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怎么教孩子解数学应用题?

太极星空


应用题和计算题是最常见的必考题型,也是数学学习重要的内容,而应用题是必须利用数学概念,知识,法则,方法进行思考分析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解应用题是比较综合数学实力的体现,首先阅读理解的能力,就是能读懂题,抓得住关键词;另外要有建立模型对题目进行思考解构的思维,还要保证列式计算的准确性以及良好的检查验算习惯。我是王老师,专注于小学数学,小学阶段一般指算术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特色,分类也比较繁杂,我认为难点就在于建立思考分析模型,逐步熟悉应用题的结构。

解决问题

其实应用题也叫“解决问题”,大部分根据生活请将编制的。从小学低年级的看图列式,到两步文字应用题,再到多步应用题以及分类应用题,是由简单到复杂,具象到抽象,单一数量关系到多种数量关系的进阶过程。小学课本每个章节都有解决问题单元,这是基础,家长一定多注意平时孩子的理解难点。

① 应用题解决的认知过程

问题转化和问题整合阶段

→ 读题 → 审题,建构 →选择数字和关键词,建构更新问题模型;

解答阶段

→ 行程解答步骤计划,列式运算作答。

② 分析模型

应用题核心是找数量关系,而这些核心要素是隐藏在文字和数字的后面,建立数学分析模型方法很多,小学阶段用各种图表比较有效地把抽象文字转化为可视化图像,便于直观进行观察分析。

如常见的倍数关系的线段图,方块图,时间问题的时间轴线,倒推还原问题的倒退图等等。这些可以帮助孩子辅助理解题目,降低分析难度。更重要的是让他碰到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工具,逐步形成自己的解题策略。


在我的三年级趣味数学中,就是从基础应用题开始,到各种分类应用题,都是采用画方块图建模的方法,教给孩子解题思路只能解一个题,给孩子一个解题工具,他能应对一类题型。详细可以关注王老师,点头像查询。

③ 应用题分类

年龄问题,植树问题,盈亏问题,平均数问题,归一问题,归总问题,和差倍问题,还原问题,推理问题,鸡兔同笼问题,行程问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用工具把它们串起来才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以上!

附应用题分类~行程问题


一学堂王老师


数学应用题,我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印象特别深刻,当时老师教我们做题都是画线段图来进行分析。大概就是这个时候开始起,我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训练起来了。所以,我觉得画图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现在我也是这样来引导我的孩子做数学应用题。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根据条件,画思维图。

根据题目所给的各种条件,这些条件表现出来的关系,用图形把它们的关系表现出来。一般来说,常用的图有圆圈图、线段图等,有时候也可以随便画一些符号表示。

第二,根据思维图,找出条件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三,将具体的数字代入数量关系中,进行计算和解答。


第四,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第五,要求孩子将自己的分析,用自己的话讲述一遍。也就是说在孩子做完题目后,我要求孩子把他的思维讲给我听,听听他是如何思考的,听听他的思考方式、分析过程。一方面是我判断他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题目,另一方面是用说的方式来促进他对内容的消化。孩子会做题目,并不表示他的思维是清晰的,要在会做的基础上还能做到会说,才是最直接有效的证明他想明白了。

总的来说,孩子的数学应用题是孩子训练思维的核心内容,家长可以每天拿一道题目来引导训练,先从简单的开始,不要一下就拿出复杂的题目让孩子用这种方式解答。慢慢随着孩子的解题能力的提升,再做进一步的训练。

个人简介:@童教雷鸣,从事教育15年,专注于6-16岁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学习提升,科学分析教育问题,做简单的事,坚持做,欢迎关注!

童教雷鸣


我是一名在职初中数学老师,根据自己从教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应用题的解答是对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数学计算能力的一项综合考察,许多孩子在一开始都不能马上做到很好,认字不多,理解能力有限,这些都是一二年级孩子在做应用题时所不能避免的硬伤,所以,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明确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一、常见应用题分类

应用题一般是由条件和问题组成的。一道应用题,除了最后一句带问号的以外,其他全部都是条件。题目中有几个问号,就有几个问题,孩子在解答的时候每一个问都要解答,否则就会出现漏答的情况。

1、关键词——“还剩……”

解法:这类问题一般会先给出两个量的和,然后告诉我们少了多少,求还剩多少。遇到这种题目的时候,就要让孩子明确是用减法来做。

例题:同学们一共做了10朵小花,老师拿走了5朵,现在还剩下几朵小花?

2、关键词——“比”

解法:这种题型,一般会给出两个量,然后问一个量比另一个量多或者少多少,孩子在面对这种题型时,也要明确的想到用减法,用大数减去小数即可。

例题:小明有12支铅笔,小强有5支铅笔,问:小明比小强多多少支铅笔?

3、关键词——“一共”

解法:这种题型,在条件中会给出两个量或者多个量,然后问一共有多少,解决问题时孩子要把所有的量都求出来相加。

例题:小猴子摘了15个桃子,小熊又帮它摘了5个,小猴子现在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二、如何提高应用题解题能力?

1、读题三遍

让孩子将题目读三遍,先把题读懂,明白题意,如果孩子还没懂,您可以帮孩子解释一下每句话的意思,这样让孩子先把题目搞懂。很多家长会向我们反应:“我的孩子不是不会做应用题,而是不认真、不用心,我稍微一提醒一下,他就明白了。”为什么呢?因为家长在提醒孩子时用的都是通俗的、孩子能够明白的生活日常用语。

2、找出条件和问题

找出条件和问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引导孩子一步步来,题中已知什么,问的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先和孩子分析,让孩子每一次都要学会分析题目再做题。

3、想好算法

正确地选择算法,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家长帮助孩子分析基本的数量关系,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或减法。

4、正确解答

知道该怎么算之后,孩子要能够正确地列出算式,算出正确的答案,并且不要忘记写单位和答。都写完之后,可以让孩子学会验算检查答案是否正确。如果孩子都能做对,爸妈们不要吝啬表扬以增加孩子的自信,错的给孩子指出,再耐心讲解,让孩子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教学课堂


深圳精英数学团队为你解答分享:

1、三种关系

  1.1整体量=各部分量的和

  这是数学中最基本的关系,这一关系从小学数学到大学数学都是最重要的,小学老师们如果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这一意识,那么他们将来的数学一定不会差。

  “整体量=各部分量的和”的变式是“部分量=整体量减去其他部分量”

  1.2整体量=一份量×份数

  “整体量=一份量×份数”是“整体量=各部分量的和”当各部分都相等时的特例,这是归一问题的本质关系,在学习了乘法运算后就要有意培学生的这种意识。

   “整体量=一份量×份数”有两种变形,“一份量=整体量÷份数”, “份数=整体量÷一份量”。正是因为许多学生就是没有真正体会到这一关系,没有对这一关系变成自已意识中的一部分,才使他们怕做应用题,才使他们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的。虽然到了高年级大多数学生能够解相应的问题,但是能从本质上理解的学生不多,因此必然要影响到初中高中剩至大学的学习,数学老师们千万要加强这个意识的培养!

  1.3部分量=整体量×分率

  这个关系是学习了分数的乘除法以后才开始体悟,他是解决增长率问题,利率问题的基础。“部分量=整体量×分率”的另两种形式是“分率=部分量/整体量”,“整体量=部分量/分率”。

  可以这样说如果小学数学老师能够真正体会到上述三种关系的重要性,那么一定可以把小学数学教得很棒。





深圳精英数学团队


数学应用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刚上小学的孩子,有些字都还认不全,题目更是读不懂。当然更不知如何做题了。想要帮助孩子会做这类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学习好的孩子都是在课堂上能够跟上老师节奏的。我一直觉得老师是个神奇的存在,你在家里讲的孩子听不懂,但老师讲的孩子都能听懂。而且孩子特别愿意说,我老师是这样讲的,不是你那样讲的。孩子对老师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喜欢听老师讲课。

一、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学习好的孩子都是在课堂上能够跟上老师节奏的。我一直觉得老师是个神奇的存在,你在家里讲的孩子听不懂,但老师讲的孩子都能听懂。而且孩子特别愿意说,我老师是这样讲的,不是你那样讲的。孩子对老师有一种天然的敬畏,喜欢听老师讲课。二、不管什么样的应用题,都需要先看懂题目。做应用题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看懂题目,让孩子先说说题目要求做什么的?应该用加法还是减法。

三、孩子如果看不懂题目,就要求孩子多读几遍题目,家长不要立即讲给孩子听应该怎么做。我对我家孩子的要求就是自己读题做题,不会做的多读几遍,先理解意思,实在不会,就先空着。最后再自己动脑思考思考。四、各种应用题目平时要多做。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不管是聪明程度还是学习能力都不分上下的,有的孩子在家练习的多了,遇到相似的题型也就多了,所以做题也就相对轻松了。所以练习在平时的学习中是不能少的。
五、教孩子掌握做题的方法。一二年级的应用题目都相对简单,基本都是加加减减,比如问一共有多少?带有一共这样的词都是用加法。问还剩多少,还需要几个,这样的句子一般都是用减法。六、对于稍微有点弯的应用题,可以通过画图来理解。比如小明前面有7个同学,后面有6个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这种题目孩子可能会7+6,往往忘记加1,这种情况最好画图帮助孩子理解,一目了然,下次再做这样的应用题时,就不会错了。


硕科教辅


教孩子解数学应用题,是孩子综合分析的思维过程。应用各种方法促进孩子积极思维,才能提高分析应用题的能力,着重以下四点:

1.理解题意,即审题

审题就是要了解应用题的基本性质和要点,通过认真读题对文字描述的理解,能够清楚地了解应用题中的有关术语的含义,读题时,要让孩子反复仔细默读数遍,在认真读题的基上,可以引导孩子复述、用自己的话表述目的要点,家长在应用题辅导过程中若能长期注意引导读题,就能养成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所以读题是应用题解题的基础。

2.分析理解数量关系

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孩子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孩子在弄清应用题的条件与问题后,就要对应用题的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关系进行分析。启发诱导孩子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应用题辅导中的重要过程。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有多种,以下试举几种演示法:运用实物演示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这种方法适用于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可用实物、模型、小棒等进行演示,孩子就很容易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来理解。

图解法:用线段图来说明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线段图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在教辅导中要让学生掌握用线段图分析解决应用题的方法

分解法:就是把一道较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分解成几道基本应用题,经过这样化复杂为简单的处理,使孩子易于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总之,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的过程,是孩子综合分析的思维过程。应用各种方法促进孩子积极思维,才能提高分析应用题的能力。

3.列式解答

指导孩子解答应用题,在分析综合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就初步形成了解题思路,把解题构思列成算式,就是用数学符号把解题思路具体化为标准形式,在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计算和书写答句。注意让孩子理解算理。

4.自我检验

指导孩子对解答过程进行检验。不仅要检验计算,还要检验算式是否列得正确。也就是说,解应用题的最后环节不应停留在运算过程的验算上,必须从审题开始的整个思维过程进行自我检査,才能保证解题少出差错。


纹丝不动


不管解答什么样的应用题,都需要先看懂题目。

仔细读题和审题后,让孩子找已知条件,找求什么。如果孩子没有读懂题目,需要多读几遍。

对于有些弯的应用题,建议通过画图来理解。比如,和差倍问题、盈亏问题、行程问题等等,都可以借助图形来帮助分析题意。

再有,需要孩子平时多见见题型,掌握不同题目的解答方式,便于解题。


郑老师数学


首先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应用题,运用数数等已有知识直接获取一些表层信息。审题前必先通读题中文字,理解在图画应用题中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表层信息,而对于图文表格应用题及文字应用题则看不出所以然,多读既可集中学生注意力,又可加深学生对结构的印象和题意的理解。而且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会举一反三的思路,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孩子探究精神,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

其次吃透原理,是学好功课的根本保证;掌握方法,是攻克难题的有力武器。只有弄清原理,才能思路清晰,从容对答;只有掌握方法,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所以在教孩子数学应用题的时候,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去理解应用题和做应用题的方法。

最后可用多种叙述方式来表达同一类问题,训练孩子的理解能力,也可要求将应用题概括成文字题,将文字题改编成应用题,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要让孩子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对应用题的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逐步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小马哥148016635


首先要学会段句,弄清题意。其次。要构建解题思路。最后,要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强调,七分思考,三分解答。


幸福家庭68


读题,像读文言文一样,一字一字读

画图,数形结合

想到等量关系

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