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花禅一味”:中国禅宗美学在日本插花艺术的体现

插花艺术在日本被称为花道,与茶道、香道、歌道等并驾齐驱,是日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对日本花道的历史都不太了解,到底什么是花道艺术?而花道为何会以一种静谧的禅意来触动观者的内心呢?或许,这与中国禅宗的美学理念有很大的关联,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禅宗是如何在日本插花艺术中呈现的。

“花禅一味”:中国禅宗美学在日本插花艺术的体现

禅宗东渐与日本花道的起源

日本花道起源于中国隋朝时期的佛堂供花。公元6 世纪,日本派遣小野妹子等遣隋使到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将与佛教相关的礼仪习俗、经典及供奉鲜花的花瓶等一并带回了日本。回国后小野妹子在京都池坊专心侍佛,使佛前供花在日本得到发展,这成了日本早期祭坛式插花的雏形,到后来,佛前供花渐渐地进入人们的日常住宅。

日本镰仓时代,新兴的武士阶层掌握了日本的政权,为了振兴新的武家文化开始积极地引进中国的禅宗,五山时期的禅僧将当时优秀的中国文化和文人趣味带到日本,而这给日本插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禅宗摒弃了佛经,提倡僧侣们坐禅和内观。在众多禅僧中,有一大批喜好吟诗作画的僧人,而他们的这些文人趣好间接地推动了插花艺术的产生

再比如"书院造"和"座敷饰"。当时中国南宋时期的禅宗寺庙大多是由说佛法用的法堂和居室兼读书所用的书斋构成。书斋是用于禅僧们写文章和读书用的,而在日本室町时代,书斋传到日本之后逐渐变小,渐渐地就形成了"书院造"建筑形式:在墙壁上挂着中国式的卷轴画或者书法作品,挂轴之前再设一个"押板",并在上面放置"三具足"也就是烛台、香炉和花瓶。而花瓶里的插花,要综合考虑挂轴的字画、座敷的高和宽、花的颜色和形状,以及它们之间的协调性,从而形成独特的"座敷饰"。正是因为"书院造"和"座敷饰"的出现,

给日本花道的产生提供了合适的客观环境,使得插花艺术有着长足发展。

“花禅一味”:中国禅宗美学在日本插花艺术的体现

(座敷饰)


从花道的产生开始,便与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花道的发展是一个慢慢褪去佛教色彩慢慢走向艺术化的过程。另外,在花道的理论化和世俗化历史进程中,禅宗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禅宗的美学理念对日本花道的影响

禅宗的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美学就是在佛教禅宗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美学思想,它是禅宗与美学相互结合的产物。禅宗美学建立在禅宗思想之上,是一种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是一种简单朴素的心灵追求,是一种澄澈淡泊的审美之境。禅宗美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实践性,它强调了在审美活动乃至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细心观察和领悟周围的事物,将自身的独特感悟赋予其中,自身才会所感受到事物所流露出来的独特禅趣。禅宗美学传入日本,并与日本传统文化相结合后,在日本花道的理论建立和审美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花禅一味”:中国禅宗美学在日本插花艺术的体现

1.自然之美

禅宗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亲近自然",以自然为美,强调在日常生活和自然中参禅悟道。禅宗的朴素美学所传达的更多是一种顺乎自然的本真之美。

在日本,《瓶史》被认为是插花艺术的经典之作,里面说"花妙在精神,精神莫人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

日本花道注重自然情趣,主张在插花过程中要通晓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细心观察花草的自然风姿,在插花过程中保持"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自然之美,这不正是禅宗美学中自然之美在日本花道中的呈现吗。

2.顿悟之美

禅宗主张"顿悟",不依靠外部力量而靠自身参禅悟道,正所谓"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而日本插花经典《池坊秘传》中说道"花之心应为我之心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求插花者要遵从花草树木的自然形态,另一方面又要表达"心花一体"的理念,无论是插花还是赏花,都要求人们摒弃多余的杂念。而禅宗中有"无念"的思想,即是摒除杂念,摒除杂念是为了自身"开悟"。所以,池坊这一插花理念与禅宗的"无念"思想是互相契合的。

而禅宗美学,又是一种"空"的美学,主张在顿悟中去观感世界万物,追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境界,这是禅宗所追求的最高审美体验。而在日本插花文化中,花枝的布局和摆放不同,寓指的东西也不同,"纵为瀑布,横为溪,后面高的是山峦,前面低的则是平原"。由花的状态我们可以联想到时空的变化,含苞待放是未来之思,尽情盛放而是当下之想,而枯萎无力则是逝去之念。插花在花材上讲究用材精到、意象凝练,在空间造型上多使用"留白"这一手法给观赏者极大的想象空间。

所以,即使是小小的一束花,也能将山河湖海、古往今来汇聚一所,表现出禅宗"空"的美学理念。

“花禅一味”:中国禅宗美学在日本插花艺术的体现

3.无常之美

禅宗的"无常观"主张人们要看透生命与万物的无常,才能获得生命的解脱与自由。

在日本的花道中,否定了只把插花作为一件欣赏物的观念,而主张从花草中反映自然的变化和对万物的感悟。赏花的人看着花草会抒发自己的感慨,会惋惜春秋的逝去,这并不是在追求一时的兴致,而是他们在飞花落叶前所得到的一瞬间的感悟。而这

"飞花落叶"就是禅宗所说的"无常观",苏东坡曾说"画无常形有常理",这在插花中也一样适用。因此通过插花来观察和感悟人生,来反映四季和自然的变化规律,是日本插花文化中的传统

建立在禅宗"无常观"基础上的花道,强调通过花来反映时光的流转和情感的寄托。花道中有"一花三季"之说,就是初花、当季和余韵。即便是同一种花,处在不同的花季,所体现的美感也不一样。例如,水仙在 12 月的时候是初开之花,叶多花少,可以选一枝花与新叶一起置于细口长颈瓶中来展现其初开之姿。而1月是水仙的当季,应该将更多的水仙插入广口的花器中,来呈现其热闹的盛放姿态。2 月则是余韵之际,就应该将准备凋谢的花倚靠在花器口,来显示伤春惜别之情。插花中呈现"三季"变化的方式,体现出了禅宗美学中的"无常之美"。

“花禅一味”:中国禅宗美学在日本插花艺术的体现

禅宗美学在插花艺术中的实践

日本著名的花道艺术家川濑敏郎,他的插花作品是"自然野趣"的典范,是禅宗美学在插花艺术上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川濑敏郎从小学习"池坊"花道,他的花道作品充分体现了"顺应自然、回归自然"的禅意,无处不透着自然与朴素之美。川濑敏郎一般习惯先选器皿再择花材,即使是朽木、断竹、铁板、过滤网这些被人视为破烂的物品,他都可以巧妙用作为插花的器物。他只要从这些不起眼的器物中,能找到与花之间精神相契的结合点,就可以马上通过搭配使其反映出精妙的情趣。比如他曾在残破的竹编笼里放上虫蛀叶,来反映世事沧桑和哀物之情。

他的作品力图去除过多的雕饰,化繁为简,着力于将花和器物本身的简单素朴的自然之美彰显出来。

川濑敏郎的插花艺术也可以看作是对四季流转、世间变化进行的一种冥想和感悟。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可以说处处都蕴含着他对四季变化的敏锐观感和对周遭事物的悉心观察,即使是一片枯叶都能唤起他对生命与世事无常的思考。

他的作品重视当下的"悟",是否能够体会插花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禅趣全在于赏花个人的慧眼和当下的领悟。川濑的插花作品重视"心"的领悟与表达,继承了禅宗中"无即是有、多即是一、一即是多"的审美境界,力图用极少的物象来营造广大的精神世界。

在川濑敏郎的插花艺术中,禅宗的意境和审美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和表达。他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美,是一种静静往外渗透的美;既体现着简素与质朴,又饱含了对生命与自然的领悟,通过禅与花的结合,"自然野趣"的禅意使川濑的插花作品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美感。

“花禅一味”:中国禅宗美学在日本插花艺术的体现

(《一日一花》川濑敏郎插花作品)

文化与艺术是相互促进的,日本对禅宗文化的引入与发展,在花道的产生与发展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插花艺术大师们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禅宗文化的影响,使得禅宗独特的美学思维与理念能够渗透到花道艺术中。日本插花艺术正是因为吸收了中国禅宗的美学思维,才形成日本花道"禅花一味"的精神文化特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