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明朝歷史上最愛花錢的皇帝?

420年,北京新宮建成。86座宮殿,48座宮院,23座樓閣,22座會館,各種齋、室、堂、軒,超過十萬工匠十四年的辛苦勞作,終於建成了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建築,也代表著大明帝國至高無上的威儀。

明成祖朱棣陶醉在自我感覺良好、德被天下的美夢中。然而不和諧的聲音出現了。禮部主事蕭儀上奏,認為皇上遷都是個錯誤。

為了證明自己的論證,蕭儀做了形象的說明,遷都過程中產生的費用,算起來龐大而驚人,僅稅糧一項,每年從南方各省徵集過來就高達四百萬石,從南方漕運到北方,實是一件“勞民傷財”之舉。

“勞民傷財”這四個字,對朱棣來說,十分刺耳。當然,蕭儀也為這刺耳的字付出了代價,“謗君之罪”,蕭儀被處於極刑。

此時,正是《永樂大典》編撰即將成功之際,鄭和的寶船即將第六次前往西洋,朱棣在大國帝王之夢中正陶陶然之際,哪能容得這個不和諧的聲音。

然而在一些人心中,這個大帝國之夢,其實就是勞民傷財之夢。翰林院侍讀李時勉上書,提出“連年四方蠻夷朝貢之使相望於道,實罷中國。宜明詔海外諸國,近者三年,遠者五年一來朝貢,庶幾官民兩便。”

這位大員說的更直接,你們用於每年對各國使節的接待、宴請工作,已經成為負擔,對官員、百姓都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朱棣感覺更加不爽。大國之威,四方來賀,這個形象工程,竟然有人敢非議?


誰是明朝歷史上最愛花錢的皇帝?

但李時勉有一句話,其實說出了很多當朝大臣的心聲。“官民兩便。”無論什麼樣的形容工程,不能建立在勞民傷財、擾民不便的情況下,否則,國家財政將如何支撐?百姓民心將如何穩定?

各位大臣還很難忘前朝舊事。朱元璋恐怕是建朝以來最節儉的皇帝吧。平時吃的飯菜、穿的用度,都是節儉到極至,甚至還動不動就憶苦思甜,把太子、皇親們接到農村去,在簡陋的屋舍裡體驗生活。而今時代變了,新上任的皇帝,似乎已經忘了本。

朱棣當然不是個沒有頭腦、只知享樂的“官二代”,事實上,國家財政在好大喜功、面子工程的支撐下變成了什麼樣子,他也很清醒。於是也採取了一些手段。比如說,農民在農閒季節服徭役三十天、工匠服徭役三個月,此時一律延長至六個月,以貼補國用。面子工程釀成的窟窿,最後還是從老百姓身上出。

朱元璋在世時,曾明確表示,嚴禁“擾民”,要讓農民安於土地,不得產生二心,然而這一策略,到了朱棣那裡,開始走樣。

帝國龐大的根基還在,所以朱棣能夠用帝國的遺產維持其作大作強的夢想,但很多人已經隱隱看到,當個人的好大喜功,與民眾承受的壓力無法對等之時,其所生的負面效果是什麼。

於是,終於有人頂著壓力上了,他向朱棣上奏,向朱棣平生最得意的一項壯舉提反對意見——下西洋。

這個敢於說話的人,就是前文提到的戶部尚書夏原吉。

誰是明朝歷史上最愛花錢的皇帝?

夏原吉不是勇士或是鬥士,他也是迫於無奈,不得不說。

一切都是因為皇帝太能花錢,讓他這個管賬的,勉力支持,也殊感不易。

第一筆大開支,是戰爭。朱棣出身行武,頗喜打仗,用暴力征服別人,是他一大愛好,所以他在位期間,掀起過無數戰爭,僅漠北蒙古,就曾五次出征,每次出征,龐大的軍費開支,都在數十萬甚至百萬之間。史料記載,朱棣第一次遠征,就運糧二十萬石,第三次更是用運糧高達三十七萬石,僅徵用的驢子就是三十四萬頭,車子十七萬輛之多,民夫更甚,多達二十三萬多人。各地官吏、民眾不堪其苦,備受煎熬。

另一筆大的開支是下西洋。朱棣打造了世界上最龐大的船隊,兩萬多人的遠航,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但所耗費的龐大開支,卻讓戶部抓襟見肘。每一次鄭和的船隊又要出發時,夏吉言等戶部官員都感到心肝震顫。

下西洋的壯舉,讓後世管錢的官員個個心驚膽戰。直至最後,因為實在拿不出這筆開支,朱棣也不得不強行中止這一舉動。此後數任皇帝再有此念,必有重臣阻止。1447年,明憲宗曾想效仿前朝,再下西洋,兵部尚書、國家重臣劉大夏當即反駁,說“三保下西洋,費錢糧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議?”憲宗也不敢不聽這位老臣忠語,這一行為至此終止。

更費錢的還有遠征安南,這也是一場浩大的開銷。安南從漢唐就是中國屬地,五代以後才獨立成國。1406年之後,朱棣曾多次用兵,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對其進行征伐,最後安南雖被征服,但所耗費錢財、人力無數,帝國的積蓄也被付之一空,在朱棣死後,交趾(即安南)布政司也隨之撤銷。遠征安南,勞民傷財,最後無功而返。

此外還有京城的遷都、修建,巨大的工程,耗費錢財,勞民傷眾,形成了空前的浪費。

在盛世的背後,在夢想的背面,埋藏著人民的苦難。巨大的透支,造成了空前的通貨膨脹,在夏原吉的眼中,這個虛假的繁榮帝國背後,是難以為繼的財政危機,從永樂三年到十九年,帝國物價飛漲,竟然高達三百多倍。朱棣把國力耗光了,而買單的,就是後來人。

而朱棣最可怕的還不止於此,他把朱元璋建立的務農為本、艱苦樸素的作風全部丟光了,在他之後,好大喜功、鋪張浪費、虛假繁榮,成了很多明朝帝王的通病,像後來出現的英宗、正德、嘉靖、萬曆莫不如此。朱元璋為了維持皇室穩定,推行的一系列與民相安的政策,則被與民爭利的短視行為取代,從獲得民心到失去民心,其實也始於朱棣一朝。

對此,有識之士是有認識的。在鄭和下西洋第一次遠征之時,舉國歡慶,隆重相送,但夏原吉卻隻身前往江浙,那裡出現大饑荒,這位戶部尚書前去賑災。一方面舉功歡慶,共襄盛舉,一方面是民不聊生,災情嚴重,帝國大廈的根基在那一刻已經鬆動,可惜的是,執政者在勝利者的光環中醺醺欲醉,並未意識到危機的到來。

夏原吉終於不能再忍耐了,眼看著高樓再建,寶船將開,戰馬又起,他聯合吳中、呂震、方賓等官員紛紛上疏,稱連年爭戰與鋪張,已經導致“糧餉不足”“戎馬糧儲十喪八九”,夏原吉更是一針見血的指出,“畢年師出無功,軍馬儲蓄十喪其八九,災費迭作,內外俱疲。”把朱棣幾年來所炫耀的武功,基本上貶得一無是處。

對於這種逆耳之言,朱棣的反應是勃然大怒。上疏之人全部撤職下獄,殺的殺免的免,夏原吉處於死刑,後經內閣大學士、工部尚書、老臣楊榮求情,免於死刑,在獄中關押。

誰是明朝歷史上最愛花錢的皇帝?

碰上一個愛花錢的皇帝,不是戶部尚書之難,更是百姓之難。

與夏原吉遭遇過同樣命運的,還有清朝末年慈禧一朝的戶部尚書閻敬銘。

閻敬銘是清朝最傑出的理財專家,從光緒即位開始,就以軍機大臣、大學士身份,管理戶部,幾次大的饑荒和國難,都是因有他在,才能勉力維持,因其功高,所以皇上親賜黃馬褂,權高位重。

這位重臣、老臣,卻也因為頂撞領導,把官弄丟了。

事因起於修建頤和園事件。當時北洋艦隊已經成軍在即,但是慈禧太后卻因慶祝生日在際,把北洋艦隊的經費挪為己用,拿來修頤和園。正直忠烈的閻敬銘對此當然非常不滿,拒絕執行這一愚蠢的指令,甚至直接頂慈禧太后,希望她能“治以節用為本”。慈禧大怒,哪裡聽得進閻敬銘的話。當即撤了閻敬銘的官,革職不用。

與夏原吉等人比起來,閻敬銘還算是好的,起碼沒有被殺頭,也未曾入獄,但也同樣因為發出不和諧的聲音,跌入人生的谷底。

這些忠直之士,雖出發點在為帝皇建功立業,但能站在國運民生的角度,休養生息,與民為便,都堪稱是封建王朝中的治世能臣,而他們的命運跌入了谷底,其實不是個人之痛,而是一個王朝之痛。

1424年,是為永樂二十二年,朱棣率大軍遠征,回師途中的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因軍馬勞頓、虜地旱寒,終於病倒。一代雄主,甚至不能堅持回到京城,就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終點,在臨終之前,朱棣留下了這樣的話:

“夏原吉愛我。”

而此時的夏原吉,還身在獄中,以待罪之身,等待懸而未解的結局。

也許只有在生命彌留之際,朱棣才終於意識到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的真諦吧。也許直到此時,他也才能真正意識到,其實與民休養生息,才是強國之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