十二諸侯,為何卻有十四國?

司馬遷的著作《史記》當中的《十二諸侯年表》,上承《三代世表》,下啟《六國年表》,記載了從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至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春秋時期的歷史事件,記錄了春秋時期影響力最大的諸侯國。分別是:周、魯、齊、晉、秦、楚、宋、衛、陳、蔡、曹、鄭、燕、吳。

可能細心的讀者朋友應該發現了,《十二諸侯年表》名為十二,卻在其中記述了十四個國家。這又是為什麼呢?

司馬遷講述春秋十二諸侯,為何卻有十四國?

首先,周是王室,雖然衰微,但名義上是諸侯之主,天下共主,因此雖列入《十二諸侯年表》之中,但不作為諸侯國看待也是正常的。所以可以排除掉周,也就是說,《十二諸侯年表》當中記錄了十三個國家。

現在問題來了,年表以“十二諸侯”為名,司馬遷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也不至於不識數。那麼除周以外的十三個諸侯國,到底哪一個沒有列入諸侯當中,成了“多餘”的?

關於這個問題,目前主流有三種說法:

1、殊秦說。這種說法認為,後來秦國統一了六國,地位特殊。《史記》中記載秦國曆史使用“本紀”,而其他諸侯則稱“世家”,顯示秦國地位特殊,有別於其他諸侯。所以十二諸侯當中不包括秦國。

司馬遷講述春秋十二諸侯,為何卻有十四國?

2、殊魯說。這種說法認為,十二諸侯中不包括魯國。按照魯國的實力和影響力,魯國只能排在二流諸侯國之間,但魯國在年表中排在周之後,為各諸侯之首。原因就在於春秋歷史以魯國史料進行修訂,魯國的《春秋》對春秋歷史記載貢獻極大,且《春秋》是孔子所作,這是為了獨尊魯國孔子。因此按年表次序排列,十二諸侯以魯國為首,所以魯國不計入其中。

3、殊吳說。這種說法認為十二諸侯不包括吳國。吳國是蠻夷之國,爵位很低,只是子爵,吳國表示不服,還逾越稱王。不僅如此,吳國不尊王命,不服教化,對周王室也沒有絲毫貢獻。吳國雖建立了區域性霸權,但崛起時間太晚,已經到了春秋末期,影響也實在有限。因此《史記》將吳國排除在外。唐朝史學家司馬貞《史記索隱》中記述:“篇言十二,實敘十三者,賤夷狄不數吳,又霸在後故也。不數而敘之者,闔閭霸盟上國故也。”

司馬遷講述春秋十二諸侯,為何卻有十四國?

以上就是主流的三種說法了,筆者其實更傾向於第一種。讀者朋友們認為哪一種更合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