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代没有封过九千岁。就是权倾朝野的多尔衮,或是宣统皇帝的生身父亲载沣,也只是个摄政王,而不是九千岁。可是,却有人把慈禧太后宠信的太监李莲英称为九千岁。此无他,只因李莲英在慈禧的纵容下权大势大,显赫一时,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什么亲王大臣、文武官员都要让他三分。所以说,他是个真正的九千岁。
李莲英是同治、光绪两朝的太监大总管,极得慈禧宠信,陪伴慈禧左右形影不离。他对内政、外交无不涉及,是个有极特殊地位的人物。那么他究竟是何许人呢?
李莲英原名李美泰,字灵杰。祖籍浙江绍兴,明末清初其先人流落山东,后来移居直隶河间府大城县。父名李玉,是个修鞋匠,家境极为贫困,在家乡无以为生,全家辗转进京,以修鞋为业。道光二十八年(1846)李莲英出生。李莲英小时候常帮父亲削切皮头,所以人们都叫他“皮削李”。
李莲英进宫当太监的过程,很像京剧《法门寺》中刘瑾自报家门时说的那样:“七岁净身,九岁进宫,一十三岁扶持老王爷……”李莲英在七岁时受了一刀之苦,成了阉人,九岁时进宫当了一名小太监,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慈禧死后才“退居”出宫,在宫内待了五十三个年头。
李莲英为人乖巧机警,行事谨慎周全,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庄后,慈禧拉拢恭亲王奕黋,诛除了肃顺、端华等八大臣,夺取了清朝的最高统治权。当时为慈禧内外传递消息的人,正是这个不引人注意的小太监李莲英,那时他才13岁。此后,他更得慈禧的欢心和信任。他升为总管之后,权势日大,卖官鬻爵,营私受贿,无恶不作。甚至醇亲王去海口阅兵也要派他去监视,至于朝中文武大臣官职的任免升降,也往往取决于李莲英在慈禧面前如何进言。事实上,在慈禧垂帘听政的那些年,李莲英这个太监的权力要比光绪皇帝大得多。
慈禧对李莲英之宠用,实际已经触犯了大清祖制。顺治时,曾在太和殿竖立铁碑,碑上刻字云:“不准内监参与朝政,违者斩。”御史朱一新因此上疏:“今夏巡阅海军之役,太监李莲英随至天津,道路讹传,士庶皆愕……令刑余之辈厕乎其间,其将何以诘戎兵,崇礼制?”结果,朱一新由于“疏上,太后怒……诏切责,降主事,乞终养归”。李莲英由于有慈禧的庇护,更加横行霸道。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住在颐和园,把光绪囚禁在玉澜堂,命李莲英监视。
慈禧死后,李莲英告退离宫。他在东皇城根购置了一所宅院,虽不是琼楼玉宇,但也富丽堂皇,足以安享晚年。此外,李莲英在东华门著名的饭馆东兴楼占有三分之二的股权,收入颇丰。显赫一时的李莲英之所以能在宫廷中善保终身,全凭“戒骄戒矜”四字处世。
李莲英的前任安德海,在朝内恣肆骄横,惹怒了恭亲王。于是,恭亲王密令山东巡抚丁宝桢以违制出宫的罪名,将安德海就地正法。李莲英继安德海任“太后掌案”后,由于前车之鉴,所以一直是谦恭待人。后由“掌案”升“总管”,原太后“掌案”一职由王俊如继任。王失宠后被发往盛京(沈阳)秘密处死。伴君如伴虎,况且,“老佛爷”绝不是心慈手软的仁主,而是苛察秋毫、深谙驭下之道的“女强人”。李莲英的前任和后任都做了刀下之鬼,为了保己终身,不得不谨慎从事。
清末一位叫邹君认识一位名叫曾毓隽的老先生,清末曾做过一任大城县令,知道李莲英是当地人。一次,值李返里省亲,曾先生便硬着头皮去拜谒,不禁诚惶诚恐。没想到这位李大总管以客礼相见,一口一声“老父台”。告别时,李送到二门,曾先生说:“请总管留步,以后总管家有事尽管吩咐。”李听后作色道:“老父台,这可不行,我家的子侄和族人如有什么不轨之事,你要严加管束,否则,你我都要被参啊。此事我拜托了,你要切记。”言词中态度非常诚恳。曾先生在任上,确未发现李家有什么不法之事和不轨行为。
李莲英在清末政治舞台上的地位,绝不是戏剧舞台上的刘瑾。虽然有至高的权势,有上万万两的白银,但也不敢起大第。虽身为二品大员,但在1886年奉旨陪同醇亲王巡视北洋水师时,竟不戴二品红顶子,只戴了个七品小官的金顶子。因为李莲英知道,太监受二品顶戴是违制的,若在此时耀示“殊荣”,乃是招祸。一路上李莲英的态度十分拘谨,布鞋、布衣,每日手执亲王的长杆烟袋,侍立装烟。不知根底者,皆以为他是亲王的侍从。另外,李莲英知道,醇亲王是光绪的生父、慈禧的妹丈,权势绝不在杀安德海的恭亲王之下。他奉旨陪同醇亲王巡视海军,朝野舆论纷纷,恐开太监监军之先河,御史们此时正拭目以观。李莲英纵有受财之心,也只能采用韬晦之计,绝不敢“招事”。
李莲英常对手下人说:“一个内务府,每年稳稳当当的十万两银子足够我花的,用不着交外官,交外官是有危险的。”庚子之后,袁世凯、杨士骧之流给老佛爷进贡时,总派差官先给李莲英送一份。李莲英闻送礼的差官将到,早早迎出门去,不待差官请安,就先屈膝下跪等候。所获之礼如值“一千”,次日必还礼“八百”,用心可谓良苦。因为拒收得罪人,收下又怕惹出不好应付的事来,故用“八百”对“一千”之策,来个两情相抵。
1
閱讀更多 海海浮生 的文章