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爭議解析:畲族和客家人有沒有關係?

客家,是中國公認的七大民系之一,有著獨特的文化和深厚的歷史底蘊,既保留了古漢人的風俗習慣,又不斷吸取周邊民系和民族的文化,表現出兼容幷包的特點。

這突出表現在廣東客家話,江西客家話,福建客家話部分詞彙和用法和粵語,贛語,閩語有相似之處。這些都是毫無爭議的。

爭議解析:畲族和客家人有沒有關係?

但是對於客家人是不是純正的古漢人的後裔這一問題上,有一些人表示出了異議。甚至一些人對客家民系的歷史進行歪曲。

有的人說客家人是畲族人的後裔,客家人是漢人是客家人自己編造的,還拿出一些客家地區的畲族聚集區和客家地區帶“畲”的地名來例證,如廣東梅縣的“畲江”,江西定南的“留畲”,此外在贛粵閩桂等省客家地區還有“良畲”,“畲田”,“畲崗”,“畲坑”等眾多帶畲的地名。

但這個觀點是非常站不住腳的。並不能因為客家地區有些地方的地名帶有“畲”字就說客家人是畲族人的後裔。中國有客家人近八千萬,而畲族人僅70萬左右,到底誰同化誰一目瞭然。

爭議解析:畲族和客家人有沒有關係?

我們可以說,客家人同化了部分畲族人,這是民族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說客家人是畲族人的後代完全是無稽之談。關於民族融合,那北方的漢人也融合了匈奴,契丹,女真等民族;西南的漢人也融合了本地的少數民族。而且,民族的融合有利於民族的長遠發展,而一味地封閉自守只能落後於時代的浪潮。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民族融合與同化是難以避免的,這在各個歷史時代具有發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社會本就是人類在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中形成的。民族是不斷交流和影響的,文化也是在不斷變遷的。客家與畲民長期住在一個地域裡,受到生態環境的制約,從事農耕生產,相互影響是無法避免的,但在文化交流中,漢族及其文化仍然是處於比較強勢的地位的。

爭議解析:畲族和客家人有沒有關係?

據記載,畲族早在公元七世紀初,也就是隋唐時期,就已經散居於贛閩粵三省交界地以及閩南,粵東潮汕等地,宋代才陸續向閩中、閩北一帶遷徙,約在明、清時始大量出現於閩東、浙南等地的山區。

畲族及其先民文化要比漢族落後,因此兩族長期相處在一起,文化上必然產生相互影響,尤其是在民族不平等的封建社會,畲族被迫改姓,逐漸被同化為漢族,畲族不僅被客家人同行,還被贛,閩,粵,浙等地的其他漢族民系同化,如部分畲族人也學當地漢族客家人的修譜之風。

畲族有自己的語言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不過受客家人影響較大,畲族通用漢文,唱畲歌,且畲歌是潮州歌謠的源泉。99%的畲族所操語言接近於客家語,但在語音上與客家語有差別,有少數語詞跟客家語完全不同。這些都是受漢族同化的結果。

爭議解析:畲族和客家人有沒有關係?

根據史書記載,畲族早期服飾極簡陋,男女皆椎鬢箕倨,跣足而行,不冠不履。後其衣著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時,也吸收了漢族的“中州之風”,但和客家人的風格還是有差異的。

當然,漢族客家人在風俗文化上同化畲族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響。如客家人和禽族都熱愛山歌,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影響。畲族是一個熱愛山歌的民族,其山歌不僅影響了客家人,還影響了潮州一帶的漢人,有的人認為“畲歌本是潮音的老調,也是潮歌的主流”。故今潮州的民謠猶稱為逗畲歌。

因而,我們可以知道,客家人和畲族確實有一定的關係,但更多的是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主要的還是漢族對畲族的同化,客家人直到如今仍然保持著一些漢族的傳統,說客家人是畲族人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和歪曲事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