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做到這兩點,我們才能真的認同孩子



做到這兩點,我們才能真的認同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在上網課時捧著手機,你會如何開口?


有這樣一條回覆吸引我的關注:“兒子,媽媽能理解你想玩手機的心情,可否上完課我們再玩,這樣心裡就沒有負擔。”


“理解”是我們經常會用的一個詞語,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會說: “我理解你現在心情不好”。


可有一次當我這樣說的時候,兒子居然回了我一句“你別說了。”可之前我也說過類似的話,為何今天他的反應這麼大?


過了幾天,我和他探討。


“孩子,前兩天你聽到我說那句話的時候反應挺大,是我說錯了嗎?”


“哪句話?”


“就是那句‘我理解你現在心情不好’,反正聽起來就是不讓我發火。可是那個時候我就是想把氣發出來。”


在那一刻,我明白原來孩子要的只是認同。


做到這兩點,我們才能真的認同孩子


雖然話沒有錯,但傳遞出來的感覺已經出賣我的本意。


的確,那個當下的我並不希望他發脾氣,於是試圖用這樣的話語去消除情緒的陰影,好讓他快速走出來,並沒有接納他的情緒,認同他的真實。


在生活中,“我理解”、“我知道”、“我注意到”、“我覺得”、“我感到”、“我看得出”、“我明白”等等詞語經常被運用作為溝通的起始語。


但如果是自負感在起作用,會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看來,要想忠實地反映一個人的感受和思想而不摻雜我們自己的意圖,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上一次分享我們提到“心法不開,技法無用”,這些詞語是技法,讓溝通能順利進行下去的心法又是什麼呢?


歡迎你通過音頻進一步學習。


本週五晚上,我們將在深度學習群裡繼續展開話題討論——你剛說一句,孩子回應你“煩不煩”,你如何接話讓溝通繼續下去。


本週六在抖音,曉敏青春說有一場關於手機話題的公益直播,想參與的小夥伴可以抖音同名賬號。


我在這裡等著你來,一起看那桃花開。



作者/ 諸曉敏

音頻/ 諸曉敏

圖片/ 部分來源於 www.pexels.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