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皇帝科學推廣“種痘”,讓中國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領跑歐洲


清朝康熙皇帝科學推廣“種痘”,讓中國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領跑歐洲

康熙皇帝畫像


多流行於冬春季節的“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感染人類的最古老烈性傳染病。因其死亡率極高、死亡人數僅次於鼠疫和霍亂,曾經是令古人談之色變、頭疼不已的流行性瘟疫。

史載,在空氣飛沫快速傳染、天花疫情大爆發、大流行的十七至十八世紀,每年死於天花的人數,歐洲約為50萬人,亞洲約為80萬人,而整個歐洲死於天花的總人數居然高達1.5億人以上。

“十八世紀初,天花曾經使歐洲半數人口的臉上佈滿痘瘡。”(《世界醫學史話》)

“天花”,在中國古代被稱為“痘疫”,為外源性傳入的甲類傳染病。天花傳入中國的最早記載,始見於晉朝葛洪的著作《肘後備急方》(約成書於317年前)。

“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治得差後,瘡瘢紫黑,彌歲方滅,此惡毒之氣。”

據中國近現代著名中醫醫史文獻學家範行准考證,公元476年,隨著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攻打南齊,使天花的傳播區域從西域傳入中國江東廣大地區。

“永徽四年,此瘡從西域東流於海內”。(王燾《外臺秘要方》)

天花傳播叫人驚恐的巨大危害,在於普遍易感和高死亡率。“凡幼孩必發天花,無一能免者。”(申報1894年5日20日《勸各鄉鎮施種牛痘說》)

“時遇天行,國中無一寧戶。雖都甸僻偶,多因慘遭其害,或損兄弟,或損兒孫。父子親眷,悲切難聞。若僥倖命存,或痘癰疾於耳目手足,難以枚舉。即王侯士庶,家家戶戶,無不驚惶。”(範行準《中國預防醫學思想史》)

甚至當時的民間,竟有這樣的諺語——“生娃只一半,出花才算全”。


清朝康熙皇帝科學推廣“種痘”,讓中國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領跑歐洲

天花病毒


歷史時間的指針悄然撥到17至18世紀,一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爆發烈度空前的天花疫病席席捲亞歐大陸,彼時的中國北方正是天花肆虐的重災區之一。

多年後,功成名就、號稱“千古一帝”的康熙卻不無遺憾地回憶,深受天花影響失去家庭幸福的童年生活。“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聖祖廷訓格言》)

此“痘疫”波及華北影響之烈,別說是平民百姓達官地主,就是衛生條件堪稱一流的皇家帝胄也難以倖免。清朝入關的第一個皇帝康熙之父順治帝,就是在24歲的青壯年不幸死於天花惡疾。

說來慶幸和頗為傳奇的是,由於年幼的皇三子玄燁(康熙)已出過天花,對這種可怕惡疾有了終生的免疫力,這也是促使順治皇帝下決心將他立為太子,繼承大統的主要原因。在某種程度上,這也驗證了民間諺語(“生娃只一半,出花才算全”)對帝王決定繼承人的潛移默化直接影響。

對天花危害有切膚之痛的康熙在即位之後,對天花傳染防治工作極為重視,在他的一手推動倡導下,清朝對天花的防治由“被動隔離”轉入主動的“積極防治”。


清朝康熙皇帝科學推廣“種痘”,讓中國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領跑歐洲

康熙皇帝讀書圖


康熙採納推廣的是中華民族醫學寶庫中行之有效的“種痘”疫苗法。

其實,中國古代醫學家對天花的預防、控制,進行過長期堅持不懈和卓有成效的探索研究。早在北宋時期,已經發明和使用人痘接種法。這一科學免疫方法的耀然問世,對減輕天花危害,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無疑是中華民族對世界預防醫學的一項重大貢獻。

譬如《醫宗金鑑·幼科種痘心法要旨》把人痘接種法歸納為四種兩大類。一類是旱苗法,包括“取痘粒之漿而種之”,“服痘兒之衣而種之”,“以痘痴屑幹吹入鼻中種之”;一類是水苗法,“以痘痴屑,溼納入鼻孔種之”。

醫學史家範行準認為,這四種種痘法應有先後順序,推測“痘衣法”是較為原始的種痘法,其次是“痘漿”,再次是“旱苗”,最後是“水苗”。


清朝康熙皇帝科學推廣“種痘”,讓中國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領跑歐洲

中國古代名醫葛洪雕像


在崇尚科學的康熙積極關切之下,清廷在太醫院設立了專門的涉痘診科,廣徵名醫;在京城內設立“查痘章京”,負責八旗防痘事宜,以此係統治理國內的天花疫情防控工作。

康熙皇帝在繼承傳統隔離防痘方法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可喜之創新。最著名的一例,就是避暑山莊的選擇與蒙古各部落首領圍班制度的建立。

由於天花的流行,清初很長一段時間內蒙古各部入覲制度受到了嚴重的挑戰。為避免麻煩,順治皇帝曾有多年不接見來京的外藩首領,後來又規定沒有出痘的蒙古王公不許入京覲見皇上。然而這並非一個萬全之策,因為出沒出“痘”,僅僅依靠靠王公個人申報難免會有以假充真、矇混過關;但是長期不會見邊疆首領更會影響國家長治久安。

  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玄燁巡幸塞北,途經熱河,偶然發現了一個理想的避暑地方,決定在此建立一個避暑避痘的行宮。之後,康熙皇帝規定,以後凡是沒有出過痘的蒙、藏、回、維等上層貴族,想要覲見皇帝,可於每年七月到熱河,九月隨皇帝入圍場秋狩,同時覲見皇上。這就是有名的圍班制度的肇始。天高氣爽的秋天入覲,既避開了痘疫發作期,同時也達到了與各少數民族親合的政治目的。


清朝康熙皇帝科學推廣“種痘”,讓中國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領跑歐洲

承德避暑山莊


通過多策並舉,多管齊下防控天花疫情,系統全面大力推廣行之有效的 “種痘疫苗法”,大清國北方及中原一帶的疫情很快得到了根本的控制。

據當時一位西方傳教士統計,康熙實施種痘積極預防手段之後,令人欣慰的驚人結果出現了:天花的死亡率由原先的百分之二三十降到了百分之一。

與國內天花疫情防控大好局面,形成天壤之別和鮮明對比的是,康熙朝同期的歐洲天花卻依然是“樹欲靜而風不止”般地在大規模幾何等級爆發,據統計,整個18世紀,歐洲死於天花的人數高達駭人聽聞的6000多萬人。

康熙推廣的傳統種痘疫苗法,一度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自然引發了西歐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學習仿效。

據歷史考證,中國的人痘接種法最遲在18世紀初已經由中亞地區傳入西方。

“古代的中國人即有采取天花患者的膿痂納入正常人鼻中以預防天花傳染的風俗。”

(1874-1953年的意大利醫史學家卡斯蒂廖尼所著《醫學史》)


清朝康熙皇帝科學推廣“種痘”,讓中國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領跑歐洲

英國醫生在接種痘苗

希臘醫生蒂莫尼曾記述了(1713)賽加西亞的婦女們習慣用沾以痘漿的小針刺身可以受到無害感染;英國的蒙塔古夫人(英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的妻子),曾以此法試用在她自己的孩子身上(1718-1721年),並把這個新事物帶回英國,直到詹納牛痘接種發明之前這種方法在英國是頗為流行的。

“接種學說也在美洲殖民地迅速地傳播開來,這些都是出現在1721和1722年。”(卡斯蒂廖尼《醫學史》)

時至今天,即便是常常“醫學發達”引以傲嬌的西方學者,也無法迴避這樣的一個基本事實,即中國發明的人痘免疫方法,對英國人詹納1796年所發明的牛痘接種法有著直接的影響。

1706年,英國人詹納在中國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鼎鼎有名的“牛痘疫苗法”,隨後不斷推廣到了世界各地,為人類健康防疫、防控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種痘法的大力推廣和人類長期的不懈努力下,1980年,第33屆世界衛生大會在日內瓦萬國宮莊嚴宣佈——“天花已在全球徹底消滅

”。

參考書籍:《中國預防醫學思想史》、《嶺南瘟疫史》、《世界醫學史話》等


清朝康熙皇帝科學推廣“種痘”,讓中國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領跑歐洲

發明“牛痘疫苗法的英國人詹納畫像


清朝康熙皇帝科學推廣“種痘”,讓中國天花疫情防控全面領跑歐洲

日內瓦萬國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