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的“自信力”哪里去了?

中医药的“自信力”哪里去了?

中医是根植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土壤中的,哲理闪烁、博大精深。然而现实中医缺乏自信心,不自信,西化的中医环境和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中医的传承与发展。

笔者不是否定西医的科学性,但中医传统文化基因不能西化。受祖上影响,钟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理念,源于想获得祛除病人疾苦的成就感,获取病人感激给与的自信。执意踏进卫校的大门,得到恩师的精心指导,通过自己努力成了一名乡村医生。在行医过程中,虽然得到病人的认可,但主管部门的无序管理,同行的嫉妒和伪科学的治疗及麻木的患者让我敬而远之。学医当初恩师告诫“医病先医心”,实在是难啊!何为医德?对病人心灵的抚慰就是“德”,现实从医者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德”不复存。只好“弃医从教”,找一方净土,与童心相伴。但对医学的热爱,对中医的关注与思考一直没停止。

中医西化的现实,对中医的质疑甚至否定的言论不绝于耳。中医是古代科技匮乏的时代,人们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是古人思考、观察、实践的智慧结晶。中医对于人体的抽象认识与西医的具体写实不矛盾。中医是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自然与人类各种活动的有力工具。是民族自信力,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任何亵渎中医的言论、行为都是对科学性的挑战。


中医药的“自信力”哪里去了?


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和辩证施治,西医注重细微的研究。二者不矛盾,不对立。是急功近利的人想让他们对立。中医分科,分派都是功利性的。中医只有一个科——整体科。中医只有一个派——天、地、人和谐统一派。离开整体和辩证,就没有中医。没有自信力的中医才去肢解中医,不在实践中去进取,搞所谓的扯淡研究。我们的中医断层了,用西医的思维模式培养中医人才,出来都是不中不西,可笑至极。中医理论的教授,不会开方,纸上谈兵。管理者还让他们拿着大棒痛打传承祖传中医,闭门造车,终于想出“资格证”这个护身符,招摇过市。不毁掉中医人的自信力不算完。中医是注重“道”,更专于“术”。抽着“鸦片”、吃着鱼头的“大人们”,深思啊!放下棒子,撕去护身符吧。

在国家贫困时期、危难之际,多少中医人把自己的利益抛之脑后,以德为先,治病救人。他们有中医资格证?看看现在个别机构,披着养生的外衣,伪医学开展活动,劳民伤财,值得深思。当务之急,我们要睁大眼睛,我们祖宗的智慧在国外发扬光大,国内拿着祖宗的智慧自残啊。挖掘传承中医药还要根植民族土壤。

邓铁涛老先生一个弟子邓迎秋,夫妇两人都是医护人员,在接诊过程中感染了非典病毒,后来吃了他开的中药,仅仅十多天就康复了,继续奋战在抗击非典的战场。在新冠防治期间,全国各地都有用运用中药治愈的案例,广东开发出来的“肺炎一号”疗效比瑞德西韦靠谱。但是,媒体宁愿刮起双黄莲旋风,制造瑞德西韦的各种谣言,也不来宣传“肺炎一号”这款对症中药。真是可悲!昂贵的西药会给病人带来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尤其是抗生素和激素等西药会给人的身体带来伤害,是药三分毒,西药的副作用尤其大,破坏人体的免疫力。非典期间北京的病人用西药一半多留下了后遗症。

中医药的“自信力”哪里去了?


“医者仁心”,终南山、李兰娟等他们是医界的脊梁,新冠一线中医再次给我们自信力。李文亮去、宋英杰等是有自信力的。体制和环境没给中医自信力。《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希望中医从西化的环境走出来,改革体制,挖掘中医遗产,让断层再植,为民康、国富、国强挺起脊梁。

让中医治好人们的愚昧!期盼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