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步人甲可以抗住二战步枪的正面射击吗?

闪击伯爵2


扛不住!别犯傻啊!

先说下什么叫步人甲,

这是一种宋朝重甲,整体由1825片甲叶组成,整体重量将近30公斤。对弓箭、刀枪的防护效果极好。

但是即便是步人甲对枪弹也是难以防护的。宋朝不仅仅是甲出名,弓箭其实也很出名。

根据咱们对考古资料来说,宋朝的箭一般重量为将近96克。拉满弓射出的时候速度大约为每秒53-55米。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动能了,安装动能公式来计算弓箭的动能大约是135-142焦耳左右。

咱们说下二战的“大八粒”加兰德步枪

这把枪使用7.62x63mm的春田步枪弹。弹头重量为12克,初速可以达到820米/秒,折算下来的枪口动能是3349焦耳,大约是宋朝弓箭的20多倍。

因此以防护弓箭为主的步人甲在二战步枪下可以说是丝毫没有防护作用。

不仅如此,这么大的枪口动能即便是现代的防弹衣都防不住。

后来军队也意识到步枪的威力过大,因此就搞了个中间威力弹,例如8克弹头的7.62mmx39苏联步枪弹(枪口动能2010焦耳)或者9克弹头的7.62X51mm的北约弹(枪口动能为2472焦耳)。



但是中间威力弹的威力其实还是过大,于是又搞了小口径步枪弹,枪口动能在1300焦耳-1650焦耳之间。

所以题主要让步人甲抗枪弹,却没有给步人甲选个好时候,恰恰选在了步枪弹威力最大的年代。居心叵测啊...


军武数据库


这又是一道“时光穿越式”的题目。

宋朝……我國历史上“五代十国”下启“元朝”、分北宋、南宋;共历18帝享國319年(960年~1279年)。

〔步人甲〕/A.man.steps……由1825片甲叶组成的将士作战护具
“铠甲”。

〔铠甲〕是冷兵器时代将士作战“单兵护具”。
(宋朝……“步人甲”)





宋朝(960年~1279年)属于人类历史上的“冷兵器”时代、刀、枪、剑、戟是重要的作战武器装备、作战模式大都采用“单打独斗”或者“群殴”的形成。
(宋朝时朝的作战“群殴
”)
(宋朝作战)



(那个时期威胁最大的恐怕就是这样的“先进”武器装备)
(冲锋陷阵的将士们依靠这个一套“步兵甲”属于先进技术的护具重量达70公斤(58宋斤)。
二战从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人类历史步入“工业革命”后爆发的最惨烈的“热火兵器”时代战争。

二战时期、“冷兵器”时代
的大刀🔪长矛已经“退出江湖”很多年了……


(步枪……已经开始在二战时期大显身手)
(“李.思菲尔德”

步枪是一战时期出現的名枪、射程运、杀伤力大)

二战时期小日本研发的38式、99式和44式骑兵步枪)
(二战时期的名枪美军
“M1/卡宾枪”)

以上,随随便便一把二战时期的步枪、“穿越时空”到了“宋朝”在有效射击距离、可以毫不费力的击穿“步兵甲”……

所有说、这类对比毫无意义!


孔乙己乱弹


由于古代铠甲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缝隙,古代铠甲使用的钢铁质量都比较差,任何一种古代铠甲,都无法抵挡住现代步枪的射击。现代步枪的穿透性非常强,当子弹射中铠甲的时候,能够从铠甲的缝隙穿过去,或者直接将铠甲击穿。宋朝的步人甲是古代最重的一类铠甲,这种铠甲由1800多个铁片构成,总重量超过70市斤。不得不说古人的力气确实比较大,如此笨重的步兵铠甲,如果穿在现在人的身上,恐怕连走路都是一个问题,更不要说行军打仗了。

步人甲主要是用来防御弓箭的攻击,对于刀砍和枪刺有一定的防御作用。不过穿上步人甲的士兵并不是能够刀枪不入,否则宋朝的军队就不会屡战屡败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弓箭和长枪也能够从步人甲的缝隙里面穿透进去,杀伤身穿重甲的士兵。二战时期的步枪都是单发步枪和半自动步枪,这两类步枪的威力比较大,精准度比较高,比现代的突击步枪穿透性还要强得多。

在100米的范围内,AK47步枪能够穿透6mm的钢板,现代6mm的钢板要比古代几厘米的铁片还要坚固的多。即使步人甲是铁板一块,凭借着古代钢铁的厚度,也无法抵挡AK47步枪的设计。而AK47步枪只是二战结束后出现的突击步枪,威力较比二战时期的单发步枪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让二战时期的98K步枪和三八式步枪来射击钢板,穿透性肯定要强过AK47。

在古代的所有铠甲里面,最坚固的铠甲就要数清朝时期的棉甲,然而在近代的几次战争中,身穿棉甲的清军毫无抵抗能力,只能成为西方军队的活靶子。十九世纪的枪械的威力,同二战时期枪械的威力差距非常大,因此二战时期的枪械完全能够穿透步人甲。如果在近距离射击敌人的话,不要说用二战时期的步枪击穿步人甲,就算是击穿步人甲之后的子弹,也足够把穿铠甲人的身体再打穿。


军武小咖


宋朝虽然崇文抑武但在甲胄工艺方面很是讲究,由于中国古代铠甲属于军用品不能留存或用于墓葬所以只能通过文献及璧画等方式了解分析。按照宋制规定标准步人甲由1825枚甲叶组成,可以通过甲叶数量增减实现不同防护力,以步兵大面积的铠甲而言可以达到29.8KG。比同期欧洲锁子甲还重,自然在防护力方面更强。

看下图凤翅兜鍪和乌锤甲,全身防护这在古代是绝对的重甲,而且防护面积很大。

看完铠甲自然要谈防护力,冷兵器时代主要是针对刀枪剑戟的物理伤害,由于不是以火药为动力在上面防护全面的步人甲面前很难达到一击毙命。但是如果对手使用的是比弓箭更强的神臂弓、床子弩等大杀器,近距离发射可以直接将箭支钉入到城墙里,就算是多穿两套铠甲一样没戏,穿透时实在太强。床子弩最大射程可达1500多米,在澶渊之战宋军就是以床弩狙击射杀辽军阵中主将萧挞凛达到对方退兵效果。

回到火器时代以穿透力强闻名的三八式步枪为例,有效射程虽然只有460米,但实际最大射程高达2000多米。引用网上资料近距可以射穿50公分厚木块,二战时期日军以人体试验表明可以一枪击穿4-5人。对于古代步人甲而言虽然全身都在防护范围,但相对较薄的甲片以及甲片之间的连接处能挡住刀剑但对于高速的子弹基本无效,当然如果离的远一点还是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大家可以参考一战时期的防弹衣,其实和古代的铠甲效果类似,在现代火药弹面前同样一枪洞穿,但是对于流弹或者弹片之类的防护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


河东三叔


不要妄图想抗不抗的住,如果栓动步枪朝身穿甲胄的古代步兵射击的话,那简直就是单方面的屠杀。首先古代甲胄为了减轻重量,很多甲片多采用竹片,而有的身强体壮的会使用铜或铁来制作甲片。这一身甲胄穿在身上重量高达30公斤以上,身上穿着这么一身肯定只能行走无法冲刺。

反观二战步枪拿m1加兰德步枪为例,有效射程高达800~1100米之间,标准口径7.62mm并配弹8发弹夹。由于是半自动步枪,所以在打空弹夹之后,弹夹会自动弹出,只需将新的弹夹压进弹仓即可重新射击。

如果将100名步兵配备上m1加兰德步枪,然后配置成两排并持续火力输出。这时身穿甲胄的重步兵们需要从1000米开完缓慢冲刺,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如果是举例的话,当年英国在殖民地曾只用四挺马克沁机枪,就屠杀了上万名全副武装的土著战士。


九品侍卫


千万别认为古人的盔甲可以抵挡现代枪械的射击,尤其是不要去跟一、二战那些威力过剩的武器比性能。

二战步枪处于一个枪械正在转型的历史时期,以至于出现了栓动步枪、半自动步枪、自动步枪三雄并立的情况,但总的来说,二战的步枪类武器还没有脱离一战的影响,它们普遍的特性就是——射程远、威力大、杀伤力过剩。

当年战场上常用的几种步枪都存在这种堑壕战后遗症,像使用0.303in(7.7mmx56R)弹的英军,使用.30-06(7.62x63mm)的美军,使用7.92x57毛瑟弹的德军,使用7.7x58mm和6.5x50mm弹的日军,使用7.62x54R的苏军等等,它们是二战的主流,也是全威力弹药时代最后的继承者。

这些被称为“威力过剩”的全威力枪弹,常常又是步枪弹又是机枪弹,药瓶硕大杀伤十足,今天被传得神乎其神的AK-47、小口径弹药等等,都不如全威力弹药给力,任你再怎么会体内翻滚、制造空腔,在巨大动能面前都得败下阵来。

正是得益于巨大的动能,二战时期全威力弹药穿透性能极为出色,普通薄钢板根本防御不住它们的攻击,起码超过7mm的装甲钢才敢打保票说能顶住,显然古人是不可能将甲胄打造到7mm厚的,而且他们用的也不是装甲轧钢钢而是铁,连中间威力弹都防不住。

我们可以拿苏军的7.62x54R举个例子,看看它装了哪些武器,那么你一定不会有“古代铠甲能防御子弹”的想法了。

7.62x54R装备了:

莫辛纳甘步枪

托卡列夫SVT-40半自动步枪

马克沁M1910式水冷重机枪

郭留诺夫SG-43重机枪

捷格加廖夫DP-28转盘机枪

ShKAS航空机枪

此外还有卡拉什尼科夫PK、PKM通用机枪和SVD德拉戈诺夫狙击步枪,不过这仨是二战以后的武器,就不放在里面了。

我们从上图可以很直观的看到AK的M43弹和莫辛纳甘的7.62x54R的区别,所谓“威力过剩”就是如此,别说铠甲,防弹衣都HOLD不住。

步人甲虽然重量极大,但它的目的只是防御箭矢等冷兵器攻击,以在缺马的弱势环境下顶住北方骑兵攻击,因此采取了较为极端的大面积甲片防护,将全身上下紧紧包裹在厚重的铠甲中,这样便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最重的单兵作战防具。

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感受一下步人甲的厚度,重达70公斤的步人,由1825枚甲片编缀,平均下来的话每枚甲片不到40克,这还不算连接部位、皮革、布料占去的重量,我都尽量往高了说。

为了给大家直观的感受,我拿了个奥利奥做对比,一小包奥利奥的重量是65克,变成麻将大的铁片的话,步人甲还是很有点厚度的(前提是你全部的重量都得是这玩意儿),但别忘了,这是铁,不是轧钢。

我们时常在一些外网上看到因为警匪驳火被打得千疮百孔的汽车,并且这些汽车仅仅被9mm的帕拉贝鲁姆或.45ACP就打得对穿,这无不显示出枪械的真实威力。

如果拿.50BMG打就是这样,不过这种口径在二战时没有被当做步枪弹用,今天倒是被巴雷特反器材步枪用上了。

借用一张国内的汽车统计图,上面明确排列了汽车各个部位钢板的厚度,可以看到,大部分都在0.8—1mm左右徘徊,车门钢最高可到1.46mm,X2的话就是2.92mm,加上空心效应,枪械的威力可见一斑。

而二战时的全威力弹药比起警用手枪来,那差别不是一般的大,如上图,这是一张美国枪店的民用猎枪弹统计图,其实许多子弹根本都是当年的步枪弹,它显示了弹药的质量、速度、焦耳数据。

图上第一个是12号的霰弹枪弹,第二个就是美军二战时,用在春田M1903步枪以及各种机枪上的斯普林菲尔德.30-06弹,第三个.308是温彻斯特战后民用销售的7.62x51mm弹,它们的威力很明显超过了下面的AK47的M43弹和M16的5.56x45mmNATO弹(民版叫做.223雷明顿)。

其实说了这么多,再讲下去无非就是科普枪械知识罢了,想必大家都有基本认识了,步人甲根本挡不住二战的全威力枪弹。

况且二战只有这些通用口径步枪吗?还有不少挂着“步枪”头衔的怪胎,比如PTRS-41反坦克步枪,这种东西拿来打人就太不道德了。

或者德国的PzB39反坦克步枪也不错。

别不服气,人家是7.92mm的啦~好吧,还要加个x94mm,旁边7.92x57的毛瑟弹瑟瑟发抖。

还没完,莫辛纳甘搞出来的7.62x155mmrR和7.62x122mmR弹更夸张,说这是圆珠笔你信吗?

而且发射它们的只是被改造过枪机的莫辛纳甘步枪而已……呐,我知道你步人甲厉害,但也不要硬拿鸡蛋碰石头是不是?做人呢,最要紧的是开森。


王司徒军武百科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幼稚,怎么说呢,我们先从二战时候的武器说起,我们中国在二战时期,是受过日本侵略者侵略过的,而日军的标配,则是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的有效射程是460米,最大射程是在2000米左右,这样类型的枪,纵然是美国的凯夫拉头盔在百米外垂直射击,也会轻易穿透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枪,至少对于1厘米的均质钢板,也会轻易穿透的,我们再回头来看看宋朝的步人甲。

宋朝的步人甲,是由1800片甲片串起来的,这些甲片是用来防穿刺和劈砍的,虽然说比同时期的战甲先进了不少,但是这种降维的比拟,只会让人贻笑大方的,别说当时日军的三八大盖,就是当时射程只有百米的手枪,甚至于如今的打猎用的自制的散弹猎枪,直接打在步人甲上,也是会轻易的穿透,不知道这个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留言!


北派说书人


少年醒醒,二战时期的步枪比现代步枪的威力还大,因为当时用的是全威力弹,现在用的是中间威力弹。

全威力弹时什么概念呢,现在防弹衣最高级别NIJ标的Ⅳ级防弹板才能挡得住二战美军标配步枪M1加兰德发射的子弹,但抵挡现在美军的5.56子弹只需要Ⅲ机防弹板即可。而且对于早期步枪来说采用7.62x63子弹的M1加兰德穿透力还不是最大的,采用7.92x57K型子弹的毛瑟步枪才是穿透力最强的,在毛瑟G98步枪发射这种钨芯子弹的时候有1/3的概率打穿12到13毫米的钢质装甲,在一战之中这种子弹经常用来对付早期坦克。

盔甲的厚度当然不可能做到1厘米以上,如果做这么厚那人就真的走不动了。更何况步人甲只是绳子约束的扎甲,就算是用手枪弹射击都有可能直接崩断约束的绳子而挤开缝隙射入人的身体。对于这个时期的盔甲来说防御冷兵器才是第一需求,事实上能勉强防御火器的盔甲只有铆接的布面甲和淬火的板甲(大块铁片淬火极容易崩裂,一块淬火成功的甲是用大量废品堆出来的,早期只有昂贵的贵族甲才会淬火)。当然这指的还是早期的火器,想要防护近现代火器,那就只有防弹衣了。


开着皮卡打坦克


搞笑问题,可以当成娱乐话题来说。二战步枪的穿甲深度应该在6毫米钢板以上。宋朝的钢材质量咋样咱就不说了,披挂6毫米以上钢板。哦,这个面积和体积应该怎么算?我估计三四百斤差不多。哎,不是什么步人甲了,是负重运动员啊。这个问题还不够可乐,你应该问一问孙悟空能不能打过美国队长。赵云能不能干过钢铁侠?


华来士196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