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历史上如果晋没有分成韩、赵、魏,晋朝会不会吊打秦国?

人生如芭蕉


不可否认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确实是一个大国,晋文公时期晋国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晋国虽然也曾经衰落过,不过晋国相对于中原各国来说一直是一个强大的存在。晋国的地理位置恰好把秦国和中原各国分开。晋国在春秋时期也经常和秦国发生冲突,秦晋战争中战争中晋国基本上处于优势。但是远远不是吊打,只是略占优势。正式由于晋国的存在,所以挡住了秦国东出的道路。由于晋国的存在,秦国始终被锁在函谷关以内,秦国只能转而称霸西陲。

春秋末年时期,晋国的内部公族衰落,六家卿大夫逐渐掌握了晋国政权。赵韩魏三家击败了最强的智家,后来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庞大的晋国轰然倒塌。如果晋国没有灭亡,那么秦国有没有翻身之日呢,晋国会不会吊打秦朝呢。我觉得即使晋国不被瓜分,能不能吊打秦国还主要看日后的发展。

春秋末年不少诸侯国都面临本国公族势力衰微的问题。晋国和齐国公族衰微最具代表性,齐国的姜氏最终被田氏代替。晋国国内公族也严重衰落,国内出现了智、韩、赵、魏、范、中行六家操控朝局的情况。当时的晋国实力已经逐渐衰微,没有当年春秋霸主的风采。当时的晋国虽然庞大,但是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秦国虽然没有晋国综合实力强大,但是晋国内部不稳定,秦国绝不至于被晋国吊打。除非出现了晋国公族重新夺回权力,或者一家效法田氏代齐。否则内部分裂的晋国很难做到吊打秦国。春秋时期就算是鼎盛的晋国也没有做到吊打秦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社会经过激烈的大变革,无论是国家发展模式还是战争方式都和春秋时期不同。春秋时期一些大国不复存在,一些强国也已经严重衰落。战国七雄中的赵国、韩国、魏国和齐国(田氏)都是新兴国家。只有秦国、燕国和楚国一脉相承。这一时期国家实力进行了重新洗牌,谁能抓住机会,谁就能在列国中脱颖而出。魏国率先进行变法,结果魏国便在战国初年占据优势。魏国仅仅凭借三分之一个晋国吊打了秦国一段时间。战国初年,魏国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占据绝对优势,也占尽了便宜。如果晋国不灭亡,而且晋国在战国初年抓住了改革变法的浪潮,晋国完全有可能吊打秦国。如果晋国抓不住变法的浪潮,或者变法不彻底,晋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楚国。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多于秦国。楚国变法不彻底加上几代楚王昏庸,结果楚国成为秦国眼中的大肥肉,成为秦国宰割的对象。

想在战国时代获得生存的能力,仅靠土地面积和人口并不十分牢靠,还需要综合强大的国力。秦朝经过商鞅变法之后,迅速强大起来。秦朝强大之时,魏国的霸权已经衰落,魏国、赵国和韩国三晋成为秦国打击的对象。三晋联合起来也不是秦国的对手。

秦晋两国谁能在后来占据优势,最主要看谁能进行彻底有效的变法。如果晋国变法比秦国成功,晋国完全有可能吊打秦国。如果晋国的变法不如秦国,晋国和三晋的区别也不会太大。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就算再来一次晋国依然会分裂,秦国依然会统一六国。


依稀说史


晋国吊打秦国,本来就是事实。春秋晚期,有东南西北四个大国,东邪齐国,南帝楚国,西毒秦国,晋国则一家独领北丐和中神通的两份实力,你说哪家最强,那当然得是晋国。

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前夕,楚国的势力差不多已经蹂躏了整个中原,黄河下游的大国,如齐如宋都被楚所侵略,鲁、卫、郑、陈、蔡等国都已投降了楚人。换句话说,如果不是此时晋国的崛起挽救了大局,那么战国时期的秦灭六国的场景,就会提前出现,成为所谓楚朝。

然而最终是晋国出手,击破了弥漫中原的荆楚入侵势力,压迫其退回原有之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使中原复呈安定之象。中原诸侯之逼于威势而附楚者,皆脱离楚国复回至中原集团,听从晋国之领导。晋国得到周天子策命,拥有 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权的 "尚方宝剑 "。

那么,此时的秦国又是个什么情况呢?前627年,晋秦崤之战,晋胜。前625年,晋胜。前620年,秦晋令狐之战,依旧是晋胜。

于是秦国卧薪尝胆,数十年后再来。前594年,秦晋辅氏之战,晋将魏颗打败秦国。前578年,秦晋麻隧之战,晋厉公打败秦国。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晋厉公打败楚国。

你瞧瞧,又打三回,依旧是秦国全部吃鳖。

所以在春秋时期,晋国是毫无疑问的吊打秦国。

但,就是从此时开始,晋国开始走上分裂道路。前376年,三家分晋,晋国不复存在。

不过,此时的赵韩魏三家,依旧是个团结的三国协约。在战国初期,达成合作关系的三家,以魏国为首,曾经威风一时。当时赵献侯想联合魏文侯消灭韩氏,赵、魏平分韩氏。韩武子想联合魏文侯消灭赵氏,韩、魏平分赵氏。对于赵、韩的提议,魏文侯均给予了明确的拒绝。于是最终赵、韩都感激魏文侯,由是达成团结对外的合作态势。

应该说,魏文侯的策略,完全正确,他的目的,就是先灭秦,再图天下。公元前419年起,魏国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筑城,从此开启灭秦大计。11年后,魏国已完全占领河西,对秦绝对占有优势。

但很可惜的是,魏国并没有坚持这个正确的策略,随后他便发动了对中山国的战争。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中山国与魏国并不搭界,中间隔着赵国。魏国占领中山,必然会引发赵国与魏国的矛盾。

三晋联盟之际,曾向东击败齐国,向南击败楚国,但魏文侯却贪图中山国这样的小利,从而与盟友赵国失和,正是这项重大失误,造成了三晋联盟的逐步走向瓦解。

试想,如果魏国不是调头向东,而是专心致志向西,灭掉秦国,魏国便有了一个稳固的后方,以此图天下一统,难道不是很有希望吗?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晋如果始终不分裂,秦会被压到喘不过气,哪有心思财力修建郑国渠、攻伐蜀地,也不会有那么多的人才跑去秦。

从军事上来说,分晋之后,赵的骑兵,魏的步军,韩的粮草皆是天下第一,如果没有庞涓的攻赵内耗,光凭魏赵两国的军事力量就能力压其他四国。而韩的粮草产出能够供应三国吃饱。

从政治上来说,春秋五霸,唯独晋霸了二百余年,可以说是如同汉一般是以强而亡。同时,晋有国君被俘,因此晋是最先封建至卿大夫,政治开明,上升渠道通畅,因此天下之才为晋所用。鞅等人只会去晋,哪轮得到秦。

从经济上来说,晋文公的全盘齐化,或者更准确地说,经济上全盘管子化,使得晋的经济出于齐而胜于齐。并且赵魏韩的领地合在一起的话,就不是破碎的单一地形,而是春秋有名的资源丰富,表里山河,铜铁盐要啥有啥。

晋,唯一的大问题在于缺少一个能够和平决定众家族获得执政及卿位顺序的制服,简称共和。通过共和议政来缓解卿大夫之间的血腥争斗。这个有没有可能。完全有可能。当时,晋的君权是最没有绝对权的。晋最早由赵氏铸刑鼎立明文法明确权利义务责任,国君与卿大夫盟誓明确尊重君权与封建领权。国政多出自执政及其余七位正卿。再加个元老会,就是妥妥的君主立宪制(国君,内阁,议会)。如果,当时没有发生三旬的智,纠结其他家族围攻赵,杀得昏天暗地,就不会三家分晋。不三家分晋,在外部压力下(当时南方的楚还没有融入华夏,而是华夏的敌人,合法的王只有周,而楚僭越称王),说不定哪天有人脑洞大开就把元老院给弄出来了。

而三家分晋之后,原本有相互制约的卿,变成了独一无二的君,政治风向就变了,反而变得封闭。给了秦天大的机会。

所以,晋不分裂,中国之后的两千年封建历史都得改变,会完全走上另外一条路。商不会被压制,海不再是禁区。想想本土放大二十倍的大英帝国。


星空之下


三家分晋标志着战国的开始。而魏国战国早期的强国,赵国也曾经是和秦国一样的超级大国。从这样也可以看到当年晋国的强大。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如果晋国不分裂,只是延长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并不会出现晋灭秦国进而统一天下的情况。都说秦国奋六世余烈而天下一统。其他国家未必有这个雄心和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孙武曾经语言,晋国若想独霸,除非姓赵(大义意如此)。也就是说,如果晋国不分裂。如齐国田氏代姜。取代晋国是赵氏,智家也行。则完全有实力和秦国分庭抗礼。但晋国却是一分为三实力大大减弱。自然无法与秦国比拟。而且赵魏韩三国最先成为秦国的盘中餐。

晋国的最大问题是公室实力太弱,卿的实力太大。春秋五霸晋国的霸权持续时间最久。就造成士卿固话化。上下流通不畅。而士卿只会为自己谋划。士卿之间相互兼并。最终就造成晋国国君成为他们最大的阻碍。分晋成为他们必然的而唯一的选择。还有一点就是晋国地处四战之地。战略关系不稳定。从晋文公开始的六卿制度,但随着时间推移,六卿主政而公失位、当然,“秦统一天下有其必然性。秦国推行商鞅的新法,是其强大的首要原因,如果晋还存在,如果不思进取。就会和齐楚也一样。这和分不分晋关系不大。

秦国的强大在于其制度的先进,而非山东六国多弱小。秦国的统一和晋国解没解体没有关系。最好的结果大概只能推迟。齐,楚,燕,以及后来的赵魏韩都是公室秉政。最有名的就是战国四公子、唯独晋国在曲沃代晋后屠杀公族。晋国是个无公族的局面。只能重用六卿。最后剩下三家。也就是说无论卿族之间如何兼并诛杀,但最高权力一直掌握在卿大夫家族手中。此时此刻的卿族大夫们为了保住世袭权力,为了保证家族利益、他们是绝对不会考虑国家利益,所以晋国内耗很大,到了最后耗完了国家也就覆了,晋国被分掉不可避免。晋就是缩小版的东周王室,把国土全封出去,控制不住就把自己架空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如果,晋国不分裂,统一中原的国家很可能就是晋国。就战国初期的魏国,就打得秦国喘不过气,更别说势力雄厚的晋国了。春秋时期,秦国之所以无法称霸中原,而称霸西戎,就是因为晋国太过于强大。晋文公死后的晋国一直都是强国,且春秋中后期也是晋国和楚国在你争我夺,秦穆公死后秦国完全淡出了春秋的历史。直到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才从经济上和军事上赶超东方国家。

当然这是一个假设性问题,晋国会不会出现昏君,有没有像魏文侯或者赵武灵王这样有魄力的国君出现。假如没有即便是晋国不分裂,那么也很难与变法后的秦国相抗衡。因为变法后的秦国从经济上和军事上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军事层面,秦国按军功奖赏。这样激发了士兵作战的积极性,因为士兵知道,自己只要奋勇杀敌就能加官进爵。且贵族也没有了特权,“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见,这些法令在当时具有多么大的诱惑力和杀伤力。上至贵族,下至老百姓,唯有建功立业,才能荣华富贵。

按理说,秦国的人口根本无法与齐楚相提并论。但是,他们进行二十等爵制度以后战斗力爆表,达到了以一当十的水平。所以,晋国要想统一中原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本国的人才能唯才是用。如果,出现魏惠王那种,有人才却不用,即便是两个晋国都无法统一。在战国时期,决定统一六国的因素是经济和军事实力。比如赵国只有军事上的强大,经济上却很薄弱。长平之战,赵国消耗不起,打不了持久战。如果,赵国有经济能力,完全可以把秦国拖垮,因为秦国的战线很长,但是赵国立本国比较近,可以打持久战。就是因为赵国经济拖了后腿,只能速战速决。

假如晋国存在,能任用吴起变法,或者商鞅变法,晋国统一六国也很容易。所以,晋国要统一六国,必须在经济和军事上对秦国有优势。假如有吴起和商鞅这么有才能的人不用,迟早有一天,晋国也会被秦国吞并。此外,秦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在关外。出入中原的函谷关被晋国阻挡,其他国家要攻打秦国要过晋国。且晋国不分裂,周边的楚国、燕国、齐国也会不断的骚扰他,使他四面受敌,所以秦国可以利用晋国周边的国家与其抗衡。总之,晋国如果能将人才利用起来,可以肯定一点,在当时绝对是天下无敌,统一中原也是时间性的问题。


谋士说


肯定会,这个可以追溯到秦晋的邲之战中,秦穆公的军队惨败,之后,便是秦晋同盟的破裂,而秦穆公厉兵秣马,终于击败了晋国,这在于当时的晋国国君不想要再和秦国纠缠,所以也没有扩大战事,以秦国当时的实力根本无法与晋国硬碰硬。

等到秦康公时,晋国又偷袭送公子回国的秦国军队,秦康公修好晋国的愿望破裂,从此秦晋世仇,秦国开始了自己牛皮癣的生涯,只要晋国一乱,就想要混水摸鱼,然后每次又灰溜溜地离开。

当时处在晋楚争霸的时刻,晋国为了恶心楚国,扶持了后来的吴国,而楚国为了对付晋国又也想到了和秦国结盟,但是当时秦国的实力是在是太差,连恶心晋国的实力都在逐步地削弱。甚至于晋国权臣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打秦国立威,秦国好几次差一点亡国。皆因为晋国国内的政治斗争而的得救。

即使到了后来的三家分晋,秦国依然被魏国压着打,河西被魏国占了70余年,当时的三晋纷纷把目光看向东方肥沃的土地,往东迁都。说明他们骨子里看不起秦国,也可以看出秦国在晋国心中的地位。

秦孝公求贤令第一句就是昔我魏国夺我西河之地。可见秦国对三晋有多恨,而晋国有多强,可以从后来的三晋联军看出来,击败齐国,降伏了齐国国君,联合把楚国赶出黄河以北,指哪打哪,中原莫有人敢争锋。如果不是后来魏国在三晋中内耗,三晋实力受损,怎么会让秦国趁虚而入多了西河和呢,韩国和魏国直接暴露在秦国的铁蹄之下,然后之后的结局我们也就看到了。

晋国不分,秦国不强。


玩味的历史


答案是不会!

的确,除了春秋早期的郑庄公、继起的齐桓公之外,晋国几乎在整个春秋时期处于一家独大的地位,也就地域广大的楚国能与其稍稍抗衡。但晋国也存在几个天然的缺陷:

其一,内部权力斗争。跟随晋文公周游列国的士大夫们,在归国之后各自均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建立起自己的基业,其后形成较为复杂的权力与地盘之争。这个苗头从晋文公时期早已出现,割股上之肉给晋文公的介之推在回国后并未被晋文公所封赏,一方面在于晋国的土地已无可分割,晋文公肯定不甘心分割自己的地盘,另一方面在于其他卿大夫的挤兑,最终以介之推被烧死在荒山上而结束。其后,狐氏、中性、智氏、韩、赵、魏等八大氏族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和谐,晋国的向心力不足。

其二,体制。晋国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较深,在军事改革等方面稍稍落后。而秦国则不同,军功爵制的出现让更多中下层人士有了上进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打破了原本的分封与宗法体系。凡是能够为更广大人群带来福利的制度,拥有更大的成长空间,而这点晋国没有。

其三,地理。晋国地处中原,受到东方齐国、南方楚、西方秦的围攻,而长期以来,晋国与楚国在中原地区的纷争,空耗了国力,徒然获得了一个中原霸主的威名,但却没有收获实际的利益。相反,秦国地处西陲,在春秋时期与各国接触较少,加上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两大天府之地,国力蒸蒸日上,最终自然能够后发制人。


旅游看焦作


吊打个啥呦,。。春秋末期的晋国六卿掌权,以赵氏最强,赵先灭范,中行,后联合韩,魏灭智,然后才有三家分赵,如果晋国没有被瓜分,那么韩,赵,魏必然还会继续自相残杀,晋公地位名存实亡,在这种局势下只会给秦国更好的发展空间,秦国还可以暗地支持其中一方,搞不好秦国会支持晋公灭三家,扶持一个傀儡上位,给秦国城池做补偿。最理想的状况是秦国审时度势,分别给三家一定好处,让他们打持久战,并向齐楚用兵,消耗其他列国内的实力。最不济的情况也能在三家争权夺利的时候,趁乱发展自身实力,


风御夕


三家不分晋,吊打秦国是必须的。因为很多发评论的根本没有仔细研究当时的历史情况,晋国内部虽然六卿不是太和睦。但是,六卿选拔继承人都是步履薄冰谨小慎微以贤能居之,生怕选错人而家族毁于一旦,只要指定好接班人,六卿家族很少内讧。包括选晋国国君,也都是贤能居之,生怕被其他国家超越。内部六卿虽然不太和睦,但是所有的大事都是经过朝堂辩论,只要达成一致,对外基本都是齐心协力。大家都知道三家分晋前,晋国的实力和战斗力。大家也知道后来秦国有变法,如果晋国不分,人家怎么一定会没有变法。春秋前期,高官厚禄都是贵族的事,后来还是经过赵盾改革,才从平民百姓选拔,平民百姓才能真正有机会一展身手,后来各国纷纷仿效。仅此一点,就知道,三家不分晋,绝对吊打秦国。


zgwnx


因为三家分晋之后春秋也就结束了,所以晋国和秦国的争斗也就都发生在春秋时期。要想了解晋国能否吊打秦国,甚至说已经被六卿把持的晋国能否吊打秦国就要明白晋国历史上都干了些什么事,尤其是六卿掌国时期。

晋国称霸

曲沃代翼之后两年晋武公去世,晋献公即位。献公上位后奋发有为,积极开疆拓土,渐渐地晋国和秦国接壤,晚年因为骊姬之乱晋献公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夷吾和重耳赶跑,献公死后晋国内乱,当时的秦穆公想要扶立晋国新的国君,以便控制晋国,他先是选择了夷吾成为晋惠公,没想到即位后的晋惠公是个白眼狼,不仅之前答应的一概不算数,还派兵攻打秦国,战败被俘后,晋惠公让太子质秦,关系才慢慢缓和。秦穆公还想拉拢晋国,就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太子。没几年,晋惠公病重,太子偷偷跑回晋国即位,又是个白眼狼,秦穆公气坏了,他选择了重耳,并将自己的女儿改嫁给重耳送重耳回国,重耳回国后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后面的晋文公先一步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并且是通过击败楚国顺利称霸的。

秦晋争霸

秦穆公之前拉拢晋国其实就是想要称霸,但无奈晋国有了晋文公,先一步称霸。晋文公死后,秦穆公急于称霸,偷袭晋国,没曾想新君即位的晋襄公在秦军半路上就将秦军击败,俘虏秦国三员大将,并且一连两次将他们三人俘虏。多亏秦穆公用人不疑,孟视明也不气馁,终于击败晋军,报了当年的仇,但晋国此时仍然十分强大,秦国仍旧被晋国阻挡,不能东进,秦穆公也知道,所以在取胜之后立马率军回国,从此调转枪头,一路向西发展,成为西戎霸主。秦国三公时期和晋国互有征战,但秦楚自秦穆公时期就结盟攻击晋国,所以秦国并不能说对晋国占优。经历过秦桓公时期的两场败仗之后,秦景公时期晋秦谈和,之后没有再发生大战。

晋楚争霸

晋襄公这头刚刚击败秦军,楚国的楚成王不甘于当年败于晋文公,想要重新向北发展争霸,双方再次开战,这一次楚军又败了,晋襄公稳固了晋国的霸主之位。到楚庄王时期,楚国国力发展,晋楚两国发生了邲之战,晋军在秦楚两国的联合下失败,楚庄王称霸,但晋国仍是中原大国。

在晋景公击败齐国后,楚国凑热闹为齐国报仇,实际是想和晋国争霸,但结果只是拉拢了一群小国结盟,晋国也不甘示弱,向周宗室献上齐国俘虏,双方谁也不服谁。晋景公死后,晋厉公和楚国开战,在鄢陵之战中射瞎了楚王一只眼,楚国撤兵,晋国胜利。后来楚国和晋国继续纠缠,晋国采用“三驾疲楚”,并连吴制楚使楚国无力和晋国争霸。

晋齐争霸

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但齐桓公晚年重用易牙、竖刁等佞臣,齐国的国君继承发生动荡,自此之后,齐国霸业衰落。到了齐顷公时期,因为齐国侮辱晋国大夫郤克,郤克发誓要报私仇。第二年晋国就和齐国开展,齐国派了太子质晋才结束战争。两年后齐国攻鲁,鲁向晋求救,晋国再度发兵,这一次差点抓住齐顷公,后来终于讲和,甚至齐顷公一度想要奉承晋景公为王,但晋景公并没有接受,这就是鞌之战。此后晋国征战也多次带上齐国,齐国一直以小弟身份跟随晋国。

直到齐灵公时期,齐国才渐渐有了和晋国争霸的心思,但也是经历过灵、庄、景三个国君的努力才渐渐有了和晋国抗衡的实力,齐庄公时期,晋平公两次打败齐军,一次打败楚军,维护晋国霸业,但晋平公后期大兴土木,晋国开始走了下坡路,晋平公死后,之后齐国的齐景公开始了和晋国的争霸之路。

六卿动乱

晋平公晚期,晋国内政基本被晋国六卿把持,晋平公不理国政。等到晋顷公幼年即位,晋国国政彻底落入六卿“赵、魏、韩、智、范、中行”六家手中。齐景公频频挑战晋国,最终挑战到晋国底线。齐国攻击鲁国,晋国六卿中的三卿立马团结应对,齐景公退兵。

5年之后,晋国发生动乱,晋国六卿中的“范、中行”两家联合赵家内部一小撮人马攻击赵家家主赵简子,赵简子联合魏韩智三家平叛,范、中行两家向齐国求救,齐景公出兵插手晋国内政。经过8年苦战,赵简子终于平息动乱,齐国插手晋国内政的计划破产,齐景公不久后也去世,齐国在齐景公去世后国政被田氏掌控,在不久后就发生了“田氏代齐”。

晋国在六卿没有彻底掌权时,能够和春秋时四大国中的三国秦楚齐分别争霸,通过殽之战打落秦穆公的争霸之心,通过鞌之战让齐国称臣,鄢陵之战射瞎楚国国君的眼睛,之后连吴制楚,使楚国无力和晋争霸。在六卿掌权后,晋国实力犹存,但此时内斗严重,齐景公虽然做到了准霸主,但一旦开始攻击晋国核心利益,晋国六卿随即就会反击齐国,可见晋国实力之强。三家分晋之前的秦国因为经历过几次动荡,国力早已衰颓,但此时的晋国并没有余力去攻打秦国,一来秦国和晋国之间并没有开展的理由,另一方面,晋国的内斗严重制约了晋国的发展,最终就像前苏联一样,虽然强大但顷刻间就会分崩离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