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明英宗为什么要杀死于谦?

老冒574


明英宗杀于谦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他的“夺门之变”正名。在明景帝朱祁钰奄奄一息的时候,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三个投机分子,竟然把还为太上皇的明英宗朱祁镇从禁闭地南宫接出来,迎到金銮殿重新当了皇帝。这事往严重了说,就是一场政变,虽然有皇太后同意,但毕竟明景帝还健在,明英宗这时复位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当这伙人把阴谋另立皇帝、迎立藩王的罪名扣在于谦头上,判处于谦死刑时,明英宗说了一句:于谦对国家确实有功啊。但徐有贞说:不杀了于谦,您复位就师出无名。于是,明英宗明知会错杀于谦,也默许了。一心为国家着想的于谦,就这样为皇帝的利益牺牲了。

再往前追溯,于谦在”土木堡之变“后的一系列作为,也损害了明英宗的利益,那时也埋下了隐患。在明军与瓦刺的土木堡之战中,明军大败,明英宗被俘虏,瓦刺军逼近北京。在明朝一片混乱中,时为兵部尚书的于谦主持大局,拥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为新皇帝,稳定住了大局。当有异议时,于谦说:社稷为重,君王为轻。当瓦刺大军裹挟着明英宗攻打北京时,于谦呵斥了迁都的声音,巩固城防,主动出击,打退了瓦刺大军。后来,瓦刺要明朝用巨资赎回明英宗,也被拒绝了。在于谦的主持下,明朝的边疆稳固,瓦刺无机可乘,手里的明英宗也失去了作用,就想把明英宗送回来。这时已坐热皇帝位置的明景帝不高兴了,说我原来不想当皇帝,都是你们推举的,意思是现在明英宗回来怎么办。于谦则坚决地说:皇位不能变了,先皇也得迎回来。在明英宗回来后,明景帝把他禁闭在南宫,于谦没有干预。这样,于谦站在了明景帝这一边,实际情况也是明景帝重用于谦,对他言听计从。那么明英宗复位后,对明景帝重臣于谦的不满是必然的。

最后说说”夺位三人团“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三位都恨于谦。徐有贞原叫徐珵,在瓦刺大军压境时主张南迁,被于谦厉声斥责,为了升官改了名字。石亨为拍于谦的马屁,举荐于谦的儿子当官,也被于谦批评得恼羞成怒。至于曹吉祥是个太监,有于谦主持朝政,他不得势,也嫉恨于谦。这三个人狼狈为奸,既为立功策划了”夺门之变“,又陷害明朝的中流砥柱于谦。当然,明英宗后来悔悟 ,又把这三个家伙除掉了。


澜石记


明英宗朱祁镇杀死救时名臣于谦,原因其实就一个字:蠢。

↑明英宗朱祁镇是个很蠢的皇帝↑

当年明月在写《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曾经用了很重的笔墨篇幅写了朱祁镇,尤其是夸赞朱祁镇有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能够让周围人为之倾倒,佩服。

很多读者听完朱祁镇的故事之后,都觉得此人真是一个好人,只不过很倒霉罢了。然而,纵观整个明朝历史,明英宗可完全谈不上“英”这个词,他不配。

就看诛杀于谦这件事吧。当时于谦的个人威望是没得说的,北京保卫战一战成名,挽救大明江山于水火,可于谦这人,非常廉洁,性格清高,绝不愿意与官场同流合污,他不贪财,不图利,也不求虚名,就是想给国家和老百姓干点事实。

↑于谦完全可以跻身中华文明历史上最顶尖最优秀的人物行列↑

也正因此,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大明王朝没人掌舵的危难之际,于谦果断支持并且说服郕王朱祁钰登基,安定天下之心。同时,于谦朝堂上强烈主战,声称:“主张南迁的人,应该斩首!京师乃天下之根本,一旦迁都,就会变成第二个南宋了”

他义正言辞,说服了当时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但也因此得罪了一大批投降派官僚。

比如著名的投降派徐有贞,在朝堂上声称夜观星象,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能避祸,弄得群臣人心惶惶,于谦上面那句话,直接打脸徐有贞,从此徐有贞成为被大家嘲笑的对象,是胆小鬼,是投降派的代表。

尤其是北京保卫战成功之后,徐有贞更是断了前途。

↑徐有贞是害死于谦的直接凶手↑

但小人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折腾,脸皮厚,徐有贞通过讨好大学士陈循(此人也是主战派,但明显不是于谦那种清廉之人),得以升迁。徐有贞还特意拉拢于谦门人,于谦不知内情,但他还是替徐有贞说话了,奏请景帝朱祁钰让徐有贞担任国子监祭酒。

于谦之所以这么做,绝不是因为他接受了徐有贞的贿赂,而是他打心眼里就不认为徐有贞有多坏,尽管徐有贞提议迁都逃命,但当时情况危急,有这种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可朱祁钰不干了,他对徐有贞印象深刻,反问于谦:“这家伙就是提议南迁的那个徐有贞吧,不是什么好人!” 朱祁钰的判断是对的,徐有贞真的不是什么好人。

↑朱祁钰一直信任于谦,和于谦的君臣关系相处融洽↑

景泰八年,景帝朱祁钰病重,当时太子已死,而朱祁钰无后,身后事成为最敏感的话题,徐有贞和石亨等人搞了一次政治投机,策划了夺门之变。

那么,于谦呢?夺门之变这一晚,于谦在干什么? 实际上,于谦几乎是第一批得知此事的大臣,当时于谦的儿子于冕跑来告诉于谦明英宗复辟时,于冕吓得语无伦次,于谦并没有做出任何实际行动,而是严厉警告儿子:“小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

明英宗朱祁镇不知道的是,于谦在朱祁钰病重期间,不断游说让朱祁钰复立沂王朱见深,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曾经的太子。

毫无疑问,于谦绝不是什么景帝死党,他心里装的只有国家社稷,只有苍生祸福。 所以夺门之变后,于谦就当什么事没发生,他其实已经预料到,因为他当初在支持朱祁钰称帝时出了大力,如果朱祁镇心眼小,怪罪于他,他迟早会获罪甚至死亡。


↑明英宗朱祁镇比较重感情,但绝不是好皇帝↑

果然,就在第五天,明英宗朱祁镇就要杀了于谦。然而明英宗朱祁镇对于谦印象并不差,大明江山毕竟是于谦保下来的啊,可徐有贞却一定要于谦死,于是在朱祁镇犹豫表示:“于谦毕竟对国家有功啊”,可徐有贞回复了一句:“不杀于谦,此举无名”。

徐有贞的逻辑陷阱是:于谦意欲谋反,谋谁的反呢?当然是阻止朱祁镇继位,谋朱祁镇的反。可是这个逻辑的致命点在于,于谦谋反是为谁呢?为他自己吗?当然不是!因为当时朱祁钰还活着而且宠信于谦,那么于谦想在朱祁钰死后自立为帝?这在明朝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徐有贞通过这个逻辑陷阱是想暗示:朱祁钰继位不合法统,而明英宗朱祁镇夺门有理。 朱祁镇夺门有理,徐有贞们当然就有天大的拥立之功了。 如此矛盾漏洞百出的逻辑,竟然把明英宗朱祁镇绕晕了,直到很久以后,李贤找机会向朱祁镇指出:“您被徐有贞骗了!”

↑明英宗发现自己成为徐有贞们眼里的傻子后,再也不提夺门之事了↑

明英宗还听不明白。 李贤不得不把话说得更清楚些;“景帝朱祁钰病重不治,又没有儿子,帝位空悬,那么唯一具备太子资格的,当然就是太上皇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朱见深当时才十岁,他如果继位,不就相当于让朱祁镇继位吗?何况还有孙太后可以主持大局啊!!皇位还能旁落吗?”

李贤继续打脸明英宗朱祁镇:“相反,夺门之变不但不必要,反而是最具风险的路,那晚要是出任何意外,太上皇您轻则被废黜皇室身份,重则当场暴毙,还会连累子孙!”

李贤没有进一步说出的是,当时于谦掌管兵部,兼总督军务,牢牢控制京城兵权,于冕跑来告诉于谦夺门之变的时候,以于谦的能力和权力,完全能够扑灭叛乱,还能把朱祁镇徐有贞等人肉体消灭,因为朱祁钰当时可是活着的,是正宗的事实上的皇帝,朱祁镇凭什么去反?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却是民族脊梁↑


可是于谦什么都没做,当做没事似的,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以及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品格。于谦默认了既定事实,因为他扶立朱见深的目的就是让朱祁镇复位啊,他不是为了朱祁镇,不是为了朱祁钰,他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

可惜,明英宗朱祁镇太蠢,真的太蠢,被徐有贞忽悠的很惨,最终害死了一代名臣良相于谦。

徐有贞坏,朱祁镇蠢,最终公正不阿,清廉克己的于谦却被残酷杀害,但历史最终是公正的,于谦永垂青史!杏卷不朽!


我见青史多妩媚


于谦(1398—1457),字廷宜,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历经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四位皇帝。

于谦的一生可高度概括为:对朱高力煦一骂成名;平反冤案,惩治恶史,百姓爱戴,为其立生祀;任河南山西巡抚,政绩突出,被称为“于青天”;夫人董氏病逝,一生无娶;领导北京保卫战。

1449年土木堡之战后于谦坚拒南迁,力拥景帝上位,全力抗战,保卫了北京城,保卫了大明朝,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明英宗对如此功臣痛下杀手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中国王朝自古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谦是景泰帝的权臣,英宗对他其弟恨之入骨, 再登皇位后必须打击景泰旧臣。

2、土木堡之变导致22岁的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也先企图用英宗要挟明朝,于谦朝堂上当众高呼“社稷为重、君为轻”,拒绝和谈并领头拥立异母弟弟朱祁钰上位。

3、明英宗被放回后被代宗软禁7年,于谦支持并拥护朱祁钰为皇帝。

4、于谦支持朱祁钰废太子朱见深,立代宗独生子朱见济为太子。

5、不杀于谦,夺门复位名不正,言不顺。

于谦被杀罪名是“迎立外藩”。但迎立外藩是要用金牌召唤藩王入京的,而于谦没动过金牌。于是英宗给安了个“意有之”的罪名杀掉了于谦。

于谦死后,明朝少一社稷臣,帝国国势就此中衰,对士风臣心摧残不可估量。文官集团逐渐结党谋私、不顾国政的堕落之途,亦由此而发端。

我是美丽青春您真痘,欢迎赐教、转发、点赞,祝您万事顺遂。

美丽青春您真痘


明英宗杀于谦,是明知杀错了,却不得不杀——瞧瞧,有时候事情就是这么棘手。

为什么说杀错了呢?

因为于谦是一个对大明江山社稷立下过巨大功劳的人。力挽狂澜于既倒,可谓大明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于谦立下了什么功劳呢?这要从大明正统十四年开始说起。

其时,明英宗朱祁镇在位。从年号可以看出,他已经在位十四年。但由于继位年龄较小(9岁),所以此时的朱祁镇只有20多岁,算是个毛头小伙儿。

这一年,大明北部的瓦剌部落突然发难,向大明边疆发起了攻击。这其实是常态,瓦剌是游牧民族,并没有地盘要求,无非是抢点东西。按照常态的处理,派一员得力干将领兵教训一下就是了。

可明英宗朱祁镇是毛头小伙儿啊,毛头小伙儿最容易冲动。冲动的结果就是御驾亲征。大家都知道冲动是魔鬼啊,于是,御驾亲征的结果就是,朱祁镇在土木堡被瓦剌俘虏了。史称“土木堡之变”。

抓获了大明皇帝,瓦剌很兴奋,乘胜兵临北京城下。

这时候,于谦出场了。当时,于谦的官其实并不大,只是个兵部侍郎。但紧急时刻靠的是本事,与官大官小的关系不是很大。

明英宗被俘后,大明朝廷乱作一团,主流的观点是,北京城难保了,立即迁都南京。

但于谦说,不必迁。我能守住北京城。可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务之急,先要立一个新皇帝。

太后一听,靠谱。便把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立为皇帝——史称明代宗,把明英宗朱祁镇尊为太上皇。把于谦升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保护北京城。

于谦确实有才能。一战成名,打跑了瓦剌,保住了北京城。

瓦剌败退后,明英宗朱祁镇成了他们手里的烫手山芋。本来打算挟天子以令大明,讨点便宜,可人家大明立了新皇帝,朱祁镇的话根本没人听。

杀了呢?瓦剌又不敢。因为大明的整体实力远远胜过瓦剌。真要杀了大明天子,大明怒了,也够瓦剌喝一壶儿的。

思量再三,瓦剌做了一个英明决定:把明英宗朱祁镇放回去吧。

朱祁镇回到北京后,地位十分尴尬。因为他的弟弟朱祁钰做皇帝上瘾了,根本不愿意归还帝位。而且朱祁钰已经控制了大明朝廷,没人替朱祁镇说话。于是,朱祁镇就被朱祁钰软禁了起来。

注意,此时,于谦也没有替朱祁镇说话。毕竟,作为迎立新君的功臣,于谦没必要给自己找麻烦。再说得露骨一点,于谦是朱祁钰的人,而不是朱祁镇的人。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何况,朱祁镇还没死。毕竟当了那么多年皇帝,也还是留下了一些心腹的。更何况,迎立新君这种天大之功,对于野心勃勃的人来说,诱惑力是相当大的。

于是乎,在失去皇位足足八年后,大臣石亨等人趁着朱祁钰病重,突然发难,救出了被囚禁的朱祁镇,重新把他推上了皇位。

石亨告诉朱祁镇:皇位要想坐稳,必须清算朱祁钰的势力,首当其冲,就是于谦。

就这样,朱祁镇下令杀了于谦。同时被杀的,还有曾经效忠于明代宗朱祁钰的诸多大臣。


趣谈国史


于谦迎回明英宗,但没处理好和明英宗的关糸。于谦拥戴景泰帝,却冷落了迎回来的皇上。当景泰帝一手遮天,呼风唤雨时,可迎回来的皇帝还在囚禁中,失去过去威严和自由。明英宗这时是落地的凤凰不如鸡。由于景泰帝不讲信用,出尔反尔,费去明英宗的儿子做太子,转而立自已儿子做太子。人算不如天算,好景不长,景泰帝的儿子不争气,成了短命鬼早死之人。白发人送黑发人。景泰帝从心里接受不了

儿子早死的事实,悲痛欲绝,大病一场,一病不起。景泰帝悲伤过度,无思进取,不理朝政,荒废事业。于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点没办法。于谦多次劝景泰帝节哀顺变,人死不能复生。可景泰帝太爱自己的儿子,要死去见儿子。于谦忠于景泰帝,没少得罪明英宗。于谦深得景泰帝信任,加大力度打击违法犯罪,得罪了权贵和朝中大臣。于谦身在官场,不知人心险恶,社会复杂,朝廷在风平浪静中,充满刀光剑影和血腥拼杀场面。于谦势孤力危,孤掌难呜。后来,景泰帘帝重病在身,一身重病,苟延残喘,奄奄一息。明英宗趁机复辟当皇帝,残杀病床上的景泰帝。由于于谦誓死不投降明英宗,明英宗不得不杀了于谦。正如,于谦不死,夺门之变就非法。于谦不怕死,敢于讲真话。正因为如此,没有于谦向景泰帝冤魂叫屈,夺门之变才正义呀!于谦死在对景泰帝的愚忠,也不生活在明英宗残杀景泰帝的阴影中。于谦看淡个人生死,也要为大明努力,奋斗,做贡献。于谦为国家,人民利益而死,不是轻鸿毛,而是重泰山。


中国美6220


我来回答。

首先,于谦死的一点也不冤枉,因为“土木堡之变”,就是于谦下的套路。

忽悠皇帝亲自上前线,又把朝中文武重量级大臣全都带上,结果一战全军覆没,这正是于谦想要的结果。

当时,于谦管后勤,从长城到土木堡,一点点距离,他就是不去救援。皇帝被抓了,他几天时间,就把所有的粮草都搬回了北京城。并且成功在北京城阻击了蒙古人。

各位大神想想,他于谦有本事在北京城打败蒙古人,就没本事把补给送给土木堡包围圈里的皇帝。这个道理,恐怕不成立吧。实际上他就是故意见死不救,隔岸观火,幸灾乐祸啊。

事后,由于重量级大臣都死光了,他于谦成了一言九鼎的大佬。这个结果,正是他于谦梦寐以求的。这套路,太深了。明英宗在战俘营呆了几年,终于明想白过味来了。“这一切,都他妈的是于谦下的套路,故意坑老子啊!”

所以,明英宗回来后,先是低调再低调。等时机成熟,立刻复辟。上台后头一件事,就是立刻杀了这个阴险的于谦。

临死前,于谦还写了一首《石灰吟》。没用的,再多的石灰,也不能把他漂白了。

历史上类似情况,不可胜数。人们都认为他们是忠臣。我看他们个个都是罪有应得。比如岳飞,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我可以穿越时空,看到历史真相。司马迁《史记》,七成都是假的。只能当小说演义看看热闹。

我如果说出来人类起源真相,恐怕地球人眼珠子都要掉下来了,上帝都得自杀。


老冒574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忠臣被害死,当君不是好君臣却是好臣的时候,这里面就有了矛盾,因为真正的民族英雄不是单纯的忠君,而是忠于社稷,他们的理念是“社稷为重,君为轻”,这些人往往是道德完美的人,就会跟官场显得格格不入,不同流合污自然就成了大家攻击的目标,很多人在自相惭愧的同时,不是去靠近,而是想着去毁灭,因为只有这些道德完美的人不存在,也就不会对比出他们是有多龌龊有多脏,而明英宗杀于谦,是为了让自己复辟名正言顺,听从小人之言而枉杀于谦。



明英宗朱祁镇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在临死前废除了嫔妃殉葬制度,然而一生中还干了两件蠢事,第一件就是听从大太监王振的话,亲率大军北征瓦刺,结果是把明朝当时最精锐的军队葬送掉,自己也被瓦刺也先给抓了。第二件就是杀了于谦。朱祁镇被抓时留给大明帝国的是不到十万的弱旅,这下子明朝无主,军队又弱,也先趁机率大军来攻打北京,明朝陷入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当时朝臣们都不知道怎么办,举国上下惶惶不可终日。

当时的侍讲徐珵站出来说星象有变,应当迁都南京,这种软骨头第一个想的是怎么跑路保命,而不是怎么保家卫国,于谦怒斥道:“提议南迁的人应当斩首,京师是天下根本,一动就大事去矣,想想宋朝南渡的结果是什么。”徐珵被于谦这样打脸,自然就恨上了,后来北京保卫战成功,徐珵成了胆小鬼的代表,为了能继续在官场上混,徐珵就把名字改为徐有贞了。

于谦一心为国,正如他拥立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时说的那样:“我们完全是为了国家考虑,不是为了个人作打算。”这话一半是为了劝说郕王朱祁钰,一半也是于谦自己真实的想法,当时朱祁镇在也先手里,也先想利用朱祁镇这张牌来要挟明朝廷,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还只是几岁的小孩子,根本没法出来主持大局,为了粉碎也先的阴谋,于谦等人就想拥立朱祁钰为帝,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在这个明朝生死存亡的关头,只有这样才有希望为大明续命。

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拥立下即位,是为明代宗,这下子朱祁镇这张牌等于没啥用了,然后于谦又主持北京保卫战,积极整饬兵备,在各个要害部署,亲自督战,成功抵御了瓦刺大军,为大明王朝续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被誉为“救时宰相”。

朱祁钰是于谦等人拥立的,对于谦也是信任有加,对于谦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而于谦并没有居功自傲,虽然他权重一时,依然是秉持忠义恪尽职守,自己不贪财不图利也不图虚名,对那些贪污渎职的绝不姑息,根本没想过培养自己政治小团体,对于觉得可以推荐的人也是不计前嫌,徐珵想做国子监祭酒,曾托于谦奏请,于谦认为徐珵虽然提议迁都,也不代表他是有多坏,毕竟那时候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大有人在,只不过于谦不计较,明代宗可记得,所以没让徐珵当国子监祭酒,于谦也没去找徐珵解释,徐珵还以为于谦没帮忙美言,更是对于谦怀恨在心。



朱祁镇能够回来,于谦是大功,也先看到朱祁镇留在手里没用处了,就主动提出送朱祁镇回去,这时候朱祁钰可不乐意了,毕竟“天无二日,国无二主”,这朱祁镇回来自然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于谦却还是以大局着想,想的是不能让明英宗老死塞外,极力说服明代宗将朱祁镇迎接回来,朱祁钰才派人将朱祁镇接回来,也为于谦埋下了杀身之祸,朱祁镇回来后被软禁了起来。

景泰八年,明代宗朱祁钰得了重病,徐有贞、曹吉祥、石亨等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发动了“夺门之变”,将太上皇朱祁镇迎回朝堂复位,于谦得到情报时,不是利用手中的兵权去扑灭叛乱,而是为了忠义选择坐以待毙,当徐有贞等人诬陷于谦谋反,要杀死于谦时,朱祁镇还犹豫了一下,说了一句:“谦实有功。”徐有贞补了一句:“不杀于谦,你复位无名。”



朱祁镇听到这句就同意了冤杀于谦,为什么朱祁镇听了这话就要杀于谦?因为明代宗朱祁钰是于谦等人拥立的,现在朱祁镇搞复辟,就是要夺皇位,只有不承认明代宗皇位的合法性,朱祁镇发动政变才是合法的,这样的话于谦当然也就有罪,所以非杀于谦不可。

于谦被杀后,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府上是一无所获,根本就没抄到什么黄金白银,看到于谦府上有个小屋子上了锁,兴奋的打开后却又大失所望,那屋子里都是景帝赐给于谦的物品,换成别人都是将这些东西拿出来显摆,于谦却是把它们锁起来,从未向别人显摆。


历史红尘


确实,明英宗不是一个智商和能力很高的皇帝。

表面看,英宗杀于谦只是因为徐有贞说了一句:不杀谦,则此举为无名。但根源上,英宗是把自己在南宫这七年多的悲惨遭遇一股脑清算到了于谦头上。

徐有贞的话,引导英宗认为若不是于谦拥立代宗,自己根本用不着复辟,因为于谦等一帮人大逆不道,所以复辟是正当的。

英宗确实知道,若不是于谦拥立代宗凝聚人心,拼死抗战在北京城下击退瓦剌,自己可能永远回不了北京紫禁城,也根本没有复辟的机会。所以良心未泯的英宗一开始说了一句:谦实有功。

可是,英宗的思维认为,自己“被立为”太上皇,总得有个人来承担责任,这个人不能是郕王朱祁钰,也不能是孙太后,因为那样他自己就会被后人指摘为“不孝”“不友”。

感谢大奸臣徐有贞给了个提示,那么这个背锅的只能是于谦了,当然还有大学士王文,陈循,商辂这群在代宗手下混得风生水起的大臣,他们都该死。

回想起自己在南宫七年多形同囚徒,过着乞丐不如的日子,想起钱皇后为了自己哭瞎了一只眼睛,残废了一条腿,这一切都应该有人承担责任。

英宗所不知道的是,因为冤杀于谦,他将永远被后人所指摘和耻笑,所以他儿子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忙不迭地给于谦平反,尽管宪宗也是明代宗上台的受害者,失去了太子之位。

朱见深比他老子高明的一点是,他知道天下人都知道于谦是冤枉的,平反于谦有利于自己收拾人心,赢得好名声,平反了于谦,宪宗顺带专门让人在史书里加了英宗和徐有贞这两句对话。他无疑是想向后人昭示:

我老子不糊涂,都是被徐有贞这个混蛋坑的,他抓住我老子心中的弱点,挑拨离间借刀杀人杀了于谦。因为,徐有贞和于谦有私仇!

其实,秦桧杀不了岳飞,徐有贞也杀不了于谦,杀于谦的就是英宗,是他的愚蠢和私心。


每日一段历史


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走向。明英宗朱祁镇被俘,成为瓦剌攫取利益的最大筹码。答应条件于国无利,更会让瓦剌得寸进尺;不答应,人质在人家手里,更何况人质是皇帝,谁也不敢承担这个责任。

于谦等人拥立朱祁钰,把朱祁镇奉为太上皇,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皆大欢喜!

还在做俘虏的朱祁镇可不会这么想。他被抛弃了,曾经高高在上的皇帝,被人当成了弃子,生死未卜。他心中能不恨吗?恨弟弟朱祁钰,更恨于谦。

于谦在是忠于大明,还是忠于皇帝之间做出了选择。他更忠于大明,在做出选择的那一刻起,命运就已经注定了。而皇帝更希望的是臣子忠于自己,无论臣子做的选择如何正确,对于皇帝来说都是不忠。不忠的人下场只有一个。杀鸡儆猴!

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嫡长子,根正苗红的皇位第一继承人。朱祁钰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继位,从朱祁镇的角度都属于篡位,拥立者于谦自然是叛臣。朱祁镇复辟后,为了树立法理上的合法性,自然会把朱祁钰继位宣传成非法,而于谦作为其中最大推手,罪无可赦。

于公于私,于谦非杀不可!


寒星针


因为恨!

英宗被也先俘虏了整整一年,这一年面对死亡,屈辱还有漂泊不定的劳累,英宗最终都坚持了过来。

后来右都御史杨善奉命迎接英宗回朝,这才结束了北狩的生活,回来之后被遵为太上皇,锢居再南宫。

英宗本来和他弟弟景帝关系非常好,刚一登基立刻就封朱祁钰做了郕王,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就给他赏赐,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非常信任他,英宗亲征也先就让他的弟弟郕王居守京城,也就是做实事上的监国。

当英宗被也先俘虏一年后,忽然间被明朝派人成功迎回时,英宗对他弟弟是心存感激的,对郕王做皇帝也是认可的,对他来说能安安稳稳的做太上皇那已经是求之不得了。

然而,现实却很残酷。回来之后的英宗被安置在南宫,基本就属于软禁的状态。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景帝对他还可以,但是越往后就越不行,不仅脸难看,事难办,甚至生活都成了问题,日常供给非常差。

这还不算什么,更要命的是,朝堂一些英宗的旧臣希望给太上皇贺万寿节居然不允许,要知道这在礼节上是说不过去的。礼部尚书请求按照礼法在正旦那天百官在延安门朝拜太上皇也不被允许。所有礼节性的拜贺全部被禁止,太上皇成了名副其实的囚犯。

最要命的是当初册立的皇太子朱见深也被废为沂王,这一点可以说让英宗最终对景帝的态度发生根本转折的最重要的稻草。要知道朱见深当皇太子那可是皇太后立的,其法律效力和郕王当皇帝是一样的,因为郕王做监国,当皇帝都是经过皇太后同意的。

经过七八年的困居,英宗已经由当初对景帝的感激逐渐变成了怨恨。在这期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这帮受到景帝排挤的奸臣小人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宗传递消息,他们把太上皇的遭遇全部说成是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挑唆的结果,本来英宗以前就处理过于谦(正统六年兵部侍郎于谦就受诬告被英宗下了大狱,后来关了俩月放出来成了大理寺少卿),所以英宗在谗言的蛊惑下坚定的认为于谦是小人,是在报复他。

等夺门复辟以后,怨毒已深的英宗首先想到的就是于谦和王文。最先收拾得也是他俩。最初英宗定的是砍断于谦的四肢,然后凌迟处死,后来可能是觉得有点太过分了,然后就没有施行,最终是杀人炒家,家属发给降虏为奴了事。当然,景帝也没落个好下场,悲惨的病死以后,被英宗恨恨地给了一个非常差的谥号:戾

而于少保太冤了,以至于当时京师童谣有云:“鹭鸶冰上走,何处得鱼兼(于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