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满清入关是捡漏还是历史必然?

白宫里的黑色少女


这是历史的必然,满清不论是君主还是将领,民心,军心都比什么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强太多,大清摄政王多尔衮文武双全,八旗铁骑横扫中原,摧枯拉朽。


老余侃大山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提得好。满清入关到底是捡漏还是历史的必然?核心就是明亡的原因。

答案是多方面的,但我更愿意相信,满清入关是满清捡了漏,而不是亡于满清。

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朝代。因为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在消亡的时候,都是充满了一种死气沉沉,残弱不堪,任人宰割,充满屈辱。而明末不一样,皇帝励精图治,起早贪黑,不妥协,不恢心。诞生了一支又一只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和一大批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熠熠光辉的战将。孙承宗、袁崇焕,熊廷弼,洪承畴,曹文蛟,孙传庭,卢象升……太多了,说不完。

虽然皇太极、多尔衮、努尔哈赤、多铎、莽古尔泰,也是一代枭雄,但是在那个时代,大明王朝随便派上哪一个将领,都足以把哪个挥舞着长长的弯刀,披着厚厚的铠甲,从白山黑水之间,呼啸而来的后金军队,死死地挡在山海关外。

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也死于宁远城红衣大炮的轰击。明朝军事防线从锦州城,前出到今天的大凌河一线。从军事上讲,后金军事实力不敌明未军队。

我们说大明王朝是一个很奇特的王朝,第二个原因就是这个王朝不象中国历史上其他王朝一样,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尽管祟祯皇帝穷得衣服都要打补丁)人民离心离德。明朝未年拥有不屈不挠的民众,人民眷恋这个王朝。

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下之时,还派人与崇祯和谈,希望做一个西北王,并愿意帮祟祯镇压义军,抵制满清。只可惜明末朝庭,心气太高,不死不休。

满清入关以后,执行留发不留头的民族恐怖政策,扬州七月,嘉定三屠,血流成河也没能使民众屈服。直到康熙年间,才基本消灭明未势力。而反清复明,一直伴随着整个满清朝代,以至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他们的革命理想还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我们说大明王朝是一个很奇特的王朝,第三个原因就是大明王朝未期,军队的武器也是相当的先进,虽然历史上明朝也同样闭关锁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执行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但明朝的科技特别是军事科技其实是相当的牛逼。他们不但拥有火力惊人的红衣大炮,火铳在军队中广泛使用,甚至还有能连发的三眼火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今天北京的军事博物馆去看看,还陈列有明朝的三眼火铳。直到清朝末年,清军的火力也未毕能达得到明未。

所以从军事实力上讲后,后金军队根本就不是明未大明王朝军队的对手。假如崇祯皇帝充分的信任前方将士,文臣武将同心协力,满清军队还能打进山海关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今天到个沈阳,可能还要办个签证。

可惜的是,崇祯皇帝虽然励精图治,但是生性多疑,冷血寡恩,朝堂党争不断,把能打仗能干活的人都杀了个精光。朝堂之上,尽是喷子愤青。

当然乱世需要杀伐果断。历史上刘邦,曹操,朱元璋,杀得还少吗?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即使没有满清入关,难道明未将领就不会变成拥兵一方,变换城头大王旗的军阀?中华大地上乱世需要枭雄,但乱世更需要奸雄。你得有人跟你干活呀。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宣告了大明王朝的正式终结。但就是在这个时候,满清军队仍然被明未大将吴三桂死死地挡在山海关之外。只是后来,吴三桂目睹了李自成大军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李自成产生了深深的恐惧,走投无路,不得已而降清。

假使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能够表现出那么一丁点儿新王朝的气概,拿出实实在在的诚意去招降吴三桂,吴三桂不归顺满清,请问满清还能顺利的入关吗?这难道不是满捡漏?

说天要亡大明王朝,一点也不为过。正当大明王朝内忧外患的时候,明后期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旱灾,蝗虫,瘟疫不断,人民饥寒交迫。中华大地上饿殍满地,流民盗贼蜂起。而大明王朝,一方面要跟残暴强悍的后金军队作战,一方面还要跟四方饥肠辘辘的农民起义军作战。大明军队拆东墙补西墙,按下葫芦浮上了瓢。这难道不是让满清捡漏吗?

李自成毕竟是一个农民,自身缺乏格局和雄才大略,也缺乏建立新王朝的团队和能臣谋士。他没有汉高祖刘邦的陈平,张良,也没有朱元璋的刘伯温,徐达。在大明王朝大厦将倾之时,却偏偏让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城。而螳螂捕蝉,黄雀却在后。

这一点,郭沫若老先生的大作《甲申三百年祭》说得很清楚。

后世的历史学家对明朝的灭亡给出了很多答案,从不同的纬度去解读这样一个朝代,有人说明亡于万历,有人说明亡于党争。这都是为崇祯皇帝洗白。真正的原因还是崇祯皇帝本身并非中兴雄主。

所以我最后的结论是明亡于祟祯。满清入关,是满清捡漏了


灵通玉石


百分百捡漏。捡了小冰河时期的漏,捡了李自成的漏。

是不是会有人反驳捡漏的说法?那我就来一一驳之。

一、驳“朝政腐败”论

明朝的确亡于党争,史家有言:“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但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以后励精图治,先除党争之首魏忠贤,再加强中央集权,明朝俨然已经一幅中兴之相。但前朝的积弊实在太深,崇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形势,光武中兴用了多久?三十多年,崇祯执政了多久?满打满算十几年,而且执政期间李自成、张献忠一直在制造麻烦。



二、驳“错杀忠臣”论

一个袁崇焕能不能扭转辽东战局?不能。一个人可以左右一场战役,但不能扭转整场战局,真正扭转战局的是整个国家的总体实力。只能说没有袁崇焕会赢得更艰难,但话说回来,难道就没有另一个袁崇焕甚至是戚继光吗?不要站在现在的角度去评判当时的决策,崇祯选择处死袁崇焕也是一种最稳妥的方式,他远在北京根本无法核实前线的情况,况且当时内有奸臣进言,外有后金反间计,一个皇帝面对这种情况能怎么办?假如袁崇焕真的反叛,那明朝就真的灭国在即了,所以即使宁可错杀一千,崇祯也不能对这种风险听之任之。杀了袁崇焕,只要上天能给他时间,他还能重整旗鼓和多尔衮一较高下。



三、驳“八旗胜于明军”论

这种就更无语需反驳了。整个明清交战史,双方本身就互有胜负,而且明军两线作战,左右支绌还能抵八旗军于关外,请问谁更强?

四、最后从正向分析一下为什么满清入关是捡漏

崇祯之前,大明和满清已经对峙几十年,双方大战几十场你来我往,实力相差无几。这一点有点像美苏争霸,而苏联最后是怎么失败的?是被军备竞赛的牵制下,被国内一批亲美派灭亡的。

大明也类似,崇祯面对北方的女真只能不断加大军事上的投入,而庞大的军费开支来自赋税,来自百姓。可不幸的是,明末的小冰河时期让旱灾、蝗灾、鼠疫横行,粮食减产,十室九空,百姓根本承担不了这些赋税,人心思变,内部暗流汹涌。但满清却在八旗制度形成的血缘关系网下维持着内部的团结和对大明的军事压力。

增军费则百姓苦,减赋税则国家危,崇祯面对的是一个死局。

面对这个死局,就像前两条所说的,崇祯需要时间解决朝内的问题,大明需要时间消化天灾人祸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崇祯会重新获得与多尔衮争雄的资本。所以解开这个死局的关键就是时间,而获得时间的关键是大明内部能保持总体的稳定。

到底能不能获得稳定?崇祯选择相信他的子民,他认为处在江湖之远的人们能和庙堂之上的他一起共渡难关,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一批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觉得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朱家人,所以明朝乱了。


可怕的是,这种乱并不是单纯的民众对一个家族的斗争,而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国家内斗,这下问题就大了。两方斗的你死我活之际,满清插手了,以“为汉人报君父之仇”的名义,拉拢明朝北方的汉人官僚地主,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队伍赶出了北京。

而崇祯,如果他能稍微弯下膝盖跑到南京,继续指挥南明军队,南明军队也就不会因为缺乏统一指挥而迅速败亡。可惜了,他是朱家子孙,朱家人有几个肯弯腰屈膝的?他选择煤山自缢,一方面是坚守朱家人的气节,另一方面也是对老天不公、子民不争的绝望。

所以说满清入关就是捡漏,捡了大明内斗的漏,捡了天灾的漏,捡了崇祯自缢的漏。

如有异议,欢迎来辩。


江湖小生


我认为满清入关既靠实力,也靠几分运气,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满清在壮大自己实力的基础上 ,紧紧抓住了历史机遇,最后才得以入主中原。

满清是有实力的。虽然他们人数不多,但和蒙古族一样,也是“马背上的民族”,打起仗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加上后来有了红衣大炮,更是如虎添翼。满清的前几位领导人都很优秀,能使族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人们的印象中,这些草原骑兵个个骁勇善战,嗜血冷酷 ,从来就不畏惧死亡,给汉族士兵带来巨大压力。在明末“萨尔浒之战”中,明辽东经略杨镐六路进兵,声势浩大。而八旗总兵力仅6万余人,处于劣势。此时努尔哈赤提出了“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方针,最终大败明军。但八旗兵的取胜绝不仅仅是靠战术,强悍的战斗力也是重要因素。不然,明军拼消耗也不会败得那么惨。

满清除了战斗力强悍,运气也特别的好。说它捡漏不是没一点道理。要是朱元璋还活着,估计满清一点机会都没有。很可惜大明气数已尽,内部问题积重难返,国难当头,连驸马都不肯捐银子。人心涣散到了极点。崇祯帝是个好皇帝,勤奋节俭,但毛病也不少,刚愎自用,对臣子薄恩寡义,杀伐太狠,根本不可能挽回局面,最后一道“长城”——辽东总兵袁崇焕也被他杀了。你说明朝本来问题成堆,又遇上这么个糊涂的皇帝,活该它走向灭亡。

而且老天也不可怜它,本来就贫瘠的陕西又遇着连续几年的大旱,加上土地兼并,百姓非常的苦,这下更是没了活路,只好在李自成的领导下揭竿而起,各地农民云起响应,势力迅速壮大。一鼓作气就把明朝灭了。可李自成对付清兵时因为远程疲劳,步兵又不占优势,据说还有瘟疫的影响,一下子又成了“豆腐军”,历史就是这么无情,汉家王朝真的要结束了,叹息也没用。李自成给清兵做了件“嫁衣裳”,还给满清留了个美名——他们自诩不是篡夺明朝的帝位,而是给明朝报仇来的。所以说满清捡漏是有根据的。

我认为虽然明朝的灭亡是必然,满清入关并不是必然。没有满清地球照样转。历史有很大偶然性。如果李自成争些气,眼光长远一点,及时笼络人心,正确制定战略规划,说不定历史就会改写。有人说李自成是农民,有局限性,那朱元璋不是农民吗?假如把李自成的位子让给朱元璋,肯定就没满清什么事了。说到底就是“将熊熊一窝”,还没有大军师,连个刘宗敏都管不住。不过捡漏也罢,必然也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已经走进中国历史,永远也抹不掉了。


绿叶小杏


明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而清军入关则是历史的偶然。

明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是党争。最初是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之争,后来演变为知识分子与宦官集团之争。

党争的出现源于明朝政治制度的确立。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实行的是元朝制度,是丞相制度。但是相权的专横霸道,严重威胁到了皇权。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打倒胡惟庸,废除丞相,设立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在六部旁边,又设立六科,每一科的给事中监督每一部,有六部就有六科。在地方上设立十三位监察御史,专门监督全国的十三个布政使司。

皇帝直接接管六部,审阅奏章,工作量非常大。朱元璋出身寒门,坐在宫里批阅奏章肯定比在外边要饭轻松的多,所以他做的乐此不疲。但是他的后任者就坚持不住了。永乐年间,朱棣抽取几位大学士组成一个秘书机构,帮助自己批阅奏折,并提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决断。提出意见的过程则成为票拟。后来,这一秘书机构逐步发展成为内阁,职权超越了六部,成为一个重要的政府机构。

到了明朝中期,皇帝为了逍遥自在,又启用了太监参政,内阁递上来的处理意见,由太监读给皇帝听,再由皇帝口述,让秉笔太监写上批语,称为“批红”。“批红”完成之后,由掌印太监盖章,奏折发挥出法律效力。

到嘉靖时期,形成了内阁、宦官和皇权三者平衡的局面。

但是到了万历年间,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这时候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团体叫东林党。东林党起源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领导者是辞官讲学的顾宪成、顾允成兄弟。因其学问高深,名望盛隆,地方官和京官当中和他们意气相投的人都聚集在东林书院品评时弊,逐渐形成东林党。

这种以政见、门生故吏形成的利益集团还有齐党、楚党、浙党三大党派。

1594年的的“京察”之举,引爆了东林党和非东林党之间的争论。因为在吏部考察官员政绩的情况下,每个党派都极力维护本派人员的官位。

而接下来的“国本之争”、“挺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以及“援朝抗日案”这把东林之祸推向高潮。

无休止的党争,使万历厌倦了朝政,干脆躲入皇宫二十年不见朝臣。很多正直官员想找万历商量事情,就是见不着。事情做不好,只能辞职,而万历不允许辞职。被逼无奈的官员只能扔下官位逃回家中。这就导致从中央到地方大量的官位得不到补充,全国的政治结构极为松懈。

到了万历的孙子明熹宗时期,熹宗比较贪玩,爱做木工活,他重用了魏忠贤,阉党把持军权和特务机构,东林党逐渐败下阵来。

这场东林党与阉党之争又影响到了关外抗击后金的形势。辽东经略熊廷弼主张在山海关外困死努尔哈赤。由于王化贞私自逃跑,熊廷弼兵败逃回关内,致使关外八百里土地尽失。这肯定要追究责任,王化贞交好魏忠贤,熊廷弼成了替罪羊。接下来的袁崇焕、卢象升、孙传庭,要么死于党争,要么被刚愎自用的崇祯杀掉,关外危局无法挽救。

崇祯上台以后,及时处死了魏忠贤,阉党覆灭,东林党重新上台。东林党代表南方地主利益,废除了魏忠贤向南方工场住收税的政策,不顾北方旱灾、蝗灾、瘟疫的流行,向北方农民征税,最终逼反了李自成。


有人造反,朝廷必然要剿灭,有战争自然要加税,加税又导致流民不断增加,纷纷加入李自成的队伍。这就形成了越是打仗、农民军规模越大的恶性循环。到这个时候,明朝的灭亡已经不可为避免,这是封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崇祯末年,假如崇祯答应李自成西北称王的要求,清兵未必能够入关,因为从当时的力量对比来看,关内依然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崇祯没有答应李自成的要求。

明朝灭亡之后,出现了李自成、张献忠、吴三桂、多尔衮四大势力。清军依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夺取天下,甚至在顺治入关以后,还有跑回东北的打算。只是,投降清军的吴三桂太过生猛,让多尔衮看到了夺取天下的曙光。可以说,清朝的天下,有一多半是吴三桂打下来的。


正是在明朝被农民起义折腾的精疲力尽的时候,处于巅峰时期的清军顺利入关,建立大清。所以说,清朝的建立是一次捡漏行为。但是,明朝的灭亡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当时的明朝,国家治理结构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并且积重难返。


品读春秋001


1644年,清军入关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王朝,并持续了200多年。对于清朝入关并建立大一统王朝看作是幸运与捡漏。真实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回到那段历史看看。

首次,有人说没有李自成和明朝的内耗,一致对外清军就不能入关。这里面有一个误区,凭什么李自成和明朝就应该是一伙的。实际上李自成起义和明朝的苛捐杂税还是出现的灾害有关。作为政府,明廷不能采取措施缓和矛盾,导致问问越来越严重以致不可调和。李自成军和清军原来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他们只是共同的敌人是明朝廷而已。因此不存在的所谓内耗是内部矛盾而已。

其次,清军已经实现了对明朝山海关以北大部分地区的蚕食。在明朝灭亡前,明军对清军的办法不多,明军内部矛盾大,一心想剿灭清军,却反而让清军做大。在李自成攻陷京师前,山海关周边只有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山海关大部分已经被清军控制,拿下京师指日可待。从这个角度看,清军整体是有一定的实力的。而清军和吴三桂联合重创李自成军,更能看出清军整体作战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因此说清军攻破京师控制北方的实力是完全具备的。

第三,清军很好的明廷的内部矛盾。在人口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明朝军队不能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很大程度是内部矛盾。在前期,存在皇帝和将领的不信任,也存在是先剿灭李自成军还是剿灭清军的分歧。在后期,面对京师要被李自成攻破的情况下,群臣和贵族竟然不舍得出钱犒劳军队。在京师丢了之后,明朝还有大片土地和人口,完全可以组织反抗,但都在内耗中被清军各个击破。而反观清军,虽然内部权力之争也很明显,但没有影响大军向南推进,有效利用南明朝廷内部和各派的矛盾,逐步实现全国统一。

第四,清军较好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满族属于比较特殊的民族,不同于其他北方民族。历史上的大多数北方民族都是游牧民族,而满族属于农耕民族,能够自己生产粮食和养殖同时还可以从事渔猎。从这个角度看,满族生产力水平要强于其他游牧民族。在入关前,清攻陷了朝鲜,逼迫朝鲜王国奉其为正朔,又取得了和蒙古各部的联合。可以说在入主中原之前,已经成为北方之主。在实现大一统的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清军有过恶劣的野蛮行动,但在局势稳定后,较好的利用汉族地主和将领,依靠三藩和孔有德等人打下东南和西南,某种程度上,是原明朝将领帮助清军打下南方,而清廷也适度给这些人封王,实现一定程度的权力贡献。

清军入关并统一全国有历史的偶然性,但不能单纯说说所谓的捡漏。捡漏之能一时,持续200余年。可以看出清廷在当时条件有一定的治国能力,能够和包括汉族地主阶层在内的国内各民族、各阶层缓和矛盾建立比较良性的关系。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舍我谈老师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一个考察人们思想深度的问题。

认真看看明朝末期的局势,以及把大明朝的内部深入分析一下,就知道究竟是明朝的社会管理更加社会华夏民族,还是清朝的社会管理模式更加符合华夏民族整体的政治诉求。

明朝末期社会管理极度混乱不堪,让一个正常的社会秩序早已经维持不下去了!李自成,张献忠为什么要造反,为什么要杀朱元璋的皇室子孙?其实就是当时的社会管理方式根本就不能让老百姓安静生活了,许多人早已是民不聊生了!

明朝的社会管理制度本身就有非常大的缺陷,比如说,朱元璋订立的祖制就有,皇室宗室可以不劳作而且享受高薪俸禄。明朝末期一些地方为了供养这些皇家宗室,财政税收早已是入不敷出了,李自成造反是逼不得已,所以李自成但凡攻破一个城池就会杀尽皇室宗室子孙。可见当时的主要社会矛盾以及到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程度了。反观清朝皇室是怎么样严格约束自己的?清朝皇室在入关前遭遇了婴儿皇帝即位的情况,这种情况在中原地区的人们看起来就是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皇权交接,但是清朝皇室却能够稳稳当当的完成了!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当时的满族人更加遵从祖制,更加弘扬了华夏文明思想中的礼教思想。

再分析一下,努尔哈赤在东北的一点点的崛起,就知道,一个十三人的部族能够一步步把东北的寒冷地区管理的有条有序,这就说明了满族八旗制度管理社会就是最符合当时华夏民族的社会管理模式。也就是说满族八旗制度是更多的继承了华夏文明思想中的核心精髓思想。满族人攻取城池就可以有效的管理,东北地区最后都成为了满族人的大后方,大家想想为什么明朝做不到?

满族人入关是经历了许多年准备的,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是1616年,入关是1644年,是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准备,而且经历了两代帝王的皇权更迭。这些都是有一个很长远的文明思想储备之下形成的。

再看看清朝入关以后,地方的乡绅,宁愿投降大清朝,而不愿意投降李自成,去什么?肯定是清朝的社会管理方式比李自成的瞎胡闹更加让老百姓能够维护自身的权益。

在神州大地上,争斗的双方,谁掌握的华夏文明核心精髓思想更加多一些,胜利的天平就会向谁倾斜。一切都是老百姓的选择,一切都是历史的必然。像郭沫若这些人的思想明显的就是思想深度不够。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95900969158072724"} --}

亘辰


清军入关是用实力说话,有实力最终成功了,这就成了历史的必然了。

努尔哈赤

女真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明朝时期属于奴儿干都司管辖。从1616年开始,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个部落,建立了后金,成为一个少数民族政权。1619年,女真在萨尔浒大战中击败了辽东的明军,夺去了大片的城池。后来统一了东北,成为一个实力强劲的地方政权。

李自成

这个时候明朝已经走进历史的死胡同,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明王朝风雨飘摇。后金和明朝就是一个年富力强的青壮年和一个耄耋老人的对抗。

当时华夏大地上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政权,也有后金政权。

李自成攻占北京后,明朝事实上已经被灭亡了。但是李自成农民军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他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只是人多势众而已,有勇无谋。

清军八旗兵

但是清朝不一样,这是一个政权的创业阶段,机构健全,分工协作,八旗兵英勇无比,再加上清朝招降了很多明朝将领、文臣,更加如虎添翼。

历史就是强者说了算。

1644年,李自成和清军在山海关大战,由于吴三桂的放水,清军战胜了李自成,顺利入关,从沈阳迁都北京,从地方政权变成中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而李自成则退守陕西。

吴三桂

退一步说,即使没有吴三桂的放水,清军最后还是可以入关的,只是会晚几年。


地球诗词局


满清入关是历史的必然,但甲申年迅速占领半个中国有捡漏成分。

崇祯皇帝煤山自缢、大顺政权治国无方、南明政权自相残杀,以及吴三桂的冲冠一怒,确实给满清提供了捡漏机会,此不详述,下面重点谈论清朝入关的必然性。

第一,清朝已完成封建化进程

后金政权是由建州女真建立的。建州女真与朝廷的关系较近,其首领也世代受明朝册封,包括清太祖努尔哈赤。因此,建州女真很早就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八旗制度,其子皇太极在位期间,后金以明朝制度为范本完善了官制。在后金与明朝的交战中,大量汉族士人入仕后金,为后金与之后的清朝的建设起到了极大作用。

第二,明朝灭亡前满清的实力

在明朝灭亡前夕,清朝已几乎完全占领山海关以外,距北京已并非遥远。在崇祯帝殉国前,清军已于1642年在松锦之战中俘获洪承畴,消灭了关外的全部明军精锐,并于几乎同时短暂突入关内,掳掠至山东兖州而归。

在1644年,抵挡清军入关的力量仅剩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部,关外也仅剩宁远一座孤城,完全失去战略意义。

第三,寒冷气候中的农耕劣势

众所周知,农业受气候的影响很大,即所谓的靠天吃饭。在明清时期,全球正经历一场小冰期,而明末的这段时间正是冰期进入顶点的时候。高产作物玉米、蕃薯等此时已传入中国,此时却尚未普及。

气候转凉使农作物产量下降,农民普遍贫困,民变接连爆发。饥民日益增多,明朝统治迅速瓦解,并为李自成、张献忠等的义军提供士兵来源。游牧民族受天灾影响南下掠夺,明朝陷入内忧外患,只有南方能维持相对和平。

最后,明朝晚期官僚士大夫已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改革难以推行,腐败、党争,以及以文制武等问题无法解决,为清朝崛起提供了绝佳机会。



渔人文史


满清入关是满清捡了漏,而不是亡于满清。

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奇特的朝代。因为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在消亡的时候,都是充满了一种死气沉沉,残弱不堪,任人宰割,充满屈辱。而明末不一样,皇帝励精图治,起早贪黑,不妥协,不恢心。诞生了一支又一只支能征善战的军队,和一大批在中国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熠熠光辉的战将。

天要亡大明王朝,一点也不为过。正当大明王朝内忧外患的时候,明后期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旱灾,蝗虫,瘟疫不断,人民饥寒交迫。中华大地上饿殍满地,流民盗贼蜂起。而大明王朝,一方面要跟残暴强悍的后金军队作战,一方面还要跟四方饥肠辘辘的农民起义军作战。大明军队拆东墙补西墙,按下葫芦浮上了瓢。

明朝亡于党争,史家有言:“夫明之亡,亡于门户;门户始于朋党。”但是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以后励精图治,先除党争之首魏忠贤,再加强中央集权,明朝俨然已经一幅中兴之相。但前朝的积弊实在太深,崇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形势。

人心思变,内部暗流汹涌。增军费则百姓苦,减赋税则国家危,崇祯面对的是一个死局。面对这个死局,崇祯需要时间解决朝内的问题,大明需要时间消化天灾人祸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崇祯会重新获得与多尔衮争雄的资本。崇祯选择相信他的子民,他认为处在江湖之远的人们能和庙堂之上的他一起共渡难关,但以李自成、张献忠为代表的一批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觉得一切问题的症结所在是朱家人,所以明朝乱了。财力不足,民变不断,军力匮乏都让明朝风雨飘摇。

满清入关,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站在风口浪尖上,猪都能飞起来。更何况满清八旗子弟是骁勇善战的北方人。明朝末年朝廷贪腐严重,皇帝养着一大帮吃皇粮的蛀虫,将大明王朝啃地到处是洞。再加上各地闹饥荒,百姓穷途末路,群雄揭竿起义,明朝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最多就剩下回光返照的短暂时光。

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地下,去朕冠冕,以发复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大眀的铮铮铁骨,早已印在人们心头。

《满清入关是满清捡了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